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检测试卷(三)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试卷(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A
解析根据“近代”“英国人民”及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可以判断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

2.“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

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

”此诗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虎门销烟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的“兄弟”“一秤分”“天国”等信息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正确。

3.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答案 B
解析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甲午中日战争是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资本输出,所以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因此B项符合题意。

4.(2019·南京高一检测)茅海建教授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条约签订了,南京保全了,英军退出了,战争结束了。

这一切使英方大为满意。

”材料中所说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南京”“英军”“英方”等信息可以看出该战争是鸦片战争,故A正确。

5.(2019·深圳高一检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朝的特殊国情;当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拒绝。

据此可知( )
A.西方挑战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清政府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清政府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答案 D
解析“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体现了等级观念,说明清政府不承认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故选D。

6.(2019·许昌高一检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规定了“朝纲”和“君道”:“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天下定于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B.已达到革命事业的终极目标
C.加强了对核心领导层的控制
D.未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太平天国规定的“朝纲”和“君道”体现了天王的权力和地位如同皇帝,这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仍然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D。

7.《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

……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

”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B.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
C.鸦片输入导致了白银大量外流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原先为躲避战乱而逃入租界的人纷纷返回原籍,进而导致租界内人口数量减少,房租下跌,故选D。

8.作为中国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归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钓鱼岛是中国台湾附属岛屿之一,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是通过《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的,故C项与题意相符。

9.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在社论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

社论中“铁拳政策”指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D.八国联军悍然侵华
答案 C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898年,根据时间可判断材料中的“中国人民运动”是指义和团运动,所谓的“铁拳政策”是指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0.(2019·乌鲁木齐高一检测)如图漫画名为《官方的礼物》,并写道:“为纪念中国的这次运动,将要给端郡王载漪送上漂亮的首饰(项链、锁链和手链)。

”据此判断,“这场运动”是指( )
图中枷板上写着:杀人犯,刽子手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C
解析义和团运动中,端郡王载漪利用义和团排外,力劝慈禧对外宣战。

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与漫画《官方的礼物》内容相符,C符合题意。

11.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答案 B
解析《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故选B。

12.如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

下列选项中,对此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担负起了宣传民国政府的责任
B.揭露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C.暗示清政府对内拼命压榨人民
D.展示帝国主义无法满足的贪欲
答案 B
解析漫画把腐朽的清政府比作“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

同时,一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用力地推动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却都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这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选B。

13.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答案 B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

C项表述错误。

故选D项。

14.(2019·湖州高一检测)歌曲《始业式》唱道:“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

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

国旗五色飘飘,旭日正相照。

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以上歌词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D.中华民国初期
答案 D
解析从题干材料“国旗五色”中看出,当时的国旗是五色旗,五色旗是中华民国的国旗,故选D。

15.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明中,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这表明( )
A.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B.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
D.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袁世凯企图称帝的阴谋
答案 C
解析“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

16.(2019·大同高一检测)“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

”这一言论( )
A.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B.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认知水平
C.体现了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足
D.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不成熟
答案 C
解析材料“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认为当时的国人风俗习惯比较落后,对选举、会议等属于国民的权利、义务不了解,这就迫切需要开启民智,对人民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故选C。

17.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

这表明( )
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答案 C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因此19世纪末民族意识已经觉
醒而不是开始,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与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不同,因此不具有继承性,故B项错误;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都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表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并不是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故D项错误。

18.有人在日记中写道:“省城各学校之学生,各执小旗,书‘讨卖国贼’等字,奔走呼号……询系留日学生因驻日公使章宗祥将青岛私卖于日本,追章返国至天津,用炮击章,而步军统领捉拿19人下狱,议治该留学生之罪,都中各校一齐罢课,以救在狱之学生。

”该日记写于( )
A.1919年5月B.1927年4月
C.1937年7月D.1945年5月
答案 A
解析依据“驻日公使章宗祥将青岛私卖于日本”“各校一齐罢课,以救在狱之学生”可知,该日记写的是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故选A项。

19.(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如图中有“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还我青岛”等标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禁烟运动B.公车上书
C.武昌起义D.五四运动
答案 D
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还我青岛”,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故选D项。

20.(2018·许昌高一检测)关于青岛问题外交失败及北京政府“逮捕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后,上海有相关机构开始发起国民大会,并筹备民众游行,提倡“与日本断绝商业关系”,全面抵制日货。

这反映了五四运动的特点是( )
A.反对专制、提出经济特权
B.缺乏控制、由北向南发展
C.革命彻底、有政党领导
D.声势浩大、有组织性
答案 D
解析由“上海有相关机构开始发起国民大会,并筹备民众游行”可看出,五四运动是有组织的,由“国民大会”“民众游行”“全面抵制日货”可看出,五四运动的声势之大,故选D项。

21.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A最具有干扰性,无产阶级参与斗争只是广泛性的一个方面,而资产阶级和广大市民的参与则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答案选B。

22.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
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答案 B
解析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给北洋军阀以强大压力,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故B项正确。

23.下表是小张同学做的一个学习小结。

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不同,农民阶级的斗争不是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的,农民阶级的斗争也未经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选C。

24.(2018·青岛高一检测)“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中“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故选B。

A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D均不属于五四运动的影响,故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6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 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

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地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1)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8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6分)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2分)
答案(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的转折点。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开始融入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间接影响:惊醒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解析第(1)问,主要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作答。

第(3)问,综合材料体现的史学观点概括回答。

26.(16分)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也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天朝田亩制度》图二《南京条约》签字
图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图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包含了什么思想?图三所反映的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纲领的共同点。

(10分)
(2)材料中哪幅图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6分)
答案(1)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思想: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纲领:三民主义。

共同点:都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图二。

解析第(1)问,先提取图片提供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1918
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

……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书》
材料四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光靠了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五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做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4年5月4日,在全国举行了“继承五四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中学生们庄重宣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8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异同。

(6分)
(3)请你综合五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中的历史作用。

(6分) 答案(1)原因: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民众们爱国热情的高涨。

初步成果: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

(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3)作用:是反帝爱国运动,振兴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是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