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锦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万户飞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在诉说着对太空的向往。
70载风雨兼程,中国航天跨越发展,在浩瀚太空成就了一段____________的东方传奇。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太空探索水无止境,而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____________,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不仅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航天人努力前行的初心伟力。
长征运载火箭顾问龙乐豪,率领团队研制出世界一流大型火箭,耄耋之年依然坚守在航天第一线……这样的例子____________。
发展航天事业,不能____________、依循他国道路,而应自主创新。
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波澜壮阔不孚众望不胜枚举杞人忧天
B . 气象万千不负众望吉光片羽杞人忧天
C . 波澜壮阔不负众望不胜枚举邯郸学步
D . 气象万千不孚众望吉光片羽邯郸学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
B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C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既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D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自探月工程启动以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B . 探月工程自启动以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C . 启动探月工程以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D . 探月工程的启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二、阅读理解 (共4题;共38分)
2. (6分) (2019高一上·台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
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
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
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
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
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
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
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
”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
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
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
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
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 . 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 . 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 . 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 . 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
一种缺点。
C .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 . 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 . 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 . 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 . 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3. (9分) (2019高一上·大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3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
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
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
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
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
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
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
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
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
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
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
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1)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做学问要“潜心十年”,甘坐“冷板凳”。
B . 对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热爱学术。
C . 学者在媒体上讲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D . 媒体需要的是“全才”型的“媒体学者”。
(2)对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根据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B . 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C . 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
D . 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实际上都在暴露自身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
B . “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
C .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很充实、幸福。
D . 媒体只要不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就能与学者形成良性关系。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
20世纪30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衙门当警察。
梁振英于1954
年8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
二十岁之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
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
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妹妹都是走路上学。
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
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
从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
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
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
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
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
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
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
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修读建筑测量系。
取得高级文凭后,梁振英于二十岁那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现为西英格兰大学) 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
在留学英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梁振英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费用。
他每周打工三个晚上,每次六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
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十多公里。
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参加社会活动。
当时梁振英是当地香港留学生的学生会主席,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每个星期天他还去教当地的华侨子弟学中文。
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
学成回港的梁振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
起初,他加入老牌测量师行“仲量行”,成为一名测量师。
过了五年,梁振英被擢升为这家英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第一位华人董事。
当时年龄不足三十岁的梁振英年薪已高达上千万港元。
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1993年,梁振英创立了梁振英测量师行。
2000年,通过互换股份与英国DTZ及新加坡的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合并,梁振英测量师行易名为戴德梁行。
这家布点遍及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
2006年,梁振英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首度晋身集团董事局。
一年后,梁振英又由戴德梁行北亚区主席升任为亚太区主席。
此时,离他事业起步刚好三十年,梁振英已从一无所有的小青年变成了颇具经济实力的香港企业家。
作为香港专业联盟主席,梁振英率先鼓动香港十个专业团体五万多专业人才加强与内地交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内地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身为香港“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成员的梁振英,就开始与内地结缘,并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
1984年,中英谈判碰上新界的租约问题。
当时,新界的全部土地楼房,不论地区、新旧、用途,地契年期全部在1997年6月27日届满后,由中、英两国共同解决。
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房地产市场,缺乏经济和合约上的知识,中央想找个香港人咨询意见。
有位官员记起一个经常到内地讲课的年轻人——梁振英,就请他帮助写意见书。
梁振英立即动笔撰写。
几个月后,这份意见书中的建议成为中方意见,并成为《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的主要内容。
在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的同时,梁振英亦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1985年,梁振英出任香港基本法
咨询委员会委员;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1993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小组港方组长;1996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1997年出任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召集人。
此外,他还担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梁振英不无自豪地回忆道:“参与回归的全过程,为香港回归效力,亲历国家和平统一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最难忘的经历。
”
(选自2012年第6期《名人传记》,有改动)
(1)梁振英青少年时代是如何面对贫困生活的?
(2)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梁振英从寒门学子成长为行政长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梁振英成功原因的理解。
5. (11分)(2017·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20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
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学科.网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空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
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
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B . 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
C . 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 . 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2)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 饰以温慎举以予人
B . 向着仆之期足下之心儿之成,则可待乎
C . 其有国者成败废兴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 . 能不亡失而恩念至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与赏析不正碲的一项是()(3分)
A . 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 . 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 . 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 . 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