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综合课)-试卷4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硕士(综合课)-试卷49
一、单选题(总题数:46,分数:92.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宪法》第5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该条属于哪种规范?( )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非规范性法律条文
D.命令性规范
按照规范的内容,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可以作出或要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

授权性规范的作用在于,赋予人们一定的权利去建立或改变他们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以建立和调节国家所需要的法律秩序。

授权性规范的特点是具有任意性,既不强令人们必须作出一定行为,也不禁止人们不得作出一定作为,人们有行为选择的自由,授权性规范是关于主体权利的规定。

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都是义务性规范。

命令性规范是要求法律关系主体应当从事一定行为的规范,即规定必须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性规范。

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内容是确定的,不允许主体一方或双方任意改变或违反,具有强制性,如果不履行,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下列关于法的效力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 )
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

”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未经正式公布的法律,不为人们所知晓,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

法律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宪法赋予各级立法机关的立法权限所决定的。

“从新原则”是指新法有溯及力,即新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生效的法律应当使所有公民知晓。

但是,法盲不是免除其法律责任的理由。

4.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出现在( )。

A.民法法系√
B.普通法法系
C.社会主义法系
D.伊斯兰法系
5.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国家监督体系?(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法律实施的合法性的监督√
B.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监督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不符合宪法、法律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撤销
D.各级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监督体系分为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两大类。

国家监督是指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属于社会监督。

6.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将现行法律文件按一定目的和标准使之规范化的活动属于( )。

A.法典编纂
B.法律汇编√
C.法律解释
D.法规清理
法律汇编又称法规汇编,是对已经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标准进行系统排列,汇编成册的活动。

法典编纂则是一种制定法律的活动;法律解释则是指特定组织对法律规定原意的说明;法规清理是定期对不同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清理的活动,是保持法律统一性的一种方法。

7.法律关系参加者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为( )。

A.权利能力
B.行为能力√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8.法律解释的目的在于( )。

A.普及法律知识
B.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
C.便于对法律进行比较
D.为了促进立法工作
法律解释的目的在于明确其内容实质,从而正确适用相关法律。

9.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这种法律监督称为( )。

A.审判监督√
B.立法监督
C.检察监督
D.行政监督
在中国,人民法院是专门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关,它虽然不是国家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但在中国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人民法院的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监督;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10.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 )。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
B.立法机关的法律√
C.审判机关的判决
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
规范性文件必须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

A、C、D都是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案件所作的。

11.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下面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
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
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法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完整意义的国际法即国际公法;(2)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废止的法律,一般也不包括尚待制定的法律; (3)法律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反映了法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D项认为我国古代不存在法律体系是错误的,我国古代法律的总体特征虽然是“诸法合体”,但仍然存在民事、刑事等法律部门,也存在法律体系。

12.我国法律制定程序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是( )。

A.法律草案的公布
B.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
C.法律的公布√
D.法律草案的审议
法律的公布指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通过的法律以一定形式予以公布,以便于全社会遵守执行。

法律草案的通过并非是立法程序的终结,法律草案通过后,凡是未公布的,都不能发生法律效力,不是真正的法律。

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

13.法律的意志内容是由( )。

A.全体公民的利益所决定的
B.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
C.政党的利益所决定的
D.阶级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承认法具有共同性的同时,强调法具有阶级性,即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故法律的意志内容只能由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决定。

因此本题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其他三个选项中的全体公民的利益、政党的利益、阶级斗争的需要均不能决定法律的意志内容。

14.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 )。

A.历史渊源
B.理论渊源
C.政治渊源
D.效力渊源√
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法律实施的是( )。

A.立法
B.守法
C.执法
D.法律监督√
16.以制定宪法的机关为标准对宪法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 )。

A.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B.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C.钦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D.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
A项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有时也叫文书宪法或制定宪法。

B项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是以宪法有无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C项钦定宪法与民定宪法,是以制定宪法的机关为标准对宪法所作的分类。

此外,依此标准对宪法的分类还包括协定宪法,即以制定宪法的机关为标准对宪法进行分类,宪法可以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至于D项,在宪法学中,没有这种分类方法。

17.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 )调整方案。

A.整体
B.部分√
C.重大
D.个别
我国《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其中第五项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故本题选B项。

在宪法部分的复习中,一些知识性的法条内容需要熟记,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命题的重点。

18.我国宪法规定,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须报( )批准后生效。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省或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根据我国《宪法》第116条和《立法法》第66条的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省或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 )。

A.具有特殊性质的党派组织形式
B.准国家权力机关
C.特别的参政议政的团体
D.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在我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同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爱国人士进行政治协商的机关,也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1982年《宪法》序言中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20.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 )决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由本条的规定可知,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形式决定的。

21.下列各项权利和自由中,( )是我国宪法没有规定的。

A.言论自由
B.迁徙自由√
C.公民的人格尊严
D.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在确认公民基本权利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条件看,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能做到的,宪法就不予确认。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城市建设水平亦较低,为使人口不过分集中于城市而造成生产与生活质量下降的后果,我国现行宪法中没有1954年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条款。

22.上级人民检察院与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关系是( )。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B.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C.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D.指导与协调的关系
根据我国《宪法》第132条第2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23.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 )的监督。

A.选民
B.原选举单位√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群众
我国《宪法》第7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

24.我国实行直接选举的范围不包括( )。

A.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

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25.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执行违宪审查任务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苏联√
26.法律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哪个机构裁决?(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
根据我国《立法法》第85条的规定,本题选C。

27.宪法附则是指宪法对于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作出的附加条款。

下列关于宪法附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因而其法律效力当然应与一般条款相同
B.附则是宪法的特定条款,因而仅对特定事项具有法律效力
C.附则是宪法的临时条款,因而仅在特定的时限内具有法律效力
D.附则是宪法的特别条款,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因而其法律效力高于宪法一般条款√
由于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其法律效力当然应该与一般条文相同,但附则只对特定的条文和事项适用,有一定范围,超出范围则无效;附则是临时性的,只对特定的时间或情况适用,一旦时间届满或情况变化,其效力自然终止。

因而本题选D。

28.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
A.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科学研究的自由
B.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艺术创作的自由
C.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出版著作的自由√
D.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又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方面的自由,因而本题选C。

29.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
A.民主制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领导制原则
D.议行合一原则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既有利于实现民主,又在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集中,避免了西方议会制的低效率和拖延。

所以本题选B。

30.下列哪项不是政党的特征?( )
A.政党都有一定的政治纲领
B.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C.政党都具有纪律性
D.政党只能存在在野党和执政党两种划分√
项不是政党的特征,而且说法本身也是错误的,政党还有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划分。

31.在我国,居民委员会( )。

A.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组成
B.由主任、副主任3至7人组成
C.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至7人组成
D.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5至9人组成√
根据我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的组成应选D。

32.下列哪一项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A.人民调解委员会
B.工会
C.居民委员会√
D.妇联
在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故选C。

33.西周时期的中央司法官叫做( )。

A.遂士
B.卿
C.乡士
D.大司寇√
西周时期,大司寇为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审判官,主要职责是“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即在周王领导下主管全国重大司法审判事务。

对一些不能独立决定的案件,则需上报周王最后裁断,或由周王指派高级贵族进行议决。

选项A不正确,遂士,是西周时期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选项B不正确,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

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选项C不正确,乡士是西周时期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34.秦代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作的权威性解释称( )。

A.封诊式
B.廷行事
C.法律答问√
D.令
法律答问是国家对法律条文、术语、律义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因采用答问的形式,故称为“法律答问”,类似于后世的“律疏”。

选项A不正确,《封诊式》是关于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原因、治狱程式、调查勘验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同时,也包括一些具体的案例。

选项B不正确,廷行事是司法机关判案的成例(判例),可作为同类案件判决的依据。

选项D不正确,令,即诏令,是皇帝临时发布的命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5.在唐朝,附带利息的消费借贷称为( )。

A.出举√
B.傅别
C.负债
D.便取
在唐朝,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关系已相当复杂,社会上出现的借贷之债关系,唐朝统治者对此十分重视并以法律调整之。

唐律中把借贷契约关系分为几种:一般附带计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举取”,所形成的债务称“息债”。

选项B不正确,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

“傅”即债券,债券一分为二称“别”,债权人执左券,债务人持右券。

发生纠纷时,当事人以债券为凭上诉于官府,司法官亦以债券为证审理有关债权、债务纠纷案件。

选项C不正确,唐律中把不计利息的借贷契约关系称为“负债”、“欠负”。

选项D不正确,唐律中把不计利息的消费借贷称为“便取”。

36.“充军”是( )代创制的刑罚。

A.明√
B.清
C.汉
D.宋
“充军”刑创制于明代。

明朝在全国遍设卫所,驻军防守。

初期罪犯都发配边境卫所,以补充军伍的不足,并以“屯种”为主。

明律对文武官员犯私罪,均按地方远近发各卫所充军。

罪犯充军伍,故名“充军”。

选项B不正确,清朝沿用了明代的充军刑,但是不再如明代先定徙、流等罪,再发配充军,而是以充军为本罪。

选项C、D不正确,汉、宋时还未有充军刑。

37.民国北京政府的最高审判机构是( )。

A.中央审判所
B.法院
C.高等审判厅
D.大理院√
民国北京政府的审判机关分为四级。

中央设大理院,是最高审判机关,设院长一人,总理全院事务。

下设民事庭和刑事庭,各设庭长一人,推事若干人。

审判案件时,由推事五人组成合议庭,以庭长为审判长。

选项A不正确,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为临时中央审判所。

选项B不正确,说法太笼统。

选项C不正确,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机构在省设高等审判厅,设厅长一人,下亦设民事庭和刑事庭,由推事三人组成合议庭。

38.( )中规定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原则。

A.《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B.《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
C.《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
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1年5月1日,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发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作为参议会选举中国共产党的竞选纲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增加了“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确定在边区各级参议会及各级政府中,共产党员只占1/3。

该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化,是抗日民主政权推行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

所以 A、B、C项均不正确。

39.( )时期的民主政权创设了管制刑。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创设了新刑种“管制”。

解放区民主政权总结经验,为适应处理、改造大批反革命分子的需要,把将某些反动或破坏分子交由群众监督改造的做法,加以制度化,定名为管制。

“管制”指反动分子向政府登记后,将其交当地政府及群众监督改造,令其每日或每周向指定机关报告其行动,限制其自由。

选项A、B、C不正确,因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是解放战争之前的历史阶段,这三个时期的民主政权未设有管制制度。

40.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 )。

A.依宗法
B.依法理√
C.依政策
D.依人情
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法律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

选项A、C、D不符合当时的民法典规定。

41.西周时期,以血缘为纽带把政权与族权结合起来的制度是( )。

A.宗法制度√
B.五听制度
C.科举制度
D.八议制度
宗法制度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法律规范,宗法制度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或次要地位。

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

选项B不正确。

五听制度是西周审理案件时采用的审讯方法,即辞听、气听、色听、耳听、目听,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法是长期审判实践的总结。

选项C不正确。

科举是一种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

选项D不正确。

八议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规定贵族官僚中八种人享有法律特权的制度,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八议入律始于三国时期曹魏新律》,到隋唐制度化。

42.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礼”中,表明缔结婚姻的关键一步是( )。

A.纳吉
B.纳征√
C.纳采
D.亲迎
六礼是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征”,又称纳币,是男家送聘礼到女家,正式订婚。

充分体现了古代包办和买卖婚姻的特点。

选项A不正确。

纳吉是男家卜得吉兆后通知女家,决定订婚。

选项C不正确。

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获准后备彩礼前去求婚。

选项D不正确。

亲迎是新郎至女家迎娶。

43.西周中期,周穆王为革新政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是制定了( )。

A.周礼
B.遗训
C.吕刑√
D.大诰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自周昭王始,“王道微缺”;至周穆王时,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周穆王接受大臣吕侯的建议,废止严酷的旧法,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制定了西周一部重要的法典《吕刑》。

因由吕侯主持修订,故称《吕刑》。

选项A不正确。

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将夏礼、商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统称为“周礼”。

选项B不正确。

据史籍记载,西周时“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

遗训即指先王留下的遗训。

西周时期定罪量刑时必须首先遵循这些遗训。

选项D不正确。

诰即训诫之词,为周王对诸侯发布的命令。

《尚书》有《大诰》,即是康叔就任前,周公代表先王所作的训诫。

44.在夏朝,中央的最高司法官叫( )。

A.大理√
B.大司寇
C.司寇
D.布宪
夏朝时,国王或天子是最高司法官,设专职司法官来辅佐天子行使司法权。

夏朝设士和理,中央最高司法官称大理,是国王的司法助手。

选项B不正确。

商朝称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有权审理重大案件但要奏请商王批准才能执行。

下设正、史等属官。

选项C不正确。

西周设大司寇或称司寇,和其他五个中央机关并称公卿,有权审理重大案件,下设小司寇。

西周在大小司寇下设属吏如司刑、司刺、司厉、掌囚、掌戮、司约、司盟、布宪等。

选项D不正确。

布宪是西周在大小司寇下设的属吏。

45.“刑罚世轻世重”是( )确定的刑事政策原则。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刑罚世轻世重是西周法律适用的一项重要原则,即法律的适用和刑罚的轻重应根据客观形势,考虑犯罪者的主观条件进行全面的衡量,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强调适用法律的灵活性,是“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体现。

具体内容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选项A 不正确。

夏朝非常强调用刑罚进行统治,所谓“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据《晋书.刑法志》记载:“夏后氏之王天下也,则五刑之属三千。

”按照汉代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夏代的五刑三千条分别为:“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选项B不正确。

商代的刑事政策基本沿袭夏代,并且刑罚更加严酷,而且具有“临事制刑”的特点。

选项D不正确。

春秋时期,社会变革,西周法制秩序崩溃,各诸侯国各有刑事政策,并未统一。

46.“录囚”之制出现于( )。

A.汉朝√
B.晋朝
C.唐朝
D.宋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