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全文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全文5篇)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一、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出自《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用对话的形式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

一个洞穴里关着一批人,这些人从小生活在这里,因为头脚都被锁链锁着所以无法走动甚至不能转头。

在他们的后面有东西燃烧着发出了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囚徒的中间有一堵矮墙。

矮墙的作用如同木偶戏的屏障。

外面的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的后面走过,囚徒只能看见阴影并认为那就是真物本身。

有一天,他们中有一个人被解除了枷锁,他被迫站起来走动,当他看见火光的时候会感到痛苦,他的眼睛适应了黑暗。

因而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本只能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如果有人硬拉着他往一条陡峭崎岖的道路上走,且不让他半路返回,直到他走出了洞穴看见了外面的阳光,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因为强迫感到痛苦和恼火。

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花缭乱,导致他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真实的物体。

当他逐渐适应了光明,能够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他真相了,他便得出了结论:太阳,造成了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着可见世界的所有事物,它使他们过去看见以为是真实物体实际是阴影的情况。

他会庆幸自己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也会为仍然在洞穴里的伙伴感到遗憾。

他不会再心怀嫉妒,想和囚徒争夺洞穴里的权力地位,他宁肯生活在洞穴外做一个他人的奴隶,受尽磨难,也不会再想去过囚徒的生活。

如果他回去了,告诉囚徒他在洞外看到的真相,会被其他人无情的嘲笑他的眼睛坏了或者他疯了。

如果他想把他们带出洞外,囚徒甚至会杀掉他。

二、洞穴理论下的隐喻
囚徒是指不追求真理的大部分人们,他们所处的洞穴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一样充满了局限性。

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的那一小块天空
便是世界,殊不知宇宙的星辰大海。

他们有能力思考,但是捆着头颈和腿脚的锁链让他们无法动弹而去察看真实,就如这尘世间的各种文化习俗条框对我们的一种束缚。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各种条条框框,而这些道理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里,所有人都会认为它是真实的,不会去怀疑它的真实性,然而囚徒以为的真实不过是事物的影子。

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他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是真实的,其他人都是有剧本的。

他以为的真实不过是一个大型综艺秀。

当他扬帆起航,以为能追求真相时,竟碰到了“世界”的尽头,那一刻他会有多么的绝望。

我们所以为的真实也是经过多次加工后再呈现给我们的。

那是否我们也是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被宇宙外的造物主或者我们生活世界的主宰者按照他们设计的剧本活着?而只是我们以为自己按照自己的生活模式活着。

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当于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可以看作理智的世界。

能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的人就是智者。

然而智者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是极度痛苦的,从黑暗到光明,阳光会让他极度不适应。

当他慢慢适应了阳光,他会看到物体本身和物体的影子,他会感到极度迷惑,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是他以前的认知还是现在这个全新的认知。

最终他的得出了真相,正如哲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在可知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

”这是柏拉图认为的善的理念。

但是在柏拉图的假设中,这个从洞穴到洞外的人不是自愿出来的,而是被人强迫硬拉出来的,那是否是在表明,智者追求真理不是自愿追求,而是因为一些外界因素被迫追求呢?如果智者是自愿追求真理出了洞外,这个被迫追求真理的人又被分到哪一类人中间呢,是那些战乱时期的先驱者吗?和平年代没人会想去主动打破这种稳定的生活,战乱时期,如果不去改变,如果不去打破陈规,他们就会消亡。

这个人发现了两个世界,真实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

他会感到幸
运又悲哀,幸运的是他看清了真相,悲哀的是他以前所处的世界以为是真实的世界竟是虚假的。

他定然是不想重新返回洞穴的。

就如“那些已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意做那些琐碎俗事,他们的心灵永远渴望逗留在高处的真实之境。

”如果他重新返回洞穴告诉囚徒他所看见的真实反而会被杀掉,如同苏格拉底去传播他所认知的真理,被墨守成规的人当做祸乱人心的言语被判处死刑。

已经到达了理智世界,不会再愿意回到可感世界,甚至知道自己回到可感世界会被迫害的下场,依然义无反顾,这是苏格拉底智者的勇气和身为人师的责任感。

三、结论
“因为你已经看见过美者、正义者和善者的真实。

因此我们的国家将被我们和你们清醒地管理着,而不是象如今的大多数国家那样被昏昏然地管理着,被那些为影子而互相殴斗,为权力——被当作最大的善者——而相互争吵的人统治着。

”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是真正富有的人,他们富有的不是黄金这类物质财富,而是富有善。

而智者才是最适合当统治者的人,因为他们不会被权利所左右。

而我们如何追求善呢?通过学习吗?柏拉图认为教育并不是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而是我们灵魂里本身就储存着所有的真理,通过教育让灵魂回忆尘封的真理。

这个世界的各种诱惑拖着了灵魂的视力,而我们只有不断克服诱惑,才能有敏锐的视力察看真理,追求善。

第二篇: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
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
苏格拉底和屈原
——中心古代文化的暗合
荀玮 201037038 保险学院风管2班
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时候,我发现古希腊的一位智者苏格拉底有很多的地方和中国的屈原相似,于是研究了两个人的生平,希望能够找到中西文化的共同之处。

在对于一个人的生平了解认知过程之中,我认同先知生死,而后知为人。

苏格拉底生于阿蒂卡的阿诺普克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其父为雕刻匠,母为产婆。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自称颛顼的后裔。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一个是中国的贵族出生一个是希腊的中产阶级,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母亲是产婆而骄傲并说自己也是“产婆”——思想的产婆,屈原就更加重视自己的出生了,自称颛顼后裔,有着高尚的平的和节操。

都是有才华自信满满的人,希望以自己的先进思想带领混沌中的国家人民走向光明。

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苏格拉底是被处死的而屈原是自杀,一个是可以活而选择死,一个是不必死而放弃生。

从处境上来看,屈原和苏格拉底同样是宣扬新的观念,受旧的恶势力打压,社会中恶多于善,民众愚昧。

同样选择了死亡却有着不同的心境。

苏格拉底在苟活和死亡之间选择了接受死刑,希望捍卫法律并以死明志。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哲学家,雅典最负盛名的智者。

本世纪中,他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苏格拉底虽然不是上层人物但他在抽签是曾经当过雅典的高层领导人。

我们都知道雅典全盛时期,公民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一切以自己的城邦为重,并且崇尚法律。

苏格拉底的死几乎成为了必然,苏格拉底有着比一般人更加先进的思想,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看着一群把影子当成真实世界的物质的人们,苏格拉底曾今想要把真实的世界带到他们面前,但是无知使得他们拒绝接受新的思想,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寂寞的智者,也使得他被恶势力打压,最后以误导青少年为名处以死刑。

屈原比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要晚几十年,他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是当时的上层人物。

在中国,有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古话,而中国人的自杀率是比西
方国家低很多的,屈原那个年代,这样的有特权的人物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一般是在本国不得志就去邻国,一般的平民出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懂的“良禽择木而栖”,而屈原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高贵的出生,使他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的目标并不是施展自己的才华帮助主上并且使自己立身扬名,他希望的是复兴自己的国家,所以就算他可以以自己的才华和名气去邻国继续自己的思想,但是祖国已经不在了,他便完全失去了希望,投河自杀。

西方知识分子更侧重于理性与科学。

与苏格拉底之死的理性精神相比,屈原之死更具有政治使命感的道德意义。

理性与独立性是合二为一的,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西方知识分子更多地是远离政治而独立的。

根据雅典法律,如果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有罪,可以以交纳罚金或选择放逐的方式代替死刑。

在宣判之后的陈词中,他说到:“公民们,以往许多审判,被告们都携带家属,涕流满面地向法官求情。

以求宽恕。

我也有亲属儿女,也有亲戚朋友,我也自己陷入了陷阱,但我不愿让他们为我求情。

我这样做不是藐视你们,而是因为这类行为是城邦的耻辱……
从宣判到执行尚有一个月的时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援救他越狱逃离雅典,希腊众多城邦都欢迎苏格拉底到那儿居住。

一切都安排妥当,但苏格拉底再一次拒绝了,他对营救他的人说,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要活的好,活的光荣和正义。

”我选择现在死去是为了永远都活着。


有人说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是个人英雄主义,苏格拉底如果能够越狱出来就又是一条好汉,可是当时的雅典,重视城邦的思想使他却选择了接受死刑。

中国人倒是被人们认为全集的集体主义精神强的人群,但是在战国,政客一向是墙头草,哪国胜利就去投靠哪国,而屈原高贵的出身使得他对祖国的认同依赖为祖国灭亡而自杀。

两个人都是因为对自己的国家或城邦的感到失望又有非常高的归属感选择了自杀。

但一个是因为强烈的政治使命感的压力,一个是为了理性与科学。

苏格拉底之死与屈原之死都是历史悲剧,但西方人善于进行反思
自我与修正错误,因为完美无缺只在天国,民主与法治通过反思修正而走向完善,苏格拉底的自认为无知的理性激励着后人的探索,理性精神的弘扬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君权神圣与胜者至尊,总是排斥反思精神。

屈原之死则意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的结束,以及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遭受重创,依附政治的”学而优则仕”经久不衰,浩浩荡荡的人们落入感悟作赋的文人大军现象,还有消极遁世的逍遥游心态,所有这些都延缓着中国历史的科学发展。

但是苏格拉底和屈原这种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精神就是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不论是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制度,中西文化中都有的就是对梦想的坚持。

这也是我们现在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一个支柱,能够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念。

第三篇:欲望——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09级经济二班姓名:王重政学号:20090700156
浅谈欲望这小事引言

欲望是能够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情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

欲望是改变世界、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欲望这个字眼一直都是很受争议的,特别是性欲。

有人提倡压制,也有人提倡顺其自然的释放,至今为止,人们也没有找到那个压制与释放的平衡点。

生活中有很多欲望是很平常的,比如衣、食、住、行,都是大家能够正常接受的。

但是也有很多比较强烈的,很难控制的,比如性、虐待、占有等,控制不住就很容易影响正常生活,扰乱社会稳定。

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它是自发的或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体内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刺激。

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刺激很难控制!因为强烈的欲望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兴奋,产生欲望的激素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而兴奋产生的激素又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兴奋越强,越难以控制。

欲望的产生
一些学者认为人为什么会有欲望,其实这个问题到底了,也是生死的问题。

活着,就会产生问题。

欲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与问题共生的。

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个情况——活着。

真正的问题在于活着。

我对欲望的认识就是,它是人活着的保障,因为它提供了解决活着所遇到的的阻碍的方法。

它与问题是共生的。

活着就会遇到问题,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也是欲望产生的必然性。

所以欲望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活着。

欲望成了一个属性。

如果要线性逻辑,那就是活着决定了问题的存在,也决定了欲望的存在。

要回答为什么有欲望,就要回答为什么有问题,就要回答为什么活着。

·欲望机器论
欲望到处发挥作用,有时平稳运作,其他一些时候,则间歇性地行使其功能。

它呼吸、发热、饮食。

它排泄和射精。

说到本我,何等的错误!它处处都是机器--真实的机器,而非比喻的机器,机器驱动其他机器,机器又被其他机器所驱动,当然具有所有必要的连接和牵引。

一架官能机被插上能源机。

一台产生电流,而另一台将其拦断。

乳房是一架产奶的机器,嘴则是与其配接的机器。

患厌食症的嘴,在几种功能之间,犹豫不决;其持有人弄不清楚它是一架吃饭的机器,一架肛门期的机器,一架说话的机器,还是一架呼吸的机器(哮喘病)。

因此说,我们都是干零活的人;每个人都带着他的小机器。

对一架官能机器而言,有能源机器与之配合,一直在流动和中断着。

法官施莱伯感到屁股上有热光。

i一种太阳肛门,休息则保证其功能健全。

法官施莱伯感到是某种东西在生产另一种东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

一种东西被生产出来:是机器的效果,而不仅仅是隐喻。

欲望的产品
弗洛伊德:“如果欲望产生什么,那么其产品是现实。

如果欲望是能产的,那么只有在现实世界才能产,并且只能生产现实性。

欲望是一组被动的综合,它们操纵着局部性的客体、流量及躯体,行使着生产单位的职能。

现实是终端产品,是欲望被动综合的结果,即无意识的自发生产。

欲望不欠缺什么东西:它不缺少客体。

毋宁说,它是欲望中所缺少的主体,或缺乏固定主体的一种欲望。

除非有压抑,否
则没有固定的主体。

欲望及其客体完全是同一种东西,是机器,是机器的机器。

欲望是一种机器,而欲望的客体则是与之相关的另一架机器。

因此,产品是某种从生产过程中去除或减掉的东西:在生产行为和产品之间,有某种东西变得分离开来,因而给漂泊流浪的主体提供了一处居所。

欲望的客观存在本身就是现实之物。

12没有任何特殊的存在形式,可以贴上心理现实的标签。

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事实上存在的东西,不是匮缺,而是作为自然和感觉客体的激情。

欲望并不因需求而加强,而是相反,需求来自于欲望,它们在欲望所产生的现实之物中,相互抵销。

匮缺是欲望的一种反作用。

它贮藏、分布、疏散在某种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现实之中。

欲望总是和客观存在的条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它包含它们,遵循它们,因其变迁而变迁,也不比它们更有生命力。

出于这一理由,它常常变成死亡的欲望,而需求则是衡量同时已丧失其欲望的某一主体如何退缩的尺度。

情况如此之甚,以致于欲望丧失了对条件的被动综合。

这严格讲,就是作为真空中所搜寻的需求的意义所在:在其恰巧存在的模糊世界里,四处猎寻,竭力捕捉或变成被动综合的寄生物,这样说没有什么用处:我们并不是绿色的植物,我们早就不能够综合绿色素,因此有必要食用......欲望因而变得令人绝望地害怕缺少什么东西。

但是,应该强调指出,这不是穷人或被剥夺财产者说出的话。

相反,这样的人明白,他们离绿草很近,几乎与之亲近,而且这种欲望几乎不需要什么东西,不是那些恰巧出现的剩余物,而是从它们那里不断获取的东西。

所缺少的,不是主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到欠缺的东西,而毋宁是人的客观性,即人的客观存在。

对他来讲,欲望等于生产,即在现实领域内部进行生产。


而在现在,欲望能够产生什么呢?成功?失败?平淡?波澜?光耀?罪恶?其实,在我看来,世间一切因缘成果都是人的欲望带来的。

想让它朝着人类崇尚的道德价值关走,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看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自我欲望
说到欲望哲学,不得不提提弗洛伊德。

他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
践中,得出了精神分析学的第一个令人很不愉快的命题: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作用则是次要。

无意识的核心是性欲望性冲动。

因为性欲望性冲动是被压抑得最深重的,所以也是最隐秘最诱惑最顽强的。

我们必须注意,弗洛伊德的“性欲望”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

它不只是代表男女性爱以及生殖活动,而是充分体现人类追求快乐的天然色彩。

生命快乐的冲动,才是人性的根本所在。

由于文明社会的制裁,这种冲动只好躲在暗处向我们发号施令。

在我们的过失行为和玩笑中,它可以曲折地表达自己;在我们的睡梦中,它经过伪装得以暂时的现形;在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它通过升华作用来尽情抒发自己。

我们一直以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

可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设完全推翻了我们自以为是的常识,完全颠倒了我们以往固守的“真理”。

人不再是自己的主宰,无意识的欲望才是人的主宰。

你还以为你是自己的当然主人,你始终拥有一个独立的反思的自我。

其实,你只是一个被本能所操纵的生命木偶。

人一生下来就被判了欲望的徒刑,就被囚禁在欲望的牢笼里面。

人为什么需要宗教需要艺术需要理想?就是因为人一直想挣脱欲望的捆绑。

事实上,天底下最难对付的东西就是人自己的欲望。

当你看见一件吸引人的东西,你想要它。

你看见一部车子,一艘船,然后你想拥有它。

或是你想要达到有钱人的地位,或成为灵性上师,这就是欲望的源头。

眼见,身触都是感官的刺激,在感官的刺激中升起了欲望。

因为认识到欲望会带来冲突,于是你才问:“我要如何才能从欲望中解脱?”所以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脱离欲望,而是欲望所引起的担忧,焦灼和痛苦。

你想从欲望的苦果中解脱,而不是脱离欲望本身,这是必须了解的重点。

如果你能把痛苦,折磨,挣扎和一起欲望所引起的焦灼及害怕都摆脱,只剩下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你还想脱离欲望吗?
只要你存有获取成就或是变成什么的欲望,不论程度的深浅,你不可避免的一定有焦灼,懊悔及恐惧。

你一直存在着变成有钱人的野心,以及想得到这样或那样东西的期望,只有党你看见野心的腐化于
败坏的本质时,你的野心才会消失。

一旦我们看见追求权利的欲望在各种形式上产生——譬如成为政府首长,法官,传教士,灵性上师等——我们看见这种欲望的根本是恶的,我们就不会再有求取权利的欲望。

然而我们现在并没有看见野心的破坏性;相反的,我们却说我们将运用权利去做好事,这种言论根本是毫无道理的。

一个错误的方法永远不可能用来达到正确的目标。

如果方法是恶的,结果也是恶的。

好并不是坏的反面,好的品质只有在坏完全停歇时才会出现。

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整个重点,不了解它的结果,它的副产品,而只是尝试去消除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控制欲望
所谓控制,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什么时候应该收敛。

并且在使用的时候,物尽其能;在收敛的时候,尽量控制其负面作用。

如果你是把控人类欲望的高手,你将拥有驾驭一切的威力,并将无往而不胜,成为不凡的人。

那么,如何驾驭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奇迹与辉煌呢?
老子的方法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可谓囊括宇宙,博大精深。

在驾驭人类欲望的过程中,有着莫大的指导作用。

你如果要说服别人,引导人类的行动,切不可强力而为,否则就是暴力了,你必须深刻洞察对方内心之欲求,顺势而为,即所谓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样方能百战百胜,制胜于无形。

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是驾驭人类欲望的实战经典。

“慈”,就是慈悲、慈爱,这能使人产生好感;“俭”,就是节俭、勤俭,这不仅能自律,又能给人以一些物质的帮助,别人当然会尊重、感激;“不敢为天下先”,反过来就是以别人为先,这能让人获得被尊重的感觉。

如此一来,别人对你又是好感,又是尊重、感激,又能从你这里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你自然可以获得人心,以至于“可驭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