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不A,反而B”认知及语用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但不A,反而B”认知及语用探析
李向阳
【摘要】反递句式"不但不A,反而B"属于并列类复句的一种。
从认知层面来分
析该复句与语境C项之间的认知关系,考察在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中人们
对于命题的信赖程度。
主观推测层面:0.5〈P{A/C}〈1,0〈P{B/C)〈0.5;客观反映层面:P{C/B}=1,P{C/A}=0,P{A}=0。
已然为P{C)=1,P(B)=1,未然为P{C}=0,P{B)=0。
说话人使用”不但不A,反而B”这一句式,其目的
是为了反映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认知层面的不一致关系,体现该句独特的语用价值。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4页(P69-72)
【关键词】“不但不A,反而B”;主观推测层面;客观反映层面;语用价值
【作者】李向阳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3
邢福义先生指出,反递句式是一种有用而能产的特殊的递进句式,以“不但不A,反而B”为代表格式[1]413。
学者对该句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句子本身的形式特征上,如关系词的替换,及A与B递中有反的关系等。
很少从人的思维层面和语
言环境关系来进行系统深入分析。
袁毓林(2008)认为该句式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跟预期相反的结果[2]。
王志英(2014)提到“不但不X,反而Y”构式传递的是说话人的反预期信息,即话语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与说话人的预料或预期相反的[3]。
这种预期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语境条件。
语境条件可以是一个事件、上下文或是生活常识和定理,我们用C来表示,句式可以表述为“C,不但不A,反而B”。
如:
例1:如果有学生能够及时指出其差错,他们不但不会在意,反而会十分感激。
例2:坚持服用红糖不但不会发胖,反而抑制饭量。
例(1)中的C项为上文的“如果有学生能够及时指出其差错”,为表达在C项条件下,事实上却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情况做铺垫。
例(2)中语境条件C项,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吃糖会发胖”,而此时红糖却出现了与公共常识相反的结果。
认知层面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认识以及对这种概括认识的主观判定,它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一种是主观推测层面,一种是客观反映层面。
这两种关系又可以通过信赖程度来表示[4]。
为便于描述,简单介绍下信赖程度,信赖程度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1985)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对命题的相信程度,用P{X}刻画(X表示任一命题)其值取区间[0,1]中的值。
比如,P{X}=0,表示人们认为X假;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们认为X真;0<P{X}<0.5,表示人们认为成立的可能性小;0.5<P{X}<1,表示人们认为X成立的可能大[5]。
主观推测层面是大脑思维中的一个认知层面,该层面所反映的认识不是客观现实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现实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猜测或判断[6]44。
(一)主观推测语境C项与A项的关系
说话人认为,一般认识或听话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等,认为在C发生的情况下,预期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信赖程度表示为0.5<P{A/C}<1。
如:
例3:族中有人出来拦阻喝斥,他不但不听,反而就地躺倒,满地打滚。
例4: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
例(3)中,语境C项为“族中有人出来阻拦喝斥”,A项为“他会听”,说话者认为,一般情况下族中有人出来阻拦喝斥,他会听的可能性大,即0.5<P{他会听/族中有人出来阻拦喝斥}<1。
例(4)中,语境C项为“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A项
为“被重用”,说话者认为,一般认识是张衡这样有才的人就应该被重用,也就是张衡被重用的可能性很大,即0.5<P{被重用/张衡这样有才的人}<1。
(二)主观推测语境C项与B项的关系
说话者推测,一般认识或听话人认为,在C发生的情况下,B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或根本不可能发生,即0<P{B/C}<0.5。
如:
例5:这本来是个好主意。
但是宋钦宗不但不同意,反而把种师道撤了职。
例6:现在,艾曲后街村种菜7000多亩,不但不积压,反而供不应求,菜还长在地里,就早被客户订购下了。
例(5)中,语境C项为“种师道本是出了个好主意”,B项为“把种师道撤了职”。
说话者认为,一般认识是种师道本是出了个好主意,那么把种师道撤了职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或根本不可能发生,即0<P{把种师道撤了职/种师道本是出了个好主意}<0.5。
例(6)中,语境C项为“艾曲后街村种菜7000多亩”,B项为“供不应求,菜还长在地里,就早被客户订购下了”。
说话者认为,一般认识是艾曲后街村种菜7000多亩的情况下,菜的数量很多,出现供不应求,菜还长在地里,就早被客户订购下了的情况的可能性很小或者不可能发生,即0<P{供不应求,菜
还长在地里,就早被客户订购下了/艾曲后街村种菜7000多亩}<0.5。
因此,在反递句“不但不A,反而B”中,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认识是:一般认识是,在语境条件C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可能性大,B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或者
不可能发生,用信赖程度描述为0.5<P{A/C}<1,0<P{B/C}<0.5。
客观反映层面是大脑思维中不同于主观推测层面的另一认知层面,该层面所反映的认识不是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现实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猜测或判断,而是客观现实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6]47。
复句“不但不A,反
而B”在客观反映层面分为三种情况:已然事实、未然情况、客观原理。
(一)已然事实
当句子“不但不A,反而B”表示在陈述一种已然事实时,客观反映为:语境C的客观现实情况己经发生的条件下,A并没有发生,B分句反映的客观现实情况却随着C发生了。
用信赖程度表示为:P{C}=1,P{A}=0,P{B}=1,P{A/C}=0,
P{B/C}=1。
例7:会主席程锡铭说,“我国失踪的飞行员尚没有下落、生死未卜,美国不但不道歉,反而提出了种种无理要求,实在太气愤了。
例8:但治疗了四个月,创口不但不愈合,反而连左侧胸背、左臂、脖子都肿了起来。
例(7)中,语境C项“我国失踪的飞行员尚没有下落、生死未卜”已经客观发生,
预期A项“美国道歉”并没有发生,而B项“美国提出了种种无理要求”却随着
C发生,即P{我国失踪的飞行员尚没有下落、生死未卜}=1,P{美国道歉}=0,
P{美国提出了种种无理要求}=1。
例(8)中,语境C项“治疗了四个月”客观发生,预期A项为“伤口愈合”并没有发生,而B项“连左侧胸背、左臂、脖子都肿了
起来”却成为客观事实,即P{治疗了四个月}=1,P{伤口愈合}=0,P{连左侧胸背、左臂、脖子都肿了起来}=1。
(二)未然情况
未然情况表示语境条件C只是一种假设发生的情况,整个句子是一个假命题。
句
子一般会有或者可以添加“如果”等表假设的连词,“不但不”经常与“会”字连
用。
这时C项表示一种假设并不是客观事实,但B会在C发生的情况下成立,A
不成立。
用信赖程度表示为:P{C}=0,P{A}=0,P{B}=0,P{A/C}=0,P{B/C}=1。
例9:你这样冒冒失失地过去,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矛盾。
例10:如果你并不笨拙,却善于倾听,你就不但不会惹人讨厌,反而会从周围人
那里学到许多的东西。
例(9)中,语境C项“你这样冒冒失失地过去”是一个假设命题,并没有客观发生,因此P{你这样冒冒失失地过去}=0;A项“会解决问题”和B项“会加重矛盾”都没有发生,因此P{会解决问题}=0,P{会加重矛盾}=0;但是客观现实是,只要C
项发生,那么预期A项就不会发生,反而B项会随着C发生,即P{会解决问题/
你这样冒冒失失地过去}=0,P{会加重矛盾/你这样冒冒失失地过去}=1。
同上,例(10)中,P{你并不笨拙,却善于倾听}=0,P{会惹人讨厌}=0,P{会从周围人那里
学到许多的东西}=0,P{会惹人讨厌/你并不笨拙,却善于倾听}=0,P{会从周围人那里学到许多的东西/你并不笨拙,却善于倾听}=1。
(三)客观原理
客观原理是指一种现象,语境条件C可以是假设命题也可以是客观事实,即C项
真假不定,但只要C发生,A就不会发生,B却必然发生。
用信赖程度表示为:
P{A/C}=0,P{B/C}=1。
例11:据国外资料报道,高温条件下用冷饮后,体温不但不能降低,反而略有上升。
例(11)在陈述一个客观常识,无法判断C项“高温条件下用冷饮”是已发生的客
观事实,或是一种假设,但客观现实是只要C发生,一般预期A项“体温能下降”就不会发生,相反B项“体温略有上升”会随着C项的发生而发生,即P{体温能
下降/高温条件下用冷饮}=0,P{体温略有上升/高温条件下用冷饮}=1。
因此,反递句“不但不A,反而B”在客观反映层面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在C项
成立的情况下,预期A不会发生,反向B会随着C的发生而发生,即P{C/B}=1,P{C/A}=0,P{A}=0。
然而已然事实情况下,P{C}=1,P{B}=1;未然情况下,
P{C}=0,P{B}=0。
(一)语义焦点
焦点是一个句子在意义上比较突出的部分,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格外注意的部分[7]。
在反递句“不但不A,反而B”中,“不A”已是在预料以外,而B的发生
更是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B项是说话者刻意强调的部分,来体现事情的转折性,是该句的语义焦点。
如:
例12:这小伙子发现警车追来,不但不惊慌,反而乐坏了,回过头来连连招手,
洋洋得意。
例13:可是,他们对熊小伟不但不感激,反而想方设法置其于死地。
例(12)中,在C项“这小伙子发现警车追来”时,一般预期的A项“他惊慌”并
没有出现,却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B项“乐坏了,回过头来连连招手,洋洋
得意”,这句话是反转焦点,承载着说话人主要想表达的信息。
同上,例(13)中,预期A项“他们对熊小伟感激”并没有发生,反而出现相反的结果B项“想方设
法置其于死地”,说话者正是强调B分句,这种反转的意外性。
(二)主观色彩
说话者运用该句式来表明自己说这段话的立场和感情,也就是话语中留下具有说话者自身特点的印记,具有强烈的主观化色彩[8]。
在从北大语料库搜集的278条例
句中,发现说话者运用该句式来表达否定意的居多,肯定意的较少,仅为5例。
1.表否定
说话者运用该句式的反预期特征,来表达对事件的否定,如失望、愤恨等反面情绪。
如:
例14:现在,确有一些管理人员责任心很差,有的人不但不防盗,反而引盗入室
或监守自盗。
例15:饭后立即吃水果,不但不会助消化,反而会造成胀气和便秘。
例(14)中,说话者认为在C项“管理人员责任心很差”的情况下,A项“人们防盗”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反而出现了B项“引盗入室或监守自盗”,更引起了说话
人对人们这种行为的失望与否定。
同上,例(15)中,说话者认为C项“饭后立即
吃水果”这种行为“会助消化”,但A项“助消化”并不会发生,反而产生与其
相反的结果B项“造成胀气和便秘”,说话者借此否定饭后立即吃水果的行为。
2.表肯定
说话者运用该句式来表达对事件的肯定,如赞扬、支持等正面情绪。
如:
例16:领导者牢牢地把握科技这一有力的法宝,不但不会被淘汰反而将再次创造
出更多的惊羡与辉煌。
例17:小姑娘不但不被犯罪分子吓到,反而急中生智成功报了警,挽救了自己。
例(16)中,在C项“领导者牢牢地把握科技这一有力的法宝”的情况下,不仅没
有出现A项“被淘汰”,又实现了B项“再创辉煌”的成果,体现了说话人对领
导这种做法的肯定与支持。
例(17)中,面对危险的情况下,小姑娘不仅没有出现A 项“被犯罪分子吓到”,并且“急中生智成功报了警,挽救了自己”,体现了说话者对小姑娘的勇敢与智慧的肯定与赞扬。
综上所述,反递句“不但不A,反而B”是个比较复杂的复句,不能单从句子本身的形式特征及A与B的关系来探讨,只有结合句子的环境义和认知层面来分析,
才能准确而全面的描写该复句的实际情况。
本文探讨了复句“不但不A,反而B”在大脑思维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同认识:主观推测层面为0.5<P{A/C}<1,0<P{B/C}<0.5;客观反映层面为{C/B}=1,P{C/A}=0,并且已然事实P{C}=1,
P{A}=0,P{B}=1,未然情况下P{C}=0,P{A}=0,P{B}=0。
说话人使用“不但不A,反而B”这一句式,其目的为了反映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认知层面的不一致关
系。
从语用方面研究该句式的价值,即说话者运用该句式来着重表达出人意料的结果及说话者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相关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3):109-120.
[3]王志英.反预期构式“不但不X,反而Y”[J].现代妇女,2014,(8):6-7.
[4]李向阳.“一A就B”句的认知层面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12):55-58.
[5]G·波利亚.数学与似真推理[M].杨讯文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1985.
[6]丁力.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7]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2003,(1):3-15.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26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