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鲁迅之死任选角度作一短评不少于五百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鲁迅之死任选角度作一短评不少于五百字
在而今的社会语境下,有一种声音正在不断放大。
即“鲁迅若活着的话便如何如何”,言语中颇有不平之意,似乎是在为先生招魂。
而观其言论,亦不过是假借鲁迅之盛名,为自己之观点赋能,以提高音量,争夺话语权舆论场而已。
五四运动推倒了孔子的偶像,当下的我们又立起鲁迅雕像之举,可谓是一种诡异的轮回。
在《娜拉出走以后》中,鲁迅尖锐地指出,若无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娜拉即使出走依然毫无生存的希望。
其结局或沦为娼妓,或回归家庭,这样的悲剧结尾令人不忍。
而鲁迅死后若无为其祛魅的过程,无自我之立场,表达之勇气,结局亦将又是一个“为尊者讳”的轮回悲剧,亦颇为可惜,而林语堂《鲁迅之死》一文的创作,便是其对鲁迅祛魅工作所进行的尝试与努力。
在文章的开头,林语堂便解构鲁迅之死的意义,从个人出发,“鲁迅不怕死,何谓以死悼之?”点明社会上为鲁迅之死而扼腕痛惜者或有违死者本意,而后从社会历史角度,以投石击水之喻。
孔子传《论语》,秦始皇求长生之旧事,道出“鲁迅来,忽然而言,既毕其所言而去,斯亦足矣”的道理,呼应开头的“若说悲悼,恐又不必,盖非所以悼鲁迅也。
”猜测。
死就是死,不因死者是鲁迅而厚重,也不因死者是其他人而浅薄,是一种相对于生的状态,这也暗合了道家传统的“齐生死”之观念。
无论从死者愿望,社会历史还是哲学层面,林语堂都以冷静沉稳的笔调轻松化解了鲁迅之死所承担的过多的不必要的文化包袱,并指
出过于隆重,过于轰动的悲悼活动是不相宜的。
反而会使另有所图者得逞。
再次,若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他人也是你的地狱,从林语堂宁愿开罪于鲁迅,也不肯依附于左派。
心中无党见之杂念来看,林语堂在这段关系中始终保持了主体性与独立人格。
只有如此才能在“他人即地狱”的环境中坦然自处。
从《鲁迅之死》中我们所见的林语堂不是借长者之名为自己造势,曲解鲁迅以方便传达己见的小人。
也不是战战兢兢,唯鲁迅是从的原教旨主义者,而是一个力图在鲁迅死了以后为其祛魅,重建文化世界,继往开来的开拓者形象。
这种态度或可为后世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