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23
——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 水道的分类(水道与街巷以及民居的关系): 2、一河一街之滨河街巷: 街(或巷)与河一行,街侧临河也砌筑石驳岸,有的还有石栏保护,民居布置在街河两 侧,形成了水陆交通两便的滨河街巷。
2 街-河-人:街河之间有码头、踏步联系街、河、人。
民居-河:面水布置的民居开门就见河,同时出门踏街巷,兼得水陆之便。 街-河:街河驳岸边种植行道树,设置石拦,装点了这滨河街巷的环境空间。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精选课件
6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苏州市在制定古城传统街区 规划时,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形成的各种功能。对苏州古城街区的真
实性的分析,同样是分析以上这些元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精选课件
17
——苏州古城街巷
街巷一般由石块构成筑路
2
面和排水沟道。分为青石 板、弹石路等,当然也有
一些是砖铺砌的道路为了
延续古城风貌,有必要在
新修的街巷路面中采用石
材来铺筑。
精选课件
18
——苏州古城街巷
苏州古城主要南北向,街是略偏东,这与城市南北主轴略偏东 吻合。东西向街与南北向街基本垂直,形成了街的格网,巷是 格网里的步行道,东西向巷居多,形成了扁方格形的城市街巷
精保选护课件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9 意义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城民居风貌被破坏,加大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
2 滨河街巷是较为开阔的空间,人、车、船来往频繁,是一
个“动”的环境;而巷里是一个幽深、安静的居住环境, 桥就象是空间变换的“门户”,拱桥更明显,从视线上把 两种环境空间隔开了。桥在水乡民居街坊的布置中既是陆 上交通的纽带,又是环境空间变换点。
精选课件
30
原则探讨
根据《华盛顿宪章》提出保护真实性提出了四大原则,结合苏州 独特的条件,不难得出,苏州古城规划原则的四大方面: 1.整体性规划的原则——“一体两翼”
精选课件
15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凯文 林奇认为
2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
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 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精选课件
16
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构成城市意象的
三个层次为:识别性、结构和意义,
其基本的组成元素是路径、边界、区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精选课件
1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 “建筑是有民族性的”

——梁思成
精选课件
2
目录 contents
1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况
2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3
平江街区案例分析
4
总结
精选课件
3
苏 州 城 介 绍
精选课件
4
保护与更新概况
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原因,苏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环境质量 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薄弱, 供水需求失衡,管网老化,有近 6 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三 桶一炉”(马桶、浴桶、吊桶和煤球炉)。
精选课件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10切性
2、居住环境亟待综合整治 房屋的自然衰败现
象普遍而且严重,苏州 古城的民居大部分为清 未民国初年所建造,距 今已经 100 余年,许多 房屋年久失修。
精选课件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11切性
1986 年的《规划》确定 “统一规划,分片设计,综 合治理,逐步改造”的指导 思想,将古城区划分为54 个街坊,并进行大量的研究 论证,开始由探索到实践,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
精选课件
21
——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
水道的构成: 1、 材料:古城里河的两岸都用石块砌筑,称作石驳岸。 2、 与民居的关系:宅舍从驳岸上排列而起。河水成为生活中重要的水源。 3、踏步:下河的踏步在临水民居中都作了妥善的安排,既与建筑布局相吻合,
2 又与河道交通相配合,构成了强烈的水上人家的生活气息。
在滨河街巷的河上,隔一定距离架设桥梁。一方面是交通的必须,同时也强化了滨河街 巷的水乡风韵。
精选课件
24
3.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
3、一河二街之滨河街巷: 即中间是河道,河的两侧是与之平行的街巷和沿街的民居。尽管空间尺 度较大了一些,但是由于两岸树木,栏杆,踏步,码头的衬托,却给人
苏州古城历史上有桥三百二十五座,至今古城内尚 存一百六十八座,还不包括跨水民居中的私家小桥与桥
2 廊。古城内河道纵横,桥布满了古城。就平江路一段约
一千六百米左右河面上,就有十七、八座桥;每一百多 米中就布置了四座石桥。
精选课件
29
——苏州古城中的桥
桥头空间 桥头常是动与静的空间变换的点。当我们从大街上跨过小 桥,进入巷里,这种空间变换的感受是十分强烈的。街市、
2 系统。
街面以“动”为特征,为沿街店铺,同时又是车辆的主要通道, 人流集中。而由街步入巷里,却是一片安静的居住环境。
精选课件
19
——苏州古城街巷
街: 苏州古城旧有的街道宽度一般为 10 米上下,两街距离一般是 300-400
米之间。街两侧为商店,紧紧相靠,而这些商店一般都是街市上的带店民居。 苏州的街一般有“市”的功能,称之为街市:
精选课件
7
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 字方针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 普遍改善 局部改造
精选课件
8
首先,居住性传统街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 与文化资源。 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也是 苏州文化特色的结晶。 另外,苏州古城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还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 创造条件。
精选课件
20
街区内的标志性元素:
——苏州古城街巷
1、井是巷里充满生活情趣的环境空间。在没有自 来水前,苏州城里人用水在河里,吃水在井里。不 近河边的人家,井更是不可缺少的水源。现在的井
2 台周围依然是家庭主妇们边洗边谈的社交活动场所。
2、宅前空地——宅前退进的小场地:布置有绿化、 铺地,老人、孩子可以在门口小憩,晒太阳、晾晒 衣物,做些家务活,还是夏晚纳凉之所。 3、河埠头: 与河平行的巷里,有一些下河的口子, 为巷里人家下河浣洗、船家上岸而设置,同时也是 巷弄里调节气候的进风口,夏季把徐徐凉风引进巷 里来,改善巷里的小气候。 4、巷口有的有巷门、更楼、石牌坊,留下的已不 多,间或还可以见到。过去苏州城里中榜当官的人 不少,所以在他们居住的巷口或巷中建有牌坊。大 宅门前的照壁及小广场等都起着空间变化的作用, 是富有装饰意味的地方。
3.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民居以“间”为房屋的构成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 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 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街坊或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
2 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官府与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பைடு நூலகம்有轴线的城市,
2 以亲切舒适的空间感。一河二街之滨河街巷可以在延续原有的文化功能
的同时体现现代市民广场的功能。
精选课件
25
街区内民居意象:苏
2 州民居,体量小巧,
布局灵活,城市总体 轮廓起伏不大,与城 市标志性的建筑物— —塔、寺庙、城楼等 构成了苏州特有的城
市意象。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精选课件
26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2 1、 前街后河 ,兼得水陆两便的运输之利。
2、 前街后巷,巷里常是作坊、库房和家人的出入口。 街市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市民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出现了各有特色的街
市,满足了城市应有的各种功能。 巷:
巷是街与民居联系的连接节点,构成了格网状的步行系统,由于民居以南 北朝向为优,因此东西向巷为多数。 1、巷的尺度: 巷的长度在 250~350 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在60~80 米, 刚好为一般规模宅院的布置长度。巷宽的约 3~4 米,窄的约 2 米。巷构成了安 静的居住环境。 2、巷与民居的关系: 深宅大院多半是巷里的纵深几进,横跨几落的建筑群体, 配有私家花园。大宅占地大,有条件有几个方向的出入口。还有众多的普通民居, 是一些中、小户人家根据用地大小和形状,以及自身的财力,进行建造,布局多 样,形体自由多变,不拘一格,有的用地窄而深,有的阔而浅。
域、节点、标志物。
在古城内,城市意象(风貌)在物质形
2
体上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地块和街道所确定的城市形态、
建筑群体的组群关系等。
2、由尺度、规模、形式、建造、材料、
色彩和装饰所确定的建筑的外貌和内涵。
3、历史街区与其周边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4、城市地区在经历相当长时期以后所
精选课件
22
——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 水道的分类(水道与街巷以及民居的关系): 1、水巷: 民居-河-民居的布置形式,河道两侧的民居都压驳岸而建,形成一条供船只来往的水 巷,现存河道一般宽度为 4~6 米。这种形式的水巷有两种形态:
2 东西向水巷:
南岸一般是居家的后门,常有亲河的踏步。 在建筑处理上,有逐级挑出 在 水 面 上的,也有凹进在驳 岸 边 沿之内,目的是不 占河道的空间;北岸一般有民居院墙,这样院门、踏布、踏步、树枝构成了临水民居的 小景象。 南北向水巷: 南北向的水道,有很强的城市功能——河两旁下河的踏步布置在宅间的夹道中,垂直于 河道,把河与街、巷连系起来。在景观方面,南北向水道多见山墙尖与厢房的窄条瓦顶, 柔和地连接在一起。当沿河为 4~5米的窄地时,就形成东西朝向的沿河民居,这些民 居临河用通排的窗,显得小巧而轻盈。
精选课件
13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原则与方法
3.
2 依据《威尼斯宪章》的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
程中,其保护的目标是古城街区的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 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精选课件
14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的认识 ——真实性
真实性的量化,表现为各种价值,有必要对它进行明确的划分确定。以下是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对真实性的界定:
这就是中国古代经过规划的城市特点之一。
苏州民居多以三至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 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封闭组成住宅,这就 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这样的住宅还可以横向组合形成多落多进 的大宅。
间 街坊
房屋
院落

网状街道
城市
街区
精选课件
28
——苏州古城中的桥
如何 保护、更新、发展……
精选课件
5
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 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 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完善职能, 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 需求。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街区 传统风貌区 文保控制带 河道控制带 改造更新带
街坊示意图
精选课件
12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根据各个街坊在苏州古城内的实际情况,苏州市在对各街坊的规划处理上采 取了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
平江保护区的 21、22 街坊,借鉴形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和总结 传统的空间组合手法,力求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并解决了在比较 窄小的街巷中安置各种市政管网的问题。 在处于商业和交通枢纽中心的 52、53 号街坊规划中,运用市场 这个经济杠杆 安排用地,充分、全面地考虑交通、人流、商业之间 的关系。
民居材料:传统民居的色彩及用材——粉墙黛瓦、木质门窗及构件, 白、灰、棕色的基调,加以树木花草的颜色相衬,构成古城建筑肌理。
2 民居构成与城市肌理:街市的繁荣、热闹,河边的秀丽、清净,巷里
的幽深和宁静,桥边的多姿和丰富,而民居的特色就在于其融入城市肌理的 能力,民居与环境在尺度上恰如其分。
精选课件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