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课堂纪律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课堂纪律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堂纪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纪律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可是,目前,课堂纪律的管理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张宝明和张智根据调查认为,教师在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存在严重问题,表现为:(1)在言语上,有些教师不顾事实和学生的心理感受,常侮辱、讽刺、挖苦、奚落、嘲笑或辱骂学生;(2)在行为上,特别是在处理违纪学生或差生时,表现得简单、粗暴,甚至攻击、体罚学生。

[1]
而另一项对学生的调查“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常采取的方法”则显示,有10.4%的学生选择“强行制止”,49%的学生选择“停课说教”,15%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25.6%的学生选择“课后处理”。

[2]显然,如何理解课堂纪律的涵义,如何进行分类和归因,进而确立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二、课堂纪律的含义
关于纪律的基本含义,研究者们历来就有“他律”和“自律”之争。

罗素强调“自律”,反对外在的纪律,认为那只是对人的压制,真正有利于人的自由的是内部的纪律。

[3]同样,我国的林天伦在对比中美英三国纪律处分制度时,提出借鉴国外的“正当程序原则和理性人原则”,“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4]而王雪梅在分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时,也指出“建立积极的纪律、在纪律教育中慎用奖励和惩罚”。

[5]
而康德首次使用了“他律”这一术语,认为“他律”是从不依赖于主体意志的外在原因(如上帝意志、社会法规、先天感觉等)中引申出道德原则。

[6]同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强调“严格的纪律并运用适当的惩罚”[7]。

国内大多数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认为,纪律是外在的一种约束力,如刘克、叶平枝、文芳玲、程尚荣、余跃进等。

其实,早在19世纪,法国的爱弥尔?涂尔干(Durkheim)就提出道德教育是由纪律精神、对社会或群体的依恋以及道德的自主三大要素组成的,从而提出了“他律”和“自律”的结合问题。

[8]我国的苏丹兰(1997)也认为,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9]这就把纪律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统一了起来。

与“纪律”一样,“课堂纪律”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将其定义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的一种行为,所谓课堂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10]。

而张光宇认为,课堂纪律是“有序的学习环境”,其着眼点是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11]
在课堂纪律的教育方面,王丽琴认为,可以从“课堂纪律”走向“教学秩序”。

据此,王丽琴认为,可以把对教学新秩序的评价重点放在课堂的参与度与互动面上,而非课堂纪律状况。

[12]这一观点,脱离了课堂纪律内涵的束缚,试图从纪律的目的和有效性来探讨。

综上所述,在纪律和纪律教育的涵义方面,研究者们存在不同意见,在“自律”与“他律”、“内在”和“外在”的角度上有不同看法。

当然,也有不少国内外研究者采取折中主义,将二者结合起来。

不管如何界定,我们对于课堂纪律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课堂纪律的制订是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第二,课堂纪律需要一定的外力约束;第三,课堂纪律需要内在的认同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课堂纪律的分类
对课堂纪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利于找出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根据其成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波里奇根据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学校纪律问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13]我国的张大均、郭成也倾向于按照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他们认为,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具有捣乱性和破坏性,易于引起重视;而退缩型问题行为主要以消极、服从、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和课堂纪律的干扰性不明显。

[14] 此外,波顿将学生的课堂的不良行为分为个体水平和集体水平两类;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

奎伊把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布罗菲等提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属于教师的问题、属于学生的问题和师生共有的问题。

[15] 我国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以下六种:一是隐蔽性违纪行为;二是轻度矛盾冲突;三是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等;四是不服从教师;五是扰乱性行为;六是恶作剧。

[16]
由此可见,中外研究者对于课堂纪律的分类是基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影响和不同表现来进行的。

这些分类方法,对于考察违纪行为背后的原因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四、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
导致课堂违反纪律的原因很复杂,中外研究者通过调查和访谈,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马龙和利科特通过对美
国肯塔基州2000名教师的调查,认为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技能训练(93%)、家庭生活贫困(93%)、课堂的乏味(90%)、高师生比(87%)、在维持纪律时缺乏行政支持(87%)、规范不清楚(85%)、处理捣乱行为时教师的行为缺乏连续性(79%)。

[13]伊文思在分析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后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生理因素、物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3] 孙璐、叶珊等,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失衡,情感缺失,对规则、纪律的“限度检测”,学生的人格因素等是产生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

[17]
可见,虽然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错综复杂,但还是有章可循的。

我们可以按照学生个人方面(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学校方面(包括教师、教学环境和管理环境等)、家庭方面(包括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关系等)以及社会方面(包括社会风气和媒体舆论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违纪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进而形成相应的管理原则,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五、课堂纪律管理的原则
根据课堂纪律的分类及其成因分析,课堂纪律管理应遵循预防性、合作性、及时性、最少干预性、适度性和渐进性等原则。

(一)预防性原则
教师的监控和关注,能够有效地预防课堂违纪行为的发生。

正如库宁(Kounin)所指出的:通过“与学生同在”,监控课堂,给学生适度挑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3] (二)合作性原则
魏亚琴认为,应该建立合作性的纪律管理,通过师生对话进行民主决策,进而通过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来实施行为规范。

[18]教师个人的孤军作战毕竟影响力有限,所以应该吸引和调动相关教师、学生、学生干部和家长的参与,形成协同效应。

(三)及时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违纪行为,教师必须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处罚,不可姑息纵容。

据研究发现,教师采用“不干涉、不指出”的方式,一般不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19] (四)最少干预性原则
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更不能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马慧认为,无关紧要的违纪行为可以适度容忍,必须干预纠正的行为,则用最简短的干预纠正学生的行为,尽量避免打断上课过程。

[20]
(五)适度性原则
批评的方式和严厉程度要适度,一般应把握“严格但不严厉”的原则。

不要让学生当众出丑,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更
不要体罚学生。

(六)渐进性原则
课堂纪律习惯的养成要通过逐渐的、柔和的、小步勤挪式的教育、管理和感化,不能期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要强化连续性,自始至终,统一要求。

六、课堂纪律管理的方法
关于课堂纪律管理,常用的矫正方法有行为矫正和认知矫正两种。

前者侧重于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行为,具体方法有奖励、惩罚、负强化等;而后者侧重于心理指导,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

[14]
刘丽群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类:(1)强制性方法,包括命令、监视和惩罚;(2)温和性方法,包括回避、暗示和明示;(3)和解性方法,包括教师的退让、放松和认同学生的文化。

[21]
具体来说,根据课堂纪律产生的原因和管理课堂纪律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或个体,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

(一)忙碌法
“无事”才会“生非”。

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

所以要让学生忙起来,动手记笔记,动脑考虑问题,动嘴回答问题。

通过严密课堂的组织,提高授课和练习的密度,进而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

同时,课堂上的收发材料、收发作业等教学环节
和各项活动之间的起承转合都要做到无缝对接,尽量减少学生的等待时间。

(二)空间法
教师讲课不要局限在讲台上或电脑后,而要走到学生中间,从而缩小学生和教师的空间距离;同时,将上课时喜欢闲聊或做小动作的同学隔开,增大学生同玩伴之间的空间距离。

通过“离老师近些,离玩伴远些”的办法,帮助学生靠近学习,远离违纪。

(三)契约法
与学生制订契约,师生(甚至包括家长)共同遵守和执行。

在新学期伊始,教师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制订一学期的课堂秩序。

比如:迟到几分钟,罚站几分钟;忘记带作业、笔记、练习本,平时成绩扣1分;课堂讲话、做小动作、玩手机、大笑不止,各扣1分;等等。

因为规则是大家一起制订的,接受处罚是违反纪律的自然后果,其中并不涉及道德评价的问题,再加上全班同学的舆论压力,契约的执行和纪律的维护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四)协同法
各科教师要协同一致,统一要求,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气氛,让学生觉得课堂纪律要求是大家都认同的,而不是某个教师主观的要求或个人的行为,从而增强纪律要求的公信力。

(五)兴趣法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等方面的素质,热爱学生,同时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和感染学生。

同时课堂要轻松活泼、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兴趣,授课过程要一张一弛,减少学生的疲劳感。

学生被教师的课堂和人格魅力所吸引,自然不会违反课堂纪律了。

(六)关注法
教师要表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事实上有些学生的违纪行为就是为了博取教师的注意。

所以,在每一个授课细节上,教师都要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不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还要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

(七)天性法
对于特殊群体的学生,例如小学生,可以顺应他们的活泼好动的天性,将学习内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玩玩闹闹、唱唱跳跳、比比练练中,不知不觉地把学习任务完成。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应他们成人化的要求,给他们提供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如多进行演讲、讨论和辩论活动,同时尊重他们的观点,和他们平等地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八)奖励法
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

”表扬、鼓励和奖励课堂上积极的行为,可以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从而把外在的纪律要求,转变为学生内在的纪律需求。

比如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小学生评为“纪律标兵”,或者在授课的言谈举止中及时对学生积极的课堂行为进行表扬,从而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

(九)印象法
学生都非常重视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

即使是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印象。

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带厌恶的表情,不要使自己的情感过于偏激,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为了维护自己在老师心中的良好印象,自然会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

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非常厌恶,就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会产生可怕的逆反心理。

(十)尊重法
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无论是对集体还是个体。

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们的观点,关注他们的兴趣,欣赏他们的进步,接受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责任,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包括尊重老师的授课工作和其他同学听课学习的自由等。

参考文献:
[1] 张宝明,张智. 应高度关注教师的问题行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9).
[2] 陈时见. 课堂管理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6.
[3] 涂艳国. 教育中的自由与纪律[J]. 上海教育科研,1999(10).
[4] 林天伦. 中美英三国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的比较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05(7).
[5] 王雪梅,等. 蒙台梭利纪律教育的分析及启示[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253.
[7]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3.
[8] 爱弥尔?涂尔干. 陈光金,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 苏丹兰. 课堂纪律管理刍议[J]. 山东教育科研,1997(1).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1.
[11] 张光宇. 教师因素对课堂纪律的影响[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
[12] 王丽琴,鲍森. 从“课堂纪律”走向“教学秩序”[J]. 中小学管理,2005(1).
[13] 王桂平,等. 国外关于课堂纪律问题的研究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5(6).
[14] 张大均,郭成. 教学心理学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5]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会.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Z].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8.
[16] 施良方,崔允榔.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2.
[17] 孙璐,叶珊.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0).
[18] 魏亚琴. 课堂管理新思维:合作型纪律[J].教学与管理,2006(26).
[19] 刘毅伟,等. 教师课堂应付行为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3(3).
[20] 马慧. 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21] 刘丽群.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J]. 教学与管理,20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