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局限、成因及引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06
农民是一个较难把握的社会群体,优缺点并存。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钟摆”角色。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探讨中国农民的政治态度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特征,试图考察其背后的发展逻辑,以之调试中国农民的政治态度,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1 相关概念的界定1.1 态度
对于态度的定义最早是斯宾塞和贝因(1862年)提出,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先有主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

奥尔波特、克瑞奇、巴克、迈尔斯等人对“态度”这个名词的定义加以丰富,其中迈尔斯对其定义较为完善,他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者某人的一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他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中表现出来。

态度的机构涉及三个维度: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即态度的ABC机构。

1.2 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实质上是指人们对待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认知、情绪、意向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心理倾向。

就农民的政治态度而言,它是指农民的政治心态、权威认同以及民主信心等政治素质的综合形态。

2 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局限
中国农民分布广泛、历史情况复杂,要对中国农民的政治态度做一个明确的分析尚且困难,从总体看,中国农民政治态度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状,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走向是常态。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农民思想中的“乡土意识”“小富即安”等思想的缺陷,影响着农民政治观念的更新以及转变,一定程度上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

2.1 狭隘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带来经济利益,而这恰恰是最诱人的。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有权
力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利益,或者相关利益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那么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农村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政治冷漠,留守于乡村的老年人、妇女及儿童占大多数,他们很少参与政治活动,提出政治意见的更是少之又少。

只有当这项政治活动涉及到自身以及相关利益者的权益时,他们对政治的参与热情才大为增涨。

2.2 村内权威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于血缘和亲缘社会网络
由于个人势力的单一性,抵御自然灾害及风险的能力较低,为了不至于走向灭绝,人们开始成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团体,其中宗族是其代表性组织。

在同一宗族中,家族的大小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族长及其他权威人士,亲属关系成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部分。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农村居民首先想到的是求助自己的宗派亲族,只有很少部分人选择求助村干部。

村庄政治活动的召开、参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熟人”,农民的权威认同仍是以亲缘---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以家族、邻里、亲友互助等民间交往为载体。

3 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成因3.1 城乡居民经济条件差异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促进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但全国大部分农村的固有地理、经济、人才等劣势的影响,使得农村居民的经济自主性处于低下水平。

综观《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来看,近十年来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40.4元,2017年达到13432元,增长近2.2倍,。

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3538元,2017年为11691元,增长近2.3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从2007年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比相差巨大,且远低于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3.2 教育基础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学校根据不同区域、不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局限、成因及引导
文顺英,许秋霜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但由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中国农民的政治态度其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农村的非正式权威具有民间性和传统性等特征。

有力地塑造和引导中国农民政治态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国农民;
政治态度
作者简介:文顺英(1995- ),女,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基层治理;许秋霜(1995- ),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2019.06
同层次划分类别并进行差异化发展,强化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尽管国家一直强调城市对农村的“反哺”,然而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地区在吸取人才资源等方面,与大城市相比相形见绌。

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发布的“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报表可见,平均每百个农村居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为小学程度的人数依然占比很大。

农村居民家庭里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化状况为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数比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01增长为2012年的2.93。

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改善,但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大量人才流向城市,外面的人才不想进来,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部分又不愿意回到农村,农村的教育资源也就越来越匮乏。

3.3 传统观念的阻碍
人在记忆上的发展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决定的。

我们眼睛在接触外界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带有选择性地注意外界的事物,我们视线的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

在乡土社会中生活的农民,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的固有缺点,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在接收、选择讯息时,只顾及当前的、切身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

3.4 新媒体的普及及其日益扩大的影响
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可知,2010年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为2475.7万户,2017年增长至9377.3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呈逐年增长趋势。

以微信、微博等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造成了技术上的变革,更为显著的是人们思维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变革。

与传统媒体相比,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因其交流的便捷性、极强的交互性、传播的及时性等特征,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性地接收各方面的讯息。

4 塑造和引导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基本路径
4.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塑造农民政治态度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没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很难想象农民有更充足的时间、精力来参与政治活动、表达政治诉求。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农村的经济条件大为改善。

但由于地域、文化传统的差异等,农村的经济条件与城市相比相差巨大。

国家应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使农村的经营模式多样化,收入多渠道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增强农民经济自主性,把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中。

在向农村投入大量资源时,需解决好资源下乡“最后一公里”,特别是提高农村小微公共品的供给。

4.2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塑造农民政治态度提供智力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重视农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使其发挥对经济基础的积极作用。

“教育如果不说可以把人缔造成好公民的话,至少也可以使他们更容易成为好公民。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增强自己的知识面,扩大眼界,使其不再局限于短期的利益。

同时,通过知识的获取,一定程度上,人们的思辨能力有所提高,对各种讯息的接收带有一定的选择性。

因此,应致力于在超越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发展理念与资源配置模式的基础上,使基础教育的发展逐步褪去区域分化与利益固化的色彩,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实行“精准扶教”,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

4.3 处理好“村治”与“乡政”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
村组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与乡镇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意图,政府在向农村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加大了控制权,村组与乡镇的关系异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政府在加强对村级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时, 还需保持基层治理的能动性与活力,充分发挥村组织的自主性,避免乡村治理现代化异化为乡村治理行政化。

4.4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鼓励实践创新
互联网作为一种治理新媒介,弥补了在场农村治理中存在的缺陷与困境。

个体的农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见的交流与分享,他们既是信息的分享者,也是信息的受众者。

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完善农村治理,通过虚拟的群组结构弥补现实中的社会组织的缺陷,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赵国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走向、
局限及引导[J].2010,4.
[2] 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10.第2页.[3] 申恒胜,王玲.“外嵌型悬浮”:国家型构下的农村义
务教育治理与张力[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4] 桂华.面对社会重组的乡村治理现代化[J].政治学研
究,2018,05.
[5]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定量研究[J].学术研
究,2005,05.
[6] 陈明,刘义强.交互式群治理:互联网时代农村治理模
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9,02.第33-42页.[7] 刘金海,杨晓丽. 传统中国农民的观念取向:双重性
及统一[J].学习与探索,201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