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
“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
”道即法,法源于自然。
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
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
教育也是如此。
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
《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
”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
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
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用辩证思维审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
所谓“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
因此,人们应该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
事情顺利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好的未来。
《道德经》也告诉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免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罪大恶极
《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
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
”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
人们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
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
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篇2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
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
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
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
如果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
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
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
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称赞老子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的能力。
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方便,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
没错,你看:一个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
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
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注释的指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
想到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不禁让我悠然神往。
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篇3
―――治国与治人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
《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
这与他所主张的治国思想“清净无为”异曲同工。
“无欲”也就是《道德经》主要的治国思想。
然而,要做到“清净无为”并非易事。
于是其下又有阐述。
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净无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没错,若不崇尚贤能,就不会有人想去争“贤”这个名号;若不使难得之物变得昂贵,寻常家庭也可以拥有,就不会发生偷盗之事了;若百姓见了珍宝而没有占为己有的欲望,社会就能安定。
这些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商品价格过高,人民生活就会的不到保障,社会安定也就没有保障。
不过现今社会,尚贤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无贤无德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浪潮无情淘汰。
不过,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
要想社会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君主,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更需要做到“清净无为”。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战火纷飞,战乱不断的时代。
对统治阶级而言,实践“清净无为”最基本的就是不轻易挑起战争。
战争的可恶与可怖是谁都知道的。
战火一起,百姓垦种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荆棘便会丛生于野,房子也会毁于战火……最后无论谁胜谁负,流离失所、受灾受害的,到底还是那些在底层的百姓而已,统治阶级仍旧可以继续他们奢靡的生活。
由此可见,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万不得已,千万别用,而应该舍弃之,代以农耕之具。
这样,社会才会安定。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
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
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
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
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
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
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
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
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
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
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而在治国方面,要用“正、德”。
这样,国家平安无事,个个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轻而易举了。
当然,正如老子所说,事物总存在两方面。
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道德经》,毕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陈述难免会与现代社会相悖。
不过,《道德经》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治人方面,都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篇4
“没什么,世界的开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
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
特殊的东西。
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
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语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
贤者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
但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变化。
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
《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
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迫使中国人面对战争,面对生存困境。
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礼仪,谈音乐的。
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
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
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
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严冬过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
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
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细考察线索。
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
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