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一、引言工程地质作为应用地质学的分支,对于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以及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旨在为工程地质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工程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3.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课程内容1. 工程地质学概论- 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质勘查- 基本勘查方法和技术- 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要求3. 地质工程环境- 地质地貌与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分类4. 地下水与水文地质-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治措施5. 岩土力学基础- 岩土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质与试验6.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的种类与特征- 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7. 工程地质勘探与监测技术- 岩土勘探与测试方法- 工程地质监测技术与实践8.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与管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问题解决能力。
-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习,加强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实际工作的了解和实践能力。
-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2. 评估方法-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课堂测试:包括理论知识考察和实践应用题。
- 实践报告:对于实地考察和实验实习的报告撰写和答辩。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 《工程地质学导论》- 《岩土力学》- 《工程地质勘查技术》2. 参考资料:- 《工程地质学概论》- 《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 相关学术期刊和论文六、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工程地质勘察与分析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工程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地质工程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
本大纲旨在明确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方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第二章: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估地质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掌握基本的地质调查和评估技术,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章:课程内容3.1 工程地质学基础知识3.1.1 地质学基本概念3.1.2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3.1.3 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估方法3.1.4 地质图解和地质图解释3.2 土壤力学基础3.2.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3.2.2 土壤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3.2.3 地基基础工程及其设计原则3.3 岩石力学基础3.3.1 岩石的分类和特性3.3.2 岩石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3.3.3 岩石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解决3.4 地震与工程地质3.4.1 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地震波传播特点3.4.2 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3.4.3 地震灾害评估与减灾3.5 地质灾害与预防3.5.1 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形成原因3.5.2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评估与治理方法 3.5.3 地下水和地下水污染对工程的影响及预防措施3.6 工程地质勘查3.6.1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和方法3.6.2 钻孔与采样技术3.6.3 岩土工程试验方法与分析第四章: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4.1 教学方法4.1.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1.2 实地考察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1.3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2 评估方式4.2.1 期中考试4.2.2 期末考试4.2.3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4.2.4 课程论文或实验报告第五章:参考资料1. 邵飞,陈希民,黄光杰. 工程地质基础[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 刘玉文. 地质工程(上册)[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 《地质学报》,《地质快报》等地质学专业期刊。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合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5【总学时】:40【实践学时】: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界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节土的粒度成份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份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份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份土中矿物成份类型;矿物成份与粒度成份的关系;黏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份;土的矿物成份;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1.教学内容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单位: 建筑工程学院、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由于任何建筑工程都离不开地质环境, 故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 的工程地质知识, 而《工程地质》 正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 科,因此本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 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 施工和营用过程中的影响, 并能正确处理和合理利用自然地质 条件, 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和方法, 能够正确布置勘察任务、 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 决设计和施工问题。
、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 导言1. 教学内容工程地质的概念、 研究工程地质的目的和任务、 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及发展以及本课程的 主要任务。
2. 重点、难点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3.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 (2) 理解工程地质和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3) 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二章 矿物与岩石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Engineering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总学时数: 学 分:32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以及这些(2)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主要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工程 地质特征及其鉴别方法;(3) 特殊类土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重点、难点(1)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2) 常见岩石的类型及工程性质。
(3) 矿物识别的方法及常见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
3.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岩浆及岩浆岩的基本概念、岩浆岩的产状、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矿物成分和分 类原则; 掌握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基本概念,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掌握沉积岩的结构、构(6) 掌握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了解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掌握变质岩的主要 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特征矿物和分类原则;第三章 地质构造1. 教学内容2. 重点、难点重点: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褶皱与断层类型及识别标志。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一、前言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地质学原理与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的学科,是土木工程、矿山工程、水利工程等工程领域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大纲旨在为工程地质教学提供指导,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了解地质学基本原理,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岩土性质等;2.熟悉地质调查与工程地质勘察方法;3.掌握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方法;4.学习工程地质信息的分析和应用;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地质学基础知识(1)地质构造基本原理;(2)地层特征及分布规律;(3)岩土性质与力学特性。
2.地质调查与勘察(1)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2)地质灾害勘查与评估;(3)地下水勘察与利用。
3.工程地质灾害(1)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2)灾害预防与治理方法;(3)应急处置措施与案例分析。
4.工程地质信息分析(1)地质图像解译方法;(2)地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3)GIS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
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将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价:期中考试、期末考试;2.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报告撰写;3.参与度评估: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
六、参考教材1.《工程地质学》方文军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工程地质学导论》李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3.《地质勘探技术》陈洪、姚建林编著科学出版社七、备注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进度和评估要求将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作出调整。
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努力钻研,不仅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应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祝大家在工程地质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3162402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时/学分:32/2关联课程:材料力学、土力学、道路工程材料、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适用专业:交通工程开课教研室:交通工程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课程、选修一、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基于对教学目标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分析,本课程的内容依据高等学校交通工程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基本要求和培养方案,选定绪论、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土的工程性质与分类等8部分内容,共32学时,2学分。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课上课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突出基于能力的非标准化答案考试。
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下作业、课堂讨论、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中课下作业、课堂讨论等过程性评价占评价权重的60%,期末考试占评价权重的40%。
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一览表二、课程资源库1.参考书(1)石振明,《工程地质学》,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陈仲颐,《土力学》,第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沈扬,《土力学原理十记》,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4)顾宝和,《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述评》,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李广信,《高等土力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期刊(1)蔡建.原状土的抗剪强度研究.岩土力学,2012,33(07).(2)杜修力,张佩等.论有效应力原理与有效应力.岩土工程学报,2017,34(10).(3)刘孟适,罗强等.过渡型粗粒土渗透变形试验及破坏类型判别.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36(10).(4)刘博,李江腾等.非饱和土渗流特性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02).(5)赵明华,刘小平等.非饱和土路基降雨渗流分析.公路交通科技,2009,26(03).(6)刘汉龙,赵明华.地基处理研究进展.土木工程学报,2016,49(01).(7)Vasiliki E. Dimitriadi; George D. Bouckovalas.Seismic liquefaction performance of strip foundations: effect of ground improvement dimension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7,20(08).(8)常丹,刘建坤等.冻融循环对青藏粉砂土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07).(9)赵成刚,韦昌富等.土力学理论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岩土力学,2011,32(12).(10)Huang,C,C. Model tests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reinforced saturated sand ground. Geosynthetics Internation, 2017,24(02).3.网络资源(1)董炳炎,工程地质学,同济大学,壹课堂/course/1528.html(2)岩土在线 (3)白志勇,土木工程地质,西南交通大学,爱课程/sCourse/course_3188.html(4) 河海在线,河海大学土力学精品课程/jpkc/tlx%5Fnew/index.htm(5)银符考试题库.新乡学院,党政机构,图书馆,电子资源,教辅资源库,银符考试题库.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1—2学时第1章绪论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两次转化;(3)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4)整理好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模型、教具以及实验室用品等;(5)外部联系,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前去参观考察的项目的前期联络。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 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 2.5【总学时】: 40【实践学时】: 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大学课件】《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大学课件】《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工程地质学课程类别:任选课课程编号:310410开课单位: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总学时:40学分:2.5 适用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基础地质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工程地质学》课程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相关学科领域的了解,以扩展知识结构。
它讨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形式及其基本规律。
任务是分析各类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力学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方法和防治措施。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所有岩土的形成机制,岩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土粒与水相互作用原理;基本知识是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指标,特殊土的地质特性,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基本技能是土的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的主要指标室内常规实验方法及实验成果的整理和分析。
其次主要研究包括物理地质作用及工程地质作用两大方面形成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及矿山工程地质(如边坡稳定性问题、地下建筑稳定问题及尾矿设施稳定性问题等)内容。
因此,《工程地质学》将重点讲授岩石风化、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泥石流、岩溶及岩溶区工程地质问题、渗透变形、岩(土)体边坡及地下建筑稳定性问题、地震及振动液化等内容。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概念,并获得对各种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各种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为培养学生自学及思维能力,将拟出部分内容让同学们自学掌握。
与此同时,尽可能带学生去现场参观实习。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教学内容: ?《工程地质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基本概念;物理地质现象(作用);工程地质现象(作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评价。
工程地质学基础研究的对象、目的、任务。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课程代码:0602137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具备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土木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
本课程基本要求:1、系统的掌握有关的工程地质基本理论和知识。
2、能够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3、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过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基本内容4.1 理论教学(支撑教学目标1、2、3)4.2 讨论课(支撑教学目标4)1、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课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工程地质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扩宽知识面,初步具备查阅文献、阅读相关技术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主要内容结合该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将工程地质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设置相关问题,发现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组织进行答辩;集体参与讨论。
五、教学安排本课程由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两部分组成。
1、课堂教学围绕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进行授课。
2、讨论课2次,设置讨论核心问题,并进行探讨。
六、教学方法1、讲授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2、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备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3、通过案例分析,强调对工程地质基本理论的认识,并能将之应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中;4、理论教学、讨论课、课程设计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2的达成度通过开卷闭卷论文考评;八、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表现、讨论课、结课考试。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60 (其中讲授45 学时,实验15学时)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工程地质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类本科专业第一学年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其课程性质为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学科性质属应用地质学类。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修建土木工程建(构)筑物的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和各种建(构)筑物的建造对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影响,以及选择在相应的地质条件下保证建筑物稳定和正常使用的措施。
本课程与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等专业知识结合紧密,是高等学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类本科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具备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了解工程与地质的关系,并对地质条件做出评价。
本课程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了解各种工程地质的基本要素,系统掌握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3.了解并初步掌握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及对不良地质条件应采取的措施,对常见地质作用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对工程的影响和治理方法以及土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做出分析评价。
三、各章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工程地质学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工程地质学的分科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应用科学、基础地质部分(地质作用、岩石矿物和风化物、地质构造与特征、水文地质、地质条件与环境)、工程地质部分(工程地质材料的类型、地基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学习要求。
第二章岩石和土及其工程地质性质(10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质作用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地壳、地幔与地核)、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风化物——土)。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1.2 学时安排: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1.3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1.4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1.5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目标2.1 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2 掌握工程地质学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技术2.3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2.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教学内容3.1 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3.2 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基础知识3.3 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测技术3.4 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3.5 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3.6 实验室实践和野外实习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授课4.2 实验室实践4.3 野外考察4.4 小组讨论4.5 学生报告五、教学评估5.1 平时考核: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室实践表现5.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5.3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掌握能力5.4 课程论文:独立完成一份与工程地质相关的课程论文5.5 实验报告:实验室实践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六、参考教材6.1 《工程地质学导论》范德·伯吉斯6.2 《地质工程学》陈著良6.3 《岩土工程学》赵承元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第1-2周:课程介绍与工程地质概述7.2 第3-4周: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基础知识7.3 第5-7周: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测技术7.4 第8-10周: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7.5 第11-12周: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7.6 第13-14周:实验室实践7.7 第15-16周:野外考察7.8 第17-18周:学生报告和教学总结八、课程特色8.1 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工程地质理论进行深入讲解和实践应用8.2 通过实验室实践和野外考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8.3 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鼓励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九、课程总结本课程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进行系统性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工程地质学基础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本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的基础部分,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教学目的:1)向学生传授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通过本课程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该课程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某些具体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的实际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
(2)教学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
学生在前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均具有较扎实的地质基础。
满足改革开发以来飞速发展的工程建设需求,培养出新一代既具有扎实的工程地质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工程地质思维能力的工程人才,是工程地质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去研究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中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如何学习该课程。
第二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重点把握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活断层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活断层的鉴别标志第四节、活断层的调查研究方法第五节、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重点把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1工程地质绪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工程地质学概论》 李智毅、杨裕云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 版社,1994年。 主要参考书: 《工程地质学》(上册)张咸恭编,地质出版社,1979。 《工程地质学》(下册)张咸恭编,地质出版社,1983。 《工程地质学》 胡广韬、杨文运等编,地质出版社,1984。 《地震工程学》 胡聿贤编,地震出版社,1988。 《专门工程地质学》张咸恭、李智毅等编,地质出版社, 1988。
6.世界奇迹降临海城--1975年海城地震 时间:1975年2月4日19时34分26秒 地点:辽宁海城县(北纬40度39分,东经122度48分) 灾情:震级7.3级,死亡1328人,本次地震被成功的预报 7.唐山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 时间: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2秒 地点:河北省唐山市(震中纬度39.4度,东经118.0度) 灾情:震级为7.8级,死24.2万人,重伤16万人 8.成都平原的动荡月23日11时03分05秒 地点:四川省松藩县、平武县(前者震中为北纬32度36分,东经104度06 分,后者为北纬32度30分,东经104度18分) 灾情:前后两个地震的震级均为7.2级,造成41人死亡
17.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南部地区8月12日发生里氏7.2级地震 18.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7月20日8时0分 (北纬0.0,东经0.0)发生9.0级地震
19.西藏林芝地区发生4.8级地震(2010年7月27日) 20.7月9日5时28分,江门市台山市、阳江市阳东县交界发生M3.1级地震。其中5时 22分、30分、35分先后发生了1.8级、1.8级、2.6级地震各一次。
绪
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科学与地质 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从事人类工程 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 科学。 人类工程活动: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水利水电 、地下建筑等 研究对象: 工程建筑与其所在的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 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质环境包 括地壳表层以及深部的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教案
❖ 一)岩石的空隙
❖ 三大类空隙:孔隙、裂隙、溶隙
❖ 水在空隙中存在的形式可分为五种:
❖ 气态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
❖ 二)含水层与隔水层概念
❖ 三)地下水化学成份
❖ 1、主要气体成份:O2、 N2、 CO2、 H2S
❖ 2、主要离子成份:
❖ 阳离子:
❖ 阴离子:
第三十页,共75页。
❖ 3、胶体成份与有机质 ❖ 二、地下水的类型
❖ 2)断层的类型按两盘相对移动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 按断层组合类型:阶梯状断层、地堑一地垒、叠瓦构造
❖ 4、断层的野外识别
❖ 1)地质体不连续
❖ 2)断层面构造特征
❖ 3)地貌和水文标志
第二十七页,共75页。
第二十八页,共75页。
❖ 5、断层研究的工程意义
❖ 六、活断层 ❖ 活断层定义 ❖ 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 一)活断层的特性
地基基础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隐蔽工程,处理困难,事故危害大;
工程造价高,占20-25%; 设计上应做方案比较。
比萨斜塔、虎丘塔(地基不均匀沉降); 加特朗斯康谷仓、巴桩基大厦(地基破坏);
上海锦江饭店整体下沉、香港宝成大厦失稳。
第三页,共75页。
地基土承载力低,产 生强度破坏
第四页,共75页。
软弱地基 整体破坏
❖ 母岩矿物
❖ 3、变质岩的结构 ❖ (1)变晶结构 ❖ (2)变余结构
❖ 4、变质岩的构造
❖ (1)片理构造
❖ (2)片麻状构造
❖ (3)板状构造 ❖ (4)斑点构造
❖ (5)块状构造 ❖ (6)变余构造
第十七页,共75页。
❖ 5、变质作用类型 ❖ 1)接触变质作用 ❖ 2)区域变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5【总学时】:40【实践学时】: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重点:粒度、粒组及土的组成及其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第一节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土的三相组成;土粒密度;土的密度;土的含水性;土的孔隙性;土的基本物理性质间的关系第二节细粒土的稠度与可塑性细粒土的稠度状态;界限含水率;塑限与液限;细粒土的可塑性;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塑性图第三节细粒土的胀缩性与崩解性细粒土的胀缩性;收缩性、膨胀性的概念;表征胀缩性的指标;细粒土崩解性及其表征第四节土的透水性与毛细性土的透水性概念;渗透系数;影响土透水性的因素;土的毛细水及其表征;影响土毛细性的因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土的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定方法;重点了解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细粒土的稠度和可塑性、胀缩性和崩解性及土的透水性和毛细性以及这些性质对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重点:土的含水性、固体颗粒的组成及其孔隙性的有关的性质;各基本物性之间的换算。
实验:颗粒分析、含水量、密度及比重、塑限及液限、渗透及击实实验等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实验共四次。
第三章土的力学性质第一节土的压缩性土的力学性质的概念;土压缩性概念;土压缩变形的特点与机理;压缩试验与压缩定律;压缩曲线;土的变形模量;土的侧膨胀系数与侧压力系数;土的前期固结压力第二节土的抗剪性抗剪强度的概念;直剪试验与库仑定律;直剪试验的优缺点;三轴剪切试验及其优缺点;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第三节土的击实性击实性含义;击实试验;击实曲线;交不出最优含水率;最大干密度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有:土的压缩性、土的变形模量、土的抗剪性及土的击实性。
重点了解土的压缩变形特点及机理;压缩定律、土的变形模量;土的抗剪性试验和抗剪强度;土的击实性。
重点:土的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砾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砂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细粒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第二节几种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淤泥类土的含义;淤泥类土的成因与分布;淤泥类土的成分及结构特征;淤泥类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黄土的概念;黄土的分布;黄土的成分与结构特征;黄土的一般工程地质性质;黄土湿陷性的含义;黄土湿陷性的评价;膨胀土的含义;膨胀土的分布;膨胀土的成分结构特征;膨胀土的一般工程地质特征;膨胀土胀缩性评价;膨胀土地基变形计算与分级;红粘土含义;红粘土分布;红粘土成分结构特征;红粘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本章要求掌握淤泥类土、黄土、膨胀土及红粘土的概念。
重点了解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几种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评价。
重点: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工程意义第五章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第一节岩石与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别岩石与土间的相互转化;岩石与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别第二节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密度(颗粒密度及块体密度);岩石的空隙性;空隙率及空隙比;岩石的吸水性及其表征参数;岩石的软化性及软化系数;岩石的抗冻性及抗冻系数、质量损失率;影响抗冻性的因素;岩石的透水性与渗透系数;岩石的热学性质第三节岩石的力学性质岩石力学性质概念;单向受压条件下的岩石变形;应力应变曲线;变形过程的6个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类型;岩石的变形参数(变形模量及泊松比);循环荷载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单向受力条件下的岩石强度;岩石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三向条件下的岩石变形与强度;三轴实验;岩石的蠕变特征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岩石的密度、岩石的空隙性、岩石的吸水性、岩石的软化性、岩石的抗冻性和岩石的透水性。
重点了解岩石与土工程地质性质差别;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力学性质。
重点: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对工程的意义第六章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的工程分类第一节岩体的结构特征结构面、结构体、岩体结构及岩体的概念;结构面的类型;结构面特征及其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软弱夹层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体特征;岩体的结构类型划分(4大类、8大亚类)第二节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的变形性质;结构面的变形特征;岩体变形参数的测定及变形曲线类型;节理化岩体变形模量的估算;岩体的强度性质;结构面的剪切强度;岩体的剪切强度;节理化岩体强度的估算第三节岩体的工程分类分类原则与依据;RQD分类;节理岩体的RMR分类;巴顿岩体质量(Q)分类;岩体质量指标(RMQ)分类第四节风化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岩体风化过程;风化带的划分及特征本章要求了解岩体的结构特征: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的工程分类及风化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重点:分类的目的及意义第七章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活断层活断层的含义及研究意义;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参数的定量研究;活断层的鉴别;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第三节地震本章要求掌握地震的含义;地震分类;地震地质及地震波基础;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地震效应;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与建筑物防震抗震措施;了解我国地震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第四节诱发地震诱发地震的概念;诱发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区别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活断层、地震、地震效应和诱发地震;了解活断层的基本特征、鉴别和活断层参数的定量研究;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和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和建筑物防震、抗震措施。
重点:断层及地震的评价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八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斜坡的概念;斜坡的组成要素;斜坡变形破坏的机理与过程第二节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斜坡中应力状态的变化;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初始应力、坡形及岩土体结构与性质)第三节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斜坡变形的形式(拉裂、蠕滑与弯折倾倒);斜坡破坏斜坡形式(崩塌及滑坡)第四节崩塌崩塌的形成条件(岩性、构造、地形、风化作用及触发因素);崩塌的运动学特征(速度、动能及运动方程)第五节滑坡滑坡的形态要素(滑体、滑床、滑面、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舌及滑坡裂隙等);滑坡的识别(遥感信息、地面地质测绘及勘察试验);滑坡标志;滑坡滑动的阶段性(蠕滑阶段、滑动阶段、剧滑阶段、稳定阶段);滑坡分类(按滑面与岩层层面关系分类: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及切层滑坡;按滑动始滑部位分类:推动式、牵引式、混合式及平移式;按岩土类形分为土质滑坡与岩质滑坡)第六节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岩土类型与性质;岩土结构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水的作用;地震第七节斜坡稳定评价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力学计算法;图解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第八节滑坡的预测预报滑坡预测、预报的概念;滑坡预测的类型;滑坡预测的方法(因子叠加法及综合指标法);滑坡预报的类型;滑坡预报的方法(宏观征兆预报及观测资料预报)第九节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的原则;支挡工程;排水;减荷反压;其它措施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斜坡、崩塌、滑坡;了解斜坡中应力分布特征、崩塌形成条件和运动学特征;滑坡的预测预报;掌握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滑坡的形态要素;滑坡的识别;滑坡分类;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斜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
重点:斜坡变形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其意义第九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岩溶作用、岩溶概念;岩溶作用的结果;岩溶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第二节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混合溶蚀效应;离子作用第三节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地形地貌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影响;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节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渗漏的形式;影响水库渗漏的因素;岩溶渗漏的防治第五节岩溶地基稳定问题岩溶地基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地表塌陷的成因与分布特征;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岩溶地基的处理措施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岩溶、比溶蚀度、比溶解度;了解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及岩溶地基稳定问题;重点:岩溶工程地质的评价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十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渗透压力、渗透变形的概念;渗透变形的危害第二节渗透变形的类型与特点潜蚀的概念;潜蚀的种类;管涌的概念;流土概念;潜蚀与流土的转化第三节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渗流的动水压力及临界水力梯度;土的抗渗强度第四节渗透变形的预测渗透变形预测的步骤;渗透变形可能性及类型的判定;坝基实际水力梯度的确定;临界水力梯度与允许水力梯度的确定第五节渗透变形的防治建筑物基坑及地下巷道施工时流砂的防治措施;汲水井防治管涌的措施;土石坝防治渗透变形的措施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渗透压、渗透破坏、潜蚀、流土;了解渗透变形的类型与特点;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渗透变形的预测及渗透变形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