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日昌心理测量第六章智力测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智力测验
一、智力理论
二、比奈系列量表与中国-比奈智力量表
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四、非言语智力测验
五、婴幼儿智能测验
六、创造力测验
七、智力测验的优点与局限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Intelligence”最早由哲学家斯宾塞和高尔顿引入英文,用以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

“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像智力概念那样如此广泛地被人运用和接受,同时又是如此难以捉摸、令人困惑。

”(S. Sternberg. Beyond IQ. )
1、智力是一种学习能力(伯金汉、科尔文、汉蒙)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桑代克、斯腾等)
3、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奈、推孟)
4、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斯腾伯格)
5、智力是综合能力
(1)韦克斯勒:”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


(2)斯腾伯格:”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和获益的能力,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适应不断变化、模糊多样世界的能力,以及激励自己有效地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的能力。

(二)智力因素分析理论:探讨智力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结构。

有四种基本的结构看法:无层次排列(每个因素重要性相等)、立体排列、等级层次排列(某个因素更具普遍性,因而更重要)、辐射(圆形)排列。

1、Spearman二因素理论:G (General factor)因素和S (Specific factor)因素。

“迄今为止最确定的研究成果”(W. Stern)
2、L. L. Thurstone多因素理论。

基本能力学说(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PMA)。

7种:
空间能力S (spatial or visualization):空间知觉与几何想象能力;
计数能力N (number):计算简单算术和处理数字能力;
言语理解能力V (verbal comprehension):对文字和语义的理解;
词汇流畅性W (word fluency):迅速生成和流畅使用词汇;
记忆能力M (memory);
推理与归纳能力R and I (reasoning and induction);
知觉速度P (perceptual speed).
根据上述七种基本智力能力,塞氏在1941年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PMAT )”
3、J. P. Guilford三维结构模型(内容、结果、操作)
4、卡特尔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5、Sternberg三元智力理论
二、智力测验的发展
•高尔顿与生理计量法(测验运动的倡导)
•比奈和智力年龄
•推孟和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与离差智商
•皮亚杰与认知发展测验
•斯腾伯格与三元智力理论
第二节个体和团伙智力测验
一、比奈量表
(一)比奈西蒙量表(智力年龄、比率智商概念)
1905年量表:第一个智力量表;30个测验题目;以通过项目的多少区分智力的标准;内容涉及记忆、言语、理解、手工操作,并出现年龄量表的雏形。

1908年量表:项目增加到59个;测验项目以年龄分组(3-13岁,每岁一组);以智力年龄评估个体智力,不管其实际年龄的大小。

1911年量表:改变一些内容和呈现顺序;适用范围扩大,增加成人组项目。

(二)斯坦福-比奈量表(推孟修订)
1916年量表:首次引入比率智商IQ作为个体智力水平的指标;使测验标准化,对每个施测项目规定了详细的指导语和记分标准。

1937年量表:将量表一分为二,由两个等值量表L和M量表组成;使用范围:1.5-18岁,但常模资料局限于白人。

1960年量表:和二为一成LM量表;适用2岁-成人;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标准差为16)。

1972年量表:重新修定常摸。

1979-1986年R. L. Thorndikie, E. Hagen, J. Sattler等人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四版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四版的特点:
1、内容扩展,从早期版本偏重语言扩大到数量、空间以及短时记忆,涵盖了认知技能与信息处理能力;
2、为了分析认知发展水平和类型,以“分测验”代替了“年龄量表”;
3、15个分测验归结为四大领域;
4、保存原来的适应性测验(每个人只接受适合于自身实际表现水平的题目)特点,保证信度与准确性;
5、除总体IQ分数外,还可以获得四个领域的分数以及15个分测验的个别分数及常模,于是可以获得详细的诊断和评估资料。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四版使用目的:
1、帮助区别智力落后儿童与学习障碍儿童;
2、帮助教师、学校心理学家以及从事心理辅导的人员了解学生在学校中为何有特殊的学习困难;
3、帮助鉴定智力超常儿童;
4、运用于研究2岁到成人的认知发展。

(三)中国比奈智力量表及其使用
1、陆志韦于1924年第一次修订斯坦福-比奈量表;
2、1936年陆志韦与助手吴天敏第二次修订;
3、1981年吴天敏第三次修订,测验对象扩大到2-18岁,删减了部分项目,每岁三题,共51题。

4、使用。

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概念)
1、分为言语量表(常识测验、理解测验、算术测验、类同测验、背数测验、词汇测验)和操作量表(数字符号测验、填图测验、积木图案测验、图片排列测验、拼图测验).
2、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1949年。

适用于6-16岁儿童,1974年修订(WISC-R)。

中国修订本1979-1981年由林传鼎、张厚粲等完成,适用于中等以上的城市儿童。

3、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 AIS)1955年。

1981年修订(W AIS-R),中国修订本1982年有湖南医学院龚耀先主持完成(W AIS-RC)。

4、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1967年。

适用于4-6岁半的儿童。

韦克斯量表有许多优点,主要的如:
(1)便于测量各种智力因素;
(2)测验的年龄覆盖范围大;
(3)测量的智力范围广;
(4)应用范围大。

缺点或不足之处。


(1)三套量度表难度的衔接不好。

如追踪测量,先作儿童量表后作成人量表时,后者的智商往往高于前者很多(排除了学习效应因素)。

(2)分测验中有些起点偏高,可能由于取样时排除了智力低下的人,所以不便于测量低智力的受试者。

四、非言语智力测验
(一)希-内学习能力测验(Hiskey-Nebraska T est of Learning Aptitude, H-NTLA).
1944年编制,对象:聋哑儿童,1955年发表了正常儿童的标准化量表。

12个分测验:穿珠、记颜色、辨认图画、看图联想、折纸、摆方木、完成图画、记数字、迷方、图画类同、空间推理。

特点:
(1)不要求被试用语言或文字回答,全部用操作的方式进行,但测验的依然是G因素。

(2)在操作上增添了适合聋哑儿童的手语,并对测验方法有详细说明。

(3)为了避免将聋哑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采用了学习年龄(LA)和学习商(LQ)的概念。

学习年龄指具有某一年龄阶段的聋哑儿童相同的能力。

LQ=(LA/CA)*100。

(二)瑞文推理测验
1、属于团体智力测验,包括有三种水平:
A、瑞文标准推理测验(1938),适用于5.5岁以上智力发展正常的人,属于中等水平的瑞文推理测验;
B、瑞文彩图推理测验(1947),用于幼儿和智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属于最低水平的瑞文测验;
C、瑞文高级推理测验(1941、1947、1962),用于智力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属于最高水平的瑞文推理测验。

特点:非语言的图形推理。

中国修订本,1985年张厚粲主持。

2、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使用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PSTS答题纸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兄弟姐妹几人——
•施测日期—年—月—日出生日期—年—月—日
•请把你所选择的答案号数填入空格,请对准题号。

标准答案
•A:4512;6362;1345
•B:2612;1356;4345
•C:8238;7451;7612
•D:3437;8654;1256
•C:7682;1516;3245
年龄换算
1、测查日期减去出生日期;
2、从3个月1天到8个月30天,为半岁;
3、前一年9个月1天到下一年2个月30天为整岁。

4、中国常模年龄组:5岁半、6岁、6岁半、7岁、7岁半、8岁、8岁半、9岁、9岁半、10岁、10岁半、11岁、11岁半、12岁、12岁半、13岁、13岁半、14岁、14岁半、15岁、15岁半、16岁、16岁半、17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
5、17岁组指0月1天至19岁11月31天;20岁组指20岁0月1天至29岁11月30天;以此类推。

70岁组指大于或等于70岁1天。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平滑百分等级换算表
五、婴幼儿智能测验
1、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 GDS)。

量表结构包括动作能(粗动作、细动作)、应物能(对外界刺激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言语能(听、理解、表达能力)、应人能(生活能力及与人交往能力);
2、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 est, DDST):105个项目,测验0-6岁的应人能、细动作-应物能、言语能、粗动作能。

3、新生儿行为评定表(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NBAS):1973年编制。

评估六大类行为:习惯化、朝向反应、运动控制成熟性、易变特点、自我安静能力、社会行为(微笑、拥抱等)。

4、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适用于1-30个月的婴儿,包括三个量表:智能量表,运动量表,行为记录。

六、创造力测验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影响创造力。

(一)南加利福利亚大学测验(吉尔福特等人编制),重要测验发散性思维。

包括词语流畅性、观念流畅性、联想流畅性、表达流畅性、非常用途、效用测验、故事命题、推断结果、职业象征、组成对象、绘图、火柴问题、装饰。

(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主要考察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确性。

七、智力测验的优点与局限
(一)智力测验的优点(与学业考试相比):
1、严格筛选的试题比较有利于考察被试的各种能力,而不仅仅考察某一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
2、与更大范围的具有代表性的常模比较,分析个别差异,评估智能水平;
3、可以对儿童智力进行快速而有效地评估。

(二)智力测验的局限性问题:
1、智力的实质(智力是什么)——理论基础智力的实质(智力是什么)——理论基础;
2、传统智力测验的结构效度:G因素存在吗?是什么?
3、传统智力测验的功能——测量个别差异——正态分布:智力测验只能从宏观上描述个体外在的行为结果,却忽视了对个体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精细分析及对个体内部加工机制的探索,因此它可以对人群进行分类和预测,却无法对个体真正的内在的薄弱点作出精确的诊断,从而满足社会更为精细的需求。

4、传统智力测验的公平性
5、传统智力测验的预测效度
(三)智力测验的发展趋势:
1、与实验结合,探讨智力加工的内在机制;
2、注意智力的核心—元认知的测量与评定;
3、将智力测验与智力的训练结合起来,重视智力培训和提高的程序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