风雨茅庐忆旧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茅庐忆旧主
作者:暂无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6年第5期
去年秋天,在纪念抗日胜利 70周年的日子里,杭州上城区场官弄的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已修复一新,正式辟为郁达夫纪念馆。

在人们心目中,郁达夫烈士已经家喻户晓,可是对
另一位女主人王映霞,却己经被人们逐渐淡忘。

可是在上个世纪,作为“五四”文坛最为轰动
的两起作家恋情和婚变:徐志摩与陆小曼、郁达夫与王映霞,却是名噪一时,成为媒体最热门
的新闻。

相传郁达夫第一次见到王映霞是在 1927年1月14日,他去拜访日本留学时的老朋友孙百刚,见到了一位叫王映霞的杭州姑娘。

她二十岁不到,正当豆蔻年华,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

真是乱世情缘,命中注定,郁达夫一见王映霞如被电击。

她明眸皓齿,有棱有角妩媚的脸颊,再加上丰满的身躯和大方的谈吐,的确风姿绰约、娇艳迷人。

难怪学生时代王映霞就获得“杭州美女”的雅称。

再听说王映霞祖父是杭州知名诗人王二南,郁达夫就越发对她产生好感。

这一年 6月5日,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办了几桌喜酒,两人正式生活在一起。


们的结合,是在与原来的妻子孙荃没有离婚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为以后的婚变埋下离异的种子。

郁达夫和王映霞婚后一段时间,生活十分美满,两个人沐浴在爱河中几近陶醉。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文坛对他们称羡不已,为郁达夫找到一位红颜知己、幸福佳侣而庆幸。

1933年春天,他们决定举家搬迁杭州。

当年鲁迅先生闻讯,曾写过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七律诗。

作为绍兴人的鲁迅,深知杭州南宋遗风很重,政治人文环境远不如上海。

但郁、王夫妇并
没有领会此诗的深意。

开头,他们的寓所租在场官弄,是一座走马楼式的住宅。

一次,碰到了省立救济院的院长,无意中谈起救济院的产业,精明的王映霞说:“我们场官弄里有一所废庵,太约有两亩光景地皮,我想把它买下来,不知可不可以?”
“可以哟!”这位院长答应卖。

王映霞再通路子找人,结果花了1700大洋买下这块庵基地。

王映霞自己设计、自己监工,大兴土木,半年后工程竣工,爱巢落成。

在当时的杭州,这样的
新居当属豪华,书房藏有7000册左右图书。

郁达夫把新居取名为“风雨茅庐”,请马君武先生题写了匾额。

谁知一语成谶!从此郁、
王爱河风雨不断。

郁达夫在新居大约仅住了两个月时间,就接受陈仪之邀,走马上任去担任福
建省政府参议,把如花似玉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丢在“风雨茅庐”里。

嗟乎!爱巢建成时,也是
他俩感情风雨裂变之始。

婚变究竟属何原因,向来说法不一,只有他们两个当事人最为清楚。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
务事”,他们站在各自立场,都写过文章竭力声辩;但始终未有定论。

笔者1979年担任《西湖》主编去上海组稿,听说王映霞还健在,隐居在闹市区复兴中路xx号。

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个门牌,敲了半天门,门上开启一扇小窗,露出一张白皙脸庞:“啥人?”
我自报家门,并特意说明是柯灵先生介绍的,她这才开启了门,进了客堂。

我说明了来意,并递上几册《西湖》。

当她看到黄源、艾青、柯灵等人文章时,才放心地同我交谈。

话题自然
涉及杭州的“风雨茅庐”和他俩婚变。

她一下提高嗓音:“弱者的名字叫女人,我相信!我和
郁达夫的婚变,似乎一切责任在我,令我百口难辩。

我写了文章想澄清一些事实,人家就是不
发表。


“这文章还在吗?”我抓住机会问道。

“压在箱底几十年了,你们《西湖》能发
吗?”“刊物允许不同观点,现在国家又提倡思想解放,应该会有公允评价。


她走进内室拿出一叠泛黄的稿纸,竖写的钢笔字已漫漶变淡。

我把此稿带回杭州,发表在1980年1月号《西湖》上。

不久,我去上海拜访杜宣,他谈到1月号的文章,说《郁达夫外传》的作者孙百刚有意见,要写文章反驳。

我说好哟!杂志允许不同意见,百花齐放嘛。

结果把孙
的文章发表在 4月号上。

我与王映霞仅此一面之缘。

海峡两岸沟通之后,原《东南日报》社长胡健中邀请王映霞去
台湾访问了几个月。

后来她一直住在杭州大学女儿家。

龙年(2000年)新春,终于一瞑不起,
魂归故土。

“达夫始终是挚爱着王映霞的。

但他不知怎的,一举动起来便不免不顾前后,弄得王映霞十分难堪。

这也是他的自卑心理
在作祟吧。

后来达夫把他们的纠纷做了一些诗词,发表在香港的某杂志。

那一些诗词有好些可
以称为绝唱。

但我们设身处地替王映霞着想,那实在是令人难堪的事。

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
是成为一种病态了。

别人是‘家丑不可外扬’,而他偏偏要外扬。

说不定还要发挥他的文学的
想像力,构造出一些莫须有的“家丑”——故所以他的问题弄得来不可收拾了。

”这是他们的好友郭沫若的评价,我看是比较公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