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企业科技项目质量管理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是一家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综合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公司。
公司产业链广,包括海洋油气勘探、油藏开发、钻完井、地质与地球物理、非常规油气开发等专业领域。
“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公司提出了科技驱动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随着石油技术的精细化和技术复杂程度的加深,科研攻关的课题更加复杂,高投入、高风险,涉及专业和学科多,要求科技成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由此,对企业的科技项目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公司探索并建立了与本企业管理相适应的科技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科技项目立项、过程控制、成果验收的控制标准和质量控制程序,搭建了科技管理信息平台,采用PDCA方法持续优化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科技项目全过程的管理质量,增强了企业研发能力。
2 科技项目特点
公司科研课题基本都是根据油田现场需要而设立的,在管理方面,公司科技项目种类多,涉及管理层面多,科研队伍模式既有科研机构又有专业技术公司下属的研发中心,科研力量与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科研人员大多具有现场工作实践经验,基础理论研究需联合高校院所攻关研究。
综上所述,对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科技项目质量管理的思考及实践
为了确保科研项目质量,公司根据国家以及集团公司科研管理的各项政策、规章制度的要求,创新形成了基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科技项目质量管理程序。
建立了科技项目过程控制的标准和质量控制程序,形成了从项目组---部室主任---所属单位总师---公司专业首席(专业委员会)---公司主管领导(公司科委)的质量控制流程,按审批权限,对项目立项、过程管理、验收、外委等质量控制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规定了公司管理层和各级技术责任人的职责,按项目级别设定审批权限。
科学技术委员会为公司最高科技决策机构,对科技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专业委员会,专业首席是专业委员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所负责领域的科技发展目标规划和技术决策支持;各专业技术公司负责本专业科技项目研发、管理、推广及应用,形成职责明确、运行顺畅、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1 通过质量控制把好科技项目立项关
3.1.1 建立科学的立项决策系统
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专业结合;专家论证、科委终审”的科技立项机制,强化科技立项的市场导向作用,形成“市场需求——单位对接——专业整合——专业委员会、产业董事会双论证——科委通过”的科学的立项程序,确保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1.2 加强前期的立项调研制度
为了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促进科研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在科技项目立项前依据科技项目立项指南和公司科技规划,从国内外技术现状、公司技术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市场应用前景和预期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写项目调研报告和项目策划书。
由专业首席和主管市场领导审批同意后,才可提交科技项目立项申请书,进入科技立项程序。
3.1.3 落实立项质量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的关口从项目立项审查开始,从严审查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技术路线、成果应用分析、协作单位以及经费预算。
从立项申请书、论证报告书、任务合同书等,按照审批权限进行评审,确保研究项目的必要性、正确性和可行性。
3.2 严格过程控制确保质量控制的基础
过程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主要通过规范质量管理程序文件、检查制度程序化、关键节点控制、严格科技项目经费控制四方面来落实过程控制。
3.2.1 规范质量管理程序文件
规定了项目过程管理文件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对项目管理文件清单、年度计划书、月报、阶段成果报告、年度执行报告、审查意见、会议纪要、成果报告、各类汇报PPT等制定了标准的管理模版和格式要求。
3.2.2 检查制度程序化
针对项目进行中的主要环节,制定了配套的规范和程序,规定了审查的内容和要求、汇报的要求。
检查方式主要有年中检查、年度检查、关键方案审查、重大事项报告、不定期会议、现场检查等。
科技部每年会对正在运行的项目开展年中和年度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必要的项目进行及时调整,实时修正技术路线,确保项目质量。
3.2.3 关键节点控制
针对项目方案设计研究、外委、试制、中试、现
石油企业科技项目质量管理的实践
郭良春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基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理念,探索并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科技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科技项目过程控制的标准和质量控制程序。
创新并发展了科技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提升了企业科技项目管理质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科技项目 质量管理 实践 石油
(下转第225页)
通过在催化氧化2-巯基乙醇中加入不同剂量的三种催化剂得知,催化时间的增加与催化效率的上升有着联系性。
不同用量的催化剂多产生的催化效果也不同,这是由于催化剂用量过多时,会导致溶液浓度变大,致使酞菁分子出现过度聚集的现象,从而抑制了分子的活性,进而导致催化速度出现下降的情况。
同时,根据图1~图3的数据显示,三种试剂的催化活性效果排序为B>C>A。
(2)观察B、C两种催化剂在实验中的重复利用率。
当自制装置内部温度达到(20±1)℃时,在40mL0.1mol·L -1巯基乙醇溶液中加入B、C两种催化剂,每种去量为6mg。
重复该操作5次,并观察记录其中发生反应消耗的氧气体积与催化时间,详情见图4及图5。
根据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B、C两种催化剂在重复利用率不断增加的同时,金属酞菁的催化氧化活性状态就会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情况。
在充分使用次数为5时,上述两种催化剂仍具有催化活性功能。
由此
说明,催化剂所具有的重复利用率具有可观性。
图4
观察B型催化剂在实验中的重复利用率
图5 观察C型催化剂在实验中的重复利用率
3 结束语
金属酞菁是经过硫醇发生催化、氧化后得出的一种催化剂,该催化剂通过模拟过氧化氢酶、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的催化反应所进行。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对金属酞菁进行实验研究能够为当代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不断深入对金属酞菁的实验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柴凤兰,赵开楼,张帆.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7,46(01):165-172+176.
[2]程振华,崔娜,宋兆阳,等.磺化酞菁金属的聚集及对催化氧化硫醇性能影响[J].应用化学,2016,33(02):155-160.
[3]石芳,吴景春.金属酞菁催化氧化含硫化合物的实验研究[J].当代化工,2015,44(08):1737-1739+1742.
场试验等主要阶段,对关键节点规定了质控要求,设
定每一阶段的节点周期、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要求、审查方式,审查结论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的内部控制文件。
公司严格控制外委,只有公司内部资源无法完成的情况下才可以申请外委,按外委资金大小,对外委立项和外委验收等节点设定了审查要求。
3.2.4 严格科技项目经费控制
科技项目的资金预算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编制,由科技部联合财务部、市场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审查,科委最终审批。
项目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采用ERP模块下的WBS实现了科研全成本核算,分项目分资金来源单独核算。
3.3 严格研究成果审查制度
科技项目的验收结果与各单位的生产责任制考核挂钩。
根据项目级别组织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专家组验收,专家组依据科技项目任务合同书验收,制定了项目验收定量评价表。
分别就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指标、计划进度、成果应用、经费执行、资料准备及汇报情况等方面制定量化考核的标准,根据定量考核的结果,作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结题”、“暂缓”等定性结论,作为后续项目成果评奖和年单位生产责任制考核的依据。
3.4 标准化的过程管理信息平台
基于科技项目质量内控管理工作流程,应用信息化技
术开发了工程技术公司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从项目启动至
验收的各个环节,实现了项目管理和研究成果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过程化管理,更好地发挥了企业项目质量控制、成果管理与共享的效果。
3.5 PDCA持续改进项目质量控制
建立了项目后评估制度,从成果应用的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场技术需求解决的效果、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管理经验总结的样本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优化的依据。
此外,每年科技部、审计部门联合开展科技项目内控审计,根据审计结果分析原因,不断优化流程和制度,持续改进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4 结束语
工程技术公司每年在运行科技项目近200项,通过建立并实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科技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在支撑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新问题的出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仍需持续完善,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同行业先进管理方法,优化研发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和创新效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夏兰.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思考[J]石油科技论坛,2009,28( 5):59-61.
[2]王志君,周建良,吴炜.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技术研发项目质量管理实践 [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26(9):54-58.
(上接第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