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矫正卷03 文学类文本阅读标题类强化(课标版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二)
矫正卷03 文学类文本阅读标题类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荠雨花
刘博文
二三月软人。
二三月春风和煦,春光轻柔柔落进邻家院门。
日光迎夕晒,门做两用,大门不消过多介绍,长长的高门槛打出世之日起便自我标注,用来走人的。
唯有男人的长脚板才承得起如此宽高。
垛,陆石桥方言中门垛的意思,芦叶最爱做的事便是发呆,目光伴随迎夕晒的光照,自然而然转移到门垛上。
门垛,一面半开的小门栏。
不知怎的,上到小学的芦叶总能想起课本中晏子使楚的情节,书里的门垛,该比邻家大。
该比邻家大,芦叶背着家里人多次去邻家看过,陆石桥畔独此一户的小门垛,晏子再矮总不等同于燕子撒。
小孩儿联想力没边没沿,发散开来如陆石桥畔忽而远行的船家,网到鱼吃鱼,无鱼则就着月光温壶烧酒,一样自在。
自在如春画婆婆家,也不由得门垛边上堆满荠菜花。
有讲究,你小孩家不会懂,爸妈敲打起芦叶后脑勺。
二三月软人,代代相传的老话,寓指进入二三月后,春风拂面的畅快感,一扫冬日寂寥寒冷,与之而来的便是四时之中最温和的日光。
流年似水,日光洒落河面,映在人身上,披了件袄子似的,一个字,暖。
暖,也恼人,独属于春天的烦恼。
春暖,花便会开,陆石桥畔最先绽放的花儿是哪一朵,大伙抠后脑勺也说不上一二。
许是沾了名字里同样带着春字的福气,春画婆侍弄的后院里,总有四时长香溢出。
且经久不息。
飘于河面皆可闻,时常凭借花香就能判断春画婆婆的所在。
陆石桥畔的养花人里,婆婆家种类算不上多。
其胜于精,精致的精。
这点上,芦叶具有十足发言权,河道破冰解冻的时日里,一簇簇待放的花骨朵藏于苞间,像小女孩害
羞的脸,红扑扑,与让人观后生厌的大红色无关,若仔细观赏过春画婆婆后院中含苞欲放的各式花朵,便能明白略施粉黛的形容,并非戏言。
放晴的早春天,晨雾未散,晨气被云里的日光映射,落在花间的露水,跟洗过脸的小女孩别无两样。
四时常相往,迎夕而来的春光打在陆石桥墩上,连半开的花朵都软绵绵的,想缩回身躯,更别提六畜。
撒过米好久的工夫,两只吊着红冠的大公鸡方由院内蹒跚而出。
晴日,春画婆婆就着窗边春色,院门前支起躺椅,端起搪瓷缸子,大口大口的花茶淌入喉头。
过路人无不报以叹息,以及稍纵即逝的慕意。
一次两次,悄悄跨过邻家门槛,看见歪在躺椅上午睡的春画婆婆,偷偷翻到院子里,真没有点女孩子样,想起母亲每回抱出自己浣洗的衣服,嘴里蹦出的抱怨,不由得低下头看,叫墙壁刮脏的粉色保暖衣。
方寻见背后春画婆婆身影。
而春画婆婆的反应倒出乎芦叶意料,伸手,生满茧的糙手中,藏着两朵不常见的心形花朵。
二月二,龙抬头,来,给你别耳朵上,怪香咧。
芦叶大口吮吸面前萦绕的香气,丝毫没顾上老人目光中的闪烁波动,空气中带着些许泥土的味道,混合着不知名的清新。
长期以来,家人忙时,芦叶便偷跑到邻家来,听春画婆婆讲过去的古话,陪她侍弄花草,而春画婆婆,也总会报以花茶小食。
日子一天天过去,如泡棉箱中总有盈余的鸡蛋,日子一天天过着,门前河水浮动,叫人安心。
下过雨的清晨,芦叶本打算像往常样从家门中溜出,却给身后熟悉的手臂拉转回屋,噼里啪啦挨了顿意料之外的骂。
与此同时,邻家传来的哭泣声声入耳,好奇心涌起,抵消掉耳畔的父母责言。
春画婆婆哭了?
凝神细辨,春画婆婆的确在哭!
芦叶攥紧手中的心形花朵,直到多年后,上省城念大学的她才明白,手中的心形花朵并非花朵,而是荠菜的果实,为十字花科荠属植物荠菜的花序,象征逝冬与初春交替。
有花语,逢春生发,随雨而逝。
而春画婆婆的先生,那个少时曾清晰浮现身影于陆石桥畔的男人,为多年前那场龙抬头的春雨引爆了山洪,执行护桥任务的牺牲者之一,捞起时,桥墩下模糊的身形里只剩下做拳状的右手,紧攥着一团沾满雨水的青绿荠花。
二月二,吃荠菜。
明月圆,人团圆。
青草初生的二三月,春画婆婆疯病已然成为常态。
春雨中,花香阵阵,邻院总传来絮语声声,这花好,既能观赏又可入菜包馅儿,像我家那中看也中用的长脚板男人。
迎夕晒干堆在门垛前,好让他记得工作之余常回家看看,赏赏咱亲手侍弄的花草。
怪香咧。
荠雨花香迎风落入水面,有忽而远行的渔舟唱晚,打桨划过桥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擅长运用比喻修辞,如“一簇簇待放的花骨朵藏于苞间,像小女孩害羞的脸,红扑扑”,形象地写出了花骨朵含苞欲放的形态。
B.小说将春画婆婆院中的花儿和其他养花人的花儿的花香、花色、花形等进行对比,突出了春画婆婆家中花儿“香”和“精”的特点。
C.“像我家那中看也中用的长脚板男人”呼应前文的“唯有男人的长脚板才承得起如此宽高”,体现了作者在谋篇布局时的匠心独运。
D.小说风格柔美,语言富有诗意,作者刻意营造了唯美的画风,让淡淡的忧伤隐藏其中,使小说产生了意蕴深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
2.芦叶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俗语说“题好一半文”,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荠雨花”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绿皮小火车
季栋梁
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他最近坐绿皮小火车进了趟春山,在火车上见到了我70多岁的父亲。
他的话将一块石头撂进我的心里。
我回公司交代了一下,就和儿子直赴春山,这次一定要搬走父亲。
搬父亲对我来说是一项工程。
之前政府提倡下海,我远走南方,扑腾了十几年,小有成就,在沿海扎下根来,之后就开始搬父亲。
搬父亲这一工程从立项开工算起,实施了十几年。
然而,任你说得天花乱坠,父亲却是断然拒绝,岿然不动。
儿子感叹:“撼山易,撼爷爷难。
”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煤炭基地,春山工业总产值曾一度占宁夏总量的近40%,绿皮小火车载着这些煤炭运向全国各地。
但因煤而兴的城市因煤而困,上世纪90年代,煤炭资源枯竭,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春山成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试点之一。
一时间春山乱糟糟的,矿工大多已搬迁。
然而,父亲却又回了春山。
他早已退休,在春山不要说是产业,连个小卖店都没有,他回去做什么?
这次搬迁父亲时,我们坐在麻黄粱上,我问父亲这个破地方有什么依恋的,父亲看看我说了句话:“对于一个老人,灵魂有个去处,思念有个去处,想法有个去处,就是最幸福的了。
”
195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从全国各大型煤矿抽调了大批矿工。
父亲响应支宁号召,成为春山第一批建设者。
父亲他们是坐大卡车进入春山的,大卡车沿着沙河沟行进,车就像是行进在波滚流翻的水上,颠簸得几乎要翻了,这里根本没有路。
短短几年间春山就崛起了,紧接着一批批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落户山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煤矿一个接一个,绵延数十里,号称“百里矿区”,人口有十五六万……
我和儿子进入春山矿区,只见到处是烂房破屋,只有极个别的房屋有人,风光不再。
如今所有煤矿都关停,企业全部下山,人口下迁,剩余不足二百人。
父亲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对于我们的到来,他有些吃惊。
我们冲着父亲发了脾气,也讲了道理。
父亲表情平静,他的手指在膝盖上弹拨着一首旋律,看得出他根本没听进去。
我们开始收拾他的东西。
房里没几样东西,基本全装上了车,就剩下床了,我们想让父亲送人算了,然而四处寻找却不见父亲。
我们气坏了,把床也抬上了车。
床底下露出那个墨绿色雷管箱,这个雷管箱可是有些年月了,箱子一直锁着。
我以为雷管箱很重,搬起时过于用力,一个仰躺向后倒去,我丢了箱子,双手去扶墙,雷管箱就摔开了,荣誉证书扑了一地。
这么大的雷管箱,里面装的竟然全是荣誉证书,有四开大的,有巴掌大的,还有军功章一样大小的金色奖章,有塑料皮的,有绸缎皮的……我准备整理,儿子说:“爸,别动,千万别动,这房间、这陈设、这光线,太有感觉了,我去拿摄像机摄下来。
”儿子大学毕业,开了家文化传媒公司。
我们进春山里去寻父亲。
转过一个弯,听到驴叫声。
一位老汉正拿刷子刷着一头驴,槽上还拴着几头驴。
几头驴毛色闪亮,笼头都是彩绸缩成。
儿子问,你喂这些驴做啥?老汉说驴吉普,拉游客。
儿子说驴吉普?老汉嘿嘿一笑说就是驴车。
老汉指指一间房,我通过窗户往里看,里面放着几辆驴车,不过很洋气,都装有轿子式的彩棚。
我递给老汉一根烟,问旅客多不?老汉说还不多,不过慢慢就会多起来,今年比去年多。
转过山水沟,在大脑袋梁上我看到父亲和张叔坐在坡上,就像一对老鹰,披着明媚的阳光。
此时天空鹰隼高翔,山间岩羊越涧,四周一片静谧,绿皮小火车远远驶来。
倘若天气晴好,我想世界上没有比春山更纯粹的阳光了。
当年,母亲在父亲的工作稳定后来到春山,来之后第三天绿皮小火车通了。
父亲当兵时就坐过火车,母亲却没坐过,父亲带着母亲坐火车,吃大面包、红烧肉;坐在山坡上看绿皮小火车“况且况且”由远及
近,由短变长,再由近及远,由长变短,乳白色蒸汽升向天空化成白云;晚上看火车的灯光像关公手中的大刀在山梁谷壑间劈出光的峡谷,壮观得很……
这次把父亲接回来后,儿子给爷爷做了一个装帧华美的荣誉册,很多荣誉证书原件纸张粗糙而脆干,经不起“翻阅”了。
儿子不但印刷了纸版荣誉册,还做了电子版的。
他替爷爷在饭店里摆了一桌,让爷爷请朋友坐坐。
饭店的电视里正播放着一个旅游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很动情:“这是一列已经运行了五十年、具有纪念意义的列车。
呼吸着植被渐渐恢复的贺兰山带来的新鲜空气,感受着老建筑的独特魅力,这样一个当年因煤而生的矿区小镇,随着国家矿山生态修复政策的实施,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工业旅游景区,希望你们也坐着慢悠悠的绿皮小火车,来一次‘时光之旅’……”
看着电视里那列穿越在崇山峻岭间的绿皮小火车,父亲眼睛闪烁着光芒……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其间适当运用插叙,如补充交代了春山矿区的建设历史,使文章真实可信又曲折有致。
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撼山易,撼爷爷难”,这句话直接表现了父亲顽固执拗的性格特点。
C.小说中插入了次要人物老汉和他拉游客的洋气的“驴吉普”的内容,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的结尾写父亲看着绿皮小火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眼睛闪烁着光芒,表现了他对春山巨大变化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5.“对于一个老人,灵魂有个去处,思念有个去处,想法有个去处,就是最幸福的了”,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小说以“绿皮小火车”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胡琴和笙
筱敏
那年在黄河边上,我听见一位老人拉胡琴。
那是一个十分干枯的夏天,河岸的浮土颤巍巍、慵倦地向塬上延伸。
数百里黄土塬上全都松弛了,随处能使一切陷落,像世纪的皱纹。
我从来不知道泥土的浮漂是这样夸人震悚的,从来不知道人的生存可以这样枯槁,这样衰惫。
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掩埋,什幺叫喑哑,什么叫了无痕迹。
除了黄河沉闷的流淌,任何人的声音,虫的声音,树叶的声音,分明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一天十分意外地飘起了细雨,粉末一样的颗粒在空中扬来扬去,像风吹着浮土。
然而那毕竟是雨。
正因为雨,我才听见了胡琴。
那位老人坐在路旁灰蒙蒙的,背向黄河拉胡琴。
她蜷起的腿实在太衰老了,像一千年一场灾变的遗迹。
这使我觉得她已经蜷腿坐在这里一千年了,她已经长进了黄土,却由于黄土的干涸从来没有伸展过。
而遗迹日渐剥蚀。
那把胡琴蒙满尘土,声音嘶哑。
粉末一样的细雨使这嘶哑得以飘扬,却不再能使她湿润。
她的眼睛已没有一丁点光泽,甚至没有泪光。
事实上,那样枯槁的生存又怎么可能剩得下泪光呢?她什么都不再看,所以她是盲人。
她唱。
我听见起句是凄厉的一声:
妇——娘们……
刚听到迭起句,我就觉得自己整个儿枯槁了。
我不再能听见下面的故事。
我知道那是我正以一生的挣扎去抵抗和逃离的故事,然而它像塬上那些浮土一样,是无从逃离的。
它终将吞噬、掩埋,使所有的挣扎抵抗变得喑哑,并了无痕迹地消逝。
妇娘们——
这一声嘶喊足以耗尽她抵抗的气力,接下去就是呜咽了。
黄土是从她被缠裹得畸零的脚上开始掩埋的。
稀疏的头发,在瞬间让人想起老树倒伏时的根须,在干涩的风中飘来飘去。
她背向黄河拉一把胡琴。
一个孩子走来,蹲下,在她面前放下一个陶碗,当啷留下两枚硬币。
一个女人走来,站着,而后僵硬地离开,又僵硬地折回,弯腰放下一张纸币。
那位老人是看不见的。
胡琴的弦在这时候断了,她摸索着续上,从未轸到琴筒慢慢抚过。
有什么异样呢?她已抚过无数次了。
岁月周而复始。
漫长的一生只告诉她一个妇娘们的凄厉故事。
我想,背向黄河不断地用胡琴唱那个枯槁的故事,本身便是对枯槁的抵抗吧。
要不,这个酷暑的午后,怎么会没来由地飘起细雨呢?
尽管是粉末一样的细雨。
后来,在城里一个喧嚣的街角上,我听见几个孩子吹笙。
当时我急匆匆走过那个街角,我不上哪里,只是裹挟我的气流和声浪是急匆匆的。
在玻璃橱窗的反照中总看见自己,像一张烛光剪成的影子,在市声中簌簌抖动。
忽然我听见了笙。
我想起这是一个冬日的早晨。
在许久许久不识时令的日子以后,我想起儿时无数次渴望过的暖洋洋的蒸发着青草味儿的冬日的早晨,我想起蘑菇和树皮的芬芳摩挲着面颊的冬日的早晨。
是三个女孩子倚在一面红砖墙沿下吹笙。
三个麦秸垛样的女孩子。
我相信她们曾经是橙黄的,但移植到这个陌生的街角,她们暗转为熟褐色了。
太阳淡白,无力而且散乱,这是一个庸常的冬日的早晨。
没有一个女孩子抬眼望一望过往的行人,那些急匆匆来去的脚对于她们是全无意义的。
裹了通花丝袜的脚,覆了笔直裤线的脚,苍白的脚,威重的脚,徘徊或者伫立的脚……她们同样不能从这些脚的附着物上,想见坡地上的黄牛和老山羊吃草的样子。
无论是欢愉的曲调还是悲伤的曲调,从笙管里流淌出来,都是一湾从山后过来的流水。
迟迟疑疑,断断续续。
笙,还有冬日早晨淡白的散乱的阳光。
女孩子的手还是像早晨的泥土那样湿润,颊还是像山涧的浆果那样饱满,只是眼睑垂下去了,没有人能看见她们的瞳仁是否依然清亮。
在一个早已遗弃了牛蒡子和纺织娘的城市里,其实也没有人需要购买那种清亮。
在街衢中流淌的涧水,还是涧水吗?
这个急匆匆的城市里,不会有什么能生出根来。
所有播下的种子都是飞絮,在半空中扬起扬落,缠聚或者弃离。
笙管当然更不能长出一片竹林,即使在边缘地带,萎缩成一角风景。
我已经不大能辨别阳光的气味了,正如我已经不能为麦秸垛原生的性灵流泪。
那一个早晨,我发现生活是一种很不真实的存在,而我不知道怎样抵抗这种存在。
明天早晨,这个街角就不会再有三个吹笙的女孩子了。
我走过去,觉得青草就在我脚下长出来,有点儿变质的青草,淡蓝色的,非常细瘦。
然而这个街角竟然长过青草,是我从此记住了的事情。
(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于枯”这一特点描写黄河边夏日风景:浮土慵倦,黄河沉闷地流淌,细雨飘飞。
渲染了沉郁、黯然的氛围。
B.文章抓住拉胡琴的老妇蜷起的腿、黯淡的眼睛、凄厉的声音、畸零的脚等细节,用简笔勾勒,突出其枯槁、衰惫的形象特点。
C.作者用“早晨的泥土”“山涧的浆果”形容女孩的“手”的湿润和“颊”的饱满,比喻形象贴切,表现了女孩的生命活力。
D.文章结尾写“我”听了三个女孩的演奏后,走过街角的感觉,“青草”这一意象象征吹笙女孩,表达了作者对其顽强生命力的礼赞。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l)无论是欢愉的曲调还是悲伤的曲调,从笙管里流淌出来,都是一湾从山后过来的流水。
(2)在街衢中流淌的涧水,还是涧水吗?
9.本文为什么以“胡琴和笙”为题,试从结构与意蕴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父亲的遗产
金狐
梁燕是我固定的麻友,她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捌饬过,这是别人说的,她自己从不承认这回事。
她老公常年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聚少离多,只要梁燕换了包包或者手指上又多出一枚亮闪闪的钻戒,我们就都知道他回来了。
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
没想到第一个让梁燕吃足苦头的是她父亲。
那天,她牌运特别差,连输了几把,任凭手机铃音响个不停。
她瞄一眼说:“我老爸,特烦人,瞎操心,不让打麻将,要我出去找工作。
”
哪知,这几个电话都是保姆打来的,她父亲病危了。
等到打完麻将赶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
令粱燕万万没想到的是老人的遗嘱里,十几万的存款和老屋全部留给了保姆。
简直是睛天霹雳。
梁燕曾经的家,怎么舍得拱手让人?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是父亲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有一侧的枝条一直伸展到房间的窗子跟前,每到秋天,金黄的花瓣时时掉落下来,阵阵清香弥漫着整个庭院。
梁燕无法想象,伴随着青春记忆的这座房子、这棵树会不再属于她。
往事历历在目……
梁燕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怕她受委屈没再续弦,独自把她拉扯大,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哪样都不比周围孩子差。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慈父竟然剥夺了她的继承权,做出了不通情理的事。
我们几个麻友陪着梁燕去把保姆的东西一样一样扔在地上,用脚踩着,踢着。
我们教她在网上发帖子“缺德保姆骗光老人所有家产”。
她老公倒好,老人一下葬他就溜之大吉了,不但不帮她,还怒冲冲打来电话责问她:“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保姆上网吗?有本事你打官司去。
”
“你帮帮我。
”梁燕低声哀求,回答她的竟是冷酷的嘟嘟声。
我拍拍梁燕的肩膀安抚她:“不怕,有我们呢。
”可是,不久我就为自己说了这样的大话而羞愧了。
打官司需要钱,梁燕找我借钱,我推说手头紧,一分都没借给她。
俗话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她真走了霉运,继承权的问题还没解决,老公又和她闹起了离婚。
我们当中的一个麻友小芳消息灵通,有一天在路上遇见我,非把我拖到附近的咖啡厅里去,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说:“律师看了梁燕提供的安装在她家老房子的监控,推手不帮她了。
”
奇怪,我之前听说那个律师对这个官司很感兴趣,主动找上门来要帮梁燕。
小芳看我满脸疑惑的神情,咯咯笑个不停。
她说:“梁燕得不到遗产真是活该,她伤了老人的心了。
律师本来是想从监控里找出点证据对付保姆,结果发现保姆很尽责,梁燕很不孝。
”
“再怎么不孝也是他女儿呀?”我觉得还是难以理解,“总该留一点儿给梁燕吧?“是有一个信封留给梁燕的,但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肯定是一封信,也可能是一张存折。
”我猜测。
小芳摇摇头说:“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
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很想跟梁燕问个究竟,可是许久不联系了,不好意思问她这个事。
直到十年后,再次见到梁燕,久别重逢,难免旧事重提。
梁燕感慨地说:“那时候她难过得差点儿自杀,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
……我并不埋怨任何人。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从贩菜、贩卖服装开始,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资本。
今天是我夕阳红养老院的开业典礼,你们几个麻友都能赶来捧场,我很高兴,今晚我请客,一醉方休。
”
她的话使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前的亲切感在我们心头复苏。
她带领我们四处走动,兴奋地谈起各种话题。
看她眉飞色舞的样子,我趁机问:“听说你父亲当年还给你留下一个信封?”
“是呀。
”梁燕说,“正是信封里的东西使我放弃了那场官司。
”
梁燕把我们引进大厅,停在一处玻璃展柜跟前。
展柜内,金黄的绸缎托着精致的相框,里面镶嵌着一枚亮闪闪的一元硬币,下面还有一行钢笔字:“我留给你一块钱,因为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
”
难怪梁燕要创办这样一所养老院。
“真想不到。
”我说,“你老爹也怪狠的。
”
梁燕却坦然一笑:“我相信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有你们更想不到的。
”她指着远处大厅的一角说,“看看那是谁?”
一位大妈蹲在地上,细心而又娴熟地擦拭着花盆里沁出的水渍印。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8期,有删改)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尤其是结尾对保姆的安排,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表现了女儿对父亲的理解与回报也给小说增添了亮色。
B.小说对父亲着墨并不多,但其形象跃然纸上:疼爱女儿,为女儿不思进取而担忧,对女儿不孝的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