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物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密★启用前
重庆一中高一上期10月月考
物理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第13届全国运动会于2017年8月5日~21日在天津举行.运动会包括射箭、体操、田径、击剑等39个比赛项目.下列关于运动项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评判击剑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时,运动员可视为质点
B.在双人同步跳水运动中,评判比赛成绩时,可将运动员视为质点
C.研究马拉松运动员跑步的过程,评判比赛成绩时,可将运动员视为质点
D.研究体操运动员的体操动作时,可将其视为质点
2.某人带家人早上9:00开车从沙坪坝出发去北碚缙云山度假,行驶42km后在9:50到达缙云山某宾馆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研究汽车经过收费站的时间时可以将车视为质点
B. 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时,坐在车上的小朋友却感觉旁边的车没动,它是以自己为参考系的
C. 这里的9:00和9:50指的是时刻,之间的间隔是时间,但因为时间不可以倒流,所以时间是矢

D. 根据题中数据可以求出小张开车全程行驶的平均速度
3..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关于物体的受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 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 物体所受支持力是由于地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 物体所受支持力和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4.一质点沿一边长为2 m的正方形轨道运动,每秒钟以恒定速率移动1 m,初始位置在bc边的中点A,由b向c运动,如图所示,A、B、C、D分别是bc、cd、da、ab边的中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2 s末位移大小是2 m
B.前4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5 m/s
C.第6s末的速率为0.5 m/s
D.前8 s内的平均速率大小为0 m/s
线b 分别是这两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A .在t 1时刻,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B .在t 1时刻,两车再次相遇
C .在0~t 1这段时间内,b 车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方向不变
D .在0~t 1这段时间内,b 车的平均速度等于
v 1+v 2
2
6.将一个小球从报废的矿井口由静止释放后做自由落体运动,4 s 末落到井底.该小球开始下落后第2 s
内和第4 s 内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A .1∶3
B .2∶4
C .3∶7
D .1∶4
7.如图所示,甲、乙两车同时由静止从A 点出发,沿直线AC 运动。

甲以加速度a 3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
运动,到达C 点时的速度为v 。

乙以加速度a 1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到达B 点后做加速度为a 2的匀加速运动,到达C 点时的速度也为v 。

若a 1≠a 2≠a 3,则 A .甲、乙不可能同时由A 到达C B .甲一定先由A 到达C C .乙一定先由A 到达C
D .若a 1>a 3,则甲一定先由A 到达C
8.以v 0=30 m/s 的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2 s 后以相同的初速度在同一点竖直上抛另一小球.g 取10
m/s 2
,则两球相碰处离出发点的高度是 A .30 m B .35 m C .40 m
D .不会相碰
9.如图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出发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径A 、B 、C 三点,其中A 、B 之间的距离
L 1=2 m ,B 、C 之间的距离L 2=4 m .若物体通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过程中速度变化均为v ,则OA
之间的距离L 等于 A .
4
1m B .
4
3m C .89
m
D .9
8m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 4分.每个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4分,选对但
不全的得 2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0.我国新研制的隐形战机歼-20已经开始挂弹飞行.在某次试飞中,由静止开始加速,当加速度a 不
断减小至零时,飞机刚好起飞,则此过程中飞机的 A .速度不断增大,位移不断减小 B .速度不断增大,位移不断增大 C .速度增加越来越快,位移增加越来越慢 D .速度增加越来越慢,位移增加越来越快
1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x =t +3t 2
(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题5图
题7图
题9图
B .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7 m/s
C .任意相邻1 s 内的位移差都是6 m
D .任意1 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3 m/s
12.如图所示,一倾角为45°的斜面固定于墙角,为使一光滑的质量分布均匀的铁球静止于图示位置,
需加一水平力F ,且F 通过球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铁球一定受墙面水平向左的弹力 B .铁球可能受墙面水平向左的弹力 C .铁球一定受斜面通过铁球的重心的弹力 D .铁球可能受斜面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弹力
13.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水平直道上运动,其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x ­t 图
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两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车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乙车在0~10 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8 m/s C .在0~10 s 内,甲、乙两车相遇两次
D .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图线上P 点所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一定大于0.8 m/s
14.如图所示,一个小球从光滑固定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 、B 、C 、D 四点,
已知经过AB 、BC 和CD 三段所用时间分别为t 、2t 和3t ,通过BC 段和CD 段的位移分别为x 1和x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有
27
821=x x B. 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2
1
21532t x x -
C. 小球在C 点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t
x x 52
1+ D. AB 段位移大小为
5
42
1x x - 三、实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15.某同学用图a 装置完成“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题12图
题13图
题14图
x/t (m/s)
A .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尺
B .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 0
C .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
D .以弹簧长度x 为横坐标,以弹力F 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x ,F )对应的点,作出F —x 图线 (1)若他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 )所示的弹力大小F 与弹簧长度x 的关系图线.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的原长
x 0=____________cm ,劲度系数k =________N/m
(2)他又利用本实验原理把该弹簧做成一把弹簧秤,当弹簧秤上的示数如图(c )所示时,该弹簧的伸长量 x
=________________cm
16.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 )所示.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
间距如图(b )所示,其中每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点至各计数点的距离为x i (其中i =1、2、
3......)。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
B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C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D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2)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__________(用字x i 、T 母表示).
(3)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
a =________(用字母x i 、T 表示).
(a )
(b )
(4)若已知x i的具体数值如下表所示:
根据图表中的数据,那么图表中空白处的数字应该是(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5)根据(4)中的数据在c图中补上缺失的点,并用平滑的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c)
(6)根据所描的图,那么物体在0计数点时的速度为 m/s,加速度大小为 m/s2 (该
小题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
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17.(10分)一个物体以初速v0开始以加速度a=2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秒内的位移是6m。

求:(1)初速度v0
(2)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
18.(12分)我国最新交通规则规定:黄灯亮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车头未越过停车线的若继续前行则视为闯黄灯,属于交通违章行为,我国一般城市路口红灯变亮之前绿灯和黄灯各有3s的闪烁时间。

国家汽车检测标准中有关汽车制动初速度与刹车距离的规定是这样的:小客车在制动初速度为14m/s的情况下,制动距离不得大于20m。

(1)根据国家汽车检测标准,小客车制动达标的最小加速度多大?
(2)若绿灯开始闪烁时,某小客车车头距离停车线x=18m,要使黄灯亮起时,小客车停止运动且恰好没有越过停车线,则小客车刹车过程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多大?(己知驾驶员从看到灯闪到脚下采取动作再到小客车有速度变化反应总时间是1s)。

19.(13分)甲、乙两车相距18 m,同时沿平直公路做直线运动,甲车在前,以初速度v1=16 m/s,加速度a1=2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初速度v2=4 m/s,加速度a2=1 m/s2,与甲同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甲、乙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2)乙车追上甲车经历的时间(结果可以用根式表示);
(3)若乙车加速时加速度大小为a3=6 m/s2,但是燃油有限,用尽后将做加速度大小为a4=6m/s2的匀减
速运动,其它条件不变,若要乙能够追上甲车,燃油至少要能坚持多长时间?
x/t (m/s)
物理答案
一、选择题:
三、实验填空题
15.(1) 4 25 (2) 12
16.(2)T x x 246- (3)23692T
x
x -
(4)47.90 (5)如右图
(6)0.310-0.330 0.750-0.850
17.解:(1)由运动学公式: ]
)2(2
1)2([21
2
02
03-+--+=t a t v at t v x 其中t =3s ,带入可以解得 m/s 10=v
(2)
]
)3(21)3([212
0204-'+-'-'+'=t a t v t a t v x 由
m/s
81
4
==∆∆=x t x v
18.解(1)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2
012v ax =,
解得小客车刹车的最小加速度22
20114 4.9/2220
v a m s x ===⨯.
(2)由题意,汽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101x v t =,
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21312t t t s =-=-=
210221
2
L s v t at -=+
代入数据解得,2
09/ 4.5/v m s a m s ;==。

19.解:(1)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设时间为t 1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则:v 1-a 1t 1=v 2+a 2t 1 即16-2t 1=4+t 1,
解得:t 1=4 s
对甲车:x 1=v 1t 1-12a 1t 2
1=48 m
对乙车:x 2=v 2t 1+12a 2t 2
1=24 m
故甲、乙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x max =x 0+x 1-x 2=52m.
(2)判断:甲车运动的时间 t 2=v 1
a 1
=8 s
在甲车运动时间内,甲车位移:x 1′=v 1
2t 2=64 m
乙车位移:x 2′=v 2t 2+12
a 2t 2
2=64 m
故甲车停止时,甲、乙两车仍相距x =18 m , 甲车停止时,乙车的速度:v 2′=v 2+a 2t 2=12 m/s , 故x =v 2′t 3+12a 2t 23即18=12t 3+12t 2
3,
解得:t 3=12-56 s
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t =t 2+t 3=4-56 s.
(3)判断:假设甲乙同时减速为零,此时乙加速时间为t 0
对乙车:()0)(024032=--+t t a t a v 代入数据可得:s 3
110=
t 这个过程中:)(2
12
10203200322t t t a v t t a v v x -++++=)()(乙
甲车 x 1′=v 1
2
t 2=64 m
18′
-1>x x 乙 所以应该在减速为零之前追上,并且追上时刚好共速; 假设乙车加速阶段用时1
t ',减速至共速阶段用时2t ' 当甲乙共速时有
())(21112
4132t t a v t a t a v '+'-='-'+ 甲乙刚相遇时有
))](([118)]([1121211112211103211322'
+''+'-++=''+'-+++''++t t t t a v v t t t a v t a v t t a v v )()(
联解可以得:21
130t t ''-= 所以乙加速时间至少为s 31='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