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李四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质基础
本区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杨子凹陷的交接地带,或淮阳山字型构造反射弧的前侧,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较明显,地层较齐全,断裂发育。

1、地层
庐山地区在前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堆积了本区最古老的双桥山群。

该地层为泥质碎屑岩,厚度超过3,000米。

在此期间,又多次火山喷发,喷出大量酸性物质,呈岩流产出。

双桥山群受混合岩化作用,变质成片岩、片麻岩、板岩及混和岩等。

前震旦纪与震旦纪吕梁运动,是该期地层发生褶皱、断裂,与上覆的震旦纪系南沱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从震旦纪到二叠纪,整个古生代堆积总厚度约5,000米的浅海夹滨海相沉积,因为受家里东运动和海西运动的影响,产生一些假整合。

震旦纪沉积了滨海相南沱组砂岩和浅海相西峰寺组灰岩、硅质岩。

寒武系下统为王音铺组灰质页岩,属海湾-泻湖相;中、上统为杨柳岗组浅海泥质灰岩和白云岩。

奥陶系下、中统为仑山群和汤山群前海相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晚奥陶系,本区受地壳运日动的影响,使志留系下统与奥陶纪中统之间形成一假整合面,缺失奥陶系上统地层。

志留系主要沉积了砂质页岩、页岩和长石石英砂岩。

志留系末,地壳上升,直到泥盆纪晚期,才开始沉降,堆积了泥盆纪上统五通组滨海相砂砾岩和砂岩。

到石炭纪、二叠纪,地壳下沉,主要沉积了石灰岩。

以后因地壳上升,缺失二叠纪上统到白垩纪下统的地层,使二叠纪地层与白垩纪南雄组之间形成不整合。

中生代燕山运动对本区地史的发展影响显著,使古生代地层受到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变动,同时,一片断裂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产生混合岩。

到白垩纪晚期,山麓地带多堆积了巨大厚度的南雄组,主要为砂岩、砂砾岩和砾岩,胶结物富含钙质和铁质,属于陆相沉积。

第三纪主要是一个剥蚀时期。

第四纪分布广泛,均为陆相沉积。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庐山为一大致东北-西南向延伸的断块山,身体呈肾形,主要由前寒武纪地层构成,向两侧山麓逐渐变新,地层以中部出露最宽,向两端有所收敛。

根据地质、地貌的差异,可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分为南北两段。

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

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所以山峰略呈浑圆状。

南部东北角碧云庵和黄石崖一带,出露震旦纪和寒武纪地层。

北段前震旦纪地层绝迹,出露震旦纪下统南沱组。

南沱组下部,岩性坚硬,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悬崖陡壁主要由这类岩石构成。

南沱组中部的长石石英砂岩,出露之处均为谷地,如小天池、西谷、大校场、七里冲、芦林盆地等;中部的石英砂岩、砂砾岩,出露处均为山脊,如古牛岭、女儿城、玉屏峰等。

南沱组上部为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分布处均成谷地,如东谷(中谷)、莲花谷等。

庐山主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如向西北,依次出露震旦纪西峰寺组构成的普泉山、林角山一排山体:寒武纪王音铺组构成的赵家山、花山;观音堂组组成的闽闽凤凰山、鸦鹊山等。

庐山外围零星的出露寒武纪以后的各系地层,如本曲东北角新港狮子山,高垅附近的营盘山出露奥陶系灰岩;通远-沙河、高垅蜈蚣岭、大姑山-上青山一带以及庐山北面新桥等地,均出露志留系沙质页岩、砂岩;鞋山、蛤蟆石由石灰纪灰岩构成;在山麓及江湖地带的星子、火焰山、打岭、白水港、涂家垅等地都有出露白垩上统南雄组。

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具有分布,山麓及外围地区,特别是西北部与鄱阳湖以西地区分布尤为广泛,岩性复杂,成因类型多样。

下更新统:出露于山下白水湖、长江边、甘棠湖、10里铺等地,为浅棕黄色、棕红色、灰白色砂砾层和砂层、灰白色沙质岩土层,夹灰白色含粘土、砾石层等,有时夹坚硬铁盘,说5厘米厚,砾石直径一般为五~8厘米,次圆、次棱角状,成分为石英砂岩、石英、硅质岩等。

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由出露。

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如大校场、王家坡、西谷等;山下广泛出露。

多组成岗丘。

这种堆积物一般为网纹红土-砾石层,其中砾石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多巨砾,呈次圆、次棱角状,砾石表面印有网纹,成网纹石。

上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分布。

山上谷地中的堆积物,下部为棕黄色土巨砾层,上部为棕红色亚粘土;坡麓地带一般为棕黄色土壤夹碎石。

山下为棕黄色砂砾层,或棕黄色压粘土层,分布在鸡公岭、高
垅、赛阳等地。

而火焰山、乌龟山一带的该期沉积,为棕色、棕黄色砂层。

全新统:分布江湖地带及现代河谷中,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粘土、淤泥亚粘土,或灰黑色淤泥。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岩浆活动有前震旦纪与侏罗纪二期。

前震旦纪以庐山汉阳峰酸性喷发变流纹岩为主;侏罗纪以中酸性花岗岩类侵入岩最为发育,呈岩株、岩墙或岩脉产出,主要分布在海会、秀峰寺、石背山、狮子山等地。

本区西南部,由于燕山期为主的岩浆作用和良好的封闭构造条件,局部地区形成混和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

二、地质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主要构造有:
北东向(华夏式)构造:主要为褶皱构造,包括牯牛岭向斜、王家坡倒转背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

北北东向斜(新华夏式)构造: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前者包括通远向斜、兰桥背斜、赵家山向斜、马祖山向斜等。

断裂构造有新华夏式张性断裂,包括通远宁正断层、庐山垄正断层、莲花洞正断层、好汉坡正断层、大月山正断层、温泉正断层;新华夏式张扭性断裂有仰天平正断层;新华夏式压扭性断裂有九奇峰冲断层。

此外,还有红石崖冲断层、息肩亭冲断层等压性断裂和五里牌排隐伏断层等。

3、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庐山山体是由不同时代的岩石所组成,最古老岩石为前震旦几双桥山群。

可见,庐山在10亿年以前就开始了他的发育史。

从庐山地区地史演变的情况来看,自前震旦纪至二叠纪,本区主要处于浅海和滨海环境,并缓慢沉降,接受外来沉积,沉积物厚达数千米,为庐山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但在这期间,庐山曾有几度上升,并露出海面,遭受外力的剥蚀。

庐山地区
最古老的地层是巨厚的前震旦纪浅海相沉积,因此,在早期阶段,本区一直处于浅海环境之中。

此层沉积以后,经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并受长期剥蚀,在地表形成一个起伏的剥蚀面。

在剥蚀面上,覆盖了滨海相和前海相沉积。

可见,在剥蚀面形成之后,庐山地区再度下沉,为海水所淹没。

至晚奥陶世,受地壳运动影响,稍有上升,又经受一次剥蚀,随后缓慢下沉。

志留纪末,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陆地范围扩大,直到泥盆纪早期。

在此期间,地面遭受长期剥蚀,并形成广泛的剥蚀面。

此后,地壳长期下沉,在剥蚀面上沉积砂砾岩和灰岩。

这反映本区剥蚀地面向滨海和浅海转化。

自古生代末到中生代,本区地史发展发生质的变化。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地区上升,此后一直成为陆地。

二叠纪上统、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下统的普遍缺失,说明中生代本区是一个较大范围缓慢而持续上升的剥蚀区。

但至白垩纪晚期,庐山外围及江湖凹陷地带,堆积白垩系上统南雄组。

从其岩性及沉积的位置来看,主要是庐山上升,外力剥蚀山体的相关沉积。

表明在白垩纪晚期,本区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壳发生升降运动,庐山断裂上升和外围相对下沉。

据钻孔资料分析,在江边该层沉积厚达数百米以上,证明晚白垩世庐山上升历史较长,上升量较大,剥蚀时间较久;从砾石成分来看,中、下部砾石主要为石英砂岩、硅化灰岩、燧石和灰黑色灰岩,少量灰岩角砾及火成岩,上部以灰岩砾石为主,砾石粒径一般为2~5厘米,在鄱阳湖边的火焰山一带,见有最大粒径约30厘米的山麓堆积的灰岩角砾。

可见,当时古老的震旦纪地层出露范围较目前要小,而庐山山体所及范围远比目前要大。

庐山及其山麓和外围地带,第三纪地层基本缺失。

这说明第三纪时期整个庐山地区主要是一个微弱上升的剥蚀区。

今日的庐山主要是在第四纪地壳强烈抬升和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而且目前还在继续上升之中。

当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盆地进一步发展,继而形成鄱阳湖。

庐山是第四纪强烈上升的断块山,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实。

1)庐山东、西两侧的断层崖高峻、陡立,有些尚未被切割成断层三角面。

2)庐山断层崖上的裂点、瀑布(如海会、秀峰寺等地),高差虽达几十米甚至百米上,但大多未溯源侵蚀切入山中,说明庐山断块山、断层崖形成时间不久。

3)庐山早期形成的夷平面和宽谷,以及宽谷中堆积的网纹红土层,分布到海拔1,000米以上,这与庐山后期强烈上升有关。

4)庐山第四纪的强烈上升,形成高大的断块山地,受流水及寒冻、冰雪等作用,是山体外侧受到强烈的切割,而山麓地带广泛堆积砂砾层、巨砾和土状堆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