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23课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的第7课,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从活劫1做模拟实验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蒸发、凝结、降水等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活动2是用阅读和估算的方法,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不足,讨论与思考节约用水措施。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不仅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3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表和地下,并以水循环的方式相互联系,构成地球上的水圈。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能帮助学生认识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变化,以及了解认识这些变化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模拟降雨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装置水循环的过程,结合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并描述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

活动2“宝贵的淡水资源”,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激发学生珍惜和保护淡水资源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自然界的水循环,大部分小学生是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没有从科学理性的层面去分析这个问题。

但通过本单元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一些引领和学习后,学生会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2•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3•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激发学生珍惜和保护淡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做模拟实验,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大烧杯、树和房子模型、冰块、沙子、石棉网、塑料薄膜、橡皮筋、PPT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大烧杯、树和房子模型、冰块、沙子、石棉网、塑料薄膜、橡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景:课间两个主题人物在走廊看下雨,看着雨哗啦啦地落到地上,对下雨有了新的思考。

问题:为什么天上的雨水总是下不完?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媒体:出示本节课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自然界水是怎样循环的
问题:地球上的水会在海洋、陆地及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吗?
交流:根据生活经验,小组讨论推测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任务:做模拟降雨过程的实验。

活动:分小组模拟实验,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

汇报:烧杯中的温水慢慢蒸发到蓝色盒底,并冷凝成许多小水珠,水位开始有所下降;慢慢地,蓝色盒底的小水珠越来越多,并向中间汇集,变成了大雨滴并滴落下来,此时,水位上升了;再过了一段时间,蓝色盒里的冰块全部融化,烧杯里的水位恢复原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在这个实验现象中可看到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块”的冷环境后变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冷环境下就形成云雾缭绕的状态,这就是“雾”的天气现象。

水蒸气蒸发到冷环境上凝结成小水点,高空中的小水点相互碰撞凝结成了小水珠,小水珠继续受冷相互碰撞越聚越大,越聚越重,直至空气托不住时就形成降雨。

雨水落到地面后,有的被植物吸收,有的流入大海。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2.活动2:宝贵的淡水资源
问题:地球上的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交流:小组讨论,计算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和可利用的淡水量。

活动:用40瓶550毫升的水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让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计算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和可利用的淡水量。

操作:每个小组准备1个550毫升瓶子、1个刻度杯和1杯水,完成探究实验。

汇报:分享实验结果。

用40瓶550毫升的水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地球上淡水的总量约为1瓶550毫升的水。

可利用的淡水量约为1.65毫升,即1/3瓶盖。

小结:由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分布也不均匀的问题,所以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是非常宝贵的。

交流:小组交流提出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

小结:大家可以做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宣传等方法,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七、教学板书
第23课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