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有意误译的幽默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学术探讨
274
摘要:目的论是由汉斯·弗米尔提出,将翻译目的看作是翻译的第一原则。

随着时代发展,翻译的目的不只局限于表达原文意思,出现了目的多元化。

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因不同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误译。

误译是翻译中最常见的现象,而有意误译则是其中一类十分特别的现象。

本文在目的论视角下,通过目的论四大原则对以幽默为目的的翻译进行探究。

关键词:目的论;有意误译;幽默效果
由于汉语与外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会出现部分词汇,句子难翻,误译的情况。

也因此,各式翻译理论也不断出现。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 弗米尔(Han Vemmer)提出了目的论。

误译是翻译中所出现的一种译文与原文不符或表述不当的情况,是对忠实原则与忠诚原则的一种偏离。

误译分有意误译以及无意误译两种。

其划分标准便在于译者的主观性。

随着时代发展,翻译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将表达文字含义,其目的趋向多元,逐渐出现通过有意误译而取得一定幽默效果的现象。

如,将“how old are you”翻译为“怎么老是你”,将“life”译为“来福”等。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为产生幽默效果而进行的有意误译进行研究。

一、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四个阶段从而形成目的论。

第一阶段,功能关系的引入与提出: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以源文与译文的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评判模式。

第二阶段,目的论的形成:汉斯·弗米尔跳出以源文为重心的框架,提出目的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同时他提出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连贯原则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

即在进行翻译实践之时,翻译的目的,译文所应起到的作用是翻译之中占首要位置。

其余两个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

第三阶段,交际和行为理论的融合: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第四阶段,目的论的总结和完善:克里斯汀娜·诺德为目的论加入新的原则:忠诚原则,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

忠诚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

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

由此形成目的论的四大基础原则,同时确立目的原则处于首要地位。

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

目的论侧重读者需求,读者目的。

由于不同读者的需求,目的不同,因此也造成翻译时的目的多元化。

也因此,会出现,为达到一定效果而产生的有意误译。

有意误译其理论基础便是目的论。

二、有意误译的幽默效果
误译简单来说是指,错误的翻译。

是指译文与原文不符合,背离翻译中的忠实原则。

日本学者河盛好藏认为,没有误译的译文是不存在的。

可见误译在翻译之中不可避免。

但是误译是存在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的区分的。

其区分标准可以是译者的主观性。

有意误译是译者基于一定的要求而进行的为了迎合某种要求、目的而进行的误译。

从而使得译文产生所需求的特定效果。

幽默,由林语堂根据外语humor 一次音译过来,用于形容行为言语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可以广泛表示一类有趣可笑的情况。

也因此,可以看出幽默最直观的特点便是使人发笑。

幽默常用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人际交往之中。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逐渐增高,对幽默效果的追求也与日俱增。

同时伴随着人民对精神娱乐方面追求,社会也逐渐发展开放,语言也逐渐出现多元化的特征。

越来越多的外语被用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之中,从而完善作品的丰富性。

而同时外语的广泛使用,外语的出现不仅仅只是为了丰富文学艺术作品,外语本身也产生了娱乐性,幽默性。

而相对应的翻译,也不仅仅只是为了使作品在两种语言之间转化传递,翻译自身也产生了娱乐功能,受众对于翻译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忠实原则,而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多角度。

翻译的娱乐性开始体现。

一部分的翻译开始不再以忠实原
文为第一要求,相反则开始以娱乐性,幽默效果为目的进行翻译。

三、以幽默效果为目的的误译类型1、对误译的判断标准
误译简而言之就是错误的翻译,其判断标准主要在一下几点:
1)明显与原文内容不一致
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Did you say ‘pig’ or ‘ fig’?”被翻译成“你是说‘猪’还是说‘薯’?”原文中的“fig”,原本意为“无花果”。

在此,为根据原文的押尾韵的形式,而选择将“fig”误译为“薯”。

2)具有明显语法错误
如:“天天向上”被直接翻译为“good good study”,其中“good”属于形容词,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study”。

3)语义表达错位
如:英语谚语“a cat may look at a king”被误译为“一只猫可以看见国王”,但由于文化差异,其实际含义为“小人物也该有同等的权利”。

2、为幽默效果而进行的有意误译类型根据上述标准,对现如今出现的为幽默效果而进行的误译,对比其翻译的方式以及有意误译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调整型误译
调整型误译在这里是指,原文中本身就已经存在幽默效果,但由于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使得原文的幽默效果难以表达。

因此为适应译入语文化环境而进行的修改误译。

如:——It is an order from president Bush.——I don’t care if it is bush, tree or grass.原文中通过对“Bush”的相对应谐音从而产生出幽默效果。

然而在中文语言之中,若根据原文意思,则为“树”“草”,并不具有原文的谐音趣味性。

因此在翻译时,可以将“tree”“grass”的意思进行有意误译,根据“bush”的译文,“布什”而得出相对应的首字相同的词汇,“布头”“布片儿”进行翻译。

从而达到原文的幽默效果。

即:
——这是布什总统的命令
——管他什么布什,布头儿,布片儿,我才不在乎呢。

在这种翻译之中,幽默效果的目的高于对原文的忠实原则。

通过有意误译的方式从而更好的表达出原文应有的幽默效果。

目的论视角下的有意误译的幽默效果
党梁隽
学术探讨275
这类误译的特点是:
①翻译除遵循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外,还遵循连贯原则甚至是忠诚原则。

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

②有意误译的基础是在原文已经出现幽默效果的情况之下,翻译目的是为更好的把幽默效果传递出来。

有意误译本身只是为传递幽默效果而非有意误译本身创造出幽默效果。

③翻译是调整型的翻译。

其有意误译的范围,仅限于原文幽默效果不易传递的情况。

2)字面直译型误译
字面直译型误译在这里是指,翻译时为达到幽默效果而直接根据语句字面意思,片段式读取翻译。

这种为幽默效果而进行的有意误译最为常见。

如:中国传统俗语“给你点颜色看看”就被直接翻译为“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这里的翻译基本是根据原文一字一句完全对应的进行翻译的。

再如“加油”为达到幽默效果,根据单独将每个字进行翻译,得出“add oil”。

然而译文既不符合英文习惯表述,也不符合英文的语法。

这类误译的特点是:
①翻译的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对连贯原则与忠诚原则有不遵循的可能,但较为遵循忠实原则。

但译文一般不符合译入语的语法,流畅表述,文化背景等方面。

但相关词汇仍旧存在于译入语之中。

②此类有意误译建立基础不在原文的幽默效果。

翻译目的只在产生幽默效果,而非表达原文。

③此类有意误译的幽默效果在翻译的方式本身。

通过翻译的相关错误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应用广泛。

3)音译型误译
音译型误译是指翻译的方式是直接根据原文读音进行音译。

为达到幽默效果,即使相关词汇语句在译入语有对应翻译,也只是根据读音进行翻译。

此类音译有两种:
①根据原文的发音进行直接的音译,其对应的译入语中不一定存在相关词汇。

如:将“我肚子饿了”翻译成“I am e le”。

这里是将“饿了”根据其读音,直接音译成“e le”,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但“e”以及“le”都是译入语英语之中不存在的词汇。

②根据原文的意思可能产生的音效进行音译。

如,将“笑点”一词翻译为“haha point”其中的“笑”根据人发笑会产生的“哈哈”声而进行音译,翻译成“haha”,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且“haha”一词也不存在于译入语词汇之中。

此类翻译的特点是:
①目的原则为第一原则。

译文一般连贯原则,忠诚原则与忠实原则都不再遵循。

译文表述不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表述,文化背景等方面。

②此类有意误译幽默效果在于翻译本身。

与直接翻译一样,是通过单一的错误产生幽默效果。

但错误较直接意译更为明显。

③翻译基础不在于原文是否具有幽默目的。

翻译目的为产生幽默效果,而非表述原文。

④翻译得到的词汇,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译入语中有该词汇,但意义完全不一致,仅是发音相似。

二是,译入语中不存在该词汇。

有时还会出现音译,直译混合出现的情况。

如,“Shirley Temple” 本应译为“秀兰邓波儿”,但在网络语言中,为达到幽默效果,会将其翻译成“少林寺”。

其翻译方式是,先根据其“Shirley”发音翻译为“少林”,再将“temple”翻译成“寺”,这种音译,意译混合的有意误译,使得翻译本身产生出幽默效果。

4)背景差异型误译
背景差异型误译在这里是指译文与译入语的文化背景有出入,从而造成的误译现象。

齐其翻译方式可能有音译或直译,但其错误原因在于对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有误。

如:Your august father is my friend. 被误译为“你父亲八月份是我的朋友。

”其实际含义为“您父亲是我朋友”。

这属于直接翻译,译文符合一定逻辑,且与全文对应,但不对应文化背景,真正意思未得到展现。

此类翻译的特点是:
①翻译得出的译文一般符合语法要求,读起来比较通顺连贯。

但与相对应文化背景不符合。

②译文以目的原则为第一原则,遵循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但忽略文化背景。

③有意误译的出现不局限于原文是否具有幽默效果。

四、幽默效果产生的条件
幽默本身的含义是复杂的,其产生的机制也包含着逻辑,心理,艺术等多方面的因素。

孙邵振在解释幽默的产生时曾提出“逻辑错位论”,即幽默是对常规逻辑与情感的解构与超越。

1、明显感知错误存在:1)受众具有对正确翻译的认知
随着外语的逐渐普及,中国民众的外语水平逐渐上升。

对于外语相对应的部分翻译是了解的。

也因此,在外语的出现的时候,会有关于正确翻译的期待,而当误译出现后,出现“错位”由而产生幽默效果。

如:How are you, 作为最常见的英语日常用语,大多数民众都知道这是一句问候语,应译为“你好吗”,而当其误译为“怎么是你”,便产生了幽默效果。

2)译文具有明显错误
部分英语的翻译并未普及,但由于其翻译具有明显错误,也可以产生幽默效果。

例如,流行笑话中常见的翻译,“车祸”,被误译为“two car peng peng”,带有明显非英语词汇的错误,由而产生幽默效果。

2、译文翻译逻辑清晰可见
幽默效果的产生,不只是存在错误,还需要令人了解到其中的关联与逻辑。

如前文中所举例子,“how are you”被误以为“怎么是你”,其中逻辑就是直译。

“how”对应“怎么”,“are”对应“是”,“you”对应你。

字字相对应,逻辑成立,但整句意思不正确。

人们能够发现错误,并能理解其中逻辑。

从而达到幽默效果的目的。

前文提到的“车祸”被误译为“two car peng peng”则是带有两层逻辑。

首先,翻译并不是翻译“车祸”一次,而是在描述发生“车祸”的场景,按照误译的逻辑即两车相撞。

第二层逻辑是,不是翻译而是将音效表达出来。

两车相撞所发出的“peng”声指代车子相撞的事实。

因此错误明显且逻辑清晰,从而产生幽默。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简介:党梁隽(1995~),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本科英语专业。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论幽默逻辑[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1998,(5).
[2]厉平.幽默和幽默产生的机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3]夏天.译者的主体性与有意误译.[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曾剑平.论有意误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5.
[5]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6]张婷婷.从目的论视角看有意误译.[J].南昌高专学报.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