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第五章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
第一节半潜式钻井平台简介
一、半潜式平台应用背景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中油气资源的开发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的平均水深为3730米,其中90%以上海洋面积的水深在200米至6000米之间,74%以上的水深在3000米到6000米间,而目前已探明的海洋石油储量80%以上在水深500米以内,因此有大量的海域面积还有待勘探。
随着世界油气需求的增加,陆上及近海常规水深的开发已趋饱和,海底油气的开采向深水域(水深450-1500米)和超深水域(水深1500米以上)发展。
随着水深的增加,传统的导管架和重力式等平台由于自重和成本的大幅度增大而不适合深水开发,因此适合于深海作业的钻采生产系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近几十年来,由于墨西哥湾、巴西、西非、北海等深水油气的不断开发,涌现出多种适于深海油气钻采生产的平台型式:张力腿平台(TLP)、Spar、半潜式平台(Semisubmersible)等,其外形及对比如下:
半潜式平台又称立柱稳定式平台(Stable Column Platform),是浮式海洋平台的一种常见类型。
半潜式平台由平台主体、立柱(Column)、下体(Submerged Body)或浮箱
(Buoyancy Tank)组成,在下体与下体、立柱与立柱、立柱与平台之间通常布置一些支撑连接。
平台上设有钻井机械设备、器材和生活舱室等,供钻井工作用。
平台本体高出水面一定高度,以免波浪的冲击;下体或浮箱提供主要浮力,沉没于水下以减少波浪的干扰力
(当波长和平台长度处于某些比值时,立柱和浮体上的波浪作用力能互相抵消,从而使作用在平台上的作用力很小,理论上甚至可以等于零);平台本体与下体之间连接的立柱,具有小水线面的剖面,使得它具有较大的固有周期,不大可能和波谱的主要成分波发生共振,达到减小运动响应的目的;立柱与立柱之间相隔适当的距离,以保证平台的稳定。
因而,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具有极强的抗风浪能力、优良的运动性能、巨大的甲板面积和装载容量、高效的作业效率、易于改造并具备钻井、修井、生产等多种工作功能,无需海上安装,全球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和自存能力等优点。
其在深海能源开采中具有其他形式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半潜式平台结构
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类型有多种,其主要差别在于水下浮体的式样和数目。
按下体的式样,其大体上可分为浮箱式和下体式两类。
浮箱式一般将几根立柱布置在同一圆周上,每一根立柱下方设一个下体,成为浮箱(Buoyancy Tank)。
浮箱的剖面通常有圆形、矩形、靴形。
浮箱的数目,亦立柱的数目,有三个、四个、五个不等。
下体式一般分为双下体和四下体两种,其中最常见的为双下体式。
半潜式平台下体皆沿纵向对称地布置于平台的左右。
其横剖面形状可为圆形、矩形或四隅呈圆弧的矩形。
为了减小平台移航时的水阻力,下体的首尾封头可做成流线型。
1、平台主体结构
平台主体是由甲板、围壁以及若干纵向和横向舱壁组成的空间箱形结构。
其甲板可以有几层,如主甲板、中间甲板、下甲板等。
平台主体应具有储备浮力,即要求平台主体为水密或具有一定的水密性。
平台主体可以是一个整体的箱型结构,也可以是若干个纵横箱结构的组合体,如“田”字形、“井”字形、“△”字形。
“勘探3号”的平台由主甲板、上甲板、前后和内外侧板、纵横框架和纵横骨架及相应内围壁组成,平台内挖掉四个大方孔,故实际可视为若干个箱型剖面
组成的“田”字形平台。
结构采用纵横混合骨架形式,每个区域内主向梁的方向不同,同时垂直于主向梁长度方向内设距离不等的强框架,所有主要侧壁骨架都采用水平布置,所有内壁均采用垂向扶强材。
2、半潜式平台立柱结构
半潜式平台立柱从外形可以分为圆立柱和方立柱、等截面立柱和变截面立柱。
立柱大多数为等截面圆立柱,有少数为方柱。
半潜式平台立柱从立柱的粗细上可分为起稳定作用的粗立柱和只起支撑作用的细立柱。
半潜式平台的立柱一般由外壳、垂向扶强材、水平桁材、水密平台、非水密平台、水密通道围壁和水密舱所组成。
半潜式平台立柱结构主要可分为普通构架结构、交替构架结构、纵横隔板式结构、环筋桁架式结构等。
(1)普通构架结构
这种构建一般由纵筋(Vertical Column)与环筋(Interconnecting Members)组成,由于纵向力较大,一般纵筋与环筋相交处纵筋连续。
(2)交替构架结构
1)纵向交替式。
这种构架由小尺寸的普通纵筋、大截面尺寸的强纵筋及(隔几档布置)强环筋(肋骨)组成,这样强纵筋与强环筋互相支持组成强构件,作为与之相交的弱构件支座,可以使弱构件的尺寸减小。
2)横向交替式。
横向环筋布置中,每隔3档~5档普通环筋布置一档强环筋,以增加横向刚度。
(3)纵横隔板式结构
这种结构特点是用纵、横向隔板一般是两块正交布置或布置成一个封闭通道,隔板一般开有减轻孔(Lightening Hole),或者用横向隔板代替横向加强筋,横向隔板有水密的或非水密的,隔板也需要布置加强筋。
(4)环筋桁架式结构
这种结构由环筋与桁架组成。
较大直径的立柱,除了有纵筋、环筋,中间还布置空间桁架结构,桁架与立柱壳板中的纵横加强筋相连组成一整体空间桁架。
3、下体或浮箱结构
(1)浮箱结构
浮箱式一般将几根立柱布置在同一圆周上,每一根立柱下方设一个浮箱。
浮箱的剖面有圆形、矩形、靴形,彼此互不相连。
三角形半潜式平台和五角形半潜式平台用的较多。
浮箱主要承受周围海水静水压力、立柱传来的平台的重力以及风浪流作用下的弯矩。
浮箱结构形式一般由外形形状及强度确定。
圆形及矩形浮箱上部平面板架由板和正交布置的或圆心辐射布置的水平型材组成;四周围壁采用环形水平型材与垂直型材一起布置;底部型材一般与浮箱上部型材布置尽可能位置一致。
底部结构有单底及双底结构两种形式。
浮箱与立柱间的连接部位需要承受较大的载荷,因此该处结构需要特别加强。
一般立柱延伸到浮箱的底部,浮箱与立柱延伸部分之间用正交的纵横舱壁或桁架坚固连接。
立柱也可与甲板正交,甲板与立柱间设肘板,立柱下部需要板或型材加强。
(2)下浮体结构
下浮体结构一般有平行浮体与组合浮体两种形式。
平行浮体多为两个平行浮体式,也有四个或多个平行浮体。
下浮体结构就是由若干个总横舱壁以外壳板架组成水密壳体。
结构设计需要保证其解雇的水密性和强度,由于浮体纵向弯矩较大,因此其多采用纵骨架式结构,许多平台的下浮体还布置至少一个纵向水密舱壁。
组合浮体为多个浮体组合成各种形状各异的浮体,多立柱式平台由不同形状纵横相交的浮体组成的平台。
三、半潜式平台载荷及主要工作状态
1、工况Ⅰ
平台满载、静水、半潜吃水。
此种工况(Behaviour)主要分析平台结构在重力、浮力作用下的强度,平台这时无任何运动,不钻井、无风浪,在平台每一构件上的载荷只有均布载荷和集中荷载。
2、工况Ⅱ
平台满载、静水、半潜吃水,但平台整体有一定升沉运动。
此工况在于分析平台由升沉时的结构强度。
虽然平台处于静水、无波浪的情
况,但在这种因素引起的海面上升时(如涌浪、地震、海啸等),平台将产生升沉运动,此时平台向上运动从而使平台受到与自重方向一致的惯性力作用,使结构处于不利状态。
这种相当于自重增加的情况可以用向上的加速度的大小表示。
3、工况Ⅲ
平台满载、静水、半潜吃水,整体有一定升沉运动,且处于井架大钩有集中载荷时的钻井工作状态。
本工况在于考虑平台静水作业时的结构强度,此时平台的受力除工况Ⅱ外,还应加上井架大钩所吊有的集中载荷(如钻杆、套管等)或者在钻井卡钻时大钩因突然提钻而承受的动力载荷。
这种大钩载荷通常取300t~500t。
所有的这些载荷都通过井架平台,使井口区的平台结构载荷增大,或者使平台钻杆堆场区的均匀载荷变为井口区的集中载荷。
4、工况Ⅳ
平台满载、设计风暴、半潜吃水、横浪,且设计波长等于2倍平台宽度,波峰位于平台的中心线上。
此时平台除受到工况Ⅰ静水载荷外,还受到波浪外力作用。
平台立柱和下浮体受到的波浪外力如下:
(1)波浪质点的垂直惯性作用力为零,但水平惯性力为最大,并分别以相反的方向作用在两边立柱和下浮体上。
平台左右立柱和下浮体有向外分开的趋势,使平台水平桁承受到最大的拉应力。
(2)波浪质点的水平曳为零,但波浪质点的垂直曳力也为最大值且方向相反,一上一下地作用在下浮体的结构上,使平台产生剪切变形。
5、工况Ⅴ
平台满载、设计风暴、半潜吃水,波长也等于2倍的平台宽度,横浪,但波谷位于平台中心线上。
此种状态与工况Ⅳ相似,只是波浪位置不同。
6、工况Ⅵ
平台满载、拖航吃水,受设计波长作用,波浪呈接近于平台对角线的斜向入射,波长接近平台对角线。
此工况在于分析立柱、下浮体在斜浪作用下的结构强度。
这时将会出现平台一边处于波峰,一边处于波谷,整个平台将会受到不均匀的浮力和波浪力的作用而产生扭转变形。
7、工况Ⅶ
平台坐沉于海底。
第二节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发展
一、半潜式钻井平台发展阶段
自1961 年世界上首座半潜式钻井平台诞生到目前,半潜式钻井平台经历了6 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半潜式钻井平台:
第1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出现在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由座底式平台演变而来,这个时期平台作业水深为90~180 m ,采用锚泊定位。
1961 年诞生的Ocean Driller 为3 立柱结构,甲板呈V 字形;Blue Water 钻井公司拥有的Rig NO. 1 半潜式平台为4立柱结构,该平台为Shell 公司设计;1966 年Sedco135 半潜式平台为12 根立柱,为Friede Goldman 公司设计,这个时期的平台结构布局大多不合理,设备自动化程度低。
第二代半潜式钻井平台: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了以Bulford Dolphin ,Ocean Baroness ,Noble Therald Martin 等为代表的第 2 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这类平台作业水深180~600 m ,钻深能力以6096 m(20 000 英尺) 和7620 m(25 000 英尺)两种为主,采用锚泊定位,设备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
第三代半潜式钻井平台:
1980 - 1985 年,以Sedco 714 ,Atwood Hunter ,Atwood Eagle ,Atwood Falcon 等为代表的第3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出现,此时平台作业水深450~1500 m ,钻深以7 620 m(25 000 英尺) 为主,采用锚泊定位,结构较为合理,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
这类平台是20 世纪80~90 年代的主力平台,建造数量最多。
同期平台还有F &G Enhanced Pacesetter 公司设计的Pride Venezuela ; Pride South Atlantic 以及AkerH23 设计的Ocean Winner和Deep sea Bergen 等。
第四代半潜式钻井平台:
以Jack Bates , Noble Amos Runner , Noble Paul Romano ,Noble Max Smith 为代表的第4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其作业水深达1000~2000 m ,钻深以7620 m(25000 英尺)和9144 m(30000英尺) 为主,锚泊定位为主,采用推进器辅助定位并配有部分自动化钻台甲板机械,设备能力与甲板可变载荷都有提高.DeHoopMegathyst公司设计的Pride Brazil , Pride Carlos Walter ,Pride Portland , Pride Rio de Janeiro 均属于此级别平台。
第五代半潜式钻井平台:
2000 - 2005 年期间,出现了以Ocean Rover ,Sedco Energy ,Sedco Express 为代表的第5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其作业水深达1800~3600 m ,钻深能力在7620 ~11430 m (25000 ~37500 英尺) 之间,采用动力定位为主,锚泊定位为辅的定位方式,能适应更加恶劣的海洋环境。
由Sedco Forex公司设计的第5代半潜式平台采用模块化的甲板构件和2台独立的管子垂直移运排放机等自动化设备,提高了钻管移放速度。
同期平台有Friede & Goldman 设计的GSF Development Driller I & II 和Reading & Bates RBS-8D and RBS-8M 计的Deepwater Horizon , Deepwater Nautilus。
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
21 世纪初,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6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相继诞生,如Scarabeo9 , AkerH-6e ,GVA7500 ,MSCDSS21 等。
第6代半潜
式钻井平台作业水深达2550~3600 m , 多数为3048 m ,钻深大于9144 m(30000 英尺) ,采用动力定位,船体结构更为优化,可变载荷更大,配备自动排管等高效作业设备,能适应极其恶劣的海洋环境。
第六代平台比以往钻井平台更先进的设计在于采用了双井口作业方式,即相对于陆地钻机而言,该平台钻机具有双井架、双井口、双提升系统等。
主井口用于正常的钻进工作,辅助井口主要完成组装、拆卸钻杆及下放、回收水下器具等离线作业。
虽然平台的投资有所增加,但是对于海洋钻井作业效率的提高是显著的。
据相关资料介绍,双井口钻井作业在不同的作业工况下可以节省21%-70%的时间。
(六代半潜式海洋平台及典型配置见附录一)
二、国内外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装状况
(一)国外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状况
截止2007年12月 ,全球在册登记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共有210 座,其中包括部分在建平台和维修平台(如下表7—2) ,在册的210座半潜式钻井平台中,工作水深以304. 8~914. 4m(1000~3000 英尺) 居多,工作深水> 3048m(10000 英尺) 的仅有30座,其中有26座为在建平台(如下表7—3)
下表7—4列举了目前世界上深水钻井作业实力最强的公司以及拥有的半潜式平台数量。
Trans ocean公司以拥有42 座半潜式平台的绝对优势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
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技术含量极高。
目前国际上设计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公
司主要有: 美国的Friede &Goldman 公司、挪威的Aker Kvaerner公司、新加坡的Harald Frigstad工程设计公司、挪威的Global Maritime公司、瑞典的GAV咨询公司、荷兰的海洋结构咨询公司、美国的J . Ray McDermott公司和新加坡的吉宝公司( Keppel FELS) 等。
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工程非常庞大,周期长,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有能力承建。
目前承建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公司主要有新加坡的吉宝公司和SembCorp 海洋公司、韩国的三星重工公司和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美国的Frriede Goldman近海公司、挪威的Aker
集团。
目前国外出现的半潜式平台已发展到第六代,它们大都具有在水深1500米以上水域工作的能力,配备甲板大吊机,采用动力定位系统,结构设计条件高,
抗风暴能力强。
新一代的半潜式平台即第七代半潜式平台亦在设计建造中。
下表7—5为第五、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典型技术参数。
表7—5 深海半潜式平台技术参数
近年来,随着国外造船任务的日益增长,部分平台建造也转移到中国,如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大连新船重工公司等。
特别是大连船厂,2000 年至今,已为挪威先后建造了Bingo9000 系列共 4 艘半潜式钻井平台,该系列平台工作水深2 500 m ,钻深能力9144 m , 属于第5 代平台。
(二)国内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状况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己有近40年的历史,但从海洋工程装备和技术角度看,与世界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半潜式平台技术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
1984 年,我国第一台半潜式平台—勘探3号诞生,由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上海船厂联合设计,由上海船厂建造。
该平台为非自航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水深35~200 m ,最大钻井深度6 000 m ,井架由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制造,高49 m ,钻井设备主要由美国大陆EMSCO 公司供应,泥浆泵为2台FB21300 型三缸单作用泵。
近年来,通过购买旧船方式,我国新增了数座半潜式钻井平台。
中海油拥有南
海2号、南海5号、南海6号; 中石化的勘探4号为Aker H-3 、Friede &Goldman 公司设计的第3代半潜式平台,这几座平台的工作水深除勘探4号为600 m 左右,其余均小于500m ,钻井深度为7620 m(25000 英尺) ,服役均在20年以上。
目前我国南海深水区域已有重大的油气发现,但受深水钻井装备的限制,开发进展缓慢,为此,我国已经将“深水半潜式钻井船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列为国家863 项目。
中海油和美国F &G 公司正在联合研
制CNOOC Semisub TBNI号半潜式平台,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 000 m ,最大钻井深度10 000m ,属于第6 代半潜式平台。
三、半潜式钻井平台技术特点
通过对以上深水半潜式平台技术参数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第
五、第六代半潜式平台新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可变载荷增大
通过优化设计,其可变载荷与总排水量的比值超过0.2,甲板可变载荷将达到万吨,平台自持能力增强,同时甲板空间增大,钻井等作业安全性能提高。
2.外形结构简化,采用高强度钢
早期平台的立柱数目众多,现多采用6个或4个圆立柱或圆角方立柱。
斜撑数目从14-20根大幅降低,以致减为2-4根横撑,并将最终取消各种形式的撑杆和节点。
平台主结构采用甚高强度钢,以减轻平台结构自重和造价,提高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提高排水量和平台自重比。
通常大多数海上工程用钢的屈服强度(R)为250-350Mpa(36250-50750PSI),目前,甚高强度钢(R=700MPa)已用作平台的重要结构,甚至使用R=827Mpa的钢材,这些钢材不仅强度高,而且韧性好,可焊性好。
目前正在建造的新一代半潜式平台型式主要有两平行浮体六立柱、环形浮体六立柱、两平行浮体四立柱、环形浮体四立柱等四种,型长在100~120米,型宽在70~80米,型深在35~45米范围内。
3.适应更恶劣海域
半潜式平台仅少数立柱暴露在波浪环境中,抗风暴能力强,稳性等安全性能良好。
大部分深海半潜式平台能生存于百年一遇的海况条件,适应风速达100 kn~120 kn,波高达16 m~32 m,流速达2 kn~4 kn。
随着动力配置能力的增大和动力定位技术的新发展,半潜式平台进一步适应更深海域的恶劣海况,甚至可望达全球全天候的工作能力。
4. 工作水深显著增加
1998年新建和在建的19 艘半潜式平台中, 17艘工作水深超过1524 m (5000 ft) ; 2002年末现有和在建的175艘半潜式平台中, 31
艘工作水深超过1829 m ( 6000 ft) , 16 艘工作水深超过2286 m(7500 ft) ,其中IH I2RBF Exploration、Deepwater Horizon、Eirik Raude (Bingo 9000 系列) 工作水深达3048 m (10000 ft) 。
未来20年内,工作水深达4000 m~5000 m的半潜式平台有望出现。
5. 装备先进
第六代深水半潜平台装备大功率(绞车功率达6000-7000HP及以上)的新一代钻井设备、新一代动力定位设备和大功率电力设备及先进的监测报警、救生消防、通讯联络等设备,平台钻井作业的自动化、效率和安全性能等都有显著提高。
在结构形式上,新一代的半潜式平台趋于大型化和简单化。
平台的主尺度增大,立柱浮体和主甲板间的内部空间增大,物资(水泥,粘土粉,重晶石粉,钻井泥浆,钻井水,饮用水和燃油等)存储能力增强。
平台外形结构趋于简化,下浮体趋向采用简单的方形截面,平台甲板也为规则的箱形结构;采用少节点,无撑杆的简单外形结构,立柱和撑杆、节点的型式简化、数目减少,这些改变都大大降低了节点疲劳破坏风险并减少了建造费用。
四、半潜式平台未来研究热点
随着第五代、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研制与使用,使得对未来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研究呈现了如下热点:
1、高效钻井作业系统
如何配置多井口作业系统、钻杆处理系统、动力锚道等,以提高工作效率,是研制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关键。
2.升沉补偿系统
在深海钻井作业过程中为了保持钻头恒定接触井底,必须设法补偿平台由于风浪作用而产生的升沉落差,早期的方法是使用伸缩钻杆,目前主要采用天车补偿、游车补偿以及绞车补偿等方法。
3.定位系统
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海中处于飘浮状态,受风、浪、流的影响要发生纵摇、横摇运动,因此必须采用可靠的定位方法对其进行定位。
半潜式平台的定位方式主要有锚泊定位和动力定位2 种,当水深大于1 500 m
时,多采用动力定位的方式。
4.水下设备
水下设备主要包括水下井口系统、水下封井器系统、隔水管系统、水下设备控制系统等。
5.平台设备集成控制
平台设备集成控制技术研究是为航行、定位、钻井、完井作业创建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控制平台。
第三节第四代半潜式钻井平台介绍
一、西方阿尔华号半潜式钻井平台
西方阿尔华(West Alpha)是由Ultra Yatzy设计并由日本新汽船公司于1986年建造的第四代自航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台重心低,甲板承载能力高,可达5 000吨,能够适应像水下完井那样的重型设备的工作。
该平台在1991年经过改造,并在利比里亚注册,船级为DNV,|A| 圆柱稳定装置, EO, HELDK,F—A,CRANE,POSMOOR ATA,DRILL(N)。
(图7—1西方阿尔华半潜式钻井平台顶视图)
1、主要尺寸:
甲板结构:70.0m(230英尺),全长89.0m(292英尺)。
宽度: 66.0m(217英尺)。
高度:主甲板33.5m(110英尺),
上部甲板39.5m(130英尺),
钻台39.5m(130英尺)。
有效甲板面积:1800m2。
月池:9.0m×6.1m(29英尺×20英尺)。
圆柱:100m(33英尺)。
浮筒:长89.0m(292英尺)×宽13.0m(43英尺)×高12.5m (41英尺)。
2、动力/推力
主要动力装置:6台Hedemora W18B发动机,每台2 150千瓦(2 923马力),有两台发动机完全配备作应急发电机。
发电机:6台NEBB WAB800E,6HW发电机,每台2 000千瓦(600伏)。
动力分配:有两个完全配备有独立发电机、配电盘和辅助服务室的独立电路,14个直流马达用的可控硅整流器。
应急动力:配备两台发电机,作为应急发电机。
推力:4个Liaasen方位推进器,每个有1 800千瓦(2 450马力),总计有7 200千瓦(9 800马力),1 334千牛(136吨)的系绳拉力。
吃水和排量:工作吃水深度 21.5米(71英尺)。
拖航吃水深度:8.0~11.5米(26~37英尺)。
求生吃水深度:18.5米(61英尺)。
工作排量:30 700吨。
拖航排量:14 800~21 200吨。
3、工作参数
水深: 750米(2 500英尺),600米(20 000英尺)隔水管。
钻井深度:7000米(22 000英尺)。
自航速度:3.1米/秒(6节)。
生存环境极限:波高32米,风速55米/秒,海流流速2.3米/秒。
钻井极限:升降6米,横摇5°,纵摇5°。
设计温度:结构-20℃/设备-10℃。
4、储存容量
水深: 750m(2 500英尺),600m(20 000英尺)隔水管。
可变载荷:5 000吨
管架上的管材:650m2(7 00英尺2),1 500吨。
液体泥浆:470m3(2 950桶)。
散装泥浆和水泥:560m3( 19 700英尺2)。
袋装材料:140m3(3 500袋)。
钻井用水:930m3(5 860桶)。
饮用水:422m3(2 670桶)。
燃料油:1 280m3(8 000桶)。
直升机燃料:8m3(50桶)。
盐水/油基泥浆体系:340m3(2 180桶)。
柴油:780m2(4 900桶)。
试验面积:200m2(2 150英尺2)。
5、钻井设备
井架:自由提升高度54米(174英尺);基础12×12米(40×40英尺),大钩额定静载5 883千牛(600吨)。
天车:MH650负荷能力6 374千牛(650吨)。
绞车:韦思GH3000E。
顶部驱动:MHDDM650-C-DC-500S。
转盘:韦思RTSS,1 257.3毫米(49.5英寸)。
游车:MH1068-650 负荷能力6 374千牛(650吨)。
管子处理系统:MH系统、三臂,全机械化。
井架/管子甲板:MH管架高架起重机和水平天车台机器。
升沉补偿器:MHCBC-270-20天车装“Angle”型载荷5 883千牛(600吨),行程6.10米(20英尺)。
隔水管张力器:12个MH80000,353千牛(36吨),
总张力为4 266千牛(435吨),运行距离15米(50英尺)。
导向绳张力器:4个MH16000,70.6千牛(7.2吨),
总张力为284千牛(29吨),运行距离为12米(40英尺)。
固井装置:哈里伯顿HCS 25D,Cat3406发电机,103.4兆帕(15000磅/英寸2)。
泥浆泵:三台韦思TPK,177.8毫米×304.8毫米(7英寸×12英寸)/1 177千瓦(1 600马力)三缸泵。
泥浆振动筛:4个 Thule振动筛,VSM 100线性运动。
除气器:一个Swaco D255型30,两个Burgess Magna-Vac 除气器。
除泥器:两个Mento,355.6毫米×355.6毫米(14英寸×14英寸)水力旋
流器,处理能力为5.3米3/分(l400加仑/分)。
泥浆清洁器:振动筛上方一个除泥器,第4号振动筛作为泥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