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D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PAD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作者:潘斐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0期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高职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场要求,本文尝试性地提出通过采用对分课堂(PAD)教学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讲授,学生的自我内化吸收和讨论的方式,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对分课堂讲授内化吸收
1传统理论教学模式V.S. PAD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主旨是“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及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虽然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已经在各大高职院校大刀阔斧地开展开来、高职英语教师也进行了各种教学反思,但是由于种种局限性,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继续套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型教学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这里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作为教改的奠基者,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弊端就是只侧重传授知识,从而忽略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

再者,受到学校制度等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把通过各种等级考试设为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

并非说等级考试一无是处,但它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与《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主旨背道而驰。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有很多局限性,离开书本以外的材料会觉得无从下手。

因此改革现有的理论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如何改革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依然任重道远。

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PAD,即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

所谓的PAD,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三大步骤:Presentation(讲授)、Assimilation (内化吸收)以及Discussion(讨论)。

这个新型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及认知心理学原理,在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张学新教授提出并反复实践的。

所谓“对分课堂”,顾名思义,即教师和学生将课堂“对分”,教师讲授占据一半的课堂时间,学生讨论则占据另一半课堂时间。

“对分课堂”的重要创新之处为“隔堂讨论”,这种模式能有效地让学生积极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

2对分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PAD理论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在课堂讲授部分主要是对整个单元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讲解,或者是针对听说读写的某个技能进行专门的训练。

例如,我们举个阅读的例子,第一次课时教师可以对课文的背景、框架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当堂完成或者隔堂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可以是让学生掌握作者的个人背景、写作技巧或者是理解课文内容等。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当堂呈现或隔堂呈现,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设置不同的任务。

2.2内化吸收
对分课堂强调在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以及独立完成作业,即所谓的“独学”能力。

独学完成后,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教师设定的“亮”(亮晶晶)、“考”(考考你)、“帮”(帮帮我)三个环节。

“亮晶晶”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能够发现所学内容的亮
点;“考考你”则要求学生在对课堂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题目考考其他同学,共同进步;而“帮帮我”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并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

这三个环节能够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3讨论
PAD教学理论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是讨论。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和学生的内化吸收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开展自主讨论。

教师在分配好任务后,需要游走于各小组间,防止学生在这个重要的环节注意力不集中,要起到监督作用。

教师尽量要让学生用英语积极讨论问题,遇到困难可以求助于组员或教师,让学生能真正把英语用起来。

3对分课堂指导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基于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个人存在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等情况,对分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还是比较大的,与传统课堂相比,其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PAD对分课堂理论教学避开了“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迫完成作业的现状,改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传统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师生之间交流很少、甚至零交流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带有很大的被动性。

对分课堂采用错开讲授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能带着问题来课堂。

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作为一个重点过程,使学生能相互协作解答,在讨论中深化了解,加深友谊。

传统课堂上,教师需要掌握教程内容的组织和解释,工作压力比较大。

而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只需把握精要,其他内容则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得,备课任务有所减轻,看起来对教师的
要求和压力降低了,但事实上它却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因此,对分课堂的应用反而会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

对分课堂(PAD)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学生在课外对知识的內化吸收和隔堂讨论,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珏.浅论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79-180.
[2]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科学出版社,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