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渐隐来改变儿童的行为习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渐隐来改变儿童的行为习惯
一、渐隐的概念
所谓渐隐(fading),指的是逐渐变化控制行为反应的刺激,最后当这个刺激达到自然刺激水平的情况下,个体也能做出相同的反应。

刺激渐隐的方法常常被人们用来帮助个体学会新的行为。

比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会写字,尤其是毛笔字,老师和家长常常会提供一些特殊的本子供孩子“描红”。

这些本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为孩子提供了不同虚线体的可以让孩子描画的汉字、字母或者数字。

这种提供不同虚线体让孩子学会写字的过程就类似于我们要介绍的渐隐技术。

又如,教孩子在纸上画一个圆,如果孩子一点也不会画,那么老师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教。

①老师画一个圆,让孩子沿着老师所面的圆描画;②老师画一个虚线较密的圆,让孩子将这些虚线连成圆;
③老师画一个虚线较稀的圆,孩子将这些虚线连成圆;④老师在白纸上给出上下左右四个点,让孩子连成一个圆;⑤要求孩子在纸上自己画一个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在要求孩子画圆,但条件则是不同的。

这一过程实际上也采用了渐隐的技术。

从上面的概念以及例子中可以看到,在渐隐过程中,个体总是被要求对部分的刺激做出反应。

也就是说'在个体情况下,刺激一直在发生变化,直至变化为期望中的适当刺激,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许可的。

若此时个体仍能对该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那么行为也就习得了。

二、渐隐与塑造
渐隐程序与塑造有一些类似的地方,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一步步对渐进性目标的训练帮助个体学会新的行为。

在塑造程序中,干预者要根据个体行为掌握的情况,不断提高对个体行为的要求,最终使个体学会新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训练者来说,提供给个体的刺激条件是稳定的,不管每一阶段训练的目标行为如何发生改变,行为发生的刺激条件则是不变的。

但是,在渐隐程序中,要求个体表现出的行为在各个阶段中都是
相同的,但是所提供的刺激条件在每个阶段则是不同的。

从起始阶段开始,干预者缓慢地改变所提供的刺激条件,并对这些刺激条件下所引发的特定行为反应进行强化,最终使刺激变化成为所需要的生活中自然呈现的刺激。

因此,渐隐裎序是对控制反应的刺激进行逐渐变化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反应是始终不变的;而塑造则是对个体目标行为反应进行逐渐变化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控制反应的刺激则是始终保持不变的。

不过,由于渐隐程序从一开始就强调最终的正确行为反应模式,因此能够比较好地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让个体少走弯路,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而且,由于始终是对个体的正确行为提出要求并进行强化,一般来说,个体更容易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训练。

三、渐隐的有效实施
如果采用渐隐程序帮助个体学习新的行为,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确定目标行为
在制定干预计划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具体的行为目标,要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将这个行为目标表述出来。

在渐隐程序中,所针对的行为目标是个体目前的能力水平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行为,且无法通过直接的训练而形成。

在运用渐隐程序训练的过程中,不管刺激条件如何发生变化,这个目标行为也都是始终不变的。

(二)确定目标刺激、起始刺激和各个阶段性刺激
确定以什么刺激作为控制行为反应的条件,是渐隐干预计划制定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内容。

一般来说,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比如颜色、大小、位置、强度等的变化常常被用于渐隐程序中。

比如训练自闭症孩子恰当地回答“你叫什么名字”这一问题,干预者可以通过在提问之后跟随不同音量的名字来让学生学会对此问题进行正确回答。

在这个例子中,干预者采
用音量作为刺激变化的维度,从大声地说出名字变化到不说名字,从而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回答。

训练儿童恰当回答特定问题的示例
·你叫什么名字?王强(老师提问之后大声地说王强)
·你叫什么名字?王强(老师提问之后用中等音量说王强)
·你叫什么名字?王强(老师提问之后用轻一点的声音说王强)
·你叫什么名字?王强(老师提问之后用很轻的声音说王强)
.你叫什么名字?王强(老师提问之后说王强,但不发出声音,只是嘴形显示)
·你叫什么名字?(正常提问形式)
除了刺激物的物理特征之外,教师为帮助学生学习所提供的各种辅助也可以作为渐隐程序中变化的刺激,如:教师的言语辅助、身体指导、额外的特殊教学材料等。

这些额外的辅助可以通过渐隐的程序系统地、缓慢地进行撤销,从而帮助能力有限的孩子学会所要求的内容。

比如,教学生学习竖式计算时,如果学生无法记住解题的步骤,可以利用渐隐程序不同程度地呈现解题步骤,让个体学会如何解答竖式计算题。

在确定什么刺激作为控制行为反应的条件之后,干预者需要确定最终个体需要学会的是在什么目标刺激条件下做出行为反应,即最终的目标刺激是什么。

通常,目标刺激是日常生活情境中个体出现目标行为时经常出现的刺激。

目标刺激确定之后,干预者可以根据目前个体的能力水平来确定起始刺激是什么。

在这个起始刺激条件下,个体基本能够产生所要求的目标行为。

接着,干预者需要分析起始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的差距,并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渐隐步骤,即确定从起始刺激到目标刺激之间的各种阶段性刺激,各个阶段性刺激按一定的维度缓慢变化并逐渐趋近于目标刺激。

在分解阶段性刺激的过程中,要求做到渐隐步骤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四种划分不同阶段刺激的方法
①从最多到最少的渐隐
划分不同阶段的刺激可以按照从最多到最少的原则进行。

在训练开始阶段,干预者提供最多的指导性刺激,如手把手的身体指导,然后逐渐减少身体辅助的数量。

通常,从最多到最少的渐隐可以从身体
指导到言语指导,最后到完全自然的刺激。

②身体指导的部位缓慢变化
如果干预者需要采用身体指导来帮助个体学习新行为,可以通过改变干预者与个体目标部位之间的距离来逐渐地撤销对个体的身体辅助。

比如,如果帮助一个孩子拉拉链,船么顺序可以是:干预者的手在孩子的手背上、干预者的手在孩子的手腕上、干预者的手在孩子的手肘上、干预者的手在孩子的肩上,最后到没有任何身体接触。

③从最少到最多的渐隐
从最少到最多的原则指的是,在矫正的最初阶段只提供最少数量的辅助,如果个体在尝试之后没有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干预者再增加辅助的量。

但是使用这一策略时,对个体在刺激呈现之后多长时间内必须做出反应有明确的限制,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个体没有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那么干预者就增加辅助如言语指导,如果个体仍旧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正确反应,个体可以继续增加辅助如动作渡示,如果个体仍旧没有做出正确的反应,那么就要进行直接的身体引导了。

④延迟时间
延迟时间程序采用自然刺激呈现与辅助性刺激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来作为刺激变化的维度,以引导个体学习新行为。

辅助性刺激通常是为了辅助个体学会该行为所增加的额外刺激,如言语指导、动作演示等。

延迟时间可以采取断续型的时间延迟,也可以采取渐进型的时间延迟。

断续型的时间延迟法:在最初阶段中,促进个体行为表现的辅助性刺激与自然刺激是同时呈现的,它们之间没有时间延迟。

随后,在自然刺激呈现之后可以采用一个固定时间的延迟,比如3秒之后再出现辅助性刺激,当个体能够表现出正确行为之后,延迟的时间可以继续增加。

渐进型的时间延迟法:在最初阶段中,促进个体行为表现的辅助惟有零秒的时间延迟,是同时呈现的。

随后,干预者可以缓慢地、系统一般常常采取每一次增加1秒的方式。

(三)确定各个阶段目标行为的成功水平
跟塑造类似,渐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区别强化的过程。

通过对各个阶段性刺激条件下所引发的目标行为进行强化一消退,使个体能够在最终目标刺激条件下也能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

在干预计划制定过程中,干预者要确定各个阶段性刺激条件以及目标刺激条件下个体目标行为的成功标准,即在某种刺激条件下行为发生次数或者质量到达什么水平,该阶段的干预目标就达到了。

(四)确定强化物
由于渐隐程序是一个区别强化的程序,因此强化物对于渐隐程序是否能够成功帮助个体学会新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前面所介绍的强化物选择方法如访谈、调查等方法都可以用来确定渐隐程序中的强化物。

(五)按计划进行区别强化
在计划制定完成之后,干预者可以根据预定的刺激变化的步骤对个体所出现的行为反应进行区别强化。

干预开始阶段,当个体在某个刺激条件下出现目标行为时,应该立即给予强化,直到个体达到该刺激条件下的成功水平。

当个体达到这一阶段的要求之后,干预者应该转而对下一个阶段性刺激条件下的目标行为进行强化,通过这一不断强化——消退的过程,直到个体在最终的目标刺激条件下也能表现出所要求的行为反应。

在渐隐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渐隐的进程。

只有当上一阶段刺激条件下的目标行为达到某一成功水平的时候,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

否则,如果没有足够次数的重复,很容易使个体刚刚获得的行为发生消退。

但是渐隐的速度也不能太慢,否则个体会越多地依赖于实施者所给予的额外辅助,反而对行为的习得带来不利影响,且不够经济。

当个体在最终目标刺激条件下也能够完成该目标行为、并达到预定的成功水平的时候,就可以引入间歇强化程序,逐渐减少强化物,使该行为成为个体的一种行为习惯。

四、渐隐的误用
虽然在渐隐过程中干预者一直是对个体的正确行为模式进行强化,个体不太会出现错误的行为。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无
意识地使用渐隐的程序,使个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有时甚至是非常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

例如,小庄常常出现撞自己额头的行为。

对小庄这一行为进行分析,发现该行为出现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而且据父母反映,小庄刚刚开始出现该行为的时候,他是在床上用头撞被子或者枕头,当时父母非常紧张,马上跑过来着他,问他怎么了。

但是慢慢地,父母就习惯了,而且被子和枕头软软地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伤害,小庄转而用头撞桌子,父母感到很紧张,因为桌子是硬的,每次小庄的额头都有点红,但是多次批评仍无效果之后,父母也就没那么紧张了,有时也就不再注意他,小庄继而出现了撞墙壁、撞地的行为。

在上述小庄的例子中,小庄是通过不断升级的行为来寻求父母的关注。

在行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小庄撞头这一不良行为始终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所针对的刺激条件即撞向哪里、所撞刺激物的柔软程度则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这是渐隐的一种误用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