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其顺利进行,本文就其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做一简单探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标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部门就必须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对我国经济、文明、生产建设具有整体的推动作用。
纵观全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只有采取一定的手段,处理好城乡关系,才能使得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实现国家综合水平的现代化。
我国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挖掘广大农村的潜力,不断培植新的消费热点,以便扩大内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引导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不牢固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总体来看,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生活有关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仍然是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由于投入不足,相当部分村、屯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道路质量差,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运输不畅等问题,大部分村屯没有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很少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另外资金的投入又相当分散,挤占挪用的现象相当普遍,有限的投入又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
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近些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还没有
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进城务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且农民工工资上涨缓慢,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甚至出现工资绝对下降的现象。
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
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这将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大多数农村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
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
尽管近年来农村教育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三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除少部分村屯有篮球场、文化娱乐室外,绝大部分村屯在这方面是空白,没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阵地,代之是一些封建迷信低级庸俗活动的流行。
4、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遠。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规模小、投资分散,中央和省难以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推进农村通电、通水、通道路建设,逐步把乡村电路、道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让农民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通电视、通广播、通电话建设,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四是房舍改造,村屯绿化;五是卫生与医疗体系建设。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曾收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是为了能让农民多增加收入。
要把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是要采取综
合措施,提高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二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减少农业人口、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培养农村拔尖人才,引导农民科技致富。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建立起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就医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
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生活补助费。
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没有文明的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运行。
建设文明之花盛开的新农村,需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建立健全培训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科技、法律等各类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人的文明程度,优化人与人的关系。
要充分进行宣传动员,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乡村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任劳任怨,敢于吃苦,一心抓落实,发动各部门协作配合。
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力量得到进一步凝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走向繁荣富强道路的基础,我国各领导部门都对其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政府部门通过加强群众思想政治的建设,拓展筹资,并制定合理可行的建设规划,必将实现我国农村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超.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2013(03):141-142
[2]王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9
(6):117-118.
[3]田玉生,任国峰.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政研究.2011(0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