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大概 28 万字,我在这为你解读书中精髓:如何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突破瓶颈,成为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大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想有所进步,无论是在学习生活技能方面,如开车、做菜、游泳等,还是在提升关键的工作能力方面,如写作、销售、编程等,都离不开大量的、反复的练习。

但是,通常我们却对练习有很多误解。

很多人会觉得,练习不就是重复再重复,直到熟练吗?其实,单纯的不断重复,只是一种“天真的练习”,只能让我们达到“熟练”的地步,只能让我们从一个“新手”变成“老手”。

而这本《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中提出的“刻意练习”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是继“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之后又一重要的学习方法研究成果的突破。

通过“刻意练习”,让我们能够大大提高效率,突破自己的瓶颈,取得质的突破。

借助刻意练习的学习方法,最终能够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新手”,逐渐进步,最终成为“大师”。

事实上,当遇见专业内的“大师”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走入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倾羡别人如今的非凡成绩,觉得“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有着异于常人的非凡天赋,而忽视了“大师”们曾经在背后洒下的汗水和心血。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一味听信着“一万小时”理论,埋头苦练,日复一日,却殊不知自己只是在做着“天真的练习”,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技巧。

在这本《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中,我们能够学会正确练习的诀窍,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了,还要顺便介绍下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和罗伯特·普尔,其中安德斯博士是“刻意练习”法则的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专注于研究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正是得益于他数十年对刻意练习的研究,人们才能揭开“天才”的面纱,了解到通过努力和正确的练习,平凡人也能最终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大师。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讲书中的内容吧。

这本书主要讲了3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刻意练习的好处。

第二个重点是,应该怎样正确的掌握“刻意练习”呢?
第三个重点是,如何将“刻意练习”法则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呢?下面我们先来讲讲第一个重点,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刻意练习有什么好处。

顾名思义,简单的来说,刻意练习就是有针对性的刻意去做某些练习,从而让我们能够持续取得进步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法。

那么刻意练习和普通的练习的区别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有一天,
你突然觉得打乒乓球很有趣,于是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这项自己喜欢的运动。

于是你重金买了好的乒乓球拍,不惜花大价钱去上课,听教练讲解,从最简单的发球开始学起,渐渐的,你开始能自如的接一些简单的球了,也能和三五好友一起打上一会球了,你开始享受起打乒乓球的时光了。

这时候,在传统意义上,你已经学会了这项运动,因为你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虽然你对自己的水平不是彻底的满意,但你最起码已经不再是一个“新手”了。

但这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你也只能从“新手”变成一个“老手”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你依然有一些弱点,并且这些弱点也总是暴露出来,比如你总是接不到反手旋球,你知道这个弱点,对手也知道,每次都有意打出这种球,逼迫你失误,你挫败不已,可也无可奈何,因为你不知道对手什么时候会打出这样的求,你没有机会去改进,去学习。

但在一场比赛中,反手旋球也只是让你失掉几分而已,“每个人都会有弱点的”,你这样安慰自己说,于是更加勤奋的去练习,却在刻意的回避反手旋球这个弱点。

通常人们觉得,已经达到某种满意的境界之后,不停的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更出色,即使进步缓慢也不要紧,打了二十年的乒乓球运动员一定就比打了两年的乒乓球运动员更出色,烧菜烧了二十年的厨师也一定就比烧了两年的厨师更优秀。

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乒乓球打的好
不好,主要取决的还是水平和技巧和高低,和练习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刻意练习,就是和传统的练习完全不同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所强调的是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持续练习。

这种刻意练习,能够更有效的建立起我们大脑中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想到某件事的时候,你能够胸有成竹,能够想到这件事的轮廓和形象,这就叫大脑中的心理表征。

创建心理表征,更够我们找出规律,做出更好的决策,简单来说,就是更为熟练、更为精准、更有把握。

这种能够有效创建心理表征的练习,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好处有哪些呢?总的说来,刻意练习这种学习方法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刻意练习能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有更大的进步。

其实,在很多日常生活的学习中,我们都是只是遵循大体相同的模式,运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不断重复和练习,觉得学到差不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可以了,享受这项技能,而非继续有针对的去进行刻意练习。

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在很多领域无法成为顶尖级专家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传统的练习方法自然无妨,但在我们的专业领域内,刻意练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不论是何种职业,只有精益求精,不断攀登,达到顶峰,才有可
能有所成就,实现“从新手到大师”的飞跃。

而刻意练习,就是帮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突破瓶颈,取得更大进步的绝佳方法。

第二个好处是,刻意练习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我们的潜力。

有些人会觉得,大脑和肌肉是有区别的,我们即使通过刻意练习,也只是在积累经验,怎么可能真正的改变大脑中的构造呢?实际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通过刻意练习,用我们所期待的方式来塑造大脑,改变思维方式。

这也正是传统练习和刻意练习的区别,用传统方法学习时,我们讲究循序渐进,不挑战自我的潜能,你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不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太远。

然而,在刻意练习中,我们不仅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还会逐渐构筑自己的潜能,不断逼迫自己,挑战自己,迫使大脑和身体适应这些新的挑战,从而取得惊人的进步。

好了,讲了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刻意练习的好处之后,下面我们来讲讲第二个重点,怎样应该怎样正确的掌握“刻意练习”。

根据刻意练习和有目的练习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四个方法来掌握刻意练习的方法。

正确掌握和运用刻意练习的第一个方法是,制订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位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专门教学生弹奏古筝。

她曾经教过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基础已经很不错了,老师于是便让这个学生每天弹一个小时的古筝。

但每次在检查他练习情况的时候,他却总是弹得磕磕绊绊,经常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错,节奏掌握得也不尽人意。

老师于是问他原因,他解释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昨天晚上我整整弹了了十多次,可就是弹不好。

”老师又问,“那你完完整整弹下这首曲子、一个错误也不犯的次数是多少?”学生支支吾吾,想了半天,说,“大概一次到两次吧。

我也不知道,我一直专心埋头在练习,哪能想这些呢。

”其实,这位学弹古筝的学生这就是典型的无目标练习。

那么什么才是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呢?我们可以用刚刚那位学生打个比方,他在听了老师的建议之后,给自己定制了如下的目标:“我今天计划一共弹十遍曲子,先连续弹三遍,不犯任何错误,以较为缓慢的速度弹奏。

”像这样,有了明确的练习目标,可能就会比他漫无目的的练习要成功得多,如果不制订一个这样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就很难判断刚刚的练习是否是有效的。

通过有目的的刻意练习,一点一点积累,纠正错误,积小成多,就会取得持续性的进步。

正确掌握和运用刻意练习的第二个方法是,保持专注。

这一点看似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可不简单。

想一想,即使是周末时候和朋友出去打乒乓球的时候,大家也常常都是谈笑风生,一
边闲聊一边挥舞着球拍,而不是全神贯注的想着接球时的步伐和动作。

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极小的错误就是分神,有时是神游太虚,有时则会微微楞了一下神,但倘若我们选择了刻意练习,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持续关注着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怎样才能保持专注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设置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让自己“沉浸”在刻意练习的环境当中,久而久之,一旦开始刻意练习,大脑就会自动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正确掌握和运用刻意练习的第三个方法是,获得良好的反馈。

也就是说,你必须知道在做某件事的时候,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自己是怎么错的。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对错,只是一直做,那或许一直都会错下去。

在前面那个古筝学生的例子中,练习之后老师检查,这其实是一种迟到的反馈。

因为他在练习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而是在练习结束之后才得到反馈,也就是说,没人听他练习并指出他的错误,他只是随心所欲的自己练习着。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及时的反馈来准确辨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这些不足存在的原因。

如果没有反馈,那么你就不可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是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

那么该怎么才能收到良好的反馈呢?最好的方法是为自己建立系统的反馈机制。

可以由别人来监督自己,比如让老师在练习的
时候多加陪伴,时刻提醒,也可以和朋友和练习的时候互相督促。

还可以自己学着给自己提出反馈,比如在弹琴时把声音录下来,弹完后反复听,和正确的曲子进行比对。

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得到反馈,弹琴时出了错误,要归纳总结,想清楚这个错误是为什么会出现的呢,如何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只有不断反思,从反馈中吸取经验,才会取得长远的进步。

正确掌握和运用刻意练习的第四个方法是,走出舒适区。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是刻意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刚刚提到的那位学生,他在弹古筝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很辛苦,只是毫无条理的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没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仅仅是一遍又一遍做着那些他已经感到已经很容易的事情,而这种练习是没有用的。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有一条永恒的真理是:只有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你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

总的说来,制订明确的目标、保持专注、获得反馈、走出舒适区,这四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的掌握“刻意练习”的诀窍。

下面我们来讲讲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如何把“刻意练习”法则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运用“刻意练习”,它们分别是:把刻意练习融入日常工作、寻找更优秀的人以及保持动机。

第一个途径是把刻意练习融入进日常工作。

在把“刻意练习”法则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之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时刻把“刻意练习”的方法牢记在心。

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刻意练习”,那么我们便会明白,任何人都可以进步,没有取得进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身天分不够,而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去练习。

一旦把这一点牢记在心,并且能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那么就能逐步的把“刻意练习”融入进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了。

但有时候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繁杂而琐碎,并不像某种特定的技能一样,可以在某段时间内通过学习来提高。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刻意练习”又该怎么运用进繁杂的工作任务当中去呢?实际上,在拥有了“刻意练习”的心态之后,“边干边学”则成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技巧。

举个例子,很多公司在开会的时候会要求用PPT展示自己的内容,而有很多人恰恰对这种讲解并不擅长。

在这时,我们完全可以用“刻意练习”的方法来尝试解决眼前所遇到的问题。

首先制订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比方说我想要这次的PPT讲解更加流畅自然,整段讲解下来停顿的地方不多于5处。

之后就需要保持专注,勤加练习对内容的掌握。

讲解之后,可以通过同事们的反馈来了解自己这次的展示情况,并对自己的讲解停顿做一些记录。

通过这样不断的改进,达到“边干边学”的效果,从而把“刻意练习”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

第二个途径是寻找更优秀的人。

有句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时候,与高人过招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水平,弥补自身的不足。

更优秀的人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你的练习,并向你提供有效的反馈,还可以帮助你制订长期的计划,从而达到稳定的进步。

这个更优秀的人甚至也可以是你的竞争对手,通过观察对手,不断和自身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刻意练习”,解决问题之后,自然获得了提升。

第三个途径是保持动机,跨越瓶颈。

我们在学习某项技能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瓶颈,这是在学习时很常见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选择在面对瓶颈时仍然用之前的老办法去解决,往往就会事倍功半。

这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以新的方式挑战自己,不断朝特定的弱点进行攻击。

寻找新的方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遇到瓶颈时,能够保持动机。

曾有研究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在兴趣的鼓舞下取得如今的成就的。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面前,单单靠意志力很难坚持下去,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不断练习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保持动机,不断运用刻意练习的法则,攻克薄弱环节,从而激励自己,取得进步。

以上就是书中的全部内容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本《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里的三个重点吧。

第一个重点是,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刻意练习的好处。

刻意练习就是有针对性的刻意去做某些练习,从而让我们能够持续取得进步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法。

能够创建心理表征的练习,帮助我们找出规律,做出更好的决策的练习,就是我们所说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能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有更大的进步,在刻意练习中,我们不仅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还会逐渐构筑自己的潜能,不断逼迫自己,挑战自己,迫使大脑和身体适应这些新的挑战,从而取得惊人的进步。

第二个重点是正确掌握“刻意练习”的四个方法。

一是制订明确而具体的目标,通过有目的的刻意练习,一点一点积累,纠正错误,积小成多,就会取得持续性的进步。

二是保持专注,当无法保持专注,发现自己情不自禁走神的时候,不妨试着和自己对话,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下去,给自己鼓劲,再把精力放到当前的任务上来时,效果就会好得多;三是要收到良好的反馈,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对错,只是一直做,那或许一直都会错下去;四是走出舒适区,如果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的话,那你就永远也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

第三个重点是,如何把“刻意练习”法则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运用“刻意练习”,它们分别是:把刻意练习融入日常工作、寻找更优秀的人以及保持动机。

好了,以上这三个重点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了,我们今天这本书也讲到了尾声,最后,我再分享自己的一点感悟,在当下,人们总是坚信努力就会有收获,付出就会成功,但往往却不注重方法,只是一味的重复着已经熟练的技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进步。

学会刻意练习,也是提醒我们不仅仅要埋头于脚下,忙着向前赶路,更要抬头看路,时刻反思学习的方法,如此以来,才能实现从新手到大师的飞跃。

这本《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中提出的“刻意练习”法和更为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相比,既肯定了重复性练习的必要性,更强调了练习时的专注和刻意,从而攻克弱点,突破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