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官逼民反,中国历史上因为剥削和压迫而引发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黄巾起义也在其中。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相同点的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C.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2.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段话论述了北魏迁都的()
A.原因B.目的C.结果D.影响
3.下图变化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B.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地区社会秩序安定D.农作物新品种大量引进
4.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写到“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A.秦统一六国B.汉武帝的大一统
C.司马炎建立的西晋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
6.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除了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收集逸闻轶事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7.下图图片是考古发掘出土的两汉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说明丝绸之路的作用是()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B.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是长安和大秦C.丝绸之路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D.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8.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9.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
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凝固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

从下面这幅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西汉初年牛车普及 B.牛力气大,适宜拉车C.当时交通不便
D.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11.“距今(2019年)八千年前,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已进行原始农业生产。

”下列图片所示文物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北京人头盖骨B.山顶洞人骨针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D.人面鱼纹彩陶盆
12.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开始于
A.夏朝B.西周C.秦朝D.汉朝
1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士人的解放D.社会大变革14.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族都有怨恨情绪)。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5.《史记》中记载:楚庄王经过长期的斗争,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于是来到洛河,耀武扬威的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A.王室衰微,分封破坏B.礼法破坏,百家争鸣
C.王室内讧,等级不再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
16.“雕琢一枚龟甲或者兽骨,厚重的历史,因此竖起了纪念的墓碑……锐利的刀锋划过残损的躯壳上,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再次站立起来,讲述曾经的……”材料中的“原始的生活符号”是指()
A.隶书B.金文C.甲骨文D.小篆
17.考古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遗址之一。

它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二里头遗址18.《左传》中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
皂……”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原始社会时期禅让制B.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C.西周的分封制
D.秦朝的帝制
19.下面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城濮之战
20.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其主张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二、材料分析题
2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

情境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请回答:
(1)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概括情境一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情境二同学们学完《百家争鸣》一课,商议着排练一段历史剧来表现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同学们纷纷要求扮演角色,并设计了以下的对话:
同学甲说:“我认为国君只要实行仁政,就能天下无敌了。

”同学乙说:“我觉得国君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国家自然就能治理好。

”同学丙说:“我反对你们的观点,我以为国家要立法严厉明确,要树立君主的权威,这样就没有人敢犯法,国家才能治理好!”
请你判断:
(3)同学甲反映的是那个学派的观点?这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4)同学乙和同学丙分别反映哪两个学派的观点?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5)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哪个学派的治国观点来加强对全国统治?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图一中画像人物是谁?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二是()的政治体制示意图,在这种体制中,()掌管行政,御史大夫掌管(),在地方推行()。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图一人物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23.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材料三(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四(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令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表现。

(2)材料二中的文物反映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举一例说明。

(4)根据材料四,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2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图示话分立)
材料一
(迁徙话开发)
材料二见如图
(汉姓话融合)
材料三见如图
(总结话特征)
材料四:见表格
时期时代特征
先秦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
请回答: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定材料三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哪场改革?该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请写出来。

(4)综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写出材料四中“”所代表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详解】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社会矛盾尖锐而爆发,属于相同点,故A不符合题意。

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王朝的统治,属于相同点,故B不符合题意。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具有突发性,东汉黄巾起义则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准备,故C符合题意。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而失败,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平城作为都城的不便之处,反映的是北魏迁都的原因,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A。

3.B
解析:B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江南地区在秦汉时期落后于北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选B项;自然条件优越和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是江南地区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大量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排除D项。

所以本题应选B。

4.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流域。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统一北方。

263年,曹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故C符合题意;材料指的是的三国时期而非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的大一统之前的政治局面也是统一的汉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仅属于局部统一,而非全国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在四川地区,吴在江南地区,C 项正确;排除ABD项。

6.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除了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选项B符合题意;由“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可知与ACD内容不符,故选B。

7.A
解析:A
【详解】
从材料图片中考古发掘出土的两汉时期的文物品种来看,有罗马的相关物品,这反映出汉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起点与终点是哪里,排除B;材料与大一统无关,排除C;罗马并不是西域,排除D。

8.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两汉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因此标题应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属于史前文明时期的特征,A排除;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B排除;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D排除。

故选择C。

9.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

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与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淡化等,所以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③,故选C。

10.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汉墓出土的牛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牲畜奇缺,连马匹都很少。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故选D。

11.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距今(2019年)八千年前,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已进行原始农业生产”分析可知,图片所示文物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八千年前,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会制造黑色陶器。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进行原始农业生产,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距今约70万—20万年,B项是距今约3万年,D 项是距今约六千年。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现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旨”或“诏”,印章称“玺,故C正确;ABD 与题意不符,排除。

综上答案C。

13.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D。

14.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可知,意思是商鞅辅佐秦孝公的十年,旧奴隶主贵族大多怨声载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

选项D符合题意;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A排除;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C排除。

故选D。

15.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楚庄王经过长期的斗争,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可知,原有的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根据题干材料“耀武扬威的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可知,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根据题干“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可知,这反映了楚庄王欲夺取天下。

因此,从题干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王室衰微,分封破坏,故选A项,排除BCD项。

16.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雕琢一枚龟甲或者兽骨……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等信息可知,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因此材料中“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指的是甲骨文,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隶书始于秦朝,成书并通行于汉魏时代,不符合材料“龟甲或者兽骨”等信息,A项错误;根据材料“龟甲或者兽骨”可得出,材料体现的是甲骨文,而不是金文,金文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篆创始于秦代,不符合材料“龟甲或者兽骨”,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甲骨文,D项错误。

17.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或,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遗址之一。

B正确;CD排除;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排除;故选B。

18.C
解析:C
【详解】
材料反映了“王-公-大夫-士-皂”的社会等级情况。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时,在政治上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阶层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仍然沿用这一制度,C项正确;禅让制指的是尧舜禹时期的王位禅让给贤能之人的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指的是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开始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但《左传》记载的是春秋末年的史实,二者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19.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为了扩张势力,争夺已开发的地区,不同的部落联盟之间,经常爆发惊心动魄的战争,黄帝和炎帝曾经涿鹿之战中联合打败蚩尤,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0.A
解析:A
【详解】
这是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说的话,意思就是:凡是不属于六艺学科和不关于孔子学术的其他门派学科,都要断绝它们传播的渠道,不能让它们与儒学一同发展,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项正确;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武的思想,排除C项;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1)儒家。

(2)仁或仁者爱人。

(3)儒家;孟子。

(4)道家与法家;庄子与韩非。

(5)法家思想。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解析:(1)儒家。

(2)仁或仁者爱人。

(3)儒家;孟子。

(4)道家与法家;庄子与韩非。

(5)法家思想。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依据情境一的“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以概括出情境一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

(3)依据“我认为国君只要实行仁政,就能天下无敌了”可知同学甲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观点。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4)依据“我觉得国君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国家自然就能治理好”可知同学乙反映的是道家学派的观点。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依据“我以为国家要立法严厉明确,要树立君主的权威,这样就没有人敢犯法,国家才能治理好!”可知同学丙反映的是法家学派的观点。

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韩非提出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
权专制统治。

(5)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学派的治国观点来加强对全国统治。

秦始皇首创中央集权制,秦朝法律严苛,刑法残酷。

22.(1)秦始皇;历史功绩: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丞相;监察事务;郡县制。

(3)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
解析:(1)秦始皇;历史功绩: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丞相;监察事务;郡县制。

(3)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图一中画像人物是秦始皇(或嬴政);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依据图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示意图;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由皇帝掌控。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本题干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丞相;监察事务;郡县制。

(3)依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及图三、图四信息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如统一了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图三是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图四是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3.(1)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出现铁器和牛耕。

(3)以农为本;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桑、兴水利、轻税费
解析:(1)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出现铁器和牛耕。

(3)以农为本;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桑、兴水利、轻税费。

(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战乱,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cl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表现是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文物反映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的变化是出现铁器和牛耕。

(3)依据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的信息可知,材料三表明了汉景帝以农为本的观点;为此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桑、兴水利、轻税费。

(4)根据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令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信息可知,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4.(1)吴、东晋;南京
(2)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详解】
(1)图片中展示的是从三国
解析:(1)吴、东晋;南京
(2)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详解】
(1)图片中展示的是从三国鼎立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①是三国鼎立中的吴国,②是与北方十六国并立的东晋。

历史上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也就是东晋,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

(2)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人南迁,故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据材料三内容可知,材料三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改汉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