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20年中考题分类解析—课内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考题解析分类——课内文言文
(2020·山东德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
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⑴湖中人鸟声俱绝.()⑵雾凇沆砀
..()
1.【答案】⑴消失⑵白汽弥漫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要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如,“绝”在古汉语中,有如下义项:①<动>断;断绝。
②<动>隔绝;隔断。
③<动>绝交;断绝往来。
④<动>停止;消失。
⑤<动>绝命;死。
⑥<动>横渡。
结合语境,第⑴句中的“绝”应为义项⑤。
第⑵句中的加点词“沆砀”要根据主语“雾凇”来解释。
2.画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描写很有特点”,解答时具体分析句子在描写方面的特点。
整个画线句如实描写眼见的景色,语言简洁,很显然运用的是白描手法;然后具体分析划线句子是如何描写的。
先写“天”“云”等远观的景色,再写“湖上影子”“长堤”“湖心亭”“舟”等近处所见景色,这是按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的次序描写景物的。
最后总结概括景物的特点,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2020·贵州铜仁市)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1~4题。
(9分)
【甲】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乙】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中的“淫”解释为“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B项中的“军”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驻军”;C项中的“斗”是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ABC三项都是词类活用,D项中的“被”是通假字,通“披”,“穿着”的意思。
其中D项是通假字,所以答案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居居天下之广居.居.无何
B.而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已而之.细柳军
D.谢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义辨析,需要把每个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然后看是否相同,A项中的“居”:屋舍/停留,不同;B项中的“而”表示承接;C项中的“之”:代词/去,往,到;D项中的“谢”:告知/道歉;所以答案选B。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
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
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读懂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进行分析。
甲文运用了排比句,乙文没有运用排比句,甲文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议论,乙文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甲文主要表现了孟子的才华,不是公孙衍的才华。
所以答案选C。
4.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⑵于是上乃使使持节遇将军:“吾欲入劳军。
”
4.【答案】⑴以顺从当作准则(标准)的人是妾妇的行为。
⑵于是(在此时)皇上派使者手持符节报告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
”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抓住重点实词,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尽量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⑴是个判断句,翻译的时候要加判断动词“是”,句中的“正”解释为“准则”,“道”解释为“行为”;⑵句“吾欲入劳军”是个省略句,翻译时加入“军营”二字,句中第一个“使”是动词,有“派”的意思,第二个“使”解释为“使者”。
(2020·山东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孀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好像。
A项,代词,你。
B项,同“如”比得上。
C 项,好像。
C项,如果。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源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西南”,名词作状语,译作“向西南”,由此排除答案CD;“斗折蛇行”是两个比喻句,译作“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由此排除B项,进而得知答案为A。
3.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写景特色。
B项表述错误。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语句是对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描写,写了潭中的水、石、树、鱼,这些都是作者近观所看到的,然后“潭西南而望”,这是“远望”小潭的水源,采用由近及远的顺序,不是由远及近的顺序,故B错误。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C项表述错误。
作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之感并没有随之而去,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的凄清环境触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落寞、凄苦忧伤的感情。
故C 错误。
(2020·四川甘孜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管理
B.见.往事耳见:了解
C.及鲁肃过.寻阳过:经过
D.即更刮目相待.待:看待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的意思是“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故“治”应解释为“研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刀劈狼首
B.蒙乃.始就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下车引之.
D.结友而.别人不知而.不愠
2.【答案】A
【解析】道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义的理解。
首先判断解释各项加点词的意思及用法:A.用,拿。
介词。
B.于是、就/表示判断,是。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他,指元方。
D.表示顺承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然后就可得出答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入物形象。
D.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中“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述有误,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对话)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⑴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⑵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已不是当年吴地阿蒙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⑴句重难点词语有: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以为,认为。
益,好处。
⑵句重难点词语有: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2020·四川成都市)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4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B.志:记载。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志”也是这个意思。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帝感其.诚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到。
B.以:介词,用,凭/以:介词,因为。
C.而: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承接,就。
D.其:语气副词,难道/代词,他的。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苍苍”是“湛蓝”的意思,排除AB两项。
“其……其……”连用,是“是……还是……”的意思。
排除D项。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
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
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
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
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
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
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
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
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B项,“展现了作者的恐惧”说法错误。
作者是想借大鹏依然有所依靠,依然不能穷尽事物,想告诉读者人的认识有限,离无所待的逍遥很遥远。
(2020·北京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3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见.多识广见.义勇为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言而有信.杳无音信.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乘.风破浪乘.虚而入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出师.未捷百万雄师.仁义之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见:拜见,觐见/见识/看见/意见。
B.信:信用/信用/消息/随意。
C.乘:乘车/趁着/趁着/趁着。
D.师:军队。
其余各项与之相同。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
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
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2.【答案】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乙项,“撤走了伏兵”错,前面有“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的句子。
说明曹刿还担忧齐军有埋伏。
3.“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
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
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
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的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
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
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注释】①袭:偷袭。
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
③矫:假托。
④犒:犒劳。
⑤宾:以客礼对待。
⑥却之:使秦军撤退。
⑦事:这里指抵抗。
⑧式:卜式。
人名。
⑨输:交纳。
⑩边:边防。
3.【答案】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
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
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位卑未
敢忘忧国”的意思,即即使地位卑微也不会忘记为国家忧虑,简而言之就是有爱国之情。
然
后扣住“位卑”“不敢忘忧国”分析材料中弦高和卜式在这方面的表现。
材料一中的弦高只
是一个商人却面对强大的秦军,假托郑伯的意思,犒劳秦军,劝说秦军撤退,很显然是此精
神的表现;材料二中的卜式是一个普通百姓,上书朝廷,希望捐献自己一半的家产,资助朝
廷消灭匈奴。
也是爱国的表现,由此即可得知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
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
”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2020·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和重要虚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平时要认真积累,重视整理归纳。
A项正确,两个“诚”都是“真正,确实”的意思;B项前一个“志”的意思是志向,后一个“志”的意思是记号;C项前一个“谓”的意思是叫作,后一个“谓”的意思是认为;D项前一个“屈”的意思是使……屈服,后一个“屈”的意思是屈尊。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⑴【答案】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安居”,安静下来;“天下熄”,天下太平。
注意这是个省略句,要加上主语(他们)。
⑵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答案】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或: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一义。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一定要注意使用了修辞手法,翻译的时候不要翻译错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两句使用了比喻,“天下之正位”喻指“礼”,“天下之大道”喻指“义”,在翻译的时候应该点出。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富贵不能使它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威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先从文中找到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的部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一部分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是总结句,指出大丈夫的标准。
可以直接摘录,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020·甘肃天水市)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4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