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易错的地理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易错的地理知识点
1.光照与热量
光照重视于获取太阳辐射的多少,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
热量重视于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纬度地点,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
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必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可是热量不足,是我国夏天气温较低的地方,因为该地空气稀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汲取作用也弱。
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必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分。
2.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
两者都是太阳能量的开释方式,但表现形式不一样;太阳辐射是络绎不绝进行的,而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
太阳主要经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此中,太阳辐射
为地球供给能量,促使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扰乱、损坏。
3.区时与地方时
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是因经度不一样而产生的。
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4.太阳高度与中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芒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此刻中午(地方时12时),称为中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
5.天气因素与天气因素
天气因素包含气温、降水等(若剖析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气温等方面去考虑);天气因素主要包含太阳辐射(纬度地点)、大气环流、海陆地点、地形、洋流等方面。
6.积温与气温
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均匀气温≥10 ℃连续期间日均匀气温的总和,它反应一地天气生长久内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
而气温是一地大气温度的反应。
7.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均温与最冷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表示天气的大陆性越强。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日日照充分,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益于作物营养物质的储藏。
8.海陆风、季风与季民风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惹起的,常出此刻滨海地区,是一日以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别(或气压带微风带地点的季节挪动)致使海陆之间气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而惹起的一种大范围地区流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相反的现象。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必定会形成季民风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别明显、风向变化显然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成季民风候。
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季风区指夏天风影响到的地区,而不是冬天风影响到的地区。
非季风区指夏天风影响不到的地区。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限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
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来说的。
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有关:某地近地面气压老是高于高空气压。
在冷热不均的状况下,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1.东亚的东南季风与南亚的西南季风
东亚的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别形成的。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别随和压带、风带地点的季节挪动共同作用形成的。
12.气压带、风带的挪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挪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挪动惹起的,就北半球而言,有关于二分日,气压带、风带夏至日地点偏北,冬至日地点偏南。
13.冷锋与暖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挪动,锋前是被迫抬升的暖气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锋前是被迫退后的
冷气团。
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老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降水也主要发生在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符号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老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挪动方向。
14.其实不是全部气压场中都有锋面形成
在水平气压场中,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四周,而不会形成于高压中心(反气旋)四周,因为低压中心四周气流是向中心辐合的,冷、暖气团能够在低压槽线处相遇,形成锋面。
反气旋在地面不可以形成锋面,因为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可以相遇。
15.热带雨林天气的特别分布及成因
(1)热带雨林天气其实不都分布在赤道邻近。
澳大利亚东北部、南回归线邻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
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天气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赤道地区其实不都会形成热带雨林天气。
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邻近,但因为地势较高,上涨气流弱,形成了热带草原天气。
16.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其实不必定存在互补关系。
比如,黄河下游、长江的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状况。
(2)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湖泊的地点。
位于河流源泉的湖泊,整年都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水起调蓄作用,洪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17.水文特色与水系特色
河流水文特色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绘: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流经天气区降水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有关);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④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松懈程度和植被的覆盖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⑤航运价值,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安稳、河流深且广阔,无瀑布、急流,航运价值高;
⑥水能资源,流量大、落差大的河段,水能丰富。
河流水系特色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绘:
①河流长度、流向;
②流域面积的大小;
③支流数目及形态;
④河网、密度;
⑤河流的宽窄、曲折、深浅。
18.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水资源是指全部能被人类利用的水体。
水能资源往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涛、洋流所储藏的动能资源。
19.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不必定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一般是指与同纬度海区对比较;不一样纬度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有可能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就比阿拉斯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20.地形、地形特色、土地利用种类
地形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区分的基本种类,一般分为五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地形特色则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等。
比如,华北平原的地形是平原,地
形特色是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展广阔。
土地利用种类分为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21.断裂与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必然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重点在于岩石能否沿断裂面有显然的位移。
22.正地形与逆地形
一般状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正地形。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
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山岭被侵害成了山谷,但从地质结构上看仍是背斜。
2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凑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懈聚积物的全过程。
风化作用是静态的损坏作用,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主要损坏因
素有温度、水、生物等。
风力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侵害、搬运和聚积过程,会形成风蚀地貌微风积地貌,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洞、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
24.河流各河段形成的地貌其实不同样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害地貌、下游为聚积地貌。
可是,河流的上游也有聚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害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堆积,就没有形成三角洲。
25.干旱与旱灾
天气干旱的地区不必定会发生旱灾。
旱灾主假如针对农作物而言的,受供需关系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可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因为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
26.火山、地震并不是只有弊
火山、地震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火山喷发物常常能形成肥饶的土壤;地震波能够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7.人口流动和人口迁徙
人口流动是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挪动,如民工流动、旅行活动等。
人口迁徙是指一准期间内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动。
两者的差别表此刻能否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地改动。
判断人口迁徙的三个重要标准:超越行政地区界限的空间位移、居住地更改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28.人口增加模式的比较
原始型与传统型:对比原始型,传统型人口死亡率有所降落,自然增加率有所上涨,均匀寿命有所延伸。
原始型与现代型:都是人口低增加阶段,但原始型的低增加是由高死亡率造成的,现代型的低增加是由低出生率造成的。
29.人口增加率降低不等于人口数目减少
人口增加率降低说明人口增加速度降低。
一般状况下,当人口增加率由正当变成0时,人口数目达到最大值;人口增加率为负值时,人口数目才减少。
30.并不是全部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
平原是聚落发育最理想的地方,但其实不是全部的平原都分布有密集的聚落,如亚马孙平原,因为地处热带,天气闷高湿润,居住条件不好,人烟稀罕,聚落极少;西西伯利亚平原由地处高纬,天气严寒,沼泽、冻土广布,聚落也极少。
31.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
城市化水平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速度反应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固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32.商业中心并不是都分布在市中心
依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常常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不是城市中心地区都为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3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农村地区转变成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一样阶段。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邻近的郊区转变成城市的过程,是郊区以第一家产为主向以第二、第三家产为主的转变过程。
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徙,城市中心区衰落,即出现“空心化”现象。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
指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落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34.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地区某种农业发展所必要的全部因素,要求剖析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好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含天气、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含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假如没有这类因素,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地区分布的可能。
比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独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洼),所以地形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知足很多条件才能进行,假如某一地区其余条件都能获取知足,惟有某一条件不可以获取知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若这个条件获取知足,则该条件常常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胜,但缺乏水资源,所以水资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
展的限制性因素。
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流水浇灌,水资源就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35.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前提是不违犯自然规律。
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此刻纬度较高的地区;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该地区热量特别丰富。
梯田一般合适布局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其实不是全部山区都能够经过修筑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36.耕种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种制度是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配套的农业技术举措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某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总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地区已开垦栽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之比。
三者在必定程
度上分别反应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37.农业生产种类与农业地区种类
农业为经过培养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家产,按生产对象往常分为栽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按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农业(投入少)和集约农业(投入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因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别,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区种类。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区种类有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栽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淆农业、乳畜业、地中海时鲜业等。
38.不是全部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
季风水田农业一般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其实不是全部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
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较高,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小型机械化水平较高。
39.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其实不是千篇一律的
只需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导向型工业也能够凑近原料产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导向型工业也能够凑近市场,如北京、上海邻近的牛奶生产。
40.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别
工业联系是指若干工业公司之间存在的关系,包含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公司或同类生产集中于必定地区。
与其相对应的是工业分别,是指工业公司、工业点等分布于必定地区。
工业的集聚与分别都是指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陆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色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41.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其实不是全部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
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坏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追求经济增加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必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存在必然的联系。
假如人类在追求经济增加的同时,着重环境保护,则能够有效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
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可是不可以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
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经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42.环境污染与生态损坏
环境污染主要包含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荒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生态损坏包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植被损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全世界天气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损坏。
43.新工业区其实不等同于高新技术家产区
新工业区有多种种类,此中两种最典型:
(1)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区,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特色是经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将众多中小型公司密切联系在一同。
(2)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家产为主的工业地区。
44.家产其实不只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家产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营销网络、建厂、建立研发机构等,此中建立研发机构是家产转移的高级形式。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假如为了利用当地低价劳动力和地价廉价的优势,同时又能占据当地市场,减少产品运输花费。
发展中国家
高考易错的地理知识点
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假如为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45.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世界定位系统
遥感主假如利用传感器获守信息,重视于监测、获守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办理和剖析系统,重视于信息管理、查问与剖析;全世界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来获取地面经纬度及高程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其功能重视于定位、导航。
2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