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8月期初调研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分)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
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
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
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
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
对于整个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这样说对吗?只说对了一半。
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选择。
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
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
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①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
不仅共产党人这样做,历朝历代都在这样做。
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
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筛选又有保留和增加,像流动着的水一样。
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毛泽东早就说过,传统文化中有助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因素就是精华,与之相反的就是糟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所谓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其实都是解读者的解读。
能读出什么,取决于解读者。
而解读者都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他有自己的立场、学术背景或见解。
因此,从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
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论的问题。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对于当代人而言,优秀传统是思想土壤,是营养剂,而不只是可以食用的果实。
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出当代的果实。
我
们确实需要儒学专家,但不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一批依然方步儒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儒者。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认识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而伟大的思想家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B.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留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仍然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传统文化的流传并不是文化自身的事情,而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按照他们的阶级标准进行选择的结果。
D.解读者的立场、学术背景或见解决定了他对传统文化解读的结果,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怎样解读,取决于解读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提到朱熹编“四书”、乾隆编《四库全书》的材料,是为了论证新时代中国对传统文化取舍标准的正确性。
B.文章第五段中,毛泽东主席对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论断,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衡量标准。
C.在作者看来,儒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否则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充其量只是新儒学。
D.当代儒学研究如果超不出以儒释儒的局限,不能生发出适应时代、促进历史进步的新思想,那就失去了儒学研究的价值。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应运而生。
B.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弃官归隐,纵情山水,形成了魏晋特有的文化特征——“魏晋风度”。
C.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在文化上显示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势,当时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都呈现出文化多元的五彩缤纷的景象。
D.以西学作为理解儒学的理论参照系统,借助西学的理论框架揭示儒学的深层意蕴,是对待儒学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
4.文化具有时代性,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4分)
5.文中第4段画线处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式,请简要分析各自阐述了什么道理。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6分)
葫芦船
杜柯
柯长领退休后,小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加从容、散漫。
用“闲适”来形容,也不至于相差太远。
老年人的生活总给人以空洞、寥落、局促、惶惑之感。
然而,柯老师没有这种情况。
他虽然年纪大了倒不会随时想到“死”,还和年轻时候一样无忧无虑,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仿佛可以一直这么过下去,并且由于如今不需要再工作了,愈发显出一种称心遂意恬淡自适来。
老两口在岁月无声中,悠悠然掬起窗外一朵朵翠竹覆荫的日子。
孟春之季,老柯栽南瓜,栽苦瓜,栽葫芦……可是,没有葫芦。
他忽然发现好多年没吃葫芦了,他几乎忘了葫芦的味儿。
葫芦这东西,别看外形美观,从来“中看不中用”——可能作为菜,它吃起来没其他东西受用,卖吧,又卖不上好价钱,渐渐就没有人种了。
老柯突然间很怀念葫芦,几乎是童心大发——那种光溜溜、圆椭椭形体美好的葫芦,那种像张果老腰间系挂的宝葫芦,灵动、神奇。
也许是人老了,他越来越有古意。
他在屋里旮旯拐角处乱翻腾——不期然地,从哪个墙洞里摸到了一包葫芦籽。
那纸早已烂朽,里面的籽粒也基本干死,只有两粒看起米稍微饱满点。
他趁雨天种下去,想看看能不能发芽。
没想到葫芦竟然长起来。
初是小嫩芽,并不惹眼,米粒大小,似婴儿的头颅向上翘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三月春风骀荡。
一日风雨两日阳光,老柯焕发了与年龄不相符的童心,经常去看。
到仲夏,只结了一枚葫芦,但它越长越大,最后竟像吹气球似的,大得不像话。
到初秋时节,这唯一的葫芦成熟了,突兀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大得不真实。
老柯和凤姐都呆愣住了。
这只颟顸丰硕的大葫芦,稳稳蹲在地上,远远望去,仿佛富贵人家的大花瓶。
走近了看,算不上太精美,粗糙茁壮,有一股古朴、混沌之气。
葫芦苍绿色,长得和老柯差不多高矮。
老柯本来是想种葫芦吃的,现在倒犯了难,这么大个葫芦有什么用呢?
拿它当菜吃吧,味苦涩,不入口。
把它做成瓢吧,哪有那么大的水瓢?即便掏成水瓢,又有谁拿得起这大家伙舀水?让它盛东西做器具吧,质地太脆。
等于说,这葫芦是个废物。
既然是一个超乎寻常的葫芦,怎么就没有用呢?老柯在不断琢磨。
无论怎样,先把它锯开再说。
老柯也是闲着没事要给自己找点活儿干,他给葫芦打了清晰的墨线,和老婆拿把锯,慢腾腾、晃晃悠悠地,如同小孩过家家,两人用了羞不多一天时间,竖着把它锯成了两半,把瓤掏空了。
老柯又把它放到秋阳下晒。
经过十多日的光照和风吹,葫芦最后变得干朗硬铮,变薄了,颜色褪淡。
接着,怎么办呢?吃完饭,休息完,老柯定定地瞄准它,瞄了一眼又一眼,心里盘算着。
他买回一桶油漆,开始化身为漆匠。
用刷子一遍遍往葫芦上涂抹,黑亮亮的漆一层层敷上去,干了再敷,最后葫芦荧光自照,漆黑光明,纤尘不染,能映出人的影子。
“老头子,你搞个啥哩?”
凤姐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不知道他要把它们做成什么。
老柯蠕动了下嘴唇,不说话,颇为得意,完全胸有成竹的样子,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么搞有什么用途、意义。
老柯把漆好晾干的葫芦搬进屋里,放在偏厦,可放在这里女人又嫌占地方。
老柯不管这些,他什么也不说,背起两手,叼支烟,绕着油光瓦亮的葫芦转来转去。
每天他都要来看看葫芦,摸一摸,转一转,好像它们是什么蛰伏的大宝贝。
一天,老柯兴冲冲喊凤姐帮他把葫芦抬到门前。
凤姐不解:“你是要做啥?”
“放进水里。
”
这……你要把它当船?”
“试试吧。
”
老柯不慌不忙,脱掉鞋子,把葫芦船推离水岸,纵身翻了进去。
先是坐下来,再躺下来,大小合
适,正和他的身宽长短相匹配。
那船上身窄点,下身宽络,中间腰肢的部位收缩,如腰带一勒敛了体气。
他平静静躺着。
呵,真是一个人的舟子,躺下刚刚好。
他从没想到它竟然可以做成小舟,躺在上面多么逍遥,多么自在,一荡一荡,随意摇摆,看蓝天白云,吹悠悠清风,恍若先前都没如此享受过……
在这悠然的享受中,他陡然想起少年时代读过的庄子的文章,里面说大葫芦可以作腰舟浮游于江湖,可不是嘛,现在突然就实现了,真是太美妙了。
舟在微风和水波的浮力下越荡越远。
凤姐急喊,老头子,你就知道舒坦,不晓得一觉醒来过后荡到哪里去了。
中秋过后,约莫一个礼拜,天气仍然好得很。
有天,老柯又下水浮荡了。
他像个贪玩的孩子,逮住新玩具就玩个没够。
至傍晚时分,只见那只葫芦船却静悄悄自己漂了回来……
可能怕午后太阳晒,上半部分的葫芦盖轻轻合上,所以远远望去,是一只黑漆油亮的大葫芦停卧在水边,十分醒目。
等了许久,葫芦船还没见动静,老柯不出来。
是不是睡着了?在院门口看到葫芦船的凤姐,自己跑去把葫芦盖揭开。
此时,湖面掠过一丝凉风,从她脚下飘过,摇曳着对岸的草木。
凤姐莫名打个冷战。
这一睡可真酣实呢。
她发现,老柯仍然静静躺在里面,双目轻闭,十分安详,看样子还在梦中。
凤姐大声喊,摇撼他,却无反应。
到这时她方才明白,老柯再也不可能醒来了。
他躺在自制的葫芦船里,寿终正寝。
老头死后,凤姐不适应,感觉非常寂寞,宅院太旷了,里里外外一个人。
她时常觉得老柯仍经常在自己身边,和她说着话。
第二年清明,凤姐去给老柯扫墓,看见墓边上有一点新绿。
她跑去一看,见坟尾有一秧葫芦苗。
可能葫芦瓤没有掏尽,里面遗留的籽粒又生根发芽,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弄不清楚。
总之是,这葫芦苗让人感觉有活力得很,它将来一定要结大葫芦的。
渐渐地,凤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想死后也睡这种葫芦船,那样就能和老柯合葬,还能省一副棺材。
这想法水到渠成,日趋丰茂,就和墓旁的大葫芦一样茁壮成长,风雨无阻。
凤姐还知道自己活不长久了。
她对眼前的世界并无留恋。
她觉得,过不了三年,自己就会去见老柯的。
到时候,他们并排躺着,跟过去几十年一样。
现在,她唯一关心、在意的就是这只大葫芦,她经常去看它,希望它长得结结实实富富态态——这可是她的船,她的宝筏,将载着她渡过茫茫生死天堑去和老柯相会。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柯种葫芦、做葫芦船出于偶然,这是他“无忧无虑,随遇而安”性格的体现。
B.本文对葫芦生长过程的描写,笔触细腻,语言生动,表现老柯发自内心的喜爱。
C.老柯种出的葫芦,大得超乎寻常,却百无一用,隐喻老柯退休后寂寞无聊的生活。
D.“葫芦是个废物”,这一观点与《五石之瓠》中庄子对“瓠”的看法可谓不谋而合。
7.关于文中凤姐扫墓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年清明,凤姐给老柯扫墓才发现坟尾的葫芦苗,表明她对老柯已经淡忘。
B.坟尾葫芦苗的出现,作者用“弄不清楚”来解释,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C.新长出的葫芦苗“让人感觉有活力得很”,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老柯的影子。
D.“它将来一定要结大葫芦”,暗示凤姐也想乘着葫芦,渡过生死天堑与老柯相会。
8.文中“他越来越有古意”的“古意”如何理解?(4分)
9.小说以“葫芦船”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①善齐貌辨。
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
”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
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
”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
”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
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
’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
此为一。
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
辨又曰:“必听之。
’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
此为二。
”宣王大.息.,动于颜色
..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辩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
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
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
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
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
“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
①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B.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C.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D.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全部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①“王之不说婴甚”,此处“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与《氓》中“女之耽兮”中“之”用法相同。
①庙,指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
《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庙”即为类似意思。
①大息,即叹息,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意思一致。
①颜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和《燕歌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的两个“颜色”意义和用法相同。
①“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两句中的“来”意义与用法相同。
①“趣难者也”中“趣”通“取”,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含意一致。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曾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可靖郭君却表示只要能让齐貌辨顺心满意,即使家族
覆亡也在所不惜。
B.靖郭君与齐宣王的关系很不好,于是离开国都,搬到先王封给自己的薛地,并且拒绝了昭阳用多倍土地换取薛地的请求。
C.齐貌辨为报答靖郭君的知遇之恩,不顾劝阻,带着必死之心去调解靖郭君与齐宣王的关系,虽受到处处刁难,但最终赢得齐宣王认可。
D.齐宣王本来心怀愤怒,可是听了齐貌辨的一番劝说之后,不但消除了对靖郭君的嫌怨,还用隆重的礼节迎接其归来。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梨园
..,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
床碎几,折鼎
..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
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诸文行世。
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①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
”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
”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
”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
..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
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
..、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
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
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
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有删节)【注】①眉公: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
①伯鸾:东汉的梁鸿,字伯鸾,博学有气节,隐居不仕。
他很崇敬春秋时的刺客要离,所以要在死后埋葬在要离的坟墓附近。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
B.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
C.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
D.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
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梨园,相传唐明皇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故其成为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B.折鼎,文中喻没有能力。
鼎是古代三足两耳用于烹煮的器物,后比喻王位、帝业。
C.甲申,为明崇祯十七年的干支纪年。
此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明王朝覆灭。
D.靖节,即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谥号。
陶渊明死后,人们私谥“靖节”。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岱少年享受荣华富贵,晚年却因国破家亡而生活困窘,所以感慨人生恍如隔世。
B.张岱自认为自己无用,而诸多书籍流行于世,其写“无用”只是表达愤激之情。
C.张岱六岁跟随伯父来到武林,遇到眉公先生,因对对工整得到眉公先生的赞赏。
D.本文运用自嘲、反讽的艺术手法,流露出作者张狂的个性和内心的苦闷、愤懑。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
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
18.根据最后一段文意,请简要概括作者写“自为墓志铭”的原因。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①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②情。
【注】①愚泡:柳宗元在永州冉溪边居住时,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道筑成的池子。
①羲皇:指传说中的伏羲氏。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写诗人被贬永州后与谢山人清晨同游愚池的情景。
“山人”指隐士。
B.颈联对仗工整,用霞尽山远、天高雁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
C.诗人为愚池所陶醉,以至把所有“机心”完全交付于当下一路美丽的风光。
D.永州民风淳朴,世情淳厚,诗人居住在这里,仿佛生活在远古的伏羲时代。
20.清人沈德潜评价柳诗时说:“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
”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1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
是:,。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体现了隐居的自有悠然之乐。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总结顺应天性培植,不妨碍树木生长,就会枝繁叶茂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