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ch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工程地质课件)
•与地质年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阶。
• • 每个宙中分为若干“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纪”
内再分为世、期等。宙、代、纪、世是国际通用地质时间单位,期的 划分和名称,则适用于一个生物地理区,其下尚可再分时,均称为区 域性年代单位。
•
三、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反映了 地壳历史阶段的划分和 生物的演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质代,另一种是 相对地质年代。在地质工作中,一般以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1.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法 3)岩层接触关系法
2)岩性对比法 4)古生物法
a 整合接触
b 平行不整合接触 c 角度不整合接触
2.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1) 侵入接触
2) 沉积接触
花岗岩与围岩的侵 入接触和沉积接触
岩脉的穿插关系
地质年代
一、地质年代和地层
地壳发展演变的历史叫做地质历史,简称地史。据科学推算,地球 的年龄至少有45.5亿年。
地质年代是指一个地层单位的形成时代或年代。 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 (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并具有时代的概念。
• 二、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
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工程地质课件)
相同时期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地层,只要原 来海或陆相通,应含相同化石及组合; ➢ 标准化石需要该生物分布广泛、数量众多, 易于保存、特征显著、存世时间短等特征。
2.相对年代
➢ (3)地层接触关系 ➢ ①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 整合接触 ➢ 平行不整合接触 ➢ 角度不整合接触
铷87
锶87
500亿
铀238
铅206
45亿
钾40
氩40
15亿Biblioteka 碳14氮145692
相对地质年代
2.相对年代
➢ 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 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地层形成 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 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最老的 地层到最新的地层所确定的顺序,只 具有相对的性质,反映了时间上相对 的新老关系
➢ 地层层序法、生物层序法、地层接触关系 法
2.相对年代 (1)地层层序法
构造运动
地层倒转
水平岩层
倾斜未倒转
指示岩层顶底方法:迭层石和泥裂
2.相对年代
➢ (2)生物层序法 ➢ 生物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
杂的不可逆的过程; ➢ 每个时代岩层中可含有当时生物的遗体
或遗迹——化石;
2.相对年代
➢ 层:指段中具有显著特征,可区别与相邻 岩层的单层或复层。
➢ 应该说:岩石地层单位是以岩石特征及相 对应的地层位置为基础的地层单位。它不 是以化石为依据,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无 对应关系。
小结
➢1.综合理解地质年代单位和常 用的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构造的认识
地质年代
目录
• 1.绝对年代 • 2.相对年代
产状一致。反映地壳间断上升。
工程地质课件第3章地层构造详解
中生代( 2.5-0.7亿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 纪三个时期,三叶虫、腕足、笔石、 四射珊瑚等大量无脊椎动物都灭绝, 产生了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 并繁盛直到衰亡。陆生植物苏铁、银 杏、松柏等棵子植物占了统治地位。 大陆面积进一步增大,各大陆的雏形
K
T T
三、地质年代表
▪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 1、地质历史时期的时间单位划分:
宙、代、纪、世、期
▪ 2、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单位划分: 宇、界、系、统、阶
▪ (二)地质年代表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前寒武纪(42-6亿年前)
38亿年前,海洋中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 从出现最原始的原核细胞生物--蓝绿藻。
岩层倾角小于50的岩层称为水平 岩层,又称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 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 地壳运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 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 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
水平岩层形成的地貌-平顶山
(二)倾斜岩层
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的岩层。 它是构造挤压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下 降使岩层向某个方向倾斜而成的。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
(2)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穿插接触。 脉体被切割者比切割者老。
由老到新:1、2、3
(3)沉积岩与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炽热的 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体而形 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O
2)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在地下冷 凝成岩,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 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 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
地 球 生 物 的 演 化
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 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化作用是
工程地质 第二章 地质构造.
Strike:走向 Dip direction: 倾向 Dip :倾角
岩层产状测量的记录有两种方法:
1.象限角表示法
以北或南的方向(0°)为准,一般记走向、倾向、倾角。 如N65°W/25°S,即走向北偏西65°、倾角25°、大致 向南倾斜;N30°E/27°SE,即走向北偏东30°、倾角 27°、倾向南东。
(2)对比褶皱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时代新老关系,判断褶皱 是背斜还是向斜。若核部地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出现渐 新的地层,为背斜;反之,若核部地层时代较新,两侧依 次出现渐老的地层,则为向斜。
(3)根据两翼岩层的产状,判断褶皱是直立的、倾斜的还 是倒转的等等。
2-4 断裂构造Fracturing structure
Chapter 2 Geological Structure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导致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发生变形或变位 的现象,残留于地壳中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称为地 质构造或构造形迹。
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和分类Basic shap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
Recumbent 平卧的
按褶曲枢纽的产状可分为: (1)水平褶曲 枢纽水平,两翼同一岩层的走向基本 平行。 (2)倾伏褶曲 枢纽倾斜,两翼同一岩层的走向不平 行而呈弧形变化.
Horizontal fold
Inclined fold
四、褶皱的识别:
(1)根据岩层是否有对称重复的出露,可判断是否有褶皱 存在。若在某一时代的岩层两侧,有其他时代的岩层对称 重复出现,则可确定有褶皱存在。若岩层虽有重复出露现 象,但并不对称分布,则可能是断层形成的,不能误认为 褶皱。
工程地质(课件)第三章地质构造全篇
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 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地表 形态的雕刻者 地壳上升时,遭受剥蚀。 地壳下降时,接受沉积。
20/63
第二节 地质年代
•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用
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钾-氩、铀-铅和碳-14。
走向(strike):岩层面和 任一假想水平面交线的延 伸方向。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 方向。与走向线垂直。只 有一个。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 面与水平面的最大锐角。
35/63
产状三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表示方法 : 岩层产状一般用方位角表
示,通常格式是: 走向南西200°,倾角南东
15/63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16/63
潮湿气候区:河流、湖泊、地下水发育,风化 彻底。如东南沿海。
干旱气候区:暴雨,风力强,咸水湖。 如西北高原。
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 冰川盘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17/63
中国地势分布示意图
18/63
大陆以剥蚀为主,海洋以沉积为主。 山区以剥蚀为主,平原以沉积为主。
地震作用(earthquake)
地内机械能突 然释放,以弹性 波的形式传播到 地表引起猛烈冲 击。
汶川地震
7/63
岩浆作用(magmatism)
岩浆形成、运动、 演化、冷凝。
8/63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 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
25/63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工程地质 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因素:地形地貌、地质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自然地质作用和现象、建筑材料。
2.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3.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彼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4.土的定义:土是分布在地壳表面的一种地质体。
自然界中的土体多形成于第四纪,是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不同自然环中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物。
5.风化作用: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于地面的岩石经受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6.滑坡:是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7.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的现象8.地震的分类:1 构造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运动引起的地震。
3 陷落地震:由于山崩和地面陷落引起的地震。
4 人工出发地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9.震源和震中概念:震源是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震动的发源地。
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称震中,即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10.地震级和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级:地震大小,地震烈度: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和表土性质条件的影响。
地震级和地震烈度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烈度是不一样的。
地震是地震大小的量级,烈度是该地的破坏程度。
11.地震液化效应:干的松散粉细砂土受到震动时有变得更为紧密的趋势,但当粉细砂土层饱和时,即孔隙全部为水充填时,振动使得饱和砂土中的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地震过程的短暂时间内,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原来由砂料通过其接触点所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砂土层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像液体一样的状态,这就是通称的砂土液化现象。
工程地质基础-地质构造
2.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1)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和倾角表示
210°∠25°,读倾向210度,倾角25度。
(2)象限角表示法(用走向、倾角、倾向线表示)
N45°E∠30°SE 北偏东45度,倾角为30度, 倾向南东
(3)符号表示法——地质图中常用
40°┴: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度数是倾角
:岩层产状水平
交线
(3)岩层的厚度是其顶、底面间的高差。 (4)岩层出露宽度:岩层顶层和底面地界线间的水
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3.2.2 倾斜岩层
岩层层序正常,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层,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岩 层称为倾斜岩层。岩层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基本一致,称单斜岩石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 4-3 地层层序
2、褶皱的形态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类
(a)
直立褶皱
(b)
倾斜褶皱
(c)
倒转褶皱
(d)
平卧褶皱
按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轴面近直立 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近相等 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不等
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统 一翼倒转
轴面近水平 一翼正常 另一翼倒转 轴面弯曲 平卧
3.如图所示的岩层的接触关系是( B ) A.整合接触 B.角度不整合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平行不整合接触
4.某地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产状基
本一致,则它们的接触关系是( C ) A.整合接触 B.沉积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角度不整合
5.如图所示,关于岩层接触关系表述全部正确的是(
断裂构造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压性、张性、扭剪 性以及压扭性和张扭性
(1)压性断裂 (2)张性断裂
工程地质课件(地质学及土木工程专业)
地球物理勘探
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 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 造等地质条件的方法。
工程地质评价原则和方法
1 2 3
工程地质评价原则 坚持综合性、主导性、动态性和实用性原则,对 工程建筑地区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程地质条件 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专家评分法、模糊数学法、 灰色系统法等。
02
收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震等资料,分
析区域稳定性。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中的应用
03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岩性、不
良地质现象等。
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
工程地质钻探
利用钻探机械向地下钻孔,以采 取岩芯或进行原位测试,获取地 下深处地质信息。
工程地质坑探
用人工或机械方法进行挖掘坑、 槽、井、洞,以便直接观察岩土 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的地质 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 结构土样。
05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现象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 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 的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工程建 筑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区,以便针对不同 区域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与地震活动相关的构造,如地震 断裂、地震鼓包等。
地貌形态与分类
地貌形态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 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
工程地质 课件 第四章 地质构造
B、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露 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在沟谷处,“V”字型 露头尖端指向下游。
C、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层坡度角:这时 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也呈相同方向弯曲,在沟谷处, “V”字型露头的尖端指向上游,与第一种情况类似,但露 头线的弯曲程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程度。
a.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大致平行(1) b.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2) c.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3)
c.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面(4)
按节理与褶皱枢纽方向分: a.纵节理:二者大致平行(1)
b.横节理:二者大致垂直(3)
c.斜节理:二者斜交(2)
节理与褶皱的成生关系
五断层的工程性质评价岩体被断裂构造切割成为不连续体其上不连续面是断层节理层面结构面断层影响岩体稳定性断层带岩石破碎强度低断层对工程建设不利支护加固隧道工程降低地基岩体强度造成地基及场地稳定性问题地基变形影响施工中的问题坍塌和涌水断层地震对道路选线若与断层走向平行易产生边坡滑塌对区域稳定性的影响不利安全防范包括两个层面
正断层向深处变缓呈犁状
2.逆断层: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 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一般是在两侧受到近于水平的挤压 力作用下形成的
因形成的力学条件与褶皱伴生,故 多与褶皱伴生
高角度逆断层倾角>45°
低角度逆断层倾角<45°称为逆冲断 层、逆掩断层
规模巨大同时上盘沿波状起伏的低 角度断层面作远距离推移(几公里、 十几公里)的逆掩断层称为推覆构 造
工程地质学——第4 章、地质构造
95第4章地质构造4.1概述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地质构造。
这种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结构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不仅改变着地表形态,同时,也改变着岩层的原始产状,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现象。
事实证明,自地球形成以来,整个地壳一直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但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幅度、范围和方向,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不相同的。
如地壳的上升或下降,挤压或拉伸运动是极其缓慢的,而地震却是十分剧烈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岩层产状、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上的表现、褶皱构造、节理构造与玫瑰花图、断层、识读地质图等方面内容。
学完本章后应掌握以下内容:(1)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2)岩层产状及产状要素的含义以及岩层产状的测定和表示方法;(3)岩层间各种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4)地质图的含义、类型以及各种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5)中国大地构造特点;(6)地质构造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评价内容。
学习中应注意回答以下问题:(1)地壳运动的类型有哪些?主要形成哪些地质构造?(2)什么叫岩层产状?产状三要素是什么?岩层产状是如何测定和表示的?(3)什么叫褶皱?什么叫褶曲?褶曲的要素及基本形态有哪些?如何识别褶曲并判断其类型?(4)什么是节理?节理如何分类?如何进行节理的统计调查?节理玫瑰花图的含义?如何绘制节理玫瑰花图?(5)什么叫断层?断层的要素和基本类型有哪些?如何识别断层?(6)什么是地质图?地质图的基本类型有哪些?(7)各种地质现象或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中的表现形式如何?怎样阅读地质图?4.2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地壳在地质历史中,受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不停地运动和演变。
地壳运动的结果,形成地壳表面各种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态,因此,又把地壳运动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基本类型有两种:升降运动(vertical movement)和水平运动(horizontal movement)。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地质构造
✓ 地球发展的时间段叫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单位:代、纪、世、期、 时(从大到
小)
✓ 地层单位: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的总 体的名称。 地层单位:界、系、统、阶、 群(从大到小)
地层单位
A台易产生 顺层滑动
B台位于断层 带上
C台较为有利
5、断层的识别
地层界限不连续或岩层中断
岩层不对称重复或缺失
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牵引构造及伴生节理
擦痕
地貌标志
【增加内容】
活断层
活断层:第四纪以来仍
在活动的断层。
注:2002年《岩土工 程勘察规范》指全新地 质时期(1~1.1万年) 以来活动着的断层,且 在今后100年可能继续 活动。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水平构造
单斜构造
3.3 褶皱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强烈作 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 连续性的构造叫-。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 基本构造之一。昆仑山、祁连山、泰岭都 是复杂的褶皱构造山脉。
褶皱构造 (fold)
(a)
(b)
(c)
图 4-5 褶曲的力学成因 (a)水平挤压力;(b)垂直作用力;(c)力偶作用
2、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表3—3 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裂隙发育程度等级 基本特征
附注
不发育
裂隙1-2组,规则,构造型, 对基础工程无间距1米以上,多为Fra bibliotek闭裂 影响,对岩体
隙,少有充填物,岩体被切 稳定性影响不
割成巨块状
大
较发育
裂隙2-3组,较规则,以构 对基础工程无
工程地质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绪论1.工程地质学为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分支,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亦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它包括岩土的类型与工程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而产生的对工程建筑的建立、施工、运营带来重大影响的地质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做到既使工程建筑经济、平安,又能合理开发与保护地质环境,是工程地质学的根本任务。
(1)查明对工程建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2)解决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3)预测并论证工程地质环境的开展变化趋势,提出改善与防治措施;(4)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提供所需地质资料和数据。
5.地质工程:〔Geoengineering〕指以地质体为工程构造和工程的建筑材料,以地质环境为工程的建筑环境修建的一种工程。
具体地说,如开挖的边坡、矿坑、地下洞室、地基等,实际上都是地质工程。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
第1篇地质学根底第1章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部构造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开展的作用。
2.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等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岩崩解破碎以至逐渐分解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第2章矿物和岩1.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自然单质或化合物。
2.岩: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或岩屑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 (1)岩浆岩(火成岩) (2)沉积岩(3)变质岩4.硬度:矿物抵抗机械刻划及摩擦的能力。
5.断口:矿物受敲击后,形成各种凹凸不平的裂开面的性质。
如锯齿状、贝壳状等。
6.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1〕岩浆岩的构造—指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以及彼此间相互组合关系。
工程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3) 褶曲的类型
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类:背斜和向斜(读图)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构造,称为背斜。
向斜:岩层向下凹的弯曲构造,称为向斜。
背斜的特点是:
A 两翼产状倾向相背 B 核部岩层老、翼部岩层新 C 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向斜的特点是:
A 两翼产状倾向相向 B 核部岩层新、翼部岩层老 C 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工程地质学基础
史付生
课程基本内容
1 绪论(1) 2 矿物与岩石(7+8) 3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8) 4 水的地质作用、土体的形成与特征、地貌学基 本概念(6) 5 岩、土体工程性质(6) 6 常见地质灾害(3) 7 工程地质勘察(1)
3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3·1 构造运动的概念 3·2 地质构造的概念及地质构造类型 3·3 地史学基本知识 3·4 地质图
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分类:
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垂直,或与褶皱包络面垂直,而 且两翼的长度也基本相等。 不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斜交,或与该褶皱的包络面斜交,而 且两翼不等长
根据翼间角大小分类:
平缓褶皱: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 开阔褶皱:翼间角小于120°,大于70°。 闭合褶皱:翼间角小于70°,大于30°。 紧闭褶皱:翼间角小于30°。
则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并使罗盘放水平(水准气 泡居中),此时罗盘长边(或S—N)与岩层的交线即为走向线,磁 针(无论南针或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2)测量倾向:把罗盘的N极指向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同时 使罗盘的短边(或与东西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气泡居中, 罗盘放水平,此时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1)测量方向 用罗盘测量任一目标的方向时,永远以00(即N方 向)对准目标,使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读磁针北端所指方位刻度盘上 的数字,即为所测目标的方位角。记录时除记方位角值外,还要冠 以所处象限名称,如SW230°,其中230°是方位角,SW是象限称呼。
工程地质 第3章 地质构造
等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行或重合。
水平岩层具有以下特征 (3) 水平岩层顶面与底面的高程差就是岩层的厚度。 (4)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层顶层和底面地层界 线间的水平距离)与地面坡度、岩层厚度有关。
a—露头宽度
h—岩层厚度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
(a) 立体图
(b) 平面图
倾斜岩层:岩层层序正常,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层, 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岩层。
倾斜岩层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 “V”字形法则
(1)当岩层倾向 与地面坡向相反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 高线弯曲方向相同, 岩层界线弯曲程度 较小,等高线弯曲 程度较大
1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
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沟谷处指向沟谷上游;山脊处指向山脊下坡
“V”字形法则
(2)当岩层倾向与地
面坡向相同,且岩层 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 线弯曲方向相反。
倾斜构造
S
单斜构造
岩层的产状
产状: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
产状的三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就是 岩层的走向。 倾向:垂直走向线、沿岩层面向下倾斜的直线叫倾斜线(又称真倾斜线), 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为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方向为倾向(又称真 倾向)。 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的夹角叫倾角,又称 真倾角。
沿剪切破裂面形成,常与褶皱伴 生,并多在一个翼上平行于褶皱 发育
断层面倾角 一般多在50°~60°以上 断距可以从几厘米道数百米, 延伸范围一般自几米到数公里。 野外有时见到数条正断层排列 组合在一起,形成阶梯式断层、 地垒和地堑等
倾角较小 冲断层:倾角大于45° 逆掩断层:倾角45°~25° 碾掩断层:倾角小于25° 断层带中夹有大量的 角砾和岩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活动性断裂及其特点
活动性断裂:一般是指新生代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 断裂构造。
在岩土工程或地震工程中,活动性断裂时间限定在第四纪中 更新世(15万~70万年); 水利水电工程,则指晚更新世(1万~15万年)以来有过活动 的断裂。
1、活动性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
全新活动断裂:全新世(1万年来)、近期、将来。 发震断裂:近期(近500年来)、未来100年内、5级及5级以上。 非全新活动断裂:1万年以前曾活动过。 地裂:分构造性地裂及重力性地裂。
列的原则。
比例尺的大小应根据研究阶段采用相应的比例尺
。
二、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1、地质图的阅读步骤
(1)看图名 (2)看比例尺 (3)阅读图例 (4)地形和地貌 (5)地层的分布、产状 (6)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分布 (7)物理地质现象的规模、分布等内容 (8)了解本区的地质发育历史,评价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裂隙面弯曲粗糙,通常绕过岩 层中的砾石、结核; 裂隙面上无擦痕、镜面等剪切 滑动痕迹; 张开度大,且常被岩脉冲填; 间距较大,是良好的地下水渗 漏通道。
第四节
工程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方法
一、地质图的分类与规格
地质图:根据野外勘察的资料,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条件反映在一定
300
D D C D
S
C
1
D
2
S
3
42
4
5
400
第三节 断裂构造
岩体受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面称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主要分为: 断层:发生明显位移, 裂隙(节理):无明显位移或只发 生微量位移
一、断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1、断层要素 基本组成部分有: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 距、断层带
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一致; 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垂直; 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
(3)按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4)按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关系分类
二、断层的野外识别
1、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2、岩层、岩脉或早期断层突然中断、错开, 横断层使两侧褶皱核部宽度突变; 3、断层带内特征。断层破碎带和两侧影响带碎块岩、 压碎岩、断层角砾岩、片状岩、糜棱岩、断层泥等 构造岩; 4、断层面上特征。擦痕、阶步等,常用于判断断层运 动方向及断层性质; 5、断层的旁侧构造。牵引构造和伴生裂隙构造,可判 断断层运动方向及断层性质; 6、地形及水文地质特征。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河流 的纵坡突变或山峰中断,地表水的流向和地下径流 方向突然改变。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使岩体产生变形、变位,形成 各种不同的构造形迹。
如:断层、裂隙、褶皱等。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
水平构造:地壳表层沉积的、受构造运动作用轻微的、层面近 水平的构造。 倾斜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 如:单斜构造 褶皱构造:当岩性比较软弱的层状岩体受到较强烈构造运动作 用时,岩层便产生一系列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断裂构造:构造作用力超过岩体极限强度时,岩层便产生破裂 或错动。
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的图件
1、地质图的分类
(1) 地质平面图。 (2) 工程地质剖面图:反映建筑物轴线或某一方向深部地质条件 (3) 综合地层柱状图:地层的时代、厚度、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 性特征等内容。
2、地质图的要求
地质图首先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或地理位置及名框等。 地质图图例的编制应遵循自上而下或由左而右,地层从新到老排
翼 核 翼 核 翼d a eΒιβλιοθήκη C D S D C P CD
f c
D
S O
D b
3、褶皱的形态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类
(a)
直立褶皱
(b)
倾斜褶皱
(c)
倒转褶皱
(d)
平卧褶皱
按枢纽产状分类
(b)
(a)
( a')
( b')
水平褶皱(a,a')、倾伏褶皱(b,b’)
按延伸长度和宽度比值分类
1、褶皱构造的基本形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向外倾斜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向内倾斜
背斜 向斜
未经风化剥蚀,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风化剥蚀后,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褶皱要素
核—褶皱构造的岩层遭受风化剥蚀后,出露在地表的地层的
中心部分。 翼—核部两侧岩层对称出露的部分。 轴面—平分皱褶两翼的一个理想的面。 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其延伸方向代表褶皱的延伸方向。 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是褶皱同一层面上弯曲最大的 点的连线。
断层线
a
盘 下
b f ef
上 盘
2、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1)按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a)
(b)
(c)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
阶梯断 层
正断层组合形式
地垒 地堑
逆断层组合形式—迭瓦式构造
(2)断层按力学性质分类
压性断层、张性断层、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张扭性断层 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交断层
1、 垂直岩层走向选择观察路线,发现地层呈对称 重复出露分布时,有褶皱构造。 2 、根据岩层的新老组合关系判断褶皱构造的基本 形态。若老岩层在中间、新岩层在两边对称重 复出露分布则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3 、根据两翼岩层产状判断褶皱构造的形态类型 (直立、倾斜、倒转)。
北
500
C
42
400
70 400 S
褶皱和断裂构造使岩层产生弯曲、断裂和位移,破坏了岩体的完 整性,使岩体透水性增强、风化作用加剧、岩石强度和岩体稳定 性降低,使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化。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一、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特征
褶皱:是岩层受构造作用力后产生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 续完整的弯曲形态。 是地壳上分布广泛、最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之一。 水平挤压、垂直隆起作用力、剪切力都可能形成褶皱。
2、活动性断裂的主要标志
直接标志:
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 断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绝对年龄测定在10~15万年内 采用仪器观测到沿断层有位移和地形变(>0.1mm/a); 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 震遗迹,或密集分布而频繁的近期弱震活动; 与已知活断层有共生或同生关系的断层 沿断裂带震中有规律分布或出现大面积的地裂缝。 活动性断裂两侧地形地貌发生突变,断层两侧第四系厚度差异较 大。 地下水线状分布且泉水露头的数量及水量、水质发生变化,或地 表水系作规律性变迁。 两种不同地貌单元长距离直线相连或第四纪火山线状分布。 人类修建的一些古建筑(如长城、古墓、古城堡)等被错断。
间接标志:
参考标志:
遥感图像上的异常形迹、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求出的活动性强烈 的断层带
3、活动性断裂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及 评价
活断层引发地震使建筑物遭受危害; 活断层的水平或垂向位移使横跨断层的建筑物产 生拉裂、变形、甚至破坏; 活断层的变形有蠕动和错动,蠕动危害较小,强 震引起的蠕动变形大,对建筑物的破坏大批; 活断层是产生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崩塌、泥石 流)的重要控制因素; 活断层发育地区可将工程建筑布置于“安全岛”。
四、裂隙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按成因可将裂隙分为: 原生裂隙、构造裂隙、次生裂隙 构造裂隙按力学成因分为:
1、剪裂隙:受剪应力作用形成的 2、张裂隙:受引张应力作用而 破裂面,一般两组共轭出现。 形成。
主要特征是:
主要特征是:
产状稳定,延伸较远; 裂隙面平直光滑,通常切过岩 层中的砾石、结核; 裂隙面上有擦痕、镜面等剪切 滑动痕迹; 一般呈闭合状; 裂隙发育密集。
构造运动的标志:
水平运动的标志:
地壳板块运动 建筑物被错动 河流、山脊等发生同步弯曲或错断 构造变形
升降运动的标志:
河流阶地、海成阶地、夷平面、多层溶洞等 沉积环境及沉积厚度等变化 地层接触关系
全球构造运动活动带的空间分布:
•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带 •大洋洋脊及大陆裂谷带
第三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一节 概述
构造运动
(或造山运动、地壳运动):
由于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 形式:
水平运动:地壳受水平引张或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产生
断裂或褶皱。 升降运动:垂直于地表的运动,表现为地壳大面积的上升 运动或下降运动。
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以来产生的新构造运动
线状褶皱:长宽比大于10 短轴褶皱:长宽比为3-10 穹窿构造(a):长宽比小于3,岩层向四周倾斜, 剥蚀后平面上中部为老岩层 盆地构造(b):长宽比小于3,岩层向中心倾斜, 剥蚀后平面上中部为新岩层
45 45 45
平 面 图 剖 面 图
60 30 25
平 面 图 剖 面 图
(a)
(b)
二、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