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泗阳县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江苏省泗阳县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博物馆游学,倘若不注重引导、不讲究方式,导致学生蜂拥而至却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活动难免流于形式、丧失实效。
B.作画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
....的。
C.无论是植树造林、生态修复,还是污染防治、结构转型,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美丽中国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D.承诺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特别是政府官员的承诺,代表了政府的诚信,代表了政府的形象。
因此,政府官员
说话一定要言而有信,做到一言九鼎
....。
2.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是()
一词多义是汉字的突出特点。
例如“适可而止”的“适”表示“恰好”的意思,“”的“适”表示“去,往”的意思。
再如“化险为夷”的“夷”表示“平坦,平安”的意思,“”的“夷”表示“平常”的意思。
又如“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爽”表示“舒服,畅快”的意思,“”的“爽”表示“差错”的意思。
因此,学习汉语必须关注一词多义的现象。
A.无所适从鄙夷不屑毫厘不爽B.削足适履鄙夷不屑屡试不爽
C.削足适履匪夷所思毫厘不爽D.无所适从匪夷所思屡试不爽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
D.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摇曳保嶂阻遏神精错乱
B.稠秘决别慰藉喧然大波
C.鞭踏毁誉欺侮再劫难逃
D.锤炼渺茫秘诀走投无路
6.请赏读下而这幅书法作品,从中找出一个成语,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7.默写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用原文回答)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请列举古诗词中运用此表现手法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西游记》选文片段,回答问题。
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A.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室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
”那A.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
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
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行者笑道:“……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A.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选文中的人物“A”指的是_________。
孙行者向“A”借芭蕉扇,为什么遭到“A”的严词拒绝?请简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原著,将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
__________。
(只写序号)
①唐三藏路阻火焰山②牛魔王罢战赴华筵③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二、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①从广②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③,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
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注)①中贵人:宫中受宠幸的宦官。
②广:李广。
③纵:放马驰骋。
1.下列句中的“之”与“大军不知广所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辍耕之垄上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天子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
他们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B.那三个匈奴人没有马,徒步前行。
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
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
射死了两个人。
C.李广的百名骑兵见到匈奴数千骑兵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被李广止住。
D.匈奴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领兵撤离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上山陈.______
②即.有急______
③是时会.暮______
④胡兵终怪.之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冷
闫忠新
①上周,我们参加一个自驾游活动。
虽然已经是深秋,但那天正赶上回温,有二十一二度。
太阳笑眯眯的,加上一点风丝都没有,所以更让人觉得暖洋洋的。
②八点半在广场集合,我们发现大家穿什么的都有:衬衫、薄毛衫、保暖套、呢子大衣、薄棉服……最出格的是五十多岁的张先生,居然在厚夹克外面套上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
大家不由自主拿他开涮:说他提前衰老,已经到了痴呆的地步,不知道冷暖了。
他笑着脱下羽绒服,拿在手里,却不做任何解释。
③到了目的地,我们很多人把外套扔在车里。
毕竟已经十点左右,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会很热的。
但张先生依旧抱着羽绒服不撒手。
有性急的小伙子开玩笑似的去抢,张先生夹紧羽绒服往前跑,惹得一大群人笑个不停。
④一路上天湛蓝湛蓝的,蓝得那么纯净,那么透明,几朵自云悠闲地飘在空中,越发显得洁白。
偶尔一两只海鸥飞过,掠过开满雪白芦花的芦苇丛,张先生忙着把这些摄入镜头。
一边忙着拍摄,一边嘴里还唠叨:“有多少年没见到这样的景色了,都拍回去,好好看看。
”我们歇脚时张先生也舍不得休息。
一根芦苇,一只海鸟,一朵野花,一棵小草,都收进自己的相机。
若不是我和他不太熟识,早就把他的相机抢下来藏起来了。
旅游在心,他这是忙得哪门子啊!就不能真正投入到这美景中,感受游玩的自在惬意吗?但毕竟我和他不熟,而且我本来就不爱说笑,所以,在这一大群人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不明目张胆笑话他的人了。
⑤吃午饭时,张先生先是用相机拍完饭菜,然后才动筷子。
大家又笑他新潮,像年轻人一样,动不动或在网上发图,发说说什么的。
他还是笑而不语。
我忽然觉得张先生不是自己在旅游,似乎是……我觉得相机里面一定有故事,但怕有“交浅言深”的嫌疑,我还是没有问。
⑥在朝阳庵门口,趁着大家都进里面,张先生喊住我,让我帮他照张相。
我拿过相机,刚想照。
他擺了摆手,做了一个暂停的姿势,然后慢慢地穿上拿在手中的夹克,接着又套上羽绒服,整理好头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摆出胜利的姿势,示意我拍照。
⑦照完相,他立马脱下夹克和羽绒服,搭在胳膊上。
也难怪,就算不动,就这样穿着这身衣服,这样的天气,都会马上冒汗的。
张先生的做法彻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抛下“好奇害死猫”的包袱,我一路随行。
他也乐得依安静相陪,后来的景点门口,他总会让我帮他拍照。
自然,每次物照前都要一一拿上他的夹克,羽绒服,然后整理好他那“八方支援中央”的头发,就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⑧也许他看出我隐藏不住的好奇心,也是的,我的问号写满了脸上,嘴巴管得严严实实,却不由自主都从眼睛里留了出来。
终于,在照完第四次这样的相片以后,张先生自己解释了原因:我这样做是为了我的母亲。
我母亲七十多岁了,瘫痪了多年。
听说我来这,很高兴。
说让我多照几张相,她好再看看。
母亲是在海边长大,知道这个时候海上风大,而且很冷。
非得让我多穿点。
你要是不穿好,回头母亲会生气的。
我最怕母亲不开心,她一不开心就会抹着眼泪说些什么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说话不占地方什么的。
这不,我这样照相,母亲看了会很开心。
母亲会感叹你们这些穿的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呢。
⑨我不由被张先生的做法深深触动。
是啊,以前我们常常说笑话:有一种冷,是母亲觉得冷。
如今,这却不再是一个笑话。
从小到大,哪个孩子没有因为母亲让添衣服闹过别扭,耍过小性子。
只有自己上了年纪,做了父母,才真正懂得:世界上还有一种暖,叫做母亲的疼爱!
1.第④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指出文章结尾段的表达方式,并说说其作用。
3.请你结合加点的词语对文章第⑦段加线句作简要赏析。
他慢慢地穿.上拿在手中的夹克,接着又套.上羽绒服,整理好头发,绽放
..出灿烂的笑容,摆出胜利的姿势,示意我拍照。
4.文中多次写张先生的羽绒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材料二:
蝉:动物名。
同翅目蝉科。
四翅薄而透明,雄蝉腹胸交界处有发声器,收缩振动得以产生鸣声,雌蝉则无鸣叫能力。
幼虫于地下挖洞穴居,以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为生。
待幼虫成熟,则爬上树干羽化。
也称为「知了」。
(选自《辞
海》)
1.从上述两个材料归纳概括关于“蝉”的内容:
2.上述两个材料彼此有何关联?
3.你最欣赏哪个材料?请说理由:
13.阅读陈起兴的《学以养德》,完成小题。
①中国自古就有“以德立身,以诚信得天下”之说。
所谓“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唯有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才不枉担负国家社稷之重任。
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并把德才关系分成四类:一是德才兼备,为上等之人,称之为“圣人”;二是德胜才者,谓之“君子”;三是无德无才,称为“愚人”;四是无德有才,那便是“小人”。
若要在此四种人中选择,他主张:“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皆因“小人挟才以为恶”“恶亦无不至矣”。
小人足智多谋,其“智足以遂其奸”,其“勇足以决其暴”,犹如虎之添翼,对社会之危害将更大。
这是他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
”英国19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有同样的认识,他说人类文明中那些历久弥坚的优秀道德传统,如“诚实公正、耐心仁慈、勤奋节俭”等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会过时,人生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遵循了这些古老的优秀道德品行,人们才能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
③学习之要贵在养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大人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但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有“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孰先孰后?程子解释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故《大学》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当然还要“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这些均为修身之道。
并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意即无论高低贵贱,皆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如若本末倒置,治国平天下便无从谈起。
④中外人士谈及周恩来总理时,多强调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指出:周恩来的教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和‘上等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和刚毅”。
周恩来对名利得失的超然与淡泊,使他“虽有荣观”之高位,依然能够做到“见素抱朴”和“燕处超然”,不受功名利禄所累,不改自然朴素本性。
他低调谦逊,格外能够忍受劳苦。
深厚的道德修养,造就了周恩来兼具温文尔雅、谨言慎行、诚实厚道、彬彬有礼的君子人格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
⑤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伟大人物,但是道德修养却是人人必须谨守的为学为人之本。
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学以养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1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司马光认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为什么说“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5.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
你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述
14.按要求修改《学会成长》习作片段。
①接受帮助是成长的便捷之路。
②玉不琢,不成器。
③是金子,要经过开采、筛洗、熔炼、提纯,才能闪闪发光。
④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就好像金子发出光芒、陋石变美玉的过程。
⑤想成长得好,就要接受老师、家长、同伴的帮助。
⑥那些帮助你的人就像好的玉石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呵护你的成长之路。
第①句的句子主干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第③句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中有一处表达不合逻辑,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建议和修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本来我可以”为题,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文章。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题分析】
D错误,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不合语境。
改为“一诺千金”。
2、D
【解题分析】
无所适从:意为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适”是“去、往”的意思;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
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适”是“合适”的意思。
故第一个空应填“无所适从”;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夷”是“贬低,降低”的意思;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夷”是“平常”的意思。
故第二个空应填“匪夷所思”;毫厘不爽:形容一点不差,“爽”是“差错”的意思;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是“差错”的意思,第三个空“毫厘不爽”“屡试不爽”均可。
综上所述,故选D。
3、D
【解题分析】
D“宋濂,宋代文学家”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
4、C
【解题分析】
C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
改为: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5、D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的“保嶂”应为“保障”,“神精错乱”应为“神经错乱”;B项的“稠秘”应为“稠密”,“决别”应为“诀别”,“喧然大波”应为“轩然大波”;C项的“鞭踏”应为“鞭挞”,“再劫难逃”应为“在劫难逃”。
故选D。
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卧薪尝胆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这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的成语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卧薪尝胆。
选择其中一个在田字格内规范书写。
要做到妥善布局,结构匀称,笔画到位。
7、(1)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4)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解题分析】
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注意“莽”“瀚海”“蹴”的正确书写。
8、(1)罗刹女(罗刹,牛魔王夫人)(2)牛魔王与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要取唐僧性命;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服了红孩儿。
(3)①②③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知识积累。
选段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1)选文中的情节是孙悟空第一次登门求借芭蕉扇,A是罗刹女,即牛魔王的妻子。
(2)罗刹女是铁扇公主,即是红孩儿的母亲,因之前红孩儿抓走唐僧,悟空去请观音菩萨,观音受红孩儿做善财童子,罗刹女苦于不能与红孩儿相见,认为是悟空害了红孩儿,十分恼火,恨悟空,结下了仇,听见“孙悟空”三个字都会怒上心头。
(3)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独芭蕉扇可以扇灭。
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的宝物。
孙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孙悟空,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
第二次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第三次孙悟空大战牛魔王,铁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孙悟空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向西赶路。
据此排序为①②③。
二、阅读
9、1.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2.愁字。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忧思之情。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黄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试题分析: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从抒情方式上考虑,尾联属于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忧思之情。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0、1.C
2.A
3.①陈:同“阵”,此处作动词用,排阵(写出通假词即对)②即:如果③会:适逢,正赶上④怪:对……感到奇怪
4.(1)那些敌人认为我们会逃跑,我们现在都解下马鞍表明不逃跑,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敌的想法。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也一定根据事情来处理。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大军不知广所之”中的“之”是“动词,到,往”;A项中“之”是“补足音节,不译”;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代词,这件事”;C项中的“之”是“动词,到,往”;D项中的“之”是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C。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依据“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的意思是: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
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
由此可见,A项中的“天子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陈”通“阵”,排兵布阵的意思。
;“会”是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的意思。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虏(指敌人)、走(跑)以(用来)、坚(使……坚定)”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狱(案件)、虽(即使)不、以(根据)”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题目点拨】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
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
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
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
”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
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
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
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
”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
”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
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
这时刚好天黑,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