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学案(全套)
1 新闻两则
☆课文导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芜.湖(wú)阌.乡(wén)
荻.港(dí)鄂.豫区(è)
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ɡ)
歼.灭(jiān)要塞.(sài)
二十八宿.(xiù)绥靖
..(suíjìnɡ)
阻遏.(è)杜聿.明(yù)
二、词语释义
不含:不包括。

溃退:败退。

溃:溃败。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炽烈:旺盛猛烈。

屏息凝神: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三、语句解读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4.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有嘲讽意味。

四、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五、背景探视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
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后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
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六、文体浅谈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
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歼.
灭( ) 击溃.( ) 绥靖..
( )( ) 阻遏.( ) 鄂.
豫( )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形似字组词。

锐:( ) 荻:( ) 税:( ) 获:( )
哀:( ) 歼:( ) 衰:( ) 纤:( )
4.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⑴ ⑵ ⑶ ⑷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5.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 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6.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一句中的“所有”“都”两词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填空。

⑴消息要__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_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____。

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_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

“____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⑵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经过、_________。

⑶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

____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

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⑷消息主要运用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____。

⑸“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被称为,它交待了、发电地点和等三个要点。

其作用是:表明材料,报道及时。

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放在中路军之后来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全部渡过了长江。

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

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坚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三、课内阅读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

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

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

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3.在文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新题探密
生活中,有些情况不便在大庭广众下说明,可用特殊的词语代替。

根据下面的语境写出“那个”的具体含义。

老郭的朋友结婚,他忘了送礼,事后发觉,十分抱歉。

在办会室里,老郭诵钠地说:“你那天那个①,我没有那个②,实在那个③。

”朋友笑着回答:“我已经那个④,不必再那个。


①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结婚;②送礼物;③抱歉;④收到很多礼物。

☆写作小练笔
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拟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里最近发生的大事,并向全班同学播报,字数300字左右。

☆作文素材
信念
美国康奈尔大家的教授三好威克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们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在瓶子里换上几只苍蝇,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去了。

原因是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一方不通,立即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总会飞向瓶颈,脱口而出。

威克教授由此总结说:
“横冲直撞总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2 芦花荡
☆课文导读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拂.晓(fú)瓦砾.(lì)地窖.(jiào)
匍匐
..(pú fú)舀.出(yǎo)
疟.疾(nüè)泅.着(qiú)
提.防(dī)竹篙.(ɡāo)苇.塘(wěi)
疟.子(yào)寒噤.(jìn)水淀.(diàn)
吆喝
..(yāo he)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仄.歪(zè)趴.(pā)
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二、词语释义
编算:方言,文中指计划、盘算。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挂花:受伤。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阴惨:阴沉暗淡。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歇凉:乘凉。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三、语句解读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

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四、作家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五、背景探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

六、文体浅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人物:小说的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二)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三)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仄.歪()浸.泡()
泅.着()飒.飒()
旋.风()冀.中区()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诽bànɡ() zhēnɡ()扎
dī()防抱yuàn()
pā()下丝rónɡ()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发高烧和打寒噤
..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寒噤:
⑵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
..了一下。

仄歪:
⑶老头子张皇失措
....,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
⑷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
....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
4.下列各句加点词与原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原句: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

A.他虽然很瘦,但精神
..很好。

B.雷锋精神
..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C.你今天在领奖台上最精神
..了。

D.老头子就有这种不怕输的精神
..头,有时连年轻人都比不上他。

5.选词填空。

⑴天空的星星也像________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掉浸)
⑵半夜以后,小船又________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飘划)
⑶弯弯下垂的月亮,________在水一样的天上。

(浮挂)
⑷老头子________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带载)
⑸孩子们在炮火里________了一个多月。

(呆滚)
⑹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________过。

(扫飘)
二、整体感知
1.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B.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C.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D.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2.判断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⑴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
⑵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

()
⑶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

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⑶大菱和二菱在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也没有停下来。

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⑷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4.对“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这歌声可以想见抗日队伍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战斗风貌。

B.从这响亮的歌声可以想见老英雄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体壮,信心十足。

C.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D.傍晚时候,人们吃饱喝足,悠闲自得,不由得唱起了歌。

5.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
去了。

”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⑵“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填空。

⑴《芦花荡》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芦花荡》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前两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本文描写的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1.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头子过于
..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雁翎队
穆青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

雁呵,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

唱着这样的歌,冀中白洋淀的渔人和猎户,在敌人的小汽船扰乱了湖面的平静,把每年三千万的勒索,和无止境的奸淫烧杀加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饱含着辛酸的眼泪,放下了渔网和雁袋,划着鱼船掮着猎枪,一个个投进密密丛丛的芦苇,开始聚结起来了。

一个月,两个月……
无数的渔船和猎枪,在打雁人殷金芬的奔走号召下,“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和鱼虾……”的誓言声里,组织起来了。

打雁人拿出了他们美丽的雁翎,把它作为一个共同行动的标志,插在每一个船头上,从此,“雁翎队”光辉的名字诞生了。

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广阔的湖面上,随着这个名字出现的,是无数只插着雁翎,载着武装,使敌人惊慌失措的“硬排子”,和一个个用白毛巾裹头的战士。

他们在白洋淀的每一个港汊间,为敌人撒下了缜密的埋伏网,猎枪从每一片芦苇的背后瞄准了敌人的汽艇、包运船和粮队。

白洋淀湛蓝的湖水,被枪声翻搅起来了,一望无际的荷莲和紫菱遭受了空前的蹂躏:傍晚再听不到饲鸭人嘎哑的吆唤,清晨再听不到那优美的采菱歌。

秋天,数十里深深的芦苇在呼啸着,漫天飞舞着苍白的芦花,偶尔一条银白的鱼带着泼剌剌的水声,欢愉地从莲叶间跃出水面的时候,一群群潜伏的水鸟和野鸭,便带着低沉的鸣叫,来回地从湖面上掠过……这是白洋淀上美丽的季节,也是水上英雄们活跃的好时候。

他们依仗着惊人的水性和射击,依仗着芦苇和水藻的保护,三三两两驾着行驶如飞的硬排,到处分散活动,袭击敌人。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一声呼啸,几发信号枪,周围所有的雁翎船,便立即从四面八方同时出动。

有时为着某种必要,他们也曾在夜雾和晚风飘拂着的湖面上,将成百的雁翎船集中起来,趁着月色,悄悄地掩护着我们的水上运输物,安然行进。

有时他们也会在一个桔色的黎明,突然包围了敌人的水上据点,给以猛烈的袭击。

冬天,白洋淀广阔的湖面为明净的冰块凝固,我们又将看见无数只插着雁翎的冰橇,象一只只的飞箭,在湖上穿过。

1939年的初秋,为了截击敌人一个运输汽艇,他们以十几只硬排,二三十个勇敢的队员,潜入了赵北口至葛利口的中间地带。

那里是一条长十里,宽半里至一里的水陆要道,两旁长满了密密的芦苇和蒲草,他们巧妙地隐藏了船只,脱去了衣裤,全部跃进水里去,在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