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吃席六年级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习俗吃席六年级作文
家乡的习俗吃席六年级作文「篇一」
我在湖南有个美丽的家乡,让我来告诉你湖南的习俗吧。

当正月初一的时候,妈妈都会带我和弟弟一起去湖南过年。

我们每次都会带一桶一百块的烟花去放。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做汤圆。

有一次,奶奶说:“等我回去,她就用桂花做的汤圆给我吃”。

当金秋时节,有的农民在田野里用竹竿打果子,有的在田野里烧麦杆子,你想知道为什么要烧麦杆子吗?那是因为麦杆子的灰能够给冬天的菠菜施肥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
家乡的习俗吃席六年级作文「篇二」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民谣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节这天华夏很多地方会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国爱国诗人,由于国家破败,无奈之下投江自杀。

屈原自杀的那条江边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学会了包粽子。

刚到外婆家时,外婆正在包粽子。

粽叶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小盆里。

她要包的是小脚粽,顾名思义,小脚粽形状如三寸金莲,顶儿尖尖,脚跟儿圆圆。

她先用手指将粽叶窝出一个凹槽来,裹成一个漏斗状,裹紧一点,把米倒进去,封顶,再取了另外一片粽叶对着雏形一裹,最后用绳子包扎。

外婆娴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见外婆做出了一个粽子,我便也兴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试一试,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窝出一个槽,把糯米倒进去。

就在这时,“哗啦”粽叶里的糯米全
都撒了出来,下面的口子开了,糯米就顺着这个口子洒了下来。

再看外婆,她已经又包好两个了。

尽管心急但也不是办法,只得虚心请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诉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会散。

”听到外婆的指导,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试了一次。

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没有再漏了,第二片粽叶也顺利地包了上去。

一个小粽子就这么诞生在我的手里,尽管有点小,但它毕竟是粽子嘛。

而最后扎线的任务就交给妈妈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包的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

外婆和妈妈看见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饭时间快到了。

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进了厨房。

过了一段时间,厨房里传来一阵“噗噜噜”的声音,我想掀开锅看看,却被外婆拦住了:“还没烧好呢,现在开了锅它烧出来就不好吃了。

”我有点扫兴,只得脑补锅中的画面:包住粽子的那本来碧绿的粽叶,现在应该已经成墨绿色的了吧?包扎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线,现在也应该变得松散了吧?被粽叶包裹着的糯米,应该变得又软又粘了吧?
“吃饭了,吃饭了。

”又是爸爸来喊吃饭了,我飞也似地冲进厨房,锅边两个大盘子里已经装了冷在那的粽子。

粽叶和毛线,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样。

粽叶里包裹的糯米膨胀,变软变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经从粽叶缝隙之间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

厨房里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并把手上一个剥好的“小脚”插上筷子,递到了我手里。

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团被粽叶清香环绕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么东西都没放,却无比的清香甜美。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这是苏轼的一句关于端午的诗句。

端午节当中包粽子这个习俗,不就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素质的体现吗?
家乡的习俗吃席六年级作文「篇三」
我的家乡在湖南常德津市,一提到家乡的习俗我立马想到了牛肉粉――在我们老家,每当有人要离开家乡的时候,老人家都会为他们煮一碗牛肉粉。

传说津市是孟姜女的家乡,九澧再次汇入湖,有优越的水路交通条件,过往的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米粉因此出名。

饭馆里的牛肉做法不难,把经过卤制的牛肉放入粉中即可。

奶奶煮的牛肉粉里面加了许多食材,既健康又营养。

米粉是用自家种的无农药大米磨成;牛肉来自伯伯家养的牛,并且选用的是牛里脊肉;汤底是选用的牛大骨和猪大骨,炖出来的汤奶白无暇。

粉里有几个鸡爪,是奶奶希望爸爸妈妈今年多抓一点钱;鸡肉和鱼糕是奶奶盼望爸爸妈妈年年有鱼,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粉来啦!你们趁热吃。

”奶奶望着我们,“多吃一点,到了广州就吃不到这么正宗的牛肉粉了。

锅里还有,管够”。

我拿起筷子将粉拌了拌,小心地挑起一撮粉向嘴里送去,我心里默默地念了一句:“真香”。

粉虽然好吃,但吃粉的时候我们并不会狼吞虎咽,而是慢慢地品尝这一碗“小型的农村有机食品展览会”。

在我的家乡,离别时嗦上一碗粉是每家每户的常态。

这碗粉是长辈对外出做事的晚辈的祝福。

家乡的习俗吃席六年级作文「篇四」
说起习俗,相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春节期间,有一项习俗就是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今年的腊月二十四,我家也不例外。

一大清早,妈妈就喊我起床。

我慢慢地睁开疲劳不堪的眼睛,因为小年夜实在玩得太开心了,导致睡觉时,一点儿睡意都没有。

妈妈说:“我可不管你这么多,今天按规定是要扫尘的,赶紧起来帮忙。

”被逼无奈,我只好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立马加入到除尘的队伍中。

外婆是这次除尘的总指挥官,外婆命令爸爸去擦玻璃,命令妈妈去整理储物间。

命令姐姐去擦鞋架,终于轮到我了:“外婆,我要干什么呢?”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思考了一会说:“要不然你去扫地吧?”我惊叫了一声:“啊?”外婆说:“你可不要小看扫地,地板相当于一个家的脸面,如果地板干净了,那说明这个家也干净了。

”我兴奋地说:“原来扫地这么重要啊!”随即,我飞奔到门外去拿扫把。

开始认认真真地扫地。

不知过了多久,家里终于打扫得一尘不染。

我们看着干干净净的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这就是我们家乡扫尘的习俗。

是不是很有趣呀?那么,小伙伴们,你们家乡的习俗是什么呢?
家乡的习俗吃席六年级作文「篇五」
我家乡的风俗有很多,比如说: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和重阳节登高等。

我最难忘的还要数除夕包饺子。

因为饺子的习俗就是我成长的记忆。

除夕这天晚上,全家都坐在一起包饺子,那场景是其乐融融。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明天就是初一了,这个饺子必须在半夜十二点吃,因为这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又是前一年的最后一天。

这叫交子交子交在子时,为了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大人、小孩都不能错过,都要守岁。

除夕这天晚上,爸爸正在包饺子,爸爸见我过来了,便取笑我说:“你肯定不会包饺子。

”“切,不就是包个饺子吗?就这点小事还想难倒我?”“那你包一个我看看。

”说完就往后退一步,我对爸爸说:“你先回屋待一会,待会儿我给你个惊喜”,“那好吧!”说着爸爸就回到了屋里。

别看我说的很硬气,可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

毕竟没有了爸爸的帮助,我很难独自把饺子包好。

我崴了一勺饺子馅儿,往饺子皮里一放,在饺子皮合起来,捏紧。

正要往屉上放,就发现露馅儿了,看来是馅儿放多了。

我又重新包了一个,特意把馅儿放的很少,包好后,放在屉上却怎么也立c不住,看来是馅儿放少了。


多包了几个,才有点像样。

我看看我包的再看看爸爸包的,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想:原来包饺子这么难啊!这时,爸爸走了进来,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你还是好好学吧!”最终,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我高兴的手舞足蹈。

除夕、初一、初五,包饺子是多少年来不变的风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