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历史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历史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
语文课堂上要求老师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在素质教育观下,教育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而是呈开放状态,面向更广泛的空间。

对语文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渗入历史知识,把“文史”结合起来,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合起来,增强知识对比和归纳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渗透,丰富语文课堂的知识,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凡教过语文的教师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老师、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就很难实现。

尤其是时代背景很强的文章。

比如:《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當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生活在宋金对峙的时期,他的词不再是词而是作为一名爱国志士的心声,他以赤诚之心爱着自己的祖国,渴望为她而战斗,因此在他的词中,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已成为主要内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写出了作者无法忘怀昔日抗金生活。

尽管在对自己的豪迈情怀的抒写后,他不得不以“可怜白发生”来结束全篇。

但这却更增强了全篇的悲壮。

这首词从正面抒写了作者的斗志,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坚定地抗战决心,强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豪迈的英雄气概。

设想一下,假如你不了解辛弃疾的生活背景,你能对他的词理解透彻吗?
又如“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而现在/乡愁是
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一小节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如果没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不明确造成祖国分裂的历史原因,学生是很难真切体会台湾同胞这种期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感情。

在世界史上,有一场著名的战争――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870-1871年期间。

法国国王为阻止德意志的统一,树立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德国的前身)开战。

战后,法国大败,普军进入法国,法国投降。

七年级课文《最后一课》就是法国作家都德以此为背景而写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说的是普鲁士人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后强迫法国人说德语。

这部小说写出了法国人失去国土和语言的悲哀,也写出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历史知识对于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语文是个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教学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的机会比较多,尤其跟历史的关系最为紧密。

加强历史同语文之间的横向联系,使知识互相迁移,适当渗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巩固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