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脉法解二)
整理:明峻云开日出双子座光生校对:玄风
咱们上一次主要讲了第三卷《脉法解》,主要是讲了摸脉基本的一些方法,主要讲要去体会脉气,体会脉气那种自然而然地周流的即时状态。
这是脉诊的基本功,那么今天咱们接着来讲,讲这个具体的脉象,以前历代的脉学、脉经,都会讲到很多的脉象,所谓的28脉也好,多少脉也好,会讲很多的脉象。
那么这个脉象一多呢,虽然可以分门别类,讲的比较细,但是也容易流散无穷,这么一个弊端,多了反而不容易从整体上去把握。
包括《四圣心源》黄元御先生,他在讲脉象的时候,前面讲了一个总论,后面也是分为24脉,也是一种脉象一种脉象的来讲,那么它的好处是,它是一对一对的来讲,两个脉对应着来讲,所以有了归纳的意思在里面,而且讲的时候这个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意思,不同的脉象之间可能会有穿插的,不同的脉的部位有一个什么样的脉象。
他也是按一气周流这个意思来穿插着讲,所以这一点是跟其它脉诊、脉书、讲脉法的一些其它书相比而言,这是《四圣心源》讲脉法讲得更有意义,或者说是着眼点更高一个地方,历来脉法确实不是很好讲,因为这个东西其实是一种感觉,如何能够把它讲的很形象、易于让大家理解,方便大家学习接受,我也没有很多的经验。
《脉法解》这一卷,今天晚上就把它讲完,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怎么去讲,我是想把后面这24脉所有的内容,我把它揉合在一块来讲,不去分开一个脉一个脉的讲了。
我把它全部综合在一块给大家讲,讲的也是我个人的体会,这样希望能够让大家理解的时候能够更方便一些,大家结合我讲的再去分开看,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四圣心源》原文它是两个脉两个脉的分开讲的,我讲的时候不会分开,我会把所有的内容根据我的理解,把它综合在一块,来给大家讲讲我的体会,这是今天晚上讲课的主要形式。
那么首先说一下,我们要摸脉,病人来了你要摸脉肯定是摸这个病脉、不正常的脉,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正常的脉是什么,要有一个标准,正常的脉象我们都知道它叫缓和之脉,缓脉,脉贵缓和、脉贵有神,什么叫缓和之脉,就是脉你摸着很软,又比较有力、比较饱满,跳动的过程感觉很有灵气,很有神气,脉气很清透、很灵润,也不快也不慢,也不沉也不浮,就是那种雍容和缓,落落大方,如果从脉气的感观把它当成一个人的话,就像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书生,那种感觉。
那么正常的脉象,我说了半天,大家其实也不见得有一个直观的体会,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去摸一个正常人的脉象,那么这个缓脉,正常的缓脉,什么人他的脉象最好、最标准呢,一般就是学生,尤其是上大学的学生,为什么呢,中学、小学作业很多,孩子的身体其实都不好,上大学后学业反而轻松,没啥事儿。
这段时间,大学生又比较年轻,相对来讲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这段时光最幸福,他的脉象也是最好。
不管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只要是身体健康的,你去摸一下,那个脉都是非常好的缓脉,尤其是这个女孩她这个缓脉,可能摸着这个感觉代表性可能更好一些。
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属阴,男孩属阳,属阳的话,阳性脉率略微偏高一些,女性脉率略微偏柔一些。
缓脉应该是偏柔的一种脉,所以上大学的女孩子身体健康,你去摸她的脉,她是一个非常好的缓脉,这就是一个正常的标准的缓脉。
你要是把这个缓脉具体的描述出来,那就要用很多很多的语言,那今天晚上不用说别的了,光说缓脉怕就说不完,你要去体会,那种非常清透、有神、缓和、润泽,而且还比较饱满,就是那种。
这种脉象你一摸你就知道是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首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就是缓脉,缓和之脉,这是一个正常的脉象。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如果你真的会养生,或者说始终能保持一个平常心的话,人的这一生都能够保持比较缓和的一个脉象,都保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状态。
但实际上,在临床上接触到的这个患者,哪怕不是患者,就只是一般的朋友,你去摸脉的时候,你只要踏上社会,有工作了,有压力、有追求了,这个脉大部分不是完全缓和的,病人的脉可能离
缓和之象就更远了,偏的更严重一些,都是不太正常。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摸到一个非常标准的缓脉,其实比较难,那么临床上的病症很多,脉象也是千变万化,所以我以前跟大家聊过,说脉象远远不止28脉,可以分成几百脉、几千脉都不止,所以我们怎么去把握整体的脉象,这么多脉象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我们如何去执简驭繁,去把握它。
我给大家概括了几条,跟大家交流,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什么是缓脉,缓脉就是正常的脉象。
它实际上跟土气雍容和缓,周流通畅一个象,那么对于病脉,把脉、摸脉的时候我们从那几个方面去体会呢?概括的讲就是四个字,哪四个字呢,就是邪、正、虚、实。
邪气和正气,然后是虚还是实,这个是脉象、摸脉的时候从这四个字上下功夫,如果再概括一下的话,实际上就是正气和邪气,就是正气和病气的意思。
这两方面,正气和邪气都是有虚有实,实际上我们摸脉,主要是摸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并且体会它们之间的虚实对比,很简单,就通过这两方面,内经讲,就是说正气虚则补,邪气实则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实际上我们摸脉,主要就是判断正邪虚实,就是判断着四个字,所有脉象不会外乎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掌握明白了,所有的脉象你就都会了,不管是什么脉,它都是这四个字的组合,这样大家觉得是不是简单一些。
首先讲一下正气和邪气的关系,我们知道一气周流,这一气它是内含阴阳,所以我们摸脉的时候,体会这个气里面本身就包含阴阳,这个我们去体会脉气的时候,去同时体会阴阳两方面的信息,同时包含在脉气里面在,能够同时体会到。
我们要知道,咱们摸得这个脉啊,不管是左脉还是右脉,虽然我们讲过左脉主要反映左路升的问题,右脉主要反映右路降得问题,那么实际上它的左脉右脉同时都包含着阴阳两方面的信息。
我们要在这个脉气当中,首先知道它是阴阳合一的,它是阴阳一体的,一股气阴阳并没有分开,但是这一股气,它既然病了,是病态的了,它必然就有偏阴偏阳这种偏盛的问题,所以你要在这个阴阳一体的脉气当中,去体会出或阴或阳的这种偏气来,所以我们讲这个正气凡病则郁。
从另一方面来讲,凡病则虚。
为什么这么讲?
人体的脉气根源在五脏,五脏之气流通于外,会化现为外在的经脉之气,所以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它是只有虚没有实的,五脏只要产生疾病呢,凡病必然是五脏精气偏虚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这个角度来讲,凡病必虚,凡病,只要是生病,一定是五脏精气偏虚。
那为什么说这个正气也有实的时候呢?正气实,实际上是从凡病则郁的角度讲的,就是说一气在周流的过程中,如果有某种原因引起郁结,这个气在郁的那个地方走不动了,是局部的实,不是整体的实,实局部是实的。
包括表症感冒,风寒外感,全身发烧恶寒,脉是浮紧有力,算是一个实象,实际上它也蕴藏着脏器之虚。
如果脏器真的是足够充实有力话,它自己就发汗了,自已就会解表,不至于生病。
所以我们讲正气的虚实,从生病的角度来讲,正气只有虚没有实。
它的实,都是相对的,是局部的一个实象,就是郁。
正气实,本质上是正气郁。
所以正气的虚实,我们在摸脉时候要去体会,要作为一个用药治疗方向治病的时候,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参考,或者说是最重的一个依据。
因为我们用药之后,并不是说这个药物它主动去帮你治病,药物实际上是协助自身的正气去治。
药物任何时候都处在一个辅佐的位置,不会处在主导地位的。
人体之内,处在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人体的正气。
所以呢我们用药的时候,用药,用什么药,用药用多少,药量的大小,用药药象的方向,要根据人体正气的虚实去判断。
咱们都知道中医内科,有一句常识性的话: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意思就是:正气比较充足的人感冒了,你就发汗就可以了;正气比很虚的人感冒了,你要给他建中,补益中气,你不能再去发汗。
这就是根据人体正气虚实,来决定用药方案,决定药量和药味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举了个例子。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任何时候都要按照这个规则,来推出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
它的依据就是人体正气的虚实。
从原则上来讲,如果虚的很厉害的时候,需要急救其虚,比方说
象阳脱呀,阴阳欲竭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无暇治病。
首先要留人呀,先要救正气,所以呢四逆汤就是急救回阳,它是救急用的。
所以我们用药的方案,首先要考虑正气的强弱。
当然临床上需要救急的时候并不是很多,只有一些比较危重的病人,可能需要我们首先考虑去救急,急救,顾护正气。
大部分患者他本身正气可能还可以,还能够维持自身一气的周流。
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去考虑邪气的问题。
什么是邪气呢?行者老师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
一气它如果能够正常的在它该走的路上,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发挥正常的功能,这就是正气。
一气不在这个位置上,那就成了邪气。
也就是说咱们讲的凡病则郁,气郁。
这个气正常周流,就是正常的一气,不能正常周流了,郁在这了,有可能就成了病气。
气郁就成了病气,气郁而化火,成了火气,它就变成邪气了。
所以从气的角度讲,邪气与正气有时候分得也没那么明确,也是一气的一种变化,这是从气的层面来讲。
但是五脏各有不同的邪气。
比方说中土容易生湿气,肝木容易生风气呀等等。
所以呢我如果把邪气概括一下的话,咱们最常见的邪气就是木郁之气,就是郁结之气。
临床上我们通常称为肝郁,或者说木郁,脉象一般都是弦象,这是最常见的。
当然,这个它不仅仅见于左脉,左关脉为肝呀,不仅仅见于左关脉,任何一个脉,这个六部脉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见到,也就五脏六腑都自己的郁结之气,气郁结在五脏六腑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称为木郁,都可以称为肝气郁滞。
这是最常见的,凡病则郁,所以最常见的脉象就是弦象。
其次,比较常见的就是湿气。
中土容易生湿气,湿气如果说粘滞的比较多,郁结化痰的话,它会成痰浊之气,单纯的湿气比较濡软,脉象一般偏软、偏弱、偏缓无力,湿气比较盛。
如果是湿气郁而化火,郁结成痰,脉象就会变成滑象。
这就是通常讲的滑脉主痰,是这个意思。
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邪气的脉象的表现。
气郁脉弦,湿盛脉软,脉濡软,然后呢,痰盛的时候,脉滑而有力。
还有一个就是,如果再比较严重的,出现结滞的时候,结滞就是气与痰湿包括瘀血,在体内郁结日久,出
现这种接近有形的邪气,这个时候,脉象会出现结滞之象。
结滞之象是什么意思?这个脉摸着,不光是脉气不够流畅,而且你能摸出来,在这个六部脉位上,你能可以摸出脉象已经硬度都不大均匀,疙疙瘩瘩的感觉,脉气不够清透,脉位肌肤的感觉也不是那种均匀柔和的感觉。
正常人的皮肤是很均匀,很柔和的,也是一种很清透的象。
这种郁结比较重的患者,你指头按下去,它的六部脉的脉位局部肌肤,包括血管,摸着不是那种均匀的弹性,摸的这个柔韧度弹性都不均匀,不够滑利。
就象我们走在一个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路上一样,只是那种感觉。
当然没有那么硬了,类似有那样的感觉。
这个郁结就比较重了,邪气比较重的脉象。
我们摸脉,主要是比较正气和邪气的关系,那么在脉象上如何去区分哪个是正气哪个是邪气,这个需要我们用心的去体会。
简单的来讲,正气都是比较清透的,带着一股灵气,而病气都是比较郁浊的,病气给人感觉有点浑浊不清。
另外,从这个气感上来讲,病人的正气,说得简单点,病人正气不管是虚还是实,你摸了之后,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而这股邪气,只要这邪气只要比较重,你摸脉之后必然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只要你的气感比较好的话,会有这种感觉的。
这是从自我感受上来分。
简单来说,就是看脉的清透程度。
脉气,你去体会这脉里既有正气又有邪气,病气与正气是揉和在一块的,你要去体会脉里清透之气有多少,这种郁浊之气有多少。
你要去把它分开,它是一块来的。
你要分别把它体会出来。
这就要求医生本身,你要有细致入微的敏锐的感觉,要求本身气场比较清透,否则你是体会不出来。
那么实际上所谓二十八脉、二十四脉讲的这个脉,都是病气之脉,而我们摸脉的时候,不要只去体会病脉。
一定要去体会它的脉气之中的这股正气,这股清灵的本性之气。
人体这一气周流本来是很清灵的,很有灵气的,因为生病,脉气里面会有郁结、痰浊、结滞,脉气变得不够清透,脉象有缓急、浮沉、迟数也会有些变化。
虽然有千变万化,实际上本质上来讲,它不过是人体的正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形态,变成了一个正气与病气相互夹杂的这么一种状态。
有没有说,这个脉气中只有病气没有正气呢?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一旦脉象中只有病气,没有正气的时候,没有正气人都没有了,所以我能体会到的脉象,只有病人还活着,你体会到的脉气,必然是正气与邪气就是这个病气和正气相互夹杂,相互柔和在一块的这么一个状态。
所以我们去摸脉,体会的重点首先是正气的强弱,其次是邪气的强弱以及它的具体的形态。
为什么首先要体会正气的强弱呢?因为正气的强弱决定了我们用药的方向和药量。
正气很虚的时候,一定要先去急救正气。
正气如果不是很虚,我们就可以先驱邪气。
驱邪气,药量的大小,也不是完全根据脉象里邪气的强弱或者它具体情态来决定,也要根据正气本身强弱来决定药量,至少药量是根据正气的强弱来决定的。
所以我们摸脉,需要掌握的情况,就是一个首先看正气的强弱,这股清透之气的多少。
其次是根据邪气的性质,邪气是单纯的气结、还是有痰浊、瘀血还是比较顽固的结滞?它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脉象,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疗,来驱邪气,来治病,但是药量的大小,用药的强弱,用药刚柔缓急的取舍,还是要根据自身正气来决定的。
正气越足,你用的药就可以越猛一些;正气越虚,用的药就要缓和一些,缓缓去病。
一切都是以正气的虚弱为根基来处理,所以摸脉很重要。
如果你摸脉连正气的虚实都摸不出来,你用什么药啊?有的人脉象正气很虚,邪气相对来讲比较实、比较足的时候,有时候也不可以用很猛的药,也要缓缓来的。
那么临床上大部分患者都是这种正气不是很虚,邪气相对比较实、比较盛,这么一种状态,我们治疗的时候就可以先祛邪、再扶正,遵循这么一个原则。
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邪气具体的性质、病位、强盛?《内经》里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借鉴,它说疾病感染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先是皮毛、然后肌肤、入于经络、入腑入脏,是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摸脉的时候,在脉象上也是邪气和正气的拉锯战,相互交持的一个状态。
你在脉气的体会也是由浮到沉,浮中沉嘛,由浅入深的这么三步,脉的感觉去体会病的部位的深浅。
一般来讲,你摸到的脉气在一个比较表浅的部位,郁结比较重,郁象比较明显,比如说脉弦、脉滑等等,那么它的病气也相对比较浅一些。
如果你沉取的时候,这种
感觉就不明显了,沉取脉比较弱,那么你感受到的人体的自身正气为主。
就是大部分疾病,相当而言,咱们浮取或者中取的时候摸的可能是病气,一般的疾病位置还是比较浅的,不会特别地深。
沉取的时候因为病气比较少了,感受到比较多的是人体的正气,所以沉取实际上是应五脏。
所以你沉取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五脏之气,感受的是正气。
那么我们在对邪气的把握上,一个是从脉象的浮中沉不同的部位去把握,看看它是属于比较表浅的邪气、还是比较深一点的邪气,邪气的脉象肯定不是那种缓和之脉,只要摸到不缓和的,它就是病气、邪气,只不过相对来讲,单纯的弦象就是气郁,有点滑象可能是痰浊,有点涩可能是瘀血,有点紧的话可能是寒气,大家可以结合《四圣心源》里的二十四脉再去看。
不同的六部,左右寸关尺,不同的部位它代表了相应不同的脏腑,也是有一些区别。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六部脉不同的浮沉之间去体会出邪气在什么位置,它的强弱有多大。
你比方说,外感表寒的时候,六部脉都是浮紧的,脉偏浮、偏紧,紧为寒,浮为表,你就知道它的邪气都是郁结在肌表,是寒邪,束缚肌表,表气不能开达。
沉取的时候,它的脉象可能就没那么紧,沉取不紧,说明里面的正气是其实偏虚的,整个正气都郁在肌表去抗邪了。
那么这种象,你就可以用麻黄汤之类的,帮助正气开达表气,驱邪外出。
这是从整个脉的浮沉方面来判断邪气的位置。
从脉的部位来讲呢,比方说中焦痰盛的时候呢,中焦痰浊比较雍盛,这个时候右关脉往往会滑象特别明显,甚至会出现滑动之象,动就是阴阳搏击一样,纠缠住了,脉象描述动脉如豆状,确实是这样,就象一个小豆子在那跳一样,很滑利,这种脉象有时候临床上也会碰到,而且很典型,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一些,但是确实是一旦碰见,你会发现古人的描述非常形象,确实象一个小豆子一样,非常滑利地那里决决动摇地动个不停。
这个时候,关脉单独地滑盛、动摇,这种脉象,中焦痰盛,多见于两关脉,左关或右关见得比较多。
那你就可以用比较大量的运中化痰的药,把痰气温化流通开就可以了。
还有的时候邪气会郁得比较深,你摸脉的时候,感觉
浮取中取都没有,只有沉取的时候才能摸到脉,而且脉好像还郁结地比较重,沉弦、沉紧、沉滞啊都有,这种情况有时候正气反而不容易体会,因为邪气都已经比较深了,正气整个都郁在里面了,很难反映出来。
有时候在临床上摸到这种病气特别重的患者,他的脉气非常地浊,你几乎体会不出里面有什么正气来,这种情况正气必然是虚的。
大家要知道,我们摸到的脉气,我们讲的是邪气是病气,实际上它也是正气在里面抗邪外出,我们才能体会到这股病气,假设没有正气在里面顶着的话,没有那股抗邪外出的力量,这股病气也表现不出来,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所以只要你摸到他的脉气里还有一股病气,即使你体会不到他的正气,像脉郁得比较重、比较沉的时候,那你就要知道正气肯定还有,正气肯定比较弱了,因为正气它自己露头的机会都很难了。
这种情况呢,只要没有危象,有时候这种病人自己反而感觉不明显,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或者说自我感觉症状不重,这个时候也是以祛邪为主,等这个邪气一去,郁结呀,痰浊呀,你判断他是什么邪气,你给他用相应的药物去化解之后,慢慢地他的脉象就变得软了弱了,虚象就表现出来,一般的疾病都是这种规律。
邪气去则正气虚,正气的虚象就会表现出来。
所以咱们摸脉呢,如何去区分脉的浮沉迟数,六部分主,我怎么去把握,那么我们就单纯地只去考虑正气和邪气这两方面就可以了,就比较简单。
脉象不管是偏浮还是偏沉,脉象饱满还是不饱满,是急还是不急,是紧还是硬,有很多的脉象、很多不正常的病象,可能不同的六部脉表现也不太一样,那么这些都是定位用的、定性用的。
真正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考虑的,只有正气和邪气的相互关系,相互对比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关键。
你只要看到正气还可以,还能感觉到一点清透的正气,邪气呢,就根据他的性质,以及他的病位,性质呢就是24脉里的哪一部脉,那一种脉代表着不同的邪气,病气。
它的病位就是不正常的脉象、病气出现在六部脉的哪个位置,代表了疾病对应哪个脏腑,这就是定位的问题。
另外结合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它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脏腑,我们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药物,偏表的我们可以用轻轻的药物
来疏通,偏里的我们就要用比较沉、比较坚实的药来疏通。
象比较轻的肝气郁结我可以用薄荷,比较重的我可以用柴胡,再比较深一点的我可能要用元胡,不同的病气它出现的位置,表浅不同,你用的药物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药物也是对应着不同的病位深浅。
我们这样就可以从一个比较动态的角度去理解脉象,这股脉气正常情况下是比较缓和的,很清灵,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一旦生病之后,它或者是郁在表、或者是郁在里,或者郁得轻、或者郁得重,它会表现出很多不同的病气、病象来,脉象会表现出相应的不同脉象,二十八脉、二十四脉啊,临床上脉学的书籍对这些不同的病气给了很多描述。
但是我们不能一看脉弦,肝郁,就用柴胡,这是不对的。
一定要看病气和正气的对比,要看正气足不足,还有没有正气,正气还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我们所要用的药物。
任何一个疾病,它的正气和邪气都是一个相互交持,相互进退的这么一个过程。
生病的过程就是邪气逐渐由浅入深,逐渐进入脏腑的过程,而治愈的过程就是邪气逐渐化解散出去,正气逐渐恢复,然后脉象逐渐变得缓和,就是互为进退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这样的话你对整个脉象的把握就不是一个脉一个脉去想了,而是想这股脉气,整个的脉象,他是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我会从这个脉象当中体会到,邪气现在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浅表还是比较深、比较里,正气是虚还是实,里面的缓急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病气郁的比较重的时候,郁的比较急;有时候正气虚的时候,整个脉象也是比较缓,偏软偏弱一些。
实际上一个脉象,如果我们形象来讲,一个脉象就代表了战场上的一种局面一样,你看我们下象棋的有棋局,作战的有战局,那么脉象有病局,这种局面一定有正气和邪气的双方力量对比。
我们摸脉的目的就是摸清双方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这个意思。
所以一定不要说,只看敌人在前了,冲啊,不知道自己还有几个人,这就不叫大夫了,所以一定要首先看,知道自己的正气自己的力量还有多少,要搞清楚对方、邪气,他的情况怎么样,我们的情况怎么样,然后才决定要找个最合适、最合理,最优的方案来处理这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