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特训卷:实验探究一有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一有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1.(2018年湛江)实验室有一瓶保管不当的试剂(如右图),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的字样。
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
小欣和小芳同学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1)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①可能是NaOH 溶液;②可能是Na 2CO 3溶液;③可能是NaCl 溶液。
(2)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
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 .酸 B .碱 C .盐
【收集资料】
Ⅰ.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 、NaOH 、Na 2CO 3、NaHCO 3。
【得出结论】
(3)小欣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
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
【设计实验】
(4)①小芳用胶头滴管吸取该溶液滴在pH 试纸上,测得pH >7,这瓶试剂不可能...
是______。
23
2.(2018年广州)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闭保存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完成了实验探究。
假设1:只含KOH; 假设2:含KOH和K2CO3; 假设3:只含K2CO3。
(1)成分中可能含有K2CO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
(3)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如下:
①“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②“固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③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变质试剂也有利用价值,从KOH和K2CO3的组成和性质看,这瓶变质试剂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
3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和小艳在实验室配制石灰水时,小明同学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他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
小艳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艳同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 乙同学猜想是CaCO3;你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创)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没有塞橡皮塞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钙溶液是否全部变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氢氧化钙溶液可能全部变质,变成碳酸钙。
猜想②:氢氧化钙溶液可能部分变质,其成分是______________。
【反思拓展】(1)氢氧化钙露置于空气中易变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分析化学反应的物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的是______________。
6.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 2CO 3;猜想Ⅲ:______________。
【实验与探究】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______________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
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又提出了一个定量试验方案,通过测定产生沉淀的质量来证明猜想Ⅱ或猜想Ⅲ成立。
试验如下:准确称量m 克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热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 克,若猜想Ⅱ成立,则m 与n 的关系式为(用含m 和n 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下同)______________;若猜想Ⅲ成立,则
m 与n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久置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原创)在化学实验室,小刚和小强意外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
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为检验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小刚和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小刚:取少量样品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后,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证明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
小强:取少量样品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后,滴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瓶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
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错误..
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1.(2)A (3)碳酸氢钠(4)①NaCl
②
(5)氯化钙(
2.(1)2KOH+CO2===K2CO3+H2O
(2)有气泡产生(3)①过滤②C aCO3
③使碳酸钾完全反应,防止对氢氧化钾检验的干扰
(4)作钾肥(其他答案合理则可)
3.(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
(2)向外拉注射器1(或充分振荡) 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Ca(OH)2+CO2===H2O+CaCO3↓
(4)CO2能和NaOH反应
4.Ca(OH)2微溶于水
[作出猜想]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实验与结论]酚酞溶液稀盐酸溶液变红色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拓展与应用]密封
5.[猜想与假设]碳酸钙和氢氧化钙
[实验探究]气泡氢氧化钙
[实验结论]②
[反思拓展](1)CO2+Ca(OH)2===CaCO3↓+H2O
(2)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6.[猜想与假设]含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1)Ⅰ白色沉淀Na2CO3+Ba(OH)2===BaCO3↓+2NaOH
(2)碱将步骤二中的氢氧化钡溶液改为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3)n=197m
106
n<
197m
106
[反思与交流]2NaOH+CO2===Na2CO3+H2O 7.[提出问题]2NaOH+CO2===Na2CO3+H2O [
[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B.溶液上层的密度小,下层的密度大
C.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
D.溶液一定是无色、澄清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溶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详解】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如食盐水中溶质只有食盐,海水中溶质有许多种,选项正确;
B.溶液是均一的,溶液上层的密度和下层的密度相同,选项错误;
C.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混合物可能是溶液,选项错误;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选项错误。
故选A。
2.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足量Zn、Fe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C.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足量的锌粉和铁粉,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氢气相等,故正确;
B、稀盐酸显酸性,pH值小于7,无论如何稀释都不会等于或大于7,故错误;
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完全反应后所得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固体质量不为零,故错误;
Zn+2H=Zn+H ,可知硫酸根离子在反应D、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
2
前后个数没有变化,故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看图象的要领,即看图象一般看图象的起点、终点、转折点、走势。
3.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有多种,其中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锌和铜均是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D.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答案】C
【解析】A.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也生成盐和水;C.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D. 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通入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CO2是非金属氧化物,不是酸。
选C
4.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分类回收垃圾
B.随意焚烧秸秆
C .爱护花草树木
D .绿色低碳出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分类回收垃圾,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利于环境保护;
B 、随意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不利于环境保护;
C 、花草树木可以吸收一定的空气污染物,可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增高,空气变得清新,利于环境保护;
D 、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的产生,使生态变得更好,利于环境保护。
故选:B 。
5.一氧化二氮和一氧化碳是环境污染性气体,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无害气体。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的化学式为N 2O
B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D .生成的丙与丁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由催化剂,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222N O+CO
CO +N 催化剂;
A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的化学式为2N O ,故说法正确;
B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说法错误;
C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保持不变,故说法正确;
D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1:1,故说法正确。
故选:B 。
6.下列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发胖,所以饮食中全吃素食有利于身体健康
B .煤气中毒主要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
C.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每人每天都应当通过服用保健品补充各种营养素
D.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脂肪属于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摄入不足容易生病,故选项错误;
B、煤气中毒主要是CO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便很难再分离,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的能力,造成中毒,故选项正确;
C、大部分的营养元素需要从外界摄入,所以我们每天都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但不是每天都服用保健品;故选项错误;
D、馒头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转化成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所以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慢,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煤气中毒主要是CO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便很难再分离,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的能力,造成中毒。
7.下列说法或做法符合科学常识的是
A.用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的方法检验是否是铵态氮肥
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气管道是否泄漏
C.玩跷跷板时,重的人要坐得靠后些,这样才能保持平衡
D.用吸管从瓶中吸饮料是利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来检验铵态氮肥,做法正确;
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气管道是否泄漏,易发生爆炸,做法不正确;
C、由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玩跷跷板时,重的人要坐得靠前些,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做法不正确;
D、用吸管从瓶中吸饮料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而不是利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法不正确。
故选:A。
8.下列过程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火力发电C.滴水成冰D.木已成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火力发电过程中有燃料的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考点:物质的变化
9.误差分析是定量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用量筒量取10mL水,仰视读数,会导致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B.测定溶液的pH,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会导致测出的pH偏大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铜粉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D.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中含有杂质,会导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答案】C
【解析】A、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水的实际体积偏大,错误;
B、测定溶液的pH,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对于酸性溶液,pH变大,对于碱性溶液,pH会降低,错误;
C、若铜粉的量不足,则空气中的氧气不能完全耗尽,故测量结果偏低,正确;
D、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中含有杂质,相当于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会导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故选C。
10.对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烧杯作为反应容器需要加热时,须垫上石棉网
B.实验剩余的药品一定要放回原试剂瓶中,不能随意丢弃
C.用蒸馏水湿润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pH一定会变小
D.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然后挤压胶头取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烧杯不能直接加热,作为反应容器需要加热时,须垫上石棉网,选项正确;
B.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防止污染试剂,也不能随意丢弃,以免导致污染,或其他事故,选项错误;
C. 用蒸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酸性溶液的pH,pH会变大;测碱性溶液的pH,pH会变小;测中性溶液的pH,pH不变,选项错误;
D. 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选项错误。
故选A。
11.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相同原子数目不相同
C.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丙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
CO2+3H2一定条件
CH3OH+H2O。
【详解】
A、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都不变。
故B错误;
C、由上述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分子个数比为1:1,故C错误;
D、丙为CH3OH,其中C、H、O元素的质量比=12:(1×4):16=3:1:4,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1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菠萝榨汁B.食物腐烂C.玻璃破碎D.水分蒸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菠萝榨汁过程中,只是把菠萝中的汁液榨取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腐烂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水分蒸发过程中,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①-④”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①处元素和氢元素形成最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②处元素组成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
【答案】O 、S H 2O 2 2Mg+O gO 2M 点燃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信息推断可知,①是氧元素,②是镁元素,③是硫元素。
④是氯元素。
【详解】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氧元素、硫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镁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氧元素和氢元素化合形成的最常见的化合物是水。
镁在氧气中燃烧会反应生成氧化镁。
故答案为:O ,S 、H 2O 、2
2Mg+O gO 2M 点燃。
14.某中学探究性学习小组对来河的水质状况进行有关检测:
(1)取水后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是_____。
(2)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称为_____(选填“硬”或“软”)水;人们如果长期饮用硬水,体内容易产生结石。
因此,硬水必须软化才可饮用日常生活中将水_____可使水软化。
区别硬水和软水可加入试剂_____。
【答案】过滤 硬 煮沸 肥皂水
【解析】
【详解】
(1)过滤可以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
(2)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称为硬水;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煮沸;鉴别软水和硬水可以用肥皂水,软水加肥皂水后生成较多的泡沫,硬水加肥皂水后,生成的泡沫较少。
15.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实验室常用过滤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和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常用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氯气可用作自来水的消毒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ΔMnO + 4HCl()
X+ Cl + 2H O 浓,
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在新型高效光催化剂作用下,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水在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时,分解的微观过程用示意图表示如下(“O”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表示催化剂)。
则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上述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_______。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 2°C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甲______乙(填“>”、“="或“<”)。
②将t 2°C 时150g 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玻璃棒 煮沸 MnCl 2 ①④②⑤③ 氢原子和氧原子 2222H O
2H +O ↑↑光催化剂
< 23.1%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
(2)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2
22ΔMnO + 4HCl()X+ Cl + 2H O ↑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X 的化学式为:MnCl 2;
(4)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为: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故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⑤③;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不能再分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水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光催化剂;
(5)①t 2°
C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t 2°C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 ,甲的溶质质量大于乙的溶质质量,故甲的溶剂质量小于乙的溶剂质量,故填:<;
②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t 2°
C 时150g 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C ,还是饱和溶液, t 1°C 时,甲的溶解度为30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 100%23.1%30g 100g
⨯=+。
16.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生活中的下列物质:①发酵粉②纯碱③鸡蛋壳④天安门前的华表,其中纯碱属于__________(填“酸”“碱”或“盐”)类;含碳酸钙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区分羊绒与棉花。
在生活生产中了解溶液的pH 非常重要,例如:酸雨是pH 小于_______的雨水。
【答案】盐③④NaHCO 3点燃,闻气味5.6
【解析】
【详解】
(1)纯碱属于盐,鸡蛋壳中也有碳酸钙,天安门前的华表是大理石做的,含有碳酸钙,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 3,故填:盐③④ NaHCO 3;
(2)羊绒中含有蛋白质,点燃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花中含纤维素,点燃时有纸张燃烧的气味,故可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区分它们,故填:点燃,闻气味;
(3)正常雨水的pH 是5.6,小于5.6的是酸雨,故填:5.6。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课上做过许多实验,根据下列4个实验回答问题:
(1)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该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
(2)图2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
其中的花朵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
把石蕊小干花一半喷水后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图3是实验室中模拟炼铁的原理实验装置。
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图4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试分析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
(一点即可)
【答案】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石蕊小干花喷水的部分由紫色变成红色,未喷水部分仍为紫色 232 Fe O +3CO
2Fe+3CO 高温 红磷的量不足
【解析】
【详解】 (1)图1是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装置,该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图2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
其中的花朵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嫩公式石蕊变红,把石蕊小干花一半喷水后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石蕊小干花喷水的部分由紫色变成红色,未喷水部分仍为紫色。
(3)图3是实验室中模拟炼铁的原理实验装置。
氧化铁高温条件下与一氧化碳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232Fe O +3CO 2Fe+3CO 高温。
(4)图4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试分析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1、红磷的量不足2、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1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实验1的装置图所示,向一个收集满2CO 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A 中加入约
13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
(2)实验2探究了溶质与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X 和Y 分别为_____。
(3)实验3刚开始预热时,C 中即有气泡产生,但澄清石灰水不浑浊,原因是_____。
(4)通过实验4氯化铵、磷矿粉、硫酸钾三种肥料中能区分出来的是_____。
(5)过滤时漏斗与滤纸间有较大的气泡,造成的后果是_____。
【答案】证明2CO 能溶于水 X 为溶剂;Y 为溶质 产生的气泡为装置内的空气 磷矿粉 使过滤速度减慢
【解析】
【详解】
(1)向一个收集满2CO 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A 中加入约13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塑料瓶变瘪,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2)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所以应该设计对照实验,有一组实验溶质相同溶剂不同,有一组实验溶质不同溶剂相同。
如果Y 是碘,X 是水,那么根据AB 可以探究溶剂的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根据BC 可以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同样的如果X 是汽油,Y 是高锰酸钾也可以,所以X 是溶剂,Y 是溶质;(3)实验3刚开始预热时,C 中即有气泡产生,但澄清石灰水不浑浊是因为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为原有试管中的空气;(4)三种化肥加水溶解之后,不溶解的是磷矿粉,溶解的是氯化铵和硫酸钾,所以可以鉴别出磷矿粉;(5)过滤时漏斗与滤纸间有较大的气泡,造成的后果是使过滤速度减慢。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某锥形瓶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 ,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与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1)反应至A 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2)计算反应至原溶液中氯化铜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
(3)在下图中画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关系图像(标出必要的数据)。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