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政治课件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 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 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 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主体 (1)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 造的主体。 (2)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 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3.(2019·江苏)近年来,国内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获得 了翩翩广泛好评。它们以多视角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同时以积 极、光明、温情作为坚定的艺术选择,带给人们温暖与前进的动
力。这些电视剧的成功表明( D )
①文化市场的繁荣丰富了文化产品 ②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 作品的源泉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社会主义文 化以高尚精神塑造人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 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 要基础。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 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1.文化创新的途径之间的关系
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
一是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
代文化的关系,做到继承传
区别
社会实践
统,推陈出新; 二是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
来文化的关系,做到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
①进行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都必须建立在社会
实践的基础之上;
②两条基本途径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继承传统,
联系 推陈出新”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
2.(2019·天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 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 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 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 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化
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A )
1.(2018·海南)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C )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②只有保持民族 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③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 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④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 化的价值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②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 化精品 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 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启示文化 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时代、反映时代呼声,①正确。 材料强调了《道德经》、《论语》、《孟子》以及陶渊明、李白、杜 甫的千古名篇的影响力,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继承优秀传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奉献文化精品,②正确。
鉴、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必须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做到以我
为主、为我所用
2.全面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交流与创新的关系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 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 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 程中继承。 (3)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二者 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 过程。
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发展的 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 础,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和先进文化的发 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要适应 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 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 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二者关系如下: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即固 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提示】文化创新的途径与应克服的错误倾向的对应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的途径。不能 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①正确;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 旗帜,“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说法 错误,②排除;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 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③错误;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与 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④正确。故选 B。
1.(2019·全国卷Ⅰ)2019 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 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 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 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
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B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植根 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 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考点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 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传统 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 重要追求。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解析】“超越生活”观点错误,A 项不选;文艺创作只有 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途径,B 项正确;C、D 两项与题意不符。
4.(2018·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绢”的独特品质著称于世,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制作既保持了传统刻花和印花工艺, 又在工艺和设计方面不断有新的提高和拓展,成为世界公认的艺 术精品。宋元以来,德化瓷销往海外。这些瓷品有为日本、东南 亚地区生产的观音像等佛教用品,有销往阿拉伯地区的带有阿拉 伯纹饰的釉外云彩大盘。精美的德化瓷长期畅销海外,丰富了当 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德化瓷畅销海外的原因。(9 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和 实践,从而获得了广泛好评,②正确;优秀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 以积极、光明、温情作为艺术选择,给人以温暖与前进的动力, 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的积极作用,④正确。
4.(2018·江苏)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 泛的好评。它以 8 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源自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人们就不 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 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 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 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提示】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源泉不是一回事 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C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 以 8 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 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 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材料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推 动文化创新,B、D 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 造的主体,A 不符合题意。答案为 C。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德化瓷 畅销海外的原因。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知识,问题指 向是分析德化瓷畅销海外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 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回扣《文化生活》的相关知 识来组织答案。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绢”的独特品质 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民 族性来分析说明德化瓷富有中华文化的内涵;“其制作既保持了 传统刻花和印花工艺,又在工艺和设计方面不断有新的提高和拓 展”,可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来分析说明;“精美的 德化瓷长期畅销海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从 尊重文化多样性,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文化需求)来分析说 明。
【解析】①“取决于科技的融合”表达错误。④不符合事实, 不选。正确选项为 C。
3.(2017·江苏)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 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 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
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B )
2.(2018·全国卷Ⅱ)2017 年 3 月,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 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发布。这是我 国文化领域的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
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一成就( C )
①表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 ②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③标志我 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④确立了我国在国 际“互联网+文化”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是要立足于融通中 外文化资源,①错误;“坚持不忘本来”是强调要保持民族文化 的本色,这样才能推进文化创新,②说法正确;“吸收外来”是 强调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③说法正 确;文化创新的本质并不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④说法错 误,故本题答案选择 C。
【答案】①德化瓷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富有中华文化的内 涵。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德化瓷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文化 需求)。③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课程要求]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创新与继承的 关系 4.创新与借鉴、融合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
民族文化 社会实践
推陈出新
博采众长
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个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一个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二个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个意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 繁荣 二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 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