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范文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1
一、说课标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节主要目的是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让学生分析出大牧场放牧业和畜牧业的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区位因素,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但是科技、交通等人文条件越来越明显地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之后,学习这节课。

本节与上一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

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加深和升华,又是与上节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2、“乳畜业”在老教材中是以小字展示的。

在新教材中,本节
与“大牧场放牧业”并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另外,我认为,这种农业类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让同学们学习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数据表格、文字等资料,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地和谐”。

2、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等人文条件越来越明显地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设置重难点的依据:在地理学中,区域差异是绝对的。

让学生学会分析农业也分布的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比较,突出差异,让学生理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实现人地和谐,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运用谈话法、启发引导教学法和诱思探究教学法相结合。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讨论并给予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在学生分析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点拨。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主动探究,自主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建立知识体系。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
教师提问:以上图片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畜牧业。

师:很好。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教学过程
●大牧场放牧业
(谈话法)和学生一起分析新疆、内蒙古发展畜牧业的原因(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等)提出悬念:这些地方为什么没有发展成大牧场畜牧业呢?
(过渡)什么是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以及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呢?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将这些国家落实在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
生: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提问: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P52(让学生思考、分析)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2、大牧场入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
方面有什么特点?
●挖掘教材:
①比较阿根廷牧牛业和澳大利亚牧羊业在这些方面的相同点(结合课本46页)
②探究:学过政治,我们都知道,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殖民侵略。

分析:殖民统治的利与弊。

(重在引导,组织辩论)——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刚开始我们已经谈到了内蒙古、新疆等地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这些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大牧场放牧业吗?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提出你的建议)(让学生自由发言)——前后呼应。

●乳畜业
1、紧扣概念,让学生理解乳畜业是属于市场指向型。

2、通过自学弄清楚乳畜业为什么必须要接近市场?(因为乳畜业的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制品。

产品不耐储藏,且运输不方便)
3、乳畜业应该布局的位置和生产经营的特点: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探究: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畜牧业,能不能发展成乳畜业?为什么?
4、(自主学习)弄清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示世界地图,将这些国家落实是地图上。

5、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

(1)展示图3、19和图3、20表3、1(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引导和点拨)
西欧地形平坦,多平原;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这种气候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

6、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

(表格见教案)(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7、最后通过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农业为主的问题拓展,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学地理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一、大牧场放牧业
(1)主要分布地区
(2)主要农产品
(3)区位条件
(4)主要生产特点
二、乳畜业
(1)主要分布地区
(2)主要农产品
(3)区位条件
(4)主要生产特点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
1、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2、说出乳蓄业的分布范围,说明乳蓄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

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乳畜业,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
里理解欧洲乳畜业的形成条件是关键。

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多个角度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条件,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培养从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因素中综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念。

2、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说教法: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拓展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

电脑平台、有关图片和录像。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图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学习乳蓄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读“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来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

1、导入新课:通过视频“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引出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初步认识,了解其分布范围;然后通过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讨论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并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该种农业的特点;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展示:“中国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图”“交通图”和“内蒙古牧区图”,分组讨论我国内蒙古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二课时,首先通过设问顺利从大牧场放牧业转入乳蓄业,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乳蓄业的概念;然后通过展示世界乳畜业分布图,了解乳蓄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接着,通过西欧乳蓄业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特点。

3、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
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概念
2、分布
3、区位条件
4、特点
二、乳蓄业
1、概念
2、产品种类
3、重要分布
4、区位条件
5、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