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板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板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1、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 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 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板书设计
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52+12×4 110-22÷2 =52+48 =110-11
=100 =99
教学反思:
1、少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的掌握好混合计算顺序,总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在混合运算中,有明显的计算错误现象,今后继续加强训练他们的计算能力。
2、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 205÷5×8
432-23+55 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13-78)÷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小括=135÷3 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5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掌握较好,都能知道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2、个别粗心的同学还是在计算过程中有错误现象,以后一定加强他们的训练,来提高数学的计算能力。
3、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 400-20×16
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板书设计
(80-15)×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小括
=65×3 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195
教学反思:
1、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对题目列出正确的综合
算式,但是如果他们用分布列式的能力还是不错。
2、对线段图的掌握不够好,今后多让他们自己画图,或者自己去理解线段
图的意思。
3、在解决问题中,个别学生出现忘记带单位的现象。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1、多位数的读写
第一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题
板书设计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数位顺序表
1、学生对数位顺序表掌握很好,基本都能正确的背出数位顺序。
2、能熟练的掌握个级、万级、亿级中的数位。
3、对于如: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的问题掌握好。
第二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16页例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8。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5920000和3280000。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
(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1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
(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3050006和10002008这两个数。
(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30700049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其它数位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5页“读一读”中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题。
板书设计
592 0588读作:五百九十二万零五百八十八
328 0000读作:三百二十八万
305 0006读作:三百零五万零六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走只读1个“零”。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多位数的读法,但是对中间有0的数字读法略显不足。
2、学生能很好的对多位数进行分级解读,但有个别粗心的同学居然分级会出点小错误。
3、由于初学多位数的读法,大多数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对多位数进行读作,在抽取的学生中,读一个多位数要较长时间,多多联系基本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7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里填上﹤或﹥。
290()300 456()480
3700()3720 2223()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
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
三千万零三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898和1010101 73544和73579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5题
板书设计
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445544和366128 16499和16504
445544>366128 16499<1604
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最高位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
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略比读数难一点,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准备利用休息时间再对本节课的多位数读作的方法内容进行剖析。
2、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很简单,低年级就反复学过对两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因此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对两个多位数进行比较大小。
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2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本21页例1的教学情境挂图,及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
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
(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
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2450000=7245万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
(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工业,应该怎能么办?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22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第4(2)题。
板书设计
9600000可以写成960万
1300000000可以写作13亿
72450000=7245万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学生能熟练的掌握用万或者亿对多位数进行改写。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掌握一般,学生有漏写的现象。
3、在改写用万或者亿作单位时,极个别学生漏写万字或亿字。
3、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28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
(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
(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
(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03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
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习四中的第2、3、4题。
板书设计
身边的数字编码有: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可以编为0510451
教学反思:
1、学生知识面狭窄,对于数字编码见识少。
在没讲解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地区的邮政编码和区号。
2、通过教学,学生能根据老师给出的信息来编写出自己的学号,掌握良好。
4、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
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4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4、补充题。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400000 3200000 42000000
(2)填空。
(用四舍五入法)
39208≈()万722980≈()万
1024500000≈()万958700000≈()万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数位顺序表
1、对于多位数的读法掌握很好,对于写法掌握不够好,有待提高。
2、全部能正确记住数位顺序表。
3、对数位和计数单位,个别学生总是区分不开。
4、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改写多位数,掌握不够好。
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
1、口算与估算
教学内容
口算与估算(P35例1和例2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加以推广,得出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2.能利用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3.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能与同学交流估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P33的插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铺垫练习:
渔业队上午捕鱼760千克,下午捕鱼2375千克,一大共捕鱼多少千克?
①学生独立试做。
②请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和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计算过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展示例1:
(2)指导学生列式解答:
260000+320000=580000(㎏)
(3)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①还可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口算就比较简便。
②指名学生说出算法:
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4)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
2、教学例2:
(1)展示: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
估算一下,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01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2)指导学生想:应该把401535和2039800各看成多少来进行估算?
(3)小结后板书:
2039800-401535≈2000000-400000=1600000公顷
(4)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三、课堂活动。
(即P35的“课堂活动”)
教师展示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进行估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其余习题。
板书:
设计口算与估算
例1:
260000+320000=580000(㎏)
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例2: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
估算一下,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01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2039800-401535≈2000000-400000=1600000公顷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简单,多位数的口算和估算,学生能熟练的掌握。
在没上本节内容之前,喊他们自学,学生都能做对题目。
掌握好。
2、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1、例2、例3及练习七。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 1 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
(2)交流结果。
(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
(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181+63=244 181-63=118
例2:2680+2500=5180(元)
答:共要5180元。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2300 9126=7300=1862 6897-5329=1568
例3:7830+6780-13600=1010(㎏)
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教学反思:
1、有极个别学生没得计算器或者忘记带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