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佤邦糯巴锡多金属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甸佤邦糯巴锡多金属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1区域地质背景
糯巴矿区位于缅甸东北部佤邦(北佤)勐能县,北佤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青藏—西印支板块带上,属中国三江成矿带的南段西部昌宁—耿马—孟连成矿亚带与掸泰马成矿带结合带,构造位置属昌宁—孟连褶皱带,为一长期多旋回发展的优地槽褶皱带。

该成矿带南部位于孟连古生代裂谷西侧,本矿区东部相邻的中缅边境一线,是历史悠久的知名富银铅锌多金属矿带,已发现有耿马班洪、沧源及西盟新厂等富银铅锌矿,含矿地层主要为孟连古生代裂谷西侧的西盟群。

区域上昌宁—孟连裂谷成矿带北段的永德云岭—昌宁薅坝地一带出现广泛的层状锡矿化。

区域上出露地层为澜沧群和西盟群的变质岩系,其时代可能属晚元古代—早古生代。

地层由绿片岩、硅质岩和具复理石韵律的基性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其中夹有基性火山岩和层状基性岩。

由于华力西运动全区强烈隆起,下、中三叠统缺失;上三叠统磨拉石建造成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变质岩系上,以红色砂砾岩建造和红色砂泥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中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为主。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范围内的地层跟国内比较,应为前寒武系 (Pt
3)地层,岩性为一套砂岩、粉砂岩、砂质板岩、板岩,其间夹较多灰岩透镜体,局部为大理岩化灰岩透镜体。

地层从上至下:
允沟组上段(Pt3y2),为灰色、黑灰色薄—中层为板岩、炭质板岩,只有局部地区少量残留外,其余都剥蚀殆尽。

允沟组上段(Pt3y1),为灰白色、浅褐黄色、紫红色、灰色薄—中层粉至细砂岩夹少量灰岩,灰岩为灰色、灰白色、紫红色透镜体产出,其中紫红色层为薄层状细晶灰岩,成层状。

底部为灰白色、灰色似层状、层状硅化泥岩,与下伏地层渐变整合接触。

2),岩性为褐黄色、灰白色、灰色、深灰色中层状王雅组(Pt
3w
细砂岩夹板岩、砂质板岩、泥岩及粗晶灰岩透镜体,该岩性段中部有一层灰黑色薄层状炭质泥岩,仅见一处露头,可能为透镜体,局部为大理岩化灰岩,砂岩与板岩、砂质板岩互层。

低部为一层灰色、杂色薄至中层状绢云母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该段由东到西,变质程度由弱到强,灰岩透镜体由少变多。

该段厚约509.2米,由于小型断裂较多,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总体近南北向西倾,局部东倾,倾角30º—40º左右。

1),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黑色薄至中层状砂岩、王雅组(Pt
3w
板岩夹细晶灰岩透镜体,灰岩透镜体比较多,并且规模比较大。

地层近南北走向,西倾,倾角比较陡,40º—50º左右,顶部为一层绢云母较多的砂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明,该地层出露于测区东部,未见底。

2)为赋矿层,砂质板岩和炭质板岩由于受构造其中王雅组(Pt
3w
影响塑性变形较发育,沿层理面有白色石英脉呈透镜体分布。

在深色炭质板岩中沿层理面或节理裂隙中有少量黄铁矿、褐铁矿细脉及薄膜
产出。

深灰色砂质板岩靠近深色炭质板岩附近或构造附近硅化较强,局部锡矿化。

2.2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较弱,并其规模也比较小,沿断裂侵入,主要为辉长岩和闪长岩,属燕山早期。

在地表发现三条蚀变岩脉,第一条为辉长岩脉,矿区东部,地表未出露,在老硐内见辉长岩岩体。

第二条为闪长岩岩脉,矿区东部,地表见露头。

为浅灰白色强风化—半风化闪长岩,岩石节理发育,每米约5-10条,出露宽度约30m,产状N30 º W/NW20 º。

第三条为辉长岩,矿区西部,地表出露宽约3m,走向N60 º W,岩脉东侧为灰白色细砂岩,岩石破碎,产状凌乱,西侧为灰褐色—深灰色薄层状硅质粉砂岩,其中见一小破碎带,近直立。

矿区尚未发现与锡矿化有密切关系的中酸性岩浆岩。

2.3构造
北佤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青藏一西印支板块带上,由于板块活动强烈,该地区规模巨大的褶皱和断裂发育。

(1)褶皱:矿区总体属缅甸掸邦一德林达伊褶皱带,在工作区东部(即班梅矿区),地层产状总体向东倾,但是工作区(即糯粑锡矿区)的地层产状总体向西倾,推测该区域内为一近南北向背斜,工作区(即糯粑锡矿区)为背斜西翼。

褶皱构造延长大于50 km,褶皱两侧地层产状一般为35°~55°中等倾斜。

(2)断裂:矿区目前发现规模巨大的深大断裂构造破碎带分为三组:一组为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40°~70°含矿破碎带;
另一组为走向近南北向,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65°~70°含矿破碎带;还有一组为走向北西,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75°~85°破碎带。

沿深大断裂有中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伴随着岩浆活动有多期次的锡、铅、锌、锑等成矿作用。

除了几组深大断裂,矿区普遍发育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北北西向的小断裂。

3矿床地质特征
糯巴锡矿是一个以锡为主,并伴(共)有铅、锌、银、锑、铋等多种有用金属组份产出的中型矿床,具有成矿物质来源多元化、成矿作用多因复合等特点。

目前矿区根据工程控制的见矿情况,主要有层间锡矿床和断裂带铅锌锡银矿床两种类型(如图2),层间锡矿床,是当前矿山生产的重要对象。

(1)层间锡矿床:主要产于王雅组粉砂质板岩、砂岩、硅化板岩地层中的断裂、裂隙充填交代型和似层状型的锡石硫化物矿床,矿体的空间赋存状态和定位主要受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控制。

按工业利用条件可分为锡矿床、锡-铅矿床及锡-铅-银矿床三种类型。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锡石、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辉铋矿等。

矿体呈平行多层状产出,产状总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倾角在25~36°之间,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长条状产出,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含锡金属从几吨至千吨,沿走向延长数十米到数百米,倾斜方向延深最大可达数百米,厚度在几十公分至十几米,含锡品位可达2.5%以上。

有用的金属矿物有锡石、方铅矿、闪锌矿,粒径在0.1mm~2.0mm 之间,自形、半自形一他形粒状结构,集合体呈浸染状、细脉状、囊
状、小扁豆状,在石英晶洞较为发育的地方可以明显见到晶洞中充填有自形、半自形的锡石颗粒。

脉石矿物有斜长石、石英、绢云母、透辉石、硅灰石、透闪石、方解石等。

(2)断裂带铅锌锡银矿床:是目前矿山开采的又一个矿种,产于东西向的压扭性断裂中,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产出,矿体规模较小,变化较大,通过对该类断裂构造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发现其具多期构造活动特点,局部形成矿液通道或储矿空间,区内铅锌锡银矿体在空间分布上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同时构造对铅锌锡银矿体的形态、产状、矿化连续性及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且矿体规模与断裂构造规模成正比。

成矿以充填为主,伴有交代作用,矿石以锡石、方铅矿、闪锌矿矿为主,夹有黄铁矿、磁黄矿、辉锑矿、辉铅银矿等;自形、半自形一他形、隐晶质及压碎结构,集合体呈浸染状、细脉状、囊状、小扁豆状,矿石含锡0.4~20%、铅0.1~8.7%、锌0.5~15.8%、锑0~7.3%、银0~240g/t。

非金属矿物有斜长石、石英、透辉石、硅灰石、透闪石、方解石等。

4控矿条件
4.1地层岩性
锡矿分布受地层和岩性控制。

王雅组的含灰质的硅化粉砂岩、砂质板岩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为矿液赋存提供一个良好的储矿空间,是区内主要含矿层位,90%以上的矿体赋存在此层中。

4.2构造
矿区内褶皱和断裂较为发育,挠曲现象明显,但对矿体的产出和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是断裂构造及派生节理和裂隙。

近东西向断裂和近南北向断裂带控制矿体、矿化带分布,为导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

两组构造交汇处,形成的层间破碎带、虚脱空间分布、次级断裂分布密集,往往形成厚度大、品位高的富锡矿体。

4.3 蚀变
矿体产于含灰质的硅化粉砂岩、砂质板岩,近矿围岩在矿化过程中遭受了明显的蚀变,蚀变岩普遍发育,与矿化有关的蚀变类型有碳酸盐化、硅化或大理岩化等。

(1)碳酸盐化:发育于矿体的边部,呈不规则的碳酸盐脉,为成矿后期残留热液蚀变,成矿关系不密切。

(2)大理岩化及硅化:发育于接触带边部,与矿体距离较远。

地层中由于大理岩化蚀变,而岩体中表现为硅化。

(3)绢云母化:主要沿碳质板岩的页理面呈线状和面状出现,与成矿关系不大。

(4)硅化:主要表现为白色石英脉与成矿有一定关系。

(5)黄铁矿化:主要沿碳质页岩的页理面呈线状和面状出现,黄铁矿呈它形致密块状或细小立方体出现,与成矿关系密切。

5结束语
通过对糯巴锡-多金属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系统总结,区内主要是受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与构造活动带紧密相伴,
向深部延伸。

根据矿体产状、矿石类型及存在多层不同类型的矿体,分析矿区的成矿具多期、多类型变质叠加特点,认为该矿区属受构造控制中温热液锡石硫化物型多金属矿。

到目前为止,矿区内还未发现花岗岩体,推测深部仍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