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害鼠调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草原鼠虫害调查及防治
一、地下生活鼠类调查方法
地下生活鼠类调查一般包括分布区域、害鼠种类、种群密度、危害面积、危害程度等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春季应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应在8月末至9月末。
地下生活鼠类分布调查方法
采用座谈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在野外实地调查前,首先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再邀请熟悉当地鼠害情况的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群众座谈,初步确定鼠害发生区域,制订详细调查实施方案,确定普查路线及重点调查地区。
然后实施实地调查。
调查时,调查人员应携带地形图(1:5万或1:10万地形图)、GPS、探针、铁锹、鼠夹(地箭)、测绳、记录本等调查用具。
实地调查时,要根据害鼠实际分布情况在地形图上及时标注分布范围,同时,要捕捉害鼠标本鉴定其种类,并将害鼠名称标在分布图上,要求每一个分布区域都要标明害鼠种类名称,且要详细记录每个分布区域的土壤及植被类型、危害情况、优势种、雌雄比例等相关内容。
野外调查结束后,要及时绘制害鼠分布图,如《X X县X X鼠分布图》,要在图例中标明土壤、植被类型、分布面积、调查时间等。
二、地下生活鼠类数量调查方法
(1)捕净法是指调查单位面积内害鼠绝对数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一般调查样方为圆形,面积1/4公顷。
即在圆形样地内,根据“越冬老巢”(土堆大且有母质土壤覆盖的土丘下面即为越冬老巢)数置夹,每一个越冬老巢土丘两侧各开一个洞,每洞各置一夹,连续2~3天。
这期间应每隔2~4小时(夜间除外)检查1次,将捕获的鼠及时取走。
如遇风雨天气,需根据实际风雨天数,延长捕鼠天数。
样地鼠捕净后,统计每天捕鼠数,累加结果即为样地内实有鼠数。
捕净法适用于鼢鼠调查。
(2)土丘系数法是指利用土丘系数和单位面积内土丘数估算鼠密度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依据单位面积的土丘密度和单位面积的鼠数之间的关系求出土丘系数,其公式为:
每公顷鼠数
上丘系数=————————
每公顷土丘数
求出土丘系数后,即可进行大面积调查,统计样方内的土丘数,乘以土丘系数,则为其相对数量。
这种方法所得结果与捕净法所得结果相吻合,且计算简单,便于掌握,适用于调查鼢鼠的数量(2—1)。
(3)土丘数量统计选择圆形样方。
圆形样方半径为28.2米(圆形样方面积1/4公顷)。
土丘数量统计一般5人一组一字
形等距排列,其中样方圆心与样方外缘各1人,中间3人,人与人之间距离平均7.05米,调查时,由样方圆心与样方外缘两人拉紧测绳,绳上每隔7.05米拴上一个红布条,样方圆心一人拉绳原地旋转,样方外缘一人拉紧绳子缓慢绕转,其他3人在红布条之间边走边数土丘数量,最好数过的土丘上用脚踩出标记或插上明显标记,旋转一圈后统计5人土丘标记的数即为样方土丘数。
三、地面生活鼠类调查方法
调查草原害鼠及其危害是做好草原鼠害治理工作的前提,而科学的调查方法,先进的调查设备,准确的调查时间,是获取真实调查数据的保障。
因此,在调查前必须事先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如准备好交通工具、捕鼠器械、测绳、解剖工具、标本箱、记录本、地形图(1:5万或1:10万)、GPS、数码照相机等设备。
害鼠调查是指针对某一区域或单位面积内进行害鼠种类、密度、种群结构的调查。
调查中,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方法,如使用夹日法调查区域害鼠种类;使用堵洞开洞法调查单位面积内害鼠的相对密度;使用捕净法调查得到的害鼠密度更接近绝对密度。
(1)夹日法
夹日是指某数量的鼠夹一昼夜时间内捕鼠的数量,通常以100夹日作为统计单位,即100个夹子一昼夜所捕获的
鼠数作为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
用捕获率来表示。
例如,100夹日捕鼠10只,则夹日捕获率为10%。
其计算公式为:
n月(捕获鼠数)
P(夹日捕获率)= ————————————×100%
N(鼠夹数)×h(捕鼠昼夜数)夹日法通常使用的鼠夹为中号鼠夹,诱饵以方便易得并为鼠类喜食为标准,多数情况可用花生米作诱饵。
操作方法:50个鼠夹为一行(所以又叫夹线法),夹距5米,行距不小于50米。
并行排列一般为两行,连捕2昼夜,再换样地。
即晚上把夹子放上,每日早晚各检查一次。
两天后移动夹子。
调查夜间活动的鼠类时,可晚上放夹,次日早晨收回,所以又叫夹夜法。
在野外放夹时,最好多人合作。
每50个鼠夹为1组。
放夹时,一人在前边按夹距把鼠夹放在地上,另一人在后边支夹,并放在适宜的地点上,如灌丛、洞口附近等。
每一生境中至少应累计500个夹日才有代表意义。
下次调查时不能与上次调查范围重叠。
(2)堵洞开洞法(有效洞口法)
堵洞开洞法是调查鼠类相对密度和种类的一种常用方法,样方面积取l/4公顷、l/2公顷或1公顷,可以做成圆形、方形或条带式样方。
先在样方内堵塞所有洞口,经过24小时后,统计被鼠打开的洞口数,即为有效洞口数。
此方法又称有效洞口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植被低矮稀疏且洞口比
较明显的鼠种,如布氏田鼠、大沙鼠、黄兔尾鼠、草原兔尾鼠等(图2—2)。
(3)捕净法
捕净法是调查单位面积内害鼠绝对数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同时,也是调查害鼠种群年龄结构、雌雄比例、繁殖状况、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般调查样方为圆形,面积1/4公顷。
即在圆形样地内,根据洞口数量选择置夹,在圆形样地外围设2米保护带,置夹密度与圆形样地内相同,置夹后每天早晚对样地内捕鼠数量各检查一次,检查时应将捕获的鼠及时取下,并将所有的鼠夹重新支好,直至将鼠捕净。
一般2—3天即可完成,如遇风雨天气,需根据实际风雨天数,延长捕鼠天数。
样地鼠捕净后,统计累加每天捕鼠数,累加结果即为样地内实有鼠数。
捕净法适用于所有地面鼠类的密度调查。
(4)洞口系数法
洞口系数法是在堵洞开洞法和捕净法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的,是统计鼠类相对密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即先用堵洞开洞法调查样地有效洞口数,然后用捕净法调查样地实有鼠数,计算洞口系数。
n(捕获鼠总数)
I (洞口系数)= ————————
B (有效洞口数)
由洞口系数可以求出单位面积内实有鼠只数。
单位面积实有鼠只数=有效洞口数×洞口系数
如某地用捕净法在60个有效洞口共捕到12只长爪沙鼠,则洞口系数为12/60=0.2。
而当地同样环境下的有效洞口密度为150个/公顷,则当地的每公顷的长爪沙鼠密度为:
150×0.2=30只/公顷
统计洞口时,必须辨别不同鼠类的洞口。
辨别的方法是对不目形态的洞口进行捕鼠,观察记录各种鼠洞洞口的特征,然后结合洞群形态、跑道、粪便和栖息环境等特征综合识别。
同时,还应识别居住鼠洞和废弃鼠洞。
居住鼠洞通常洞口光滑,有鼠的足迹或新鲜粪便,无蛛丝。
因一年四季害鼠种群数量多在变化中,春季繁殖季节开始上升,晚秋相对稳定,洞口系数是随之变化的数值。
所以,调查时必须使用同期洞口系数,春季洞口系数不可用于秋季调查。
(5)种群特征调查方法
A:性比调查调查种群中雄性( )个体数与雌性( )个体数的比例。
通常用×100%或×100%来表示。
种群的性比,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是不同的,因此,应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中分别调查。
B:繁殖指标调查调查繁殖指标要逐月逐句捕获一定数量的害鼠,根据所捕获害鼠确定成年雌性和雄性个体数量,
分别分析雌性和雄性繁殖指标。
①雌性繁殖指标调查将样地内捕获的雌鼠解剖,观察妊娠情况及胎仔数。
计算怀孕率、平均胎仔数和繁殖率。
怀孕母鼠(包括怀孕母鼠和具子宫斑母鼠)
妊娠率=———————————————-----×100%雌鼠总数(不计幼鼠)
雌鼠胚胎(包括子宫斑)总数
平均胎仔数=————————————————
参加繁殖的雌鼠总数
参加繁殖的雌鼠包括有胚胎的雌鼠和有子宫斑的雌鼠
怀孕率×平均胎仔数
雌鼠繁殖率=————————————×100%
雌鼠总数(不计幼鼠)
孕鼠数×平均胎仔数
雌鼠繁殖指数=———————————×100%
捕获的雌鼠总数
②雄性繁殖指标调查将样地内雄鼠解剖,观察性发育特点。
计算雄鼠繁殖比例。
睾丸下降至阴囊个体数
雄鼠繁殖率=————————————×100%
雄鼠总数(不包括幼鼠)
C:年龄结构调查鼠类年龄结构是计算各年龄组存活率
与繁殖能力的主要参数,通过捕获调查区域内的害鼠,依靠胴体重、臼齿磨损程度、颞骨骨缝愈合程度等判断鼠类年龄(必要时可采用其他方法判断)。
当幼仔、亚成体、成年个体以及老年个体统计完毕后,便可得知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繁殖的变动趋势。
四、草原鼠类危害状况调查
通过害情调查,可以了解害鼠危害程度、危害范围及趋势。
内容有洞系(或洞群)调查、植被盖度调查、牧草损失量调查和实际经济损失调查。
根据害鼠危害特点,其危害程度分为4级(各地可根据主要害鼠种类、危害特点和经济损失确定)。
调查方法与记录内容参照《草原鼠荒地治理技术规程》(NY /T1240—2006)。
(1)破坏量调查全面踏查害鼠危害发生区域,在受害的边界使用GPS定位。
每个区域的定位点应大于4个,以便确定范围。
并在不同受害植被抽样测产。
对鼠道繁杂、洞口密布地区要重点测查。
在1:5万或1:10万地形图上标出受害植被类型及面积划,计算破坏量。
(2)绘制鼠害分布图根据野外调查及图上标识,划分出害鼠危害等级区域,绘出鼠害危害分布图。
具体方法是,在地形图上将相同密度调查点连线,保留连线拐点经纬度,绘成封闭图斑,不同密度图斑用不同颜色填充,使用分级的颜色,应按照随等级加大逐渐加深的原则
设置。
绘制图例表,标出密度等级(如0~500、500~1500、1500~2500、2500以上有效洞口数/公顷),利用连线拐点经纬度计算各级危害面积并予以标记。
五、草原鼠害调查注意事项
(1)防疫措施测报人员在操作时应穿戴经消毒处理的防蚤服、防蚤袜、手套和工作帽。
解剖用鼠应先做除蚤处理,凡直接接触的器具、设备,均应做无蚤处理和清洗消毒,妥善保存以备再用。
当调查样地或观测区被确定为人畜共患疾病的流行区时,应及时转移调查地点,以避免传染威胁。
(2)允许误差样地的面积允许误差±3%。
(3)及时处理处理后的鼠体应及时就地深埋。
(4)标本保存制作的标本应同时保存完整的头骨,填写标签,注明采集地点、日期和其他相关内容。
(5)原始记录野外调查时的原始记录必须完整,字迹工整,使用铅笔记录,不得涂改,记录有误时应在错误的地方画线,再将正确的内容注在旁边。
(6)保管记录所有原始记录文件由同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做到专人妥善保管,并有健全的登记查阅使用制度。
(7)单位换算害鼠数量调查及防治中常用的几个面积和长度单位换算(表2—1)
表2-1 鼠害调查常用单位换算表
平方千米、公顷、亩、平方米之间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1500亩
1公顷=15亩=10000米2
方形样方面积与边长度确定
1公顷=100米×100米
1/4公顷=50米×50米
圆形样方面积与半径(测绳长度)的确定
圆形样方面积半径(测绳长度)
1公顷56.4米
1/2公顷39.9米
1/4公顷28.2米
10亩46.1米
————————————————————————注:亩为非标准计量单位。
六、草原害鼠防治方法
1、地下生活鼠类常用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1)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是指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害鼠的
方法。
目前常用的药剂为“抗凝血剂”类,如氯敌鼠钠盐、溴敌隆等。
A:毒饵的配制方法常用饵料有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芜菁甘蓝等蔬菜。
将饵料切成大约0.5厘米×l厘米×5厘米大小,风干至含水量50%以下备用。
称取原药重为饵料重的0.03%~0.04%(另有配制要求的药品请按说明书配制)。
将原药加入温水中,加水重为风干饵料重的20%,药液拌匀后,将饵料装入拌药槽,将药液淋在饵料上拌匀后再风干至含水量50%以下即可使用。
B:开洞投饵法在鼢鼠的洞道上,用铁锨挖一个上大下小的洞,把落到洞内的土取净,用长柄毒饵勺把毒饵投放到洞道深处,然后将洞口用草皮封严即可(图3—1)。
C:插洞投饵法用直径粗l厘米,长60~80厘米的钢制探针探找鼢鼠洞道,当感觉找到洞道时,轻轻提出探针,用直径粗1.5厘米,长30~40厘米的木制探针,从针孔处再次插入洞道中,前后左右晃动木制探针,当探针尖部有四处碰壁感觉时,找洞失败,需用钢制探针重新探洞;当向某一方向晃动时木制探针尖部有碰壁感觉,而向另一方向晃动时无碰壁感觉,此时无碰壁感觉方向即为洞道方向,探找洞道成功,提出木制探针,用镊子或毒饵勺取5~6条毒饵投入洞内,然后用湿土捏成团把针孔盖好即可(图3—2~图3
—4)。
(2)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是指利用捕鼠器械捕杀害鼠的方法。
常见捕鼠器械有弓形夹、箭类、吊钩类。
利用鼢鼠怕风畏光习性开洞捕鼠。
具体方法:找出老巢方向,距老巢1~2米处开洞放置捕鼠器。
老巢方向判别方法有两种,一是覆盖母质土壤的较大土丘下方即为老巢;另一方法是打开洞道,洞道两侧和上方洞壁有明显的鼠鼻印记,印记前进方向即为老巢相反方向。
常用捕鼠器的使用方法有如下两种。
A:地下洞道设置地箭找出老巢所在位置,距老巢1~2米处开1个洞口,洞口内30厘米处先放一湿软土球,土球直径应小于洞道直径l~2厘米,挂箭后洞道箭前端放人洞口内,使挡土板刚好与土球接触,箭后端用草皮土块挡住即可(图3-5)。
洞道箭捕鼠一般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
B:地上弓形箭找出老巢所在位置,距老巢1~2米处开1个洞口,洞口上架设弓形箭,弓形箭的高低可通过抢修地面高度调整,以箭针扎到洞底为宜。
布箭时洞口处先放一湿软土球,土球直径应小于洞道直径l~2厘米,弓形箭挂针后挡土板应与洞口处土球刚好接触。
弓形箭捕鼠一般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图3-6~图3-8)。
(3)防治效果检查
地卜生活鼠类防治效果检查方法有2种。
A:开洞检查法在防治过的区域内选择圆形样地1/4公顷,根据土丘连片程度判断独立洞道数(每个独立洞道只有1只鼠),判明独立洞道后,每个独立洞道挖开2个洞口,2洞口相隔距离2米左右,24小时后检查封洞情况,重新封闭的独立洞道数即为灭后的存活鼠数。
灭前的鼠数—灭后的存活鼠数
杀灭率———————————————×100%
灭前的鼠数
B:捕净检查法在防治过的区域内选择圆形样地l/4公顷,利用捕净法调查灭后剩余鼠数,比较灭前灭后鼠数计算杀灭率,计算公式同开洞检查法。
七、地面生活鼠类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方法
草原害鼠的物理防治方法是指利用捕鼠器械捕杀害鼠的常用方法。
在我国广大农村牧区,利用自制捕鼠器械捕杀害鼠的历史已有千年,长期以来,捕鼠器械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害鼠的危害,减少了损失。
捕鼠器的制作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捕杀效果好,深受百姓欢迎。
目前,在中国民间使用的捕鼠器械种类繁多。
在乡村的集市上,到处可以见到奇形怪状、五花八门、功能特异的捕鼠器,如捕鼠夹、捕鼠笼、黏鼠板、拍鼠板、吊弓、翻板箱、陷阱筒等。
草原害鼠的物理防治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一次投资长期使用、便于千家万户推广的优点,为了做好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现就草原上常用的捕鼠器使用方法做简单的介绍。
(1)捕鼠夹利用捕鼠夹捕鼠主要应选好诱饵,一般常用诱饵有花生米、玉米粒、大豆粒等。
捕鼠前,应根据捕杀对象选择适宜的鼠夹型号,如捕杀布氏田鼠、长爪沙鼠、达乌尔鼠兔等鼠类选用中型夹,如捕杀大沙鼠、高原鼠兔、黄鼠类鼠应选用大型夹,如捕杀普通田鼠、黑线仓鼠、小毛足鼠时应选用小型鼠夹(图3—9)。
利用捕鼠夹捕鼠时,应根据实地鼠类密度选择置夹密度,置夹时应在洞口30厘米以外,将夹置于主鼠道两侧10~20厘米处,鼠夹开口方向朝向跑道,同一位置只能摆放一只鼠夹。
在天气良好且鼠类活动旺盛时段,置夹后应每隔2~3小时检查一次,检查时应及时将捕到的鼠移除掩埋,一般2~3天即可完成置夹地块的捕鼠任务。
(2)捕鼠笼捕鼠笼也是一种常用的捕鼠器械,捕鼠效果良好,与鼠夹相比体积稍大,成本稍高,多用于害鼠调查、标本捕获以及优良牧草种子田间的害鼠防治等。
利用捕鼠笼捕鼠时,也应根据实地鼠类密度选择置笼密度,置笼方法与置夹方法大体相同,置笼后的检查时间也是2~3小时。
另外,在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种子田以及灌丛沙地
置笼捕鼠时,应将鼠笼放于植物根部的近处,鼠类采食植物根部摄取水分时易于捕获。
(3)吊弓吊弓是牧区百姓捕鼠最常用的一种自制捕鼠器械,它捕获率高,取材便利,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伤害鼠类天敌及放牧家畜,只需掌握制作和架设技术便可全民使用,是一种值得普遍推广的民间捕鼠技术。
吊弓是由一根柳条钓竿、吊绳和吊绳钩组成,制作方法是:柳条钓竿长1.5~2米,粗2~3厘米,下端削尖;细吊绳长1米,上系钓竿上部,下30厘米处扎吊钩节,末端为环形套;吊绳钩为“7”字形铁丝,总长10厘米,其中横钩长1厘米。
架设方法:钓竿削尖处与地面成60O插人士中,插后下压竿稍刚好在洞口上方,吊绳钩插在距洞前20厘米处,钩尖指向洞口,将钓竿稍下压的同时,将吊钩节挂于吊钩尖上,调整吊绳上端距离使其张紧,末端环形套置于洞口上,吊弓架设完毕。
2、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是指使用化学药品配成毒饵,实施投饵毒杀害鼠的一种方法。
使用化学方法防治鼠害的优点是防治速度快,杀灭效果好,治理成本低,能够在短时间大面积控制鼠害;缺点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不慎使用劣质药品
还会伤害鼠类天敌。
目前,在草原鼠害防治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多为高效低毒的“抗凝血剂”类药品,此类药品无急性二次中毒现象,是广泛应用的一类药品。
(1)饵料的选择目前使用的饵料主要有大麦、小麦、青稞、莜麦、燕麦、稻谷、玉米等。
饵料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喜食性、饱满度、含水量、购置成本等,因此,在大量配置毒饵时,应考虑周全,使效果、效率、效益三效统一。
(2)药效试验在毒饵大量配制之前,首先要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少量配制毒饵,毒饵配好后,应进行室内喂毒试验和野外投饵试验,以此检验毒饵的杀灭效果。
当新配毒饵符合标准后,方可大量生产毒饵。
(3)毒饵配制“抗凝血剂”类药品,在毒饵配制中要求原药使用量为饵料用量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原药用量一般不得超过万分之五(另有配制标准的除外)。
毒饵配制前,要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准备全部配制工具,并且,配制场地要选择远离社区通风良好的场所,要有水泥硬化场地。
如果配制任务量较大,可使用混凝土搅拌机或中型滚筒式搅拌机,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定量饵料投入搅拌机中,将原药按比例放人规定用量的温水中(无警告色的原药需加警告色,固体原药需要酒精或溶剂稀释的,应
先稀释后再用),搅拌均匀后倒人搅拌机中,开启搅拌机搅拌3~5分钟,然后停机10分钟,使药液充分渗入饵料中,停机时间低于10分钟会有药液剩余,影响毒饵配制质量。
按要求拌好饵料后,取出堆放在水泥晾晒场,再过30分钟后摊开晾晒,堆放时间低于30分钟时会影响毒饵配制质量,当饵料风干后便可灌装封存。
在毒饵配制时,应根据配制量选择配制机具,并准确确定每一加工过程的用饵量、用药量和用水量。
如配制200千克毒饵需要饵料200千克,温水20千克(用水比例10%),原药0.06~0.1千克(原药比例3:1万~5:1万,固体原药需要酒精或溶剂稀释的,应先稀释后再用)(图3—10)。
(4)肉毒杀臃藕涸的B酷:J 选用新鲜饵料,严禁使用霉烂变质或有异味的饵料。
使用C型、D型肉毒杀鼠素,规定使用浓度为0.1%,C型、D型两种毒饵的配制方法一致。
现场配制毒饵时,饵料、水、肉毒杀鼠素的配比为:1千克饵料、80毫升水、l毫升毒素原药。
由于饵料及含水量的差异,配制毒饵时,要求毒素稀释液浓度适中,不可太干或太湿,以毒素稀释液全部吸收后正好拌匀饵料为宜。
具体操作方法是:以加工100千克毒饵为例,将100千克饵料置于拌饵槽,量取拌饵用水8000毫升(干净河水、自来水均可),量取100毫升肉毒杀鼠素倒人水中拌匀,将毒素稀释液缓慢倒入拌饵槽中,边倒边搅,经彻底搅拌均匀后装袋置
于避光处,存放12小时后即可使用。
第l天拌制的毒饵第2天务必用完。
(5)人工投饵灭鼠人工投饵灭鼠是指使用专用投饵器或自制投饵器进行投饵灭鼠的一项鼠害防治工作。
人工投饵灭鼠开始前,应首先做好投药区的规划工作,绘制分区投饵作业区示意图,制订详细投饵工作计划,根据规划确定投饵人数,投饵作业采取人员分组分地块同时进行,每天投饵结束后,将已投药区域标在投饵作业区示意图上,避免重复投饵或投饵遗漏。
人工投饵灭鼠的具体方法是:多人并排同向前行,平均每人控制投饵宽度10米,每个洞口前10厘米以外的鼠道两侧散投毒饵10~15粒,不得将毒饵堆放或投入洞口中,以免造成家畜中毒死亡或害鼠拒食。
对于洞口密度较高且集中连片的地块,可以采取空中抛撒投饵方法,抛撒投饵要求毒饵颗粒落地均匀,平均每平方米落粒数6~7粒,最多不得超过10粒(图3—11)。
(6)灭鼠效果检查灭鼠效果检查是指灭鼠区域投饵后对毒杀鼠类残留数量的检查。
灭鼠效果检查方法与害鼠密度调查方法大致相同,一般投饵2~3天后害鼠便可出现中毒死亡现象,所以,灭鼠效果检查应在投饵后的第3天、第5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常用检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堵洞开洞法调查灭后有效洞口数,与灭前有效洞口数比较,防治效果用灭洞率表示。
灭前有效洞口数—灭后有效洞口数
灭洞率=————————————————×100%
灭前有效洞口数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捕净法调查灭后残留鼠数,与灭前实有鼠数比较,防治效果用杀灭率表示。
灭前捕鼠数—灭后捕鼠数
杀灭率=————————————————×100%
灭前捕鼠数
(8)鼠害防治安全注意事项
①配制毒饵时为防止误食造成人畜中毒,如使用的原药中无警告色,应加入警告色,加入的警告色应易与毒饵混合且不影响害鼠采食。
常用的警告色有食品红、食品灰、亮蓝等。
②鼠药的保管与使用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严禁无资质人员乱制、乱发、乱用鼠药。
灭鼠发放毒饵时必须采取实名制领取,并严格登记造册。
③配制毒饵时,加工场地应选择在远离社区、牲畜棚圈、地势较高且通风良好的地方,配成的毒饵应在专用库房中存放,不得与其他物品混存。
④配制毒饵或投放毒饵人员应全面做好防护工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