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邑县新民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演变与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大邑县新民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演
变与更新
摘要:自正式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平原开始
了城乡一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对农村地区的规划、改造
及建设。
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村生活收入来源的增长,农村地区自发地建设与更
新也时常发生。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传统民居聚落必将面临重写。
本文
以新民村传统民居保护规划为切入点,浅入剖析影响该聚落形态结构的演变因素,探寻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机制。
关键字:民居聚落演变聚落更新新民村
1.
引言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差距巨大,自成
都正式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平原开始了城乡一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对农村地区的规划、改造及建设,以期
改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状态。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也得到改善,经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成都乡村区域社会
结构、农民生活方式、聚落空间形态等改变提供了重要条件。
本文以新民村传统
民居保护规划为切入点,浅入剖析影响该聚落形态结构的演变因素,探寻相应的
保护与更新机制。
1.
聚落的演变
大邑县鹤鸣乡新民村位于成都市重要的旅游走廊——安西走廊之上1,距成
都中心城区约2小时车程。
其村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受成都中心城区及外来经济
辐射较低,基本以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收入为额外收入。
其建筑格局、形制、风貌
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特征。
因此,新民村的发展阶段、生产生活方式是成都平原
传统民居的一个日常缩影,具有普遍意义。
从新民村的调研来看,影响该聚落变
化的因素主要包含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聚落发生由内自外的变化。
1.
1.
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聚落的衰落
根据2018年与2020人口数据统计分析,至2018年底,新民村下设11个村
民小组,共692户,2038人,其中农业人口2028人,劳动力961人,从业劳动
力924人。
2018年全村劳动力961人,外出790人,2018年外出796人。
新民
村劳动力外出均达到82%,占总人口的39%。
从全村户籍人口分布情况来看,60
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从收入来源的调查分析上,该区域家庭
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农和务工。
务工人数分布较为均衡,务农务工收入差别较大,
务农平均年收入在10000至20000之间,务工在30000至40000之间。
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内因式的改变,由于外出务工收入高于在家务农的收益,大量适龄劳动力外出,导致现状居住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和少量的儿童。
聚落
周边自有耕地呈现出少种,荒种的现象,收获的蔬菜、稻米等在基于维持留守老
人与儿童的日常所需之上,额外部分才会出售到周边市集或被批发商收购,用以
贴补家用。
同时,从建筑年代的划分来看,全村以1949-1980年及以前的建筑为主,后期新建建筑较少。
尤其是近几年来,全村基本无新建建筑,多为局部扩建。
另外,从建筑高度与建筑风貌分析也可印证这一结果。
全村建筑高度以一层建筑
为主,二层建筑占比为11%,三层建筑占比为5%。
从调查来看,与传统建筑部协
调的多为1980之后修建的建筑,约为10%左右。
进一步细分,其坍塌建筑与荒废
建筑约占5%左右。
由此说明,该聚落由于生产方式地改变导致聚落衰败。
大部分
青壮年在外务工,其原有成长的居所变为第二居所,而在外打工的临时居所或购
买的商品房则成为长期使用居住的地方。
留在村内老人因为经济、家庭意愿等各
种条件的限制,无力改善其居住环境,处于维持生活的阶段。
1.
1.
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聚落居住单元格局、功能及使用率的变化
从生活方式分析,聚落整体依然保留为居住状态,房屋基本无任何其他功能
的改变,且房屋的整体使用率在降低。
按照建筑划分年代提取来看,1949之前建
筑多为一层的四合院格局;1949年之后多为一、二层混合式格局。
以下就各个年
代典型建筑进行逐一分析比较:
1.
1.
1.
四合院式布局(1949之前)
小卖部大院是非传统中轴对称形式的四合院,前后各构成了两个四合院院落,入口处的小天井空间颇有江南园林天井的精致,而后院的大天井则有典型的林盘
四合院的风味。
前后两个院落相连,形成比较少有的四合院群落式古建筑。
从其
建筑格局判断,历史使用功能应为入户龙门、前堂、后室、厢房、厨房以及四周
保护性石砌围墙。
然而从现阶段使用情况来看,建筑使用功能涵盖居住、生活起居、厨房、杂物间,以及空置房间,使用率低。
使用的房间非集中使用,大多是
选取建筑情况较好、面积较大的房间使用,较差的房间则空置。
同时,在这一年
代的建筑还有一个较有特色的建筑形制,即“三重龙门”。
龙门形制采用三重,“一正两偏一下”,有的甚至有四重龙门。
当地古民居的多重龙门在川西平原的
民居中比较少见的,根据访谈得知可能是因为临近山区,当年是为防匪患。
在其
后年代的建筑则很难找到这样的形制。
1.
1.
1.
混合式民居(1949之后)
因为当地古建筑年久失修,导致房屋功能缺失,比如不能挡风防雨,防蚊防
虫等缺陷,因此村民利用现代材料对木结构房屋进行更新巩固。
多为直接用砖混
等材料加固古建筑,或者在古院落旁加建双层式农家小楼。
半接院子是典型的混
合式院落,因为村民改建,如今只剩下一半的袁紫薇岑经的木结构建筑,另一半
则和现代材料的房屋融合在了一起。
然而正因为这样的更新,反而房屋的使用率
较高,笔者注意到,在改建过程中,村民依然尽可能的保留院坝,一是便于谷物
等晾晒,二是保留宜人的尺度空间。
同时,建筑的使用功能中居住使用面积占比
增大,居住房间的单个面积逐渐扩大,堆砌务农工具及存储收获物的房间面积在
缩小。
通过提取不同建筑年代的典型建筑纵向分析可知,该聚落的居住单元格局随
着时间变化逐渐抛弃原有的建筑布局形式,功能使用更为单一,使用率较低,空
置率较高。
因此,对于经济落后区域的传统民居保护,不同与沿海地区的大肆扩建,如何焕发其生机,将会是一个难点。
2
1.
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通过对新民村的分析,处于落后地区的聚落保护与更新应该从经济结构、生活、生产方式上寻求突破,强调贴合实际。
经济成本与原住民的经济利益诉求、
当地政府政绩紧密联系。
然而该村目前暂无重大的外部经济变化,诸如大型地产
开发或强有力的政府政策干预。
一方面,该村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困境;另一方面
经济困境保证了聚落的原真。
村民不愿投入更多去改变村落内居住环境,更趋向
于在成都市域、大邑县域内购置房屋或由政府主导,财政贴补的方式修建农民新居。
以往的保护规划侧重对建筑与聚落本体的全面保护或是强调功能的更新,创
造更多针对外来人群的消费空间。
显然,新民村外部与内部都不具备足够的条件
与时机实施那类型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因此,对新民村的规划笔者提出两点思路,一是强化公共空间的“微处理”,二是“灰空间”的政策引导。
1.
1.
聚落公共空间的“微处理”
聚落的原真性是聚落存在的本质特色,从宏观上要有的放矢地梳理聚落整体
格局,从中观层面对各条街巷界面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从微观层面应对街巷细
部精心调整。
而这三个层面的规划设计更多的应采取一种微处理的手法,即通过
少量的、局部的设计手法达到较好的整体改善。
对整个聚落空间通过拆除围墙及
临时建筑的方式实现横向渗透,把握收放有致空间节奏,保护原街巷尺度,创造
可停留小型公共空间。
对街巷界面化零为整,统一铺装,整合零碎空间,整体保
留村落发展的时间印迹,局部进行更新,创造空间趣味。
对街巷细部,通过绿化、标示系统强化引导。
对绿化化整为零,点、线、面植入绿化。
点上采用散入式绿化,以树、盆栽为主;线、面绿化梳理创造线性、块状空地加以绿化,以竹为主。
在空间引导上设置标识系统,强化街巷意象,增强空间引导性。
1.
1.
“灰空间”的政策引导
“灰空间”作为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在聚落的保护中具有特殊
作用,如何对其管理、使用、维护使之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是对聚落维护一个值
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民居的四合院建筑格局与街巷空间造就了与城市高楼大厦,
以车行为主导的道路系统不同的灰空间。
严格来说,独门独户的传统民居更加具
备对灰空间划分、管理与使用的优势。
因此,笔者认为对灰空间的权限应由政府
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手段赋予原住民维护与修缮的义务与责任,继而为公
共区域创造更多具备趣味性、多样化的过度空间。
灰空间的划分与使用范畴的界
定进一步可有效降低政府对公共空间的管理成本以及作为未来出现拆迁补偿等争
议性区域的协商依据。
1.
总结
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必将与随着农村经济变化演化
出不同类型的保护与更新方式。
本文以大邑县新民村传统民居的保护规划作为切
入点,论证与剖析影响该聚落形态结构的演变因素,探寻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机制,提出强化公共空间的“微处理”与“灰空间”的政策引导两种保护与更新的手段。
对落后区域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如何采取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达到最大效益将
会成为我国此类型规划一个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
段威,项曦. 新陈代谢_萧山农村乡土住宅的配房类型研究. 世界建筑,2016(01).
2.
汪越,熊雨箫,张子逸,吴骥,王婧,杨承玉. 大邑县鹤鸣乡新民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四川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5
3.
叶力天,城乡统筹下生产方式对农村聚落形态的影响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2013
4.
韦唯,川西平原新农村民居环境模式探究. 西南大学.2013
5.
罗雅元, 川西地区新农村住区环境的行为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2010
1安西走廊全名是“安仁—西岭雪山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
2比对杭州萧山地区,萧山地区的房屋多会扩建成4-6层楼房,扩建尺度巨大。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