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二)――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古代声乐艺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秦汉以后,宋元以前这段时期,歌唱和舞蹈进入了空前的合作,大型歌舞成了这个时期艺术形式的主流。

宋元以后,戏曲、曲艺艺术兴起,且逐渐占据了歌唱艺术主流,尽管如此,宋元以后民歌和艺术歌曲同样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明清的民歌极为丰富。

因此,我们把秦汉以后,明清以前这个时期划分为“古歌舞时代”和“戏曲时代”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关键词:封建社会古歌舞时代戏曲时代
一、古歌舞时代——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日渐成熟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先秦时期,出现空前的“文景之治”,这时的音乐也进入空前繁荣的景象。

短暂秦朝统一,结束了中国奴隶制,将历史推入了封建社会。

汉武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声乐、民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当时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乐府中集聚音乐家达1000余人,专门从事民歌收集和歌曲
创作,演奏和乐器制作。

当时乐府中的李延年[1]就是著名的作曲家。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乐府”时期就进入正规化、专业化的轨道。

(1)秦汉时期的声乐艺术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声乐艺术的主要形式是大型歌舞。

在汉代的歌唱领域,当时兴起了一种叫“相和歌”的歌唱形式。

“相和歌”开始产生于民间,是没有伴奏的歌谣。

后来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演唱形式,再后来发展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它不反要求一人唱、众人和,还加入了乐器伴奏,且要求唱的人不定期要敲打一伴节奏乐器。

“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构成了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

这是一种大型的声乐歌舞套曲。

当时相和大曲有15种。

“相和大曲”已经具备了三段式的歌舞曲的基本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的声乐作品,演唱形式到此已发展到相当水平。

西汉时期著名的歌唱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从“相和歌”、“相和大曲”的演唱形式看他们是当时比较大型的声乐艺术形式,“执节”者其实已起到了合唱指挥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更值得一提的是汉朝当时出了叙事歌体,这可以说是声乐艺术上一个极大进步。

就是典型的叙事歌曲代表。

全曲长达350多个乐句。

演唱必须具备相当的演唱技巧。

当时要用明亮动听、优美感人的声音演唱如此之长的歌曲,可见当时演唱者的声乐演唱技巧。

同时可以想象,若不经过严格训练和长期实践,这种程度的演唱功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还要一提是汉代除有乐府歌谣杂曲、相和歌外,还有饶歌、郊届歌、琴歌等声乐艺术形式。

“铙歌”是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的胡曲发展起来的。

主要用于军队仪仗、庆典、祭祀等活动。

要求乐器和男声齐唱相结合,可以说是我国大型交响合唱的先驱。

它比欧洲的康塔塔(大合唱)早了一千多年。

“琴歌”是一种自弹自唱的声乐艺术形式,当时出现了司马相如、刘向、桓潭、蔡邕等著名的儒士“琴歌”歌唱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声乐艺术
到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是民族音乐大融合的时期,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后演变为“清商乐”
[1]。

同时出现了音乐文化的大交流。

西域音乐文化开始东进,佛教开始传入并盛行。

统治阶级到处修建寺院,佛塔并常有歌舞杂技表演。

僧人也用歌唱吸引听众,宣传教义,这样一些西域传入的佛曲得到流传。

中国僧人也将“梵音”佛曲译为汉文,用中国音调演唱,由于受梵文拼音的启发,这样直接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展。

对后来歌唱和作曲产生深远的意义。

“佛曲”的传入对我国声乐艺术教学的发展起到启发的作用。

我们听佛教寺院里的僧人演唱,
声如宏钟,余音绕梁。

曲调平和宛转,声音轻松自如,嗓音经久耐用。

这就应该是利用科学发声方法的结果。

(3)隋、唐时期的声乐艺术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实现南北统一,自此以后,国家统一,声乐艺术的发展随入进了极其辉煌的阶段。

隋朝统治历史短暂,仅仅37年。

之后唐朝建立,大唐帝国统治近300余年。

尤其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100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社会富裕、经济繁荣。

这样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民族文化素质空前提高。

由于唐朝最高统治者对音乐的爱好与提倡,对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支配的作用,形成了举国上下喜欢音乐的社会风气。

最早成立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

在声乐领域,民间俗乐中的“曲子”和“变文”开始盛行,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演唱艺术的兴起。

虽然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清商大曲已是结构完整的声乐大套曲,但隋唐的“燕声大曲”[1]则进一步吸收了外来音调与形式,发展了歌舞音乐的更高阶段。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是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

由于这部名作早已失传,到了宋代,姜夔才在其中选一段填词,一直流传至今。

“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是一种可以随便填入各种歌词,百唱不厌的民间歌曲形式。

《杨柳枝》就是隋炀帝时相当流行的“曲子”。

另外,白居易、李煜等都有依声填词的《望江南》等名篇传世。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

是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

常先用散文叙述一篇故事内容、然后用韵文唱一遍,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所知道“念经”。

是我国唐代的一种声乐形式。

应该说唐代的“曲子”和“变文”也是构成我国民族声乐的两块基石。

唐大曲(燕乐大曲)的发展,促进了唐代我国民族声乐的全面发展。

在唐代还有专门从事声乐教育的机构黎园[2]。

既然有了专门的声乐培训机构,那么它就有专门的系统培养和训练方法。

这无疑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涌现大批高水平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如:许和子、张红红、刘采春、丽音等。

他们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先行者。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富有文化修养,构成了我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音乐家群。

在声乐方面最著名要算是永新(本名:许和子),吉州(今江西吉安市)永新县人。

史书记载,永新出楼歌唱“广场寂寞,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永新是我国历史以声情并茂著称的歌唱家。

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隋唐盛世,我国声乐艺术对歌唱情感的要求甚高。

另外一名著名歌唱家是天宝年间的念奴,据说:念奴一人可与
25人之多的乐队一起演唱,声音相互追逐媲美。

史书有载:“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部吹管逐。

”由此可证明,当时声音的发声技巧是何等高超。

用现在说法看来,发声方法不正确,不科学,共鸣调节不好,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音量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与25名管乐手配合演唱。

还有杨琼,是唐代著名的民间歌妓,本名杨播,乃江陵酒妓,也是唐代歌唱家中声情并茂的典范。

史书有载:“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


二、戏曲时代――宋、元、明、清时期声乐艺术的演变
(1)宋元时期的声乐艺术
经历随唐盛世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宋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

宋代以来,歌舞在社
会生活中地位逐渐缩小,代之而起是戏曲,曲艺的兴起。

北宋王朝统治的160多年间,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随之而兴盛。

为适应城镇市民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北京的各城镇中普遍设立了“瓦舍勾栏”[1]等如乐场所,这样市民音乐迅速发展,同时涌现出了大批著名曲词作家和唱词艺人。

创作出了极为丰富的曲子作品,并按一定的结构原则联成套曲形式――唱赚。

“唱赚”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演唱难度很大。

这时,说唱艺术走向成熟,创出大型的演唱形式——诸宫调,后来,诸宫调的形式为戏曲艺术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杂剧艺术由于吸收了唱赚和诸宫调的营养也越来越接近于真正的戏曲。

《西厢记》就是著名杂剧代表作品,是将歌唱和歌舞结合在一起的声乐形式,这又一次将中国声乐艺术推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南宋,城镇音乐文化得到更大发展“瓦舍勾栏”比北宋更多更普遍,已出现了民间艺术的专业组织——社会和书会。

南戏在杂剧影响下迅速成长。

南戏也称南杂剧,主要是由地方民间民俗歌曲发展而成。

“宋词”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可以歌唱的形式。

这种新的音乐文学形式,当时叫小曲、小唱、嘌唱或词曲。

配上音乐旋律称为曲牌,例如:《点降唇》、《菩萨蛮》、《卜算子》、《念奴桥》等。

创作宋词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豪放派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抒情派有晏殊、李清照、柳永、姜夔、沈括、张炎等。

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词曲歌唱家,如李师师、孔立传、张五牛等。

宋末,蒙古族兴起北方,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

元代文人地位极为低下,许多人流落民间。

特殊的生活环境,使杂剧艺术发展呈现空前的繁荣。

元杂剧在剧本结构、宫调体制、表演方式等方面比宋杂剧更为完善,更为成熟。

这样元代音乐出现巨大转折,由歌舞转向戏曲。

从此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基本分为歌唱和戏曲两个方向纵向发展。

戏曲艺术的确立与发展,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新的阶段。

元曲的内容通俗易懂,既反映人民生活而易于被接受。

元曲分杂剧和散曲。

元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和诸宫调。

小令是流传的创作的单首歌曲。

当时演唱水平相当高。

这时声乐艺术与戏剧等开始已有分离的迹象。

元杂剧继承了宋杂剧的传统,无论在形式、内容、曲调上都有很大提高,一大批优秀演员表演水平使当时北方舞台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元杂剧到后来实际上形成一种唱剧。

有点像西方的歌剧综合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