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闻喜花馍的民俗形式与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
非遗传承
文 赵国珍
浅谈闻喜花馍的民俗形式与艺术特色
闻喜地处山西南部,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摇篮之乡。

面食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被闻喜群众发展成多样的民俗艺术作品,其中,面塑在这里扎根、孕育、成长、发展和壮大。

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闻喜花馍,2008年,闻喜花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闻喜人逢年过节、大事小事都要用花馍来祭祀、庆典、赠礼,当地有句俗语:“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

”因此闻喜县也被誉为“花馍之乡”。

现在闻喜大多数农村仍延续着做花馍的工艺与习俗,运用在不同的人生礼仪习俗中。

一、民俗与闻喜花馍的题材寓意
闻喜花馍发展至今,始终和民俗文化紧密相联。

其造型、题材、寓意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不同民俗时节做的花馍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

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了花馍艺术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完整的花馍体系。

(一)节日里各种花馍的吉祥寓意
一年到头每个传统时节,闻喜人都要做各种各样造型的花馍来祭祀、祈福、赠礼,它们凝结着闻喜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真诚的精神寄托。

1.花馍在闻喜新年里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定造型的花馍送给特定的人,表达了特定的寓意。

如“福婆婆”,即在大圆馍上用象形的手法,做成乐呵呵的胖老太,送给家里年长的婆婆,寓意着婆婆福如东海;“聚宝盆”是在凹形馍上放几个元宝,送给家里主劳力,寓意着家里财源广进;“石榴馍”,是在圆馍上做个象形石榴,点
上一点红,送给媳妇,寓意着“榴开
百子、多子多福”;“生肖动物”是
根据孩子属相捏个动物造型,用黑豆
做眼睛,送给孩子,寓意着孩子平安
健康;“枣花馍”是馍里放枣,装点
上面花,送给客人,寓意着把吉祥祝
愿送给客人。

春节时最常见的是“枣
花馍”的制作,其造型多似道教太极
图中阴阳鱼的造型,这种造型表现是
道教文化在花馍中最直接的体现,也
是很好的研究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关
系的有力资料。

2.清明是扫墓祭奠祖先的节日,
闻喜人喜用花馍来祭奠祖先。

清明做
的花馍有:“蛇盘盘”为一个长蛇造
型的花馍,在坟前绕一周,蛇头由晚
辈来吃,寓意着去毒消灾。

也有一些
动物题材的花馍,清明时花馍造型都
比较浑厚质朴,颜色纯度较低,代表
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尊重。

3.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为献祭
“纺织之神”织女的节日,也是女子
祈求美满婚姻的节日。

这一天闻喜女
子会做巧花花馍,又称“巧饽饽”,
这种花馍形态写实,造型浑厚而饱满,
最大程度保留了花馍的食用价值。

4.“中秋”又叫“仲秋”,与祈
求团圆有关,也称团圆节。

这时,闻
喜人会做个大圆形花馍来过中秋节,
即在大圆形花糕上,装饰上各种水果、
蔬菜、五谷造型的面花,来祭拜月亮、
祈求团圆。

5.农历十月初十,即丰收节。


喜人制作“猪头、羊头、麦秸山”等
题材的花馍祭祀神灵,寓意着感谢一
年丰收时节与好光景。

该花馍保留了
早期祭品的浑厚与大气。

(二)人生礼仪中的题材寓意
闻喜人一生中的每个转折都有花
馍来见证,各种造型的花馍被赋予了
各种美好的寓意,表达了闻喜人对生
活的美好祝福与祈盼。

1.满月时,按闻喜的习俗,姥姥
为孩子捏制“老虎火喜”馍,它是闻
喜花馍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内容,“火
喜”为闻喜方言,意为“护携”的意思。

花馍整体造型意为老虎保护孩子长大
成人,这些造型元素组合到一起就是
浑然天成的精灵化身。

花馍造型精细,
颜色绚烂,又适当留白,从视觉上符
合美学原理,整体性强;从象征含义
讲真切而朴实。

2.十二岁生日,山西传统民俗
比较重视孩子的十二岁生日,即过了
十二生肖一周期,就标志着进入成年
周期。

这时长辈会为孩子准备“箍拦”
花馍,是一个圆环花馍上塑着生肖、
花卉、祥禽瑞兽等造型。

生日当天由
姥姥端起“箍拦”花馍在过生日的孩
子头部顶一顶,“箍拦”寓意着枷锁,
为锁住孩子,不被鬼怪逮走,请天地
神保佑孩子平安,总之希望孩子吉
祥多福。

[摘 要] 闻喜花馍起源于汉代祭祀活动,发展到明清已成为祭祀、庆典、过事、观赏、食用为一体的可食性艺术品。

通过搜集资料、多方考察及深入研究后,从民俗题材寓意、造型、色彩等艺术特点来论述闻喜花馍,对现代闻喜花馍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关 键 词] 
闻喜花馍;题材;寓意;艺术特色
《老虎火喜》
13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非遗传承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
3.婚礼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在闻喜地区婚礼上,花馍占据着重要地位。

新郎迎亲前要理发修面,食用形似肾的“馄饨馍”,寓意着新郎已成熟。

结婚当天,新娘家要做“莲花馄饨”花馍,由新娘家的“全人”带到村口,由新郎已结婚的姐姐或嫂子接住,带入洞房。

新郎家要给新娘蒸“上头糕”,“上头”意为梳洗打扮的意思,在结婚当天以“上头糕”为聘娶凭证,新娘见到“上头糕”就认定是婆家人了。

“上头糕”造型一般为一对龙凤,在龙凤间放一只石榴,用红线穿起来,寓意着月老穿红线,龙凤心相连。

4.到了“知天命”“耳而顺”的年纪,晚辈要在老人过寿时送花馍,老爷子过寿时送个“九狮同菊”花馍,意为九世同居。

老太太过寿时,送个“九凤朝阳”,取凤凰祥瑞之意。

也有做寿桃花馍,题材有松鹤延年、鹿鹤平安、喜鹊登梅、耄耋(猫蝶)富贵(牡丹)、八仙庆寿、五福捧寿、福寿禄三星等,均取自古代神话典故的美好寓意。

5.在丧礼中,闻喜人必须做一对“面狮”花馍,造型抽象、颜色艳丽,人们用这些神兽为逝去的亲人看门守户、祈福以及表达思念之情。

6.上梁乔迁之时,闻喜人要做个节节高的花馍,底座较小、多层逐渐向上叠落、直到顶上呈尖锥形,每个花馍都卷着枣,点缀着面花,造型简约利落。

当地人叫这种花馍为“上梁糕”,寓意着生活越过越好,也有做成仙桃形花馍,比寿桃花馍体量小、轻盈,用以祭拜建筑始祖鲁班。

二、闻喜花馍的艺术特点
闻喜花馍作为河东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经典的民俗精品,具有浓郁的晋南民俗风情和地方艺术特色,其造型精细、色彩艳丽、神态逼真,从饱满有序的整体形态中体现出纤巧、夸张、想象、仿生、晕染、寓意、谐音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花馍造型特点
1.纤巧精细。

闻喜花馍与山西晋
北浑厚、朴拙的花馍特点相比,其形
态纤巧、体量轻盈,曲线与弧度运用
得较多,给人以空凌玄妙,繁而不乱
之感,它通过张扬、直率的表现手法
更多赋予了花馍灵动的气息。

2.神态逼真。

由于人们对生活的
感悟,民间艺人在花馍制作过程中对
人或事物的造型进行提炼和概括,是
巧思理解和心手合一的率性塑造,通
过娴熟的表现技法将人们喜爱的神态
逼真的塑造出来,让花馍造型呼之欲
出,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每个
花馍都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诉求,花馍
逼真的神态特征也增强了花馍形态的
视觉体验。

3.形态仿生。

“仿生”在民间艺
术作品中是运用较多的一种艺术表现
手法,即从动植物丰富形态中汲取灵
感,仿照形态特征,进行艺术形象创
作与造诣,向人们展现出无限的造型
美和视觉美。

闻喜花馍也运用这一手
法丰富了花馍造型。

如丰收节里做花
馍保留了这一实物特征,并用简约造
型的小“面花”予以装饰,增强了画
面在造型艺术上的抽象性和精神性。

4.形体夸张。

夸张是在符合客观
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特征,以达
到其理想的艺术效果。

闻喜花馍运用
这一表现手法,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
又抒发了人们强烈的思想感情。

比如
“老虎火喜”馍,按照现代审美标准
来衡量,不符合造型原则与视觉规律。

但是花馍整体造型质朴、浑厚,抓住
其重要动态特征,忽略了其写实部分
及过多细节部分,构思巧妙,粗中见
细,并在各种突出造型上实施彩绘,
以巧妙构思夸张老虎的动态造型及表
情特征,实现了闻喜花馍特有的使用
功能和造型艺术的感染力。

(二)花馍色彩特点
闻喜花馍的艺术效果除造型特征
以外,还以色彩来烘托协调整个氛围。

自制自用的花馍在造型特征部分,略
点色彩,点明了其中的寓意即可。


些专用祭祀及大型庆典的花馍,色彩
纯度高、对比性强。

1.色彩效果艳丽。

闻喜花馍的上
色均为食品用色,整体色彩效果艳丽、
明亮,和谐统一。

花馍的颜色主要使
用明度较高的大红、玫红、绿、黄、
蓝等食品色。

上色方法也不大一样,
有的是在“和面”时把食品色和到面
里,这种花馍主要用于装饰或观赏,
视觉效果比较突出;有的花馍是在蒸
熟后,趁热上色,以此表现出颜色的灵
动性。

闻喜花馍在色彩搭配上采用了
对比与互补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花馍
的画面平衡、鲜活,气氛活跃,符合了
人们的视觉审美规律。

2.强调晕染。

“晕染”是绘画的
一种技法,在花馍制作过程中运用颜
色由浅至深表现“晕染”效果,通过
虚实相生的绘画特点,从颜色的变化
中影响和引导人们视线规律,目的是
使花馍造型更具立体感与空间感,传
统闻喜花馍尤其注重体现这点。

因此,
色彩“晕染”在闻喜花馍中的运用不
仅增加了花馍造型的灵动感和民俗艺
术特殊的气韵,同时也增强了花馍的
空间层次感和视觉审美情趣性。

民间艺术瑰宝之闻喜花馍,伴随
着民间活动发展几经沉浮后,一直延
续到现在,它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与向往,是人类发展史中对朴
素意识、愿望、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也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民俗艺术精髓。

经过现代工艺处理,它将逐渐发展成
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
俗产品。

[作者简介]
赵国珍,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讲师。

[作者单位]
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编辑:刘莉琴)
13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