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墨脱石豆兰、狭唇卷瓣兰、尖角卷瓣兰、富宁卷瓣兰、贡山卷瓣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墨脱石豆兰、狭唇卷瓣兰、尖角卷
瓣兰、富宁卷瓣兰、贡山卷瓣兰、
墨脱石豆兰(西藏植物志)
形态特征
假鳞茎聚生,圆柱状,长4-6.5厘米,粗7-10毫米,顶生1枚叶,基部稍扩大,被鞘腐烂后残存的纤维,干后褐色或淡黄色。
叶厚革质,长圆形,长13-21.5厘米,中部宽3.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窄为长1-2厘米的柄。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直立,远高出叶外,长达55厘米;总状花序长约为花葶长的1/6,疏生多数花;花序柄粗2-4毫米,基部被2-3枚鞘;鞘筒状,紧抱花序柄,长达2.5厘米,先端锐尖;花苞片狭披针形,凹的,约等长于花梗和子房,长5-8毫米,先端长渐尖;花绿色;萼片离生,卵状披针形,长约1.5厘米,先端渐尖;中萼片比侧萼片稍短,凹的;花瓣宽椭圆形,约为中萼片长的1/2,先端钝,具5条不明显的脉,边缘具睫毛;唇瓣厚肉质,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并且凹缺,基部具凹槽,边缘具腺状睫毛;蕊柱粗短,基部扩大;蕊柱翅在蕊柱基部扩大;蕊柱足短,向前弯曲;蕊柱齿钻状。
分布及生境
产西藏东南部(墨脱)。
生于海拔2000-208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
锡金、印度东北部也有。
模式标本产于印度东北部。
我们的标本无花,然而从植株的体态,留存在标本上的花葶远高出叶外和狭长的花苞片等特征来看,与本种的原始描述是一致的。
上述花的描述是摘自本种的原始记载和参考 King et Pantl. (1898) 对本种的记载作出的。
狭唇卷瓣兰 -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狭唇卷瓣兰
命名来源:[Bull.Jard.Bot.Buitenz.Ser.2 8: 24. 1912]
中国植物志:19:223
组中文名:单叶卷瓣兰组
组拉丁名:Sect.Cirrhopetalum
亚族中文名:石豆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Bulbophyllinae Schltr.
狭唇卷瓣兰 - 形态特征
根状茎粗壮,在每相距2—9厘米处生1个假鳞茎。
假鳞茎狭卵形,长2—3.5厘米,顶生1枚叶,基部被鞘腐烂后残存的少数纤维。
叶革质,狭长圆形,连同叶柄长约10厘米,中部宽约3厘米,先端钝并且稍凹人,基部收窄为长约2厘米的柄。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直立,长5—10厘米,伞形花序具多数花;花序柄粗约1.2毫米,疏生3枚筒状鞘;花苞片披针形,长3—5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长约4—7毫米;花淡黄色带紫色;中萼片卵状长圆形,舟状,长7毫米,中部宽4毫米,先端钝,边缘全缘,具5条脉;侧萼片狭长圆形,长约1厘米,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基部上方扭转而两侧萼片的上侧边缘在中部以上分别彼此粘合;花瓣狭长圆形,长3.5毫米,中部宽1.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狭,边缘全缘,具3条脉;唇瓣肉质,狭披针形,长约4 毫米,稍向外下弯,基部具凹槽,从基部上方向先端收狭为圆柱状,先端稍尖,边缘下弯,全缘;蕊柱长约2毫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向前扩展呈半圆形;蕊柱足长3.5毫米,其分离部分向上弯曲;蕊柱齿钻状,长1毫米;药帽前缘先端具梳状齿。
花期8 月。
狭唇卷瓣兰 - 本种提示
本种的中萼片和花瓣边缘全缘,唇瓣基部上方收狭呈细圆柱形,很好辨认。
尖角卷瓣兰,中国植物物种。
编辑摘要
尖角卷瓣兰 - 形态特征
根状茎匍匐,粗约4毫米。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1—2厘米,卵形,长2—3 厘米,中部粗1—2厘米,顶生1枚叶,基部被膜质鞘或鞘腐烂后残存的纤维。
叶厚革质,长圆形,长15—25厘米,宽1.3—2.8厘米,先端钝并且稍凹人,基部收窄为长 2—3厘米的柄。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黄绿色并且密布紫色小斑点,直立,纤
细,长达15厘米;总状花序缩短呈伞形,达10朵花;花序柄疏生3—4枚膜质筒状鞘;花苞片狭披针形,长约1厘米;花梗连同子房黄色,比花苞片长;花杏黄色;中萼片卵形,凹的,长7—10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稍钝,边缘全缘;侧萼片披针形,长 1.5 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基部上方扭转而两侧萼片的亡下侧边缘分别彼此粘合,背面有小疣状凸起;花瓣卵状三角形,长2—3毫米,中部宽 1.5—2毫米,先端锐尖,边缘具不整齐的细齿;唇瓣披针形,黄色带紫红色斑点,约5毫米,从中部向外下弯,中部以上强烈收狭,先端钝,基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关节,两侧边缘下弯并且多少具小疣状凸起,蕊柱短;蕊柱足弯曲,其分离部分长约2毫米;蕊柱齿短钻状,长约0.5毫米;药帽前端近截形,其边缘具多数不整齐的缺刻。
花期5—6月。
尖角卷瓣兰 - 产地分布产云南南部至西北部( 勐海、腾冲、泸水、怒江流域)。
[1]
富宁卷瓣兰 - 植物信息
种中文名:富宁卷瓣兰
种拉丁名:Bulbophyllum funingense Z. H. Tsi et S. C. Chen
海拔:1000
富宁卷瓣兰命名来源:(植物研究)[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1(1-2):112-113, pl. 2, f. 1-2 1981]
中国植物志:19:217
组中文名:单叶卷瓣兰组
组拉丁名:Sect.Cirrhopetalum
属拉丁名:Bulbophyllum
亚族中文名:石豆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Bulbophyllinae Schltr.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富宁卷瓣兰 - 形态特征
根状茎匍匐,粗约5毫米,幼时被鞘,老的在节上被鞘残留下来的纤维,在每相隔约6厘米处生1个假鳞茎;根出自生有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
假鳞茎卵形,长2—3厘米,中部粗1.3厘米,顶生1枚叶,基部被鞘腐烂后残留的硬直纤维,干后黄色,具纵棱。
叶厚革质,狭长圆形,长11—16厘米,中部宽2.2--2.5厘米,先端钝并且稍2 裂,基部具短柄,在上面中肋下陷,背面隆起;叶柄对折,长1--2厘米。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直立,长8—11厘米,伞形花序具2朵花;花序柄粗2毫米,被2枚鞘;鞘膜质,筒状,上部的较长,长1.5--2厘米,先端近锐尖;花苞片狭卵形,长1—1.5 厘米,先端短渐尖;花梗和子房长3厘米;花大,深黄色带红棕色脉纹;中萼片卵形,长1.8厘米,中部宽8毫米,先端钝并且具细尖,基部稍收窄,边缘全缘,具8条脉;侧萼片长圆形,长4.3厘米,上下近等宽,宽约8毫米,先端稍钝,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边缘全缘,具5—7条脉,基部上方扭转,除基部边缘稍粘合外其余彼此分离;花瓣近卵状三角形,长约1厘米,中部宽6毫米,先端截形并且具细尖,边缘全缘,具8 条脉;唇瓣卵状披针形,长约1.3厘米,基部与蕊柱足连接而形成活动关节,后半部两侧对折并且其边缘具睫毛,两侧面密生细乳突,中部以上骤然收窄而下弯,先端近锐尖,唇盘具1条龙骨脊;蕊柱长约3毫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向前扩展呈钝角;角形;蕊柱齿近狭长圆形,连同先端的细尖长约2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药帽半球形,前端边缘梳状,上面密布细乳突。
花期4月。
富宁卷瓣兰 - 产地分布
产云南东南部( 富宁)。
生于海拔1000米的山谷岩石上。
[
贡山卷瓣兰 - 形态特征
根状茎匍匐,粗约2毫米。
假鳞茎彼此距离5-10毫米,长卵形或酒瓶状,长6-17毫米,中部粗约5毫米,顶生1枚叶,基部被鞘腐烂后的少数纤维。
叶革质,长圆形,长3.7-4.7厘米,中部宽9-11毫米,先端稍钝,基部渐狭为长约2毫米的柄。
花葶出自假鳞茎基部,
近直立,高出叶外,长5.5-9.5厘米,伞形花序常具4-5朵花;花序柄粗约0.7毫米,疏生3枚鞘;鞘筒状,长约5毫米,紧抱于花序柄,先端急尖;花苞片狭披针形,长3-4毫米,先端渐尖;花梗和子房长7毫米,花红色;中萼片近长圆形,长4.2毫米,
贡山卷瓣兰
中部宽2毫米,先端近截形并且凹缺,具3条脉,中部以上边缘具细乳突;侧萼片长圆形,长1.4厘米,中部宽3.5毫米,先端稍钝,具3条脉,边缘全缘而不内卷,基部上方扭转而两侧萼片除先端分开外,上侧边缘彼此粘合而形成椭圆形并且平展的“合萼”;花瓣近椭圆形,与中萼片等长,中部宽2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收窄为爪,仅部分(约1/3)贴生于蕊柱足,具3条脉,边缘全缘;唇瓣肉质,舌状,长3毫米,从中部向外下弯,后半部两侧对折,基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关节,先端稍翘起,边缘和底部密生粗硬的长毛;蕊柱长约1毫米,蕊柱翅在蕊柱下部向前扩展;蕊柱足长3毫米,其分离部分长约2毫米,向上弯曲;蕊柱齿钻状,长0.8毫米;药帽半球形,前缘先端近圆形,全缘,顶端稍增厚。
花期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