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句国学经典文摘原文译(下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文摘300句原文译(下篇)
15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一块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一些道理。
15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然有好的熟鱼肉,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的道理,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正确。
15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54、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君子如果知道教化人因何而起,又知道教化人因何而废的话(即知道教育的目的以后),然后就可以做人的老师了。
155、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礼记•乐记》)
【译文】重大的音乐活动,必定是(讲规格而不讲排场)的简易活动;重大的礼仪,必定是(讲规格而不讲俗套)的简朴活动。
156、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推行以后,人间的伦理便清楚了。
(人们听到肃穆、高雅的音乐后)耳聪目明,心情和平,便可以达到移风易俗、天下太平的目的。
157、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158、子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往往不先说话(而是先干实事),而小人却先说些大话(不一定干出实事来)。
”
159、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译文】孔子说:“发现善事称别人,出现过失自己承担。
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消失了。
”
160、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把人家的恶言隐藏起来(不要过分宣扬),对人家的善言大力提倡。
抓住两头(进行分析,找出最佳方案)用不偏不倚的办法对待百姓。
”
161、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忠(尽己之心)和恕(推己及人)的品德离中庸之道不远,用到自己身上也不愿意的事,就不应该加到别人身上。
”
162、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面的人,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规矩矩做事,不求别人,这样别人便无怨恨之心了。
(一个人应该)上不怨恨天,下不归咎人。
”
163、子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
164、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大事,首先要得到人才,选拔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他有没有)仁心。
”
165、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礼记•中庸》)【译文】孔子说:“喜欢学习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于勇敢。
一个人懂得这三点,也就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了……”
166、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世间事物很多)要从多方面学习研究;学习研究遇到疑难,要认真仔细地请教别人;请教之后,自己还要作一番思考;思考之后,还要判断出是非得失;事事明确后,就切切实实地去做。
”
167、子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真诚是天理赋予的)所以由内心真诚而达到明晓事理,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明晓事理而达到内心真诚,这叫做后天的教化。
做到内心真诚,一定会使人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也一定会使人内心真诚。
”
168、子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译文】孔子说:“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出神入化)。
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
169、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道德既进入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既有极端高明的修养,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
170、子曰:“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骄傲跋扈,下面的人便不会背离他。
”
17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世间的万物一起生长而不相互伤害,各种规律共同存在而不矛盾。
小的道德很多,都在分别推行着,大的道德却在一直支配着人们,从这里就可表现出天地之大(无所不容)了。
17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礼记•中庸》)【译文】一个君子的主张和作为,看来平淡但不令人厌烦,虽然简约但却文雅,温和中显出道理来。
能知道由远及近的道理,风向来自何处,从一点小事上能看到大事。
这就可以说进入道德之门了。
173、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
174、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讲求义的人为天下定下规制。
”
175、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如果不行正的话)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
176、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实在在,行为循规蹈矩,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
177、(子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孔子说:)“说话必须首先体现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
178、(子曰:)“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儒行》)
【译文】(孔子说:)“不以金玉为宝物,而是以忠信为宝物。
”
179、(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礼记•儒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身体可能出现危险,但他的意志却不可改变。
”
180、(子曰:)“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礼记•儒行》)
【译文】(孔子说:)“推举人才时对内不避自己的亲属,对外不避曾经怨恨过自己的人。
”
18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礼记•大学》)
【译文】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发扬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百姓,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182、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事物有根本有枝叶,办事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能接近道(自然规律)了。
18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以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18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能装饰房屋,道德能修养品性。
胸襟宽广,体态自然安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185、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亲爱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为快乐,整日为得利奔走。
186、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做到每天都新,新了还要再新。
18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一个当政者)应该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应该憎恶民众所憎恶的,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
18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189、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
【译文】发财致富有一定的道理。
生财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
这样,国家的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19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
【译文】像天体那样不断刚健地运行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
191、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周易•乾卦》)
【译文】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丧失,(一心打如意算盘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不能称为圣人)知道前进和后退、生存和灭亡而又不失掉正确原则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可称作圣人)
19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乾卦》)
【译文】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纳、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193、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周易•乾卦》)
【译文】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很多善的报应;积累不善(恶行)的人家,一定会有许多恶的报应。
194、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乾卦》)
【译文】君子看见好事马上跟过去学习,发现错误急速改正。
195、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
196、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如果不积累下善事,便不会落下好名声;如果不积累下恶事,便不致于丧失生命。
197、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
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198、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如果一个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却谋虑很大,力量很小却担负很重的任务,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
199、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君子对上级交往时不献媚讨好,对下级交往时不骄横误事。
200、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译文】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草精美得多;冰是由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寒冷得多。
20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译文】聚集起土来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发作起来;聚集起水来成为深水潭,蛟龙就在这里生长起来;聚集起善行来成为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202、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译文】雕刻如果半途而废,连朽了的木头也弄不断;(如果坚持下去)雕刻起来没个完,金属和石头也能刻得动。
203、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译文】见到善良的行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问自己;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必定引起忧惧,认真地检讨自己。
204、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修身》)
【译文】用善行来洁身自好,就可以比拟尧舜。
20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译文】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206、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荀子•修身》)【译文】道路虽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虽然小,如果不去做,就做不成。
那种天天空闲无事的人,是不可能超过别人的。
207、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荀子•不苟》)
【译文】君子尊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献媚;依照正义的标准,直接举出别人的过失,也不是诽谤别人。
20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荣辱》)
【译文】正义在先私利在后的,光荣;私利在先正义在后的,耻辱。
光荣的,经常通达;耻辱的,经常穷困。
209、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君道》)
【译文】公道通畅,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
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熄灭了。
210、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译文】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
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凶灾。
211、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译文】加强农业,厉行节约,天(大自然)就不会使人贫穷;给养充备,动作得时,天就不会使人困顿;遵循道治国,不出偏差,天就不会使人受祸。
21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译文】尊崇天而思念它,哪如把它当作物质收养起来而制裁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如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
213、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荀子•性恶》)
【译文】弯曲的木材,必定要通过正木器的蒸烤、矫揉,才能挺直;钝的金属,必定要通过石头的磨砺,才能够锐利。
人本性恶,必定要通过师法的教诲,才能够纠正;得到礼义的薰陶,然后才能平治。
214、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贾谊《新书•修正语上》)
【译文】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
215、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译文】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
216、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译文】人超过世界上一切物体之上,在天下是最宝贵的。
21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人固然要死去,(但死的价值却不同)有些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218、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
德者,人物之谓也。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在某地要住上一年,就种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种植树木;住上百年,就要积德行善,招徕远方之人。
所谓德,就是能招致别处的人和物来到身边。
219、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广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杨雄《法言•学行》)【译文】通过学习来得到学问,通过思考来提取学问中的精华,通过朋友之间交往来加以推广,通过一些宣传途径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来,这正是一种好学的正确态度。
220、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
”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立则政立矣。
”(《法言•先知》)【译文】有人问:“怎样治国呢?”回答是:“要确立政令。
”又问:“怎样确立政令呢?”回答是:“确立政令的根本在于每个人(加强自己的修养后)立正自己的身子,这样国家的政令自然能确立了。
”
221、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
上为之,下效之。
(班固《白虎通义•三教》)
【译文】什么叫做教呢?教就是效法(学习)。
上面怎样做,下面就跟着效法(学习)。
222、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白虎通义•性情》)
【译文】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
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223、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人享贞。
(《忠经•天地神明章》)
【译文】天(自然界)公正无私,春夏秋冬四时在不断变化;地公正无私,各种各样生物不断生长;人公正无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宁幸福。
224、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
(《忠经•天地神明章》)
【译文】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
22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集•诫子书》)
【译文】一个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
如果不澹泊(追求功名利禄),便无法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静地修养自己,便不能够达到遥远的目标。
22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译文】与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
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市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
227、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不如无学也。
(《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我看有一些人只读过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对长辈很不礼貌,对同辈更轻视傲慢……(这些人)还不如没有学问。
228、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颜氏家训•勉学》)【译文】学习就像种树,春天可以观赏花朵,秋天可以收获果实。
谈论文章,加深体会,如同春花;修身养性为人谋利益,如同秋实。
229、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勉学》)【译文】幼年时学习的,好像太阳刚出来,光芒四射;老年人学习的,好像手持蜡烛夜里行走,这比闭着眼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得多。
230、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颜氏家训•涉务》)
【译文】吃饭对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百姓不吃饭便不能生存。
假如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都也不能生存了。
231、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
臣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新唐书•魏徵传》)
【译文】对于那些不算数的话,不诚实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
我认为(以下引用当年孔子的话)自古以来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讲信用,便不能在社会上立身。
232、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
无私,然后能至公。
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
(王通《中说•魏相》)
【译文】(一个人)能够豁上自己的身体不顾,然后才能表现出无私心来。
(一个人)无私心,便能把公事放到最高处,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这样的话,那种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23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昌黎先生集•师说》)【译文】老师,是请他来传授古圣先贤之道,讲授治世的学问,解答弟子们的疑难问题的。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请教老师,他的疑惑就永远不会解开。
年龄长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拜他为师。
即使年龄小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虚心地拜他为师。
23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昌黎先生集•进学解》)
【译文】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
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235、夫圣人之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
(《柳宗元集》卷一六)
【译文】圣明的人心里所想的,必定按照一定的道理而来,并不是神灵赋予他们的,是人思考、研究出来的。
236、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卷一○)
【译文】(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237、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刘梦得文集•天论上》)
【译文】天的道理(自然界的规律)在于使一些生物不断生育生长,它的表现作用是有强有弱。
人世间的道(规律)是法制,它的表现作用在于辨明孰是孰非。
2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译文】(一个人应该)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39、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宋史•胡瑗传》)
【译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学习儒家学说的)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地是各地的学校。
240、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欧阳文忠公文集•朋党论》)
【译文】(一个人)所恪守的应该是道义,所履行的应该是忠信,所珍惜的应该是名节。
241、圣人因时制宜,文王之时与周公异,故文王以其时而方,周公以其时而变也。
(《李觏集》)
【译文】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在制定合适的政策。
(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
24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濂溪集•爱莲说》)
【译文】我特别喜欢莲花从污泥中出来,却沾不上污泥,经过洁净的水洗涤,美观动人而不妖艳。
它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蔓生,不生杈,香味远扬,可以远远地对它观赏,但不应把它随意玩弄。
243、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
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
(周敦颐《通书•治》)
【译文】仁、义、礼、智四项品德,动、静、言、貌、视、听几方面,都不违背规定的做法叫做纯。
只有心灵纯洁,贤才才能辅佐你;只有贤才辅佐,才能天下大治。
244、夫信者,人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
(《资治通鉴》卷二)
【译文】信(这个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宝物。
一个国家重点应保住民,对民则要保住信。
如果不讲信,便无法使唤民。
24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全书》卷一四)
【译文】(一个有作为的人的行为,应该)在天地之间树立正气,自己做事,应利于广大百姓的性命,使过去的圣贤救国救民的学说得以延续,为天下千秋万代开太平之基。
246、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张载《正蒙•乾称》)
【译文】(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的)万物,都与我关系密切……对于老年人应该尽量尊重,以天下的长辈为我的长辈。
对孤独、幼小、纤弱的人应该加以爱护,以天下的晚辈为我的晚辈。
247、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
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
(《正蒙•乾称》)
【译文】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顺顺当当就是福。
德行是福气的基础,福气是德行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