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进气阻力,气流受高温零 件及残余废气的加热,有如下 关系
汽油机 柴油机 增压柴油机 增压压力
Pa (0.80 ~ 0.90)P0 Pa (0.85 ~ 0.95)P0
Pa (0.90 ~ 1.0)Pk
Pk (1.3 ~ 2.0)P0
Ta 340~380 k Ta 300~340 k Ta 320~380 k
石油缺乏: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数据,截止2003年底,
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1480亿桶,合计1570亿吨。从现有数据来看,如 果石油消费保持现在的速度,世界石油储备还可以满足40年到50年之需。
我国石油储藏量居世界第八位。但人均储藏量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 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 42.8年。
2.压缩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汽油机
n1=1.32~1.38
柴油机
n1=1.38~1.40
增压柴油机
n1=1.35~1.37
工质温度低,被加热,多变指数大于绝热指数,工质温
度高,放热,多变指数小于绝热指数
汽油机
PC (MPa)
0.8~2.0
TC (K )
600~750
柴油机
3.0~5. 0
750~1000
一、汽车发动机的发展
1.汽车发动机发展史的回顾
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 第一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 1799年提出点燃煤 气等
1816年R.stirling发明了热空气发动机 1817年Rivaz开发了第一台大气压下的氢气发动机 1833年,英国人赖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 活塞作功的设计; 1860年Lenoir发明第一台煤气发动机,人们开始意识到 燃料在密闭室内燃烧。
P
Z´´
Q 1V
Q 1PZ
c
b
Q2 a
Vc
Va V
示功图
T
Z
Q 1P
Q 1V Z´´
c
b
Q2
a
S
温熵图
3. 循环热效率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1 Q2
Q1
Tc
Ta
(Va Vc
)k
1
Ta k 1
P
Z´´
Q 1V
Q 1PZ
Tz
Tc
(
Pz Pc
)
Ta k1
为压力升高比
Pb (MPa)
1 Tb (K )
汽油机 柴油机
0.3~0.6 0.2~0. 5
1200~1500 1000~1200
5.排气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由于排气系统阻力,排气终了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汽油机和柴油机 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 汽油机 柴油机
Pr (1.05 ~ 1.2)P0
Pr (0.75 ~ 1.0)P0 Tr 900~1100 k Tr 700~900 k
扩大循环温差,增大膨胀比,如图1-2所示。图1-3表示定容
加热循环热效率随压缩比变化的情况。在 较低 时,随着
的提高,效率增长很快;在 较大时,再增加 则效 果较
小。
4. 热效率的影响因素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2)压力升高比
增大时,对于混合加热循环来说,若q1不变则q2减少;
若q2不变则q1增大,都会使效率增大。
二、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1.对实际循环所作的假设条件
a) 假设工质是理想气体,整个循环工质组 成成分不变。
b) 闭口系统作封闭循环,不考虑换气损失。 c) 将压缩和膨胀过程假定为绝热等熵过程。 d) 假设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定容或 定压加热。 根据加热方式不同,发动机有三种基本空气 标准循环,即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混 合加热循环。
汽油机 柴油机 增压柴油机
Pz (MPa)
3.0~6.5 4.5~9. 0 9.0~13.0
Tz (K )
2200~2800 1800~2200
4.膨胀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汽油机 柴油机
n2=1.23~1.28 n2=1.15~1.28
工质温度低,被加热,多 变指数大于绝热指数,工质温 度高,放热,多变指数小于绝 热指数.
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 汽油燃料电池 汽油燃料电池 混合动力
说明 先进汽油机、自动离合器、变速器 先进汽油机连续变速器,并联电池和电动机 先进柴油机、自动离合器、变速器 先进柴油机连续变速器,并联电池和电动机 100%燃料电池,压缩氢气和电驱动链 氢燃料电池加蓄电池 与氢燃料电池同,氢气是由车上加工汽油产生 同上加蓄电池
我国发动机发展主要存在问题: 自主开发能力差, 核心技术主要是掌握在国外。 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重复投资引进。
2.我国汽车发动机发展现状
汽车发动机发展
2008年汽车发动机产量前5名的企业
3.汽车发动机发展面临问题
汽车发动机发展
发动机有很多性能与使用条件有关,如经济性、动力性、 安全性、耐久性、使用维修性能、排放噪声、以及加工工艺 等。
4.汽车动力装置发展预测
汽车发动机发展
内燃机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缸内直喷电控汽油机性能的进一步改善 (2)使用共轨式高压电控直喷柴油机 (3)汽柴油品质的提高 (4)各种高效排放后处理装置的开发和使用
4.汽车动力装置发展预测
汽车发动机发展
动力装置 汽油机
混合动力汽油机 柴油机
混合动力柴油机 氢燃料电池
c
Tz
Tz
(Vz Vz
)
Ta
k 1
为预膨胀比
b
Q2 a
Tb
Tz
( Vz Vb
)k 1
Tz
( Vz Vz
)k 1(Vz Vb
)k 1
kTa
Vc
Va V
Q1v mC v (Tz Tc ) Q1P mC p (Tz Tz ) Q2 mC v (Tb Ta )
一个实际循环工质对活塞所做的有用功称为指示功,单 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指示功为平均指示压力。可根据测量示功 图面积计算求得。
为了比较不同大小气缸的做功能力,需要排除尺寸的影响。
Pmi
Wi Vs
(MPa)
Pmi的一般范围是: 汽油机 柴油机 增压柴油机
0.8~1.5MPa 0.7~1.1MPa 1~2.5MPa
慢,不均匀混合气的扩散燃烧速度很慢。燃烧持续 时间长,接近定压加热。
P c
Q1
Z
T
Z
Q1
示功图
b Q2
a
V
c
b
Q2
a
S
温熵图
2. 三种理论循环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c)混合加热循环
高速柴油机在燃烧初期,由于部分混合气已与空气混合, 之后由于边喷油、边混合、边燃烧,燃烧速度受到制约,因此 燃烧过程兼有逐渐爆炸燃烧和扩散燃烧的特征,对应于气缸内 的容积变化情况,可以将燃烧过程简化为定容定压加热。
汽车发动机发展
排放 汽车排出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在气缸内燃烧后从排气
管排出的废气,以及曲轴箱窜气、机油蒸气排放、燃料箱 和化油器的蒸发排放等。有害物质包括CO、 CO2、NOX、 HC、碳烟等。
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四大公害之一。而城市噪声污染主 要来自城市交通噪声,其中汽车噪声占据很大部分。在我 国城市噪声源中,交通噪声占46.8%,社会生活噪声占 28.9%,工业噪声占8.3%,施工噪声占5.1%,其它噪声占 10.9%。而且,交通噪声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我国进口石油的三分之一用于汽车 消耗。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创历史新高,成品 油进口3638万吨,总价值819.62亿美元。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 求量将超过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将严重影响国家能源安全。
3.汽车发动机发展面临问题
3)预膨胀比
在等压加热循环中,随着加热量q1的增加, 值加大。若
保持不变,因平均膨胀比减小,放出的热量q2增加,效率 下降。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当循环总加热量q1和 保持不变, 值增大,意味着等压加热部分增大,同样效率下降。
5.循环平均压力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pt (kPa)
是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来评定循环的做功能力
增压柴油机
5.0~8.0
900~1100
压缩比范围 汽油机: 7~10
柴油机: 14~22
增压柴油机: 12~15
压缩比很重要,常用测量压缩压力来检查,当气缸密封不良时,
会出现压缩终点温度、压力下降,起动困难,功率减小等。
3.燃烧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燃烧放出热量越多,放热时越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B Pi
103
i
3.6 bi h
1 06
五、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的评价
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指标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为 基础,代表了发动机整机的性能,通常称它们为有效指标。 1.发动机动力性能 1) 有效功率 Pi
ptp
K 1
pa K (
K 1
1)t
5.循环平均压力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三、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工作过程是由连 续的循环组成。
1.进气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活塞在上止点前打开进气门,气缸内的残余废 气膨胀,过了上止点后,气缸真空度不断吸入新鲜 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气。
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由上述五个过程组成,由于存 在各种损失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一定偏差。
四、实际循环的评定—指示指标
指示指标用来评定实际循环质量的好坏,它以工质在气 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用平均指示压力及指示功率评定循 环的动力系—做功能力;用循环热效率及燃料消耗率评定循 环的经济性。
1.平均指示压力
1.汽车发动机发展史的回顾
汽车发动机发展
1860年,奥拓研制了第一台四冲程煤气发动机。 1876年,德国发明家奥托,研制成功第一台往复活塞式、 单缸、卧式、3.2千瓦(4.4马力)的四冲程内燃机。 1886年,戴姆勒.奔茨等人研制了汽油发动机。 1892年,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发动机。 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首创的压缩点火式内燃机 (柴油机)研制成功;1898年,柴油机首先用于固定式发电机 组;1903年用作商船动力;1904年装于舰艇;1913年第一台 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制成;1920年左右开始用于汽车 和农业机械。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油机和柴油机技术发生了巨大变 化。集各门学科、高科技于一身,无论是自身性能还是与工 作机械的匹配,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重量大约减轻100倍, 油耗下降5倍。
2.我国汽车发动机发展现状
汽车发动机发展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1956年7月13日,12辆国产 “解放”牌汽车驶下总装线,开创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新纪元。 1989年确定了三大三小的格局。 1994年汽车工业被列为国家支柱产业。 1998年我国汽车产量超过160万辆,进入世界十强。 2003年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 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570.7万辆,销售汽车575.82万辆。 2006年汽车保有量4985万辆。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 国和第二大消费国 2008年我国汽车销量938.05万辆,保有量6467万辆。 我国摩托车工业,自1993年连续产量居世界第一,2007年生产 2485.3万辆。
式中
pt
W Vs
W 循环所做的功(J)
Vs 气缸工作容积(L)
根据工程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m
K 1
pa (
K 1
1)
K(
1)t
式中 pa 压缩始点的压力(KPa)
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V
K 1
pa K
1
(
1)t
定压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四、实际循环的评定—指示指标
2.指示功率
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称为指示功率Pi 。
Pi
Wi
n 60
2 i
PmiVsin
30
行程数;i-气缸数
3.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指示热效率是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
i
Wi Q1
指示燃油消耗率是指单位指示功的耗油率。
bi
1
k1 (
k 1 1) k(
1)
1
k 1 k1k ( 1)
1
1
k 1
发动机示功图制取方法
示功图的制取
4. 热效率的影响因素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1)压缩比
随着压缩比的增大,三种循环的效率都提高。压缩比的
提高,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吸热温度,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
2. 三种理论循环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a)定容加热循环 由于汽油机的均匀混合气为爆炸燃烧,燃烧速度
很快,而在上止点附近容积变化又较小,因此燃烧过 程相当于定容燃烧。
P
Z
Q1 c
示功图
b Q2
a
V
T
Z
Q1
b c
Q2
a
S
温熵图
பைடு நூலகம்
2. 三种理论循环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
b)定压加热循环 低速柴油机燃油质量差,形成可燃混合气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