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容甫先生行状》注释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容甫先生行状》注释及翻译
原文:
汪容甫先生行状①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②,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③,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④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⑤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⑥,卢学士文弨⑦,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⑧治经术。
谢侍郎墉⑨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11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12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13书石,嘉定钱通判坫○14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15、金石之学○16,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17,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18,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19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
①行状:也称“行述”“事略”。
是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为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②提学试:清代院试的俗称。
因考试由提学道(即学政)主持,故称提学试。
③附学生:明洪武初,生员虽定额,但不久即增广,不拘额数。
至宣德时,以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各有一定额数。
到正统元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则称附学生员,省称附学生,或附生。
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④仪征:地名,在江苏扬州。
⑤杭编修世骏:杭世骏(1695-1773),曾任翰林院编修,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经
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
⑥朱学士筠:即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号笥河,清代著名学者,人称“竹君先生”。
⑦卢学士文弨:即卢文弨(1717-1795),字召弓,人称抱经先生,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曾任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读学士、广东乡试正考官、提督湖南学政等职。
⑧颛:通“专”。
⑨谢侍郎墉:即侍郎谢墉(1719-1795),字昆城,号金圃、丰甫、东墅,晚号西髯,浙江嘉善(今上海市)人,清朝乾隆六部侍郎、文学家。
⑩拔贡生:通常称拔贡。
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
清初六年考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
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
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11朱文正(1336年-1365年),是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曾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
○12毕尚书沅:即尚书毕沅(),清代官员、学者。
字纕蘅,亦字秋帆,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广总督等职。
是大学问家著《续资治通鉴》《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13程孝廉方正瑶田:孝廉方正程瑶田(1725~1814),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
安徽歙县人。
精通训诂,提倡“用实物以整理史料”,开启了传统史料学同博物考古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在数学、天文、地理、生物、农业种植、水利、兵器、农器、文字、音韵等领域,皆有深入研究,堪称一代通儒。
著有《通艺录》《释虫小记》《释草小记》等。
○14钱通判坫:通判钱坫,清代书家。
字献之,号小兰、十兰。
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精训诂,明舆地,尤工小篆;晚年偏废,左手作篆尤精绝,兼善铁毫。
○15词章:诗文的总称。
○16金石之学: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种专门学问。
○17名物象数:名物,给事物命名,辨明物理的学问;象数,易学术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
○18菽水:豆与水。
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
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19趋庭: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季氏》。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鲤,孔子之子伯鱼。
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作者简介:
王引之(1766年-1834年),江苏高邮人,字伯申,号曼卿,是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长子,清代著名学者。
三十四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三十八岁参加翰林院考试,名列一等,晋升为侍讲。
六十二岁,升为工部尚书,英武殿正总裁。
皇上赐准其在紫禁城内骑马。
六十岁代理户部尚书。
六十四岁代理吏部尚书。
六十五岁调任礼部尚书。
道光十
四年,复任工部尚书,六十九岁去世,谥号“文简”。
王引之少年就从事声韵、文字、训诂学研究,深得王念孙的精髓,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
著有《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经传释词》十卷。
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
译文:
先生名叫汪中,字容甫,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非常好学。
家中贫穷买不起书,就帮助书商到集市上卖书,于是遍读经史及百家著作,过目成诵。
二十岁时,参加院试考试,考场上写的文章《射雁赋》被定为第一,考中秀才,诗歌、古文一天天进步。
仪征的运盐船遭遇火灾,烧死的人很多,无法统计,汪先生做了《哀盐船文》翰林院编修杭世骏为文章写了序言,认为文章写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此名声大振。
当代的学识渊博的儒者像学士朱筠、学士卢文弨,见到先生所写的文章都赞赏,认为他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专注地研究经学。
侍郎谢墉担任江东提学,特别选拔先生为拔贡生。
每次朝考,都为他另外出一榜,名字列在众贡生的前面。
谢侍郎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爵;如果凭学问,那对容甫我应当拜他为师。
”他就是像这样的被敬重。
朱文正担任浙江提学,先生前去拜谒,向他讲述了扬州割据的事情以及为节操而死的人,写了《广陵对》三千字,文章博通古今,堪称天下奇文。
尚书毕沅担任湖广总督,招揽文学志士。
先生前去投奔他,为他撰写《黄鹤楼铭》。
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擅长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的通判钱坫擅长用篆字书写匾额,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三绝”。
先生在六经、诸子之学、史学以及诗文、金石学方面,无不通览。
于是开始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研究范围涉及文字训诂、事物名称、占卜卦象等,特地用论说叙录的形式写成《述学》内外篇。
又对《春秋》之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著成《春秋述义》一书。
见解超群卓异,议论者都认为自唐以后没有超越他的。
写文章植根于经学和历史,并受到汉、魏文风的影响,不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人的风格,而是取法古人,所以非常突出地形成一家之言。
先生本性纯朴正直,对自己的容貌和举止不加修饰,痛恨当时的所流行的阴阳学所秉承的拘束顾忌之说和佛家道家所宣传的神怪之说,总是不遗余力的批判它们。
而遇到一行美好的句子,一篇好的文章、一首好的诗歌,则是不断地称赞。
侍奉母亲以孝闻名,贫穷得连基本生活资料都没有,就卖文章来养活母亲,在母亲身边辛勤服侍劳作,对繁杂卑贱之事从不推辞。
对于他的知己老友死后家道衰落的,对他们的家人关心恤问超过友人生前,这都是因为他本性笃实厚道的缘故啊。
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上去世。
先生是我父亲所推崇佩服的人,他的学问和品行,我在接受父亲教导的时候很早就听说了。
而先生对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加奖励,以为是可读的父辈的书,而又有知己之感。
虽然不能写文章,但仍然想要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行论述,以劝告后世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