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三步走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作文教学三步走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和效果令人担忧,难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本文据此从命题、写作、批改等三个环节,提出“课本命题改小用”“当堂作文当堂交”“作文批改按比例等科学实用”行之有效的观点和做法,有理有据,论证扎实,易于运作,值得一试。
一、课本大题变小题
从作文命题上来说,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围绕某个专题编拟了三道写作训练题。
其命题形式多样,第一题大都属于片段类小写作,余者多为全命题、半命题或材料作文的大作文。
面对这些命题,大部分教师按照课本原题拿来就用。
所以每到命题写作之时,学生的习作练习就缺乏新意,有的学生甚至提前备好或找好范文:拿到课上或抄或仿。
这样的写拾效果自然令人担忧。
要使学生在每个单元作文写作都能收到成效,首先须从命题入手。
入手的前提是既不能违反课本单元作文所定专题,也不可偏离编者所给的命题范围。
也就是说,要将原来的课本命题进行改动,其基本原则是“课本大题改小用”,使得命题进一步具体化。
这样的命题既便于学生审题立意,也易于他们快速构思成文,降低难度,利于练笔。
同时也杜绝了学生抄范文、仿样文的偷懒行为。
下面以部编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实践第三题《十年后的我》为例。
1.题面改小
“题面”即命题所示的字面意义。
如果是全命题作文,无论字数多少,就命题字面来说,都存在着题面大与小、宽与窄的问题。
如果题面所含意思大而虚,就要让其变得小而实,然后将其再作为写作命题,如此学生就会觉得清晰具体。
这时无论写作审题立意还是确立框架,也都会大大降低难度,甚至对学生具有激发热情的作用。
这个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发挥联想和想象”,为之命题是“十年后的我”,专题与命题是完全吻合的。
七年级的学生写“十年后的我”,就是要让他们联想到二十四五岁的时候,此时的“我”要么大学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要么仍然在深造读研或读博,当然也有务工或做其他行业的。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自然不尽相同,他们的思想品德、性格特点、特长爱好、身体状况等也会存在明显差异。
把这些内容具体到命题中,文题自然就改小了。
使之改小的另一便利途径,是在原来的大题上加进具体内容的词语.如“十年后的我穿上了航空服”(加横线的是重新命制的小题部分.下同)“十年后的我性格变了”“十年后的我攻克了皮肤病顽症”“十年后的我農战在巴黎奥运赛场”"十年后的我长成了巨人”“十年后的我成了种粮大户”等。
这些命题都直指十年后,它们无疑是原题“十年后的我”的一鳞一爪、一枝一叶,具体且实在。
如果把原题与这六个命题都同时呈现到黑板上让学生来选写,相信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角度改小
无论写何种题型的作文,都存在角度问题。
角度越小越好写。
但课本单元所给的作文题,大部分是没有角度的,如“十年后的我”是正面角度的“我”还是反面角度的“我”?无从知道。
“十年后的我”住在什么地方,这是从客观角度表现,命题可以是“我住在空中楼阁里”;“我”正在苦恼中煎熬,这是从主观角度表现,命题可以是“我的生存苦恼”;“我”挂上奥运金牌,这是从正面角度表现,命题可以是“金牌上的光芒”;“我”被学校开除了,这是从反面角度表现(当然开除原因可以令人匪夷所思),命题可以是“我与学校打官司”。
仅仅明确了从什么角度命题还不够,还要把角度改小,小到不能再小为止。
如“我住在空中楼阁里”可以改小为“我住在空中楼阁里学魔笛”;“我的生存苦恼”可以改小为“我为缺钱苦恼”;“金牌上的光芒”可以改小为“金牌上的汗水”;“我与学校打官司”可以改小为“官司赢了”。
可见,角度改小就是先确定角度,然后根据角度将命题改得具体些、小些,而一旦命题具体了,也就容易下笔了。
课本作文大题改为小题是从教师命题方面考虑的,是让学生写好课本作文的第一步。
有人认为,这些命题是供师生参考的,可用可不用,不如另起炉灶。
那么编者精心编入的课文是不是也就可上可不上了?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课文作文命题一定要用,但不一定原题照用,可改小了用。
二、当堂作文当堂交
作文教学有很多学问,其中当堂作文当堂交应该是成功经验之一。
当堂作文当堂交可以改变和杜绝学生作文拖拉现
象。
现在的作文课大都是教师先评讲上次作文的成败得失,然后布置本次作文命题并进行或简要或翔实的辅导,最后才到学生写作的时间。
尽管两节课连堂90分钟,教师评讲加上辅导也已经用去了不少时间,初中生要写600字左右的作文,且要先打草稿后眷抄,一堂课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要学生当堂交也是不现实的。
于是学生只能将作文带到课下去写,无论教师怎样下命令在某某时间务必上交,结果总难如愿,作文拖拉的现象也就这样形成了。
要提高作文的写作信度和效度,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机制:上次作文的得失评讲,可放在前一天进行;本次作文的命题及指导则限定在10分钟之内完成,然后让学生迅速进入写作时间,两节课之间不下课,给学生的仍然是90分钟(如果下课就是80分钟),而且下课前必须交作文,“一个都不能少”。
这样做,学生开始可能很不习惯,受不了,想不通,或完不成,但经过一两次的强制实践,习惯成自然,学生就会很快调整过来,慢慢适应这种紧张的课堂写作节奏了。
当堂作文当堂交,可以保持和延续思维的新鲜与顺畅。
作文课堂命题诞生以后,教师必然要对文题和写法做出精要的分析和指导。
对于刚刚接触崭新命题的学生来说,这自然具有黄金般的价值,也是构思腹稿的最佳时段。
教师的指导是短暂的,学生的听讲也是在瞬间告罄。
如果紧接着化为学生的练笔,在他们的大脑里,教师的指点就会保持着清新的鲜度,学生刹那间形成的思维路径也会清晰而明朗。
此时写起作文来,定然如江水流泻,顺畅通达而无阻,表达能力较
强的同学甚至会一挥而就。
换言之,如果把写作实践带到课夕卜进行,教师指导的鲜度、学生腹稿的记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写起作文来,要么搜肠刮肚而不出,要么寻找范文而“参考”甚至抄袭,课堂上那种构思灵感和燃起的表达激情,就会如深沉睡梦难以唤醒。
所以,当堂作文当堂交对学生写出佳作是极有助益的,甚至可以化难为易,降低练笔难度。
当堂作文当堂交,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构思成文的能力。
我们知道,期中、期末统考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最多150分钟。
那么给每个人的作文时间是多少呢?这又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如果打草稿的话,通常在80分钟左右;如果不打草稿的话,60分钟就足矣。
而要保持卷面整洁,不少学生都是打一个简单的草稿,因为作文卷面是有分值的。
如果到了升学考试的考场上,时间和气氛异常紧张,语文又是首考科目,作文还是语文试卷上的“半壁江山”,且须当时完成,不可带到考后再来“续写”,这就要求每位考生必须快速完成。
如果我们平时实行的是“当堂作文当堂交”,到了考场作文时,学生就会觉得与平时作文在时间要求和控制上毫无二致。
他们就可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有助于发挥出平时应有的作文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可见,当堂作文当堂交不仅是解决学生作文拖拉的好办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构思成文的良好习惯。
当堂作文当堂交,可以有效减少并消除师生间的矛盾冲突。
语文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大都与作文教学有关。
因为教师
为了对学生的写作乃至语文能力负责,是不会容忍作文不交或不做现象的,对这些同学的批评也就在所难免。
现在实施当堂作文当堂交,学生的作文无法再拖拉下去,即使没有写完的同学,他们也会绝对服从。
而到了下次作文时,他们就会接受教训,加快速度,师生因作文而产生的矛盾,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消释了。
三、作文批改分比例
学生当堂作文完成后,自然就到了教师批改阶段。
语文教师批改作文,如教学基本课文一样,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常态。
一般情况是:作文普遍翻翻看看,评语中优缺点兼顾,赋分大都是七八十分,然后选出一两篇范文供评讲时朗读,仅此而已。
每个学期六到七篇的作文训练,全班四五十名学生加起来就是三百多篇,如此周而复始,批阅起来着实让人产生厌烦情绪。
这样的作文批改现状,其效果不仅是学生不甚了了,连教师本人也感到皱眉蹙眼。
如果教师像下面这样有计划、分比例地批改,或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1.全阅粗改四分之三
现在的班级一般都分为四个小组,四分之三就是三个小组。
对于这部分学生的作文,教师一定要全面地一个不落地认真看完,每位学生作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写法,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基本认识和印象,以作为本次作文主流倾向的评讲依据。
至于作文的批阅、改动以及所写的评语,总体原则是简而言之,一句话明确优点,一句话指出缺点。
以总批为主,基本不眉批,标明错别字,在关键处用某种特殊的符号标示
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修改。
对于特点优异的佳作和写得过差的作文,只在评语和分值上区别开来。
四分之三的作文当然是全班的主体,习作者拿到作文后,紧接着就要进行自我修正。
教师全阅粗改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总体实情。
至于四分之三的对象,课堂作文时教师并不告诉他们是哪四分之三,他们在写作练笔时是不清楚的,只有教师心中有数。
由于教师批改的比例和风格学生一本清知,久而久之也就习惯和适应了,是不会引起什么非议的。
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并非不负责任,也不是糊弄学生,更不是偷懒省事,而是为下面这个四分之一奠定基础。
2.精批细改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就是一个小组,大概10-15篇作文。
这部分作文水平与上面四分之三的学生差不多,有好有差,参差不齐,写作水平不可能处于同一档次。
但无论是佳作还是普通文章,教师都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批改,尽可能做到每篇眉批不少于五处,每文改动不少于十处,错别字和误用的标点符号只标不改,总概评语不少于150字,评语中的优缺点都要涉及,采取分项赋分办法(如内容分、技巧分、语言分、扣除错别字分、总得分等)。
无论优劣,这部分作文都是教师批改和评讲的重点对象,因为批得精、改得细,教师评讲时就有话可说,有例可举。
这部分学生拿到作文之后,字里行间红字肯定不少,他们会认真细读,特别是作文较差者,批改的地方会更多,读之思之,可能会使之丧失信心,但看看总评语,又可能点头称是,因为教师的总评语非常中肯,
辅导具体,语重心长,他们不仅不会萌生反感情绪,甚至会从心底感激老师的辛勤付出。
教师对这部分作文的批改,必然要花去很多功夫,但是好在篇数不多,也是能够承受的。
一个学期下来,争取每位学生都能够精批细改两篇。
3.深批重改十分之一
全班的十分之一即4~5篇作文。
这部分作文应该是全班的佼佼者,是一类文。
它们可以来自于四分之三那些组,也可以是四分之一那个组。
“深批”,就是深入到字里行间,逐字逐句地批改,甚至到字斟句酌的程度;“重改”,就是重点修改这些作文的某一两个关键段落,主要是习作的主题段和重难点段。
教师在修改前,要先挑好十分之一的对象,力图从内容、结构、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各选其一,然后也从这几个方面去逐一修改完善,其后让学生用稿纸重抄一遍,教师再为之进行第二次修改润色,直至师生都满意为止。
此时批改任务应该算是全部都完成了,但还有关健一步,就是将这些习作投到有关报刊,相信肯定能发表一些。
之后将发表的作品拿到班级展览,在某节作文课上由作者声情并茂地朗读。
这样做,不仅对作文发表者是一个褒奖,对全班其他同学也能产生榜样的激励作用。
他们都希望早一点进入到这四分之一中来,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始终保持着恒温亢奋状态。
深批重改阶段至此便圆满收宜。
如上“三步曲”有时间先后,有节奏变化,是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
如果教师能够克服困难,长期坚持,作文教学定然会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