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
《悲惨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鸿篇巨作, 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传世佳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 欢迎大家来阅读。
《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篇1
《悲惨世界》的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一生勤奋创作, 留下了二十二部诗集, 十二部戏剧, 二十部小说和散文, 若干文论等珍贵作品。
他的作品在法国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 雨果刻划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 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
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 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定命运, 生气地谴责和控诉了造成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
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 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 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
出狱后, 为了报复, 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
但老人待人真诚, 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 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 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
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
当冉·阿让被抓住时, 神父并没有指证他, 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 并对他说:“不要忘记, 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 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
”正是这句话和神父的所做所为唤醒了冉·阿让的良心。
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 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
后来他改名换姓, 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 发了财, 做了市长, 在那里济穷救苦, 大做好事。
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 决定帮助她, 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
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儿就死去了。
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 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
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
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 在苦役中, 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 然后机智地逃走。
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 并隐居在了修道院。
八年了, 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冉·阿让为了让珂赛特得到幸福, 设法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 并向马吕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
不料遭到马吕斯的鄙视, 拒绝他再和珂赛特见面。
当马吕斯得知冉·阿让就是自己到处寻找的救命恩人, 即是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先生, 他这才悔恨交加, 立即带着珂赛特去看望老人。
但是冉·阿让由于情感上受到打击, 这时已处于弥留之际。
老人向他们作了临终的嘱咐, 便惨然离开了人生。
在书中, 我被冉·阿让那颗狂热追求正义的良心所感动。
正是这颗良心多少地把他箍紧而压服!他悲惨的一生中有多少次伤病, 多少次重新站起来。
这良心光芒四射, 在宁静地向他说:“现在平安无事了!”唉!这是多么凄惨的平安!
雨果的这本书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 同情劳动人民的命运。
读过这本书, 我被书中那种仁慈博爱道德正义的力量所感动。
《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篇2
阳光明媚, 我却怀着悲伤的心情, 因为这时, 我刚刚合上书, 这是《悲惨世界》。
我们喜欢母爱的关怀和细腻, 可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却是
以伟大的父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可以说这只是一份没有名分的责任, 这份责任是一个出狱的犯人对一个陌生的女孩柯赛特的爱。
曲折的情节让我们看到冉阿让的善良, 他, 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却正义地停留在亲情的怀抱, 他, 被唯一的养女柯赛特误会, 却依然坚持付出。
我为柯赛特而感到幸福, 她有这样的“父亲”, 有着这样一个唯一而伟大的父亲——唯一一个使警探沙威动摇的犯人;唯一一个让善良诠释地完整的苦役工;唯一一个将父爱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父亲”。
这是我所感动的, 他, 真正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使我不在乎他是苦役工, 不在乎他是犯人, 不在乎他有没有罪, 看到了那只属于母亲却又在一个男子身上散发出来的感情, 强烈、浓厚, 催人落泪。
最后, 雨果以冉阿让的死亡落下帷幕, 故事结束。
可是眼睛却停留在最后一句:夜, 没有星光, 一片漆黑。
在黑暗中, 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大天使展开着双翅, 在等待这个灵魂。
确实, 这时是一种无可言语的宁静, 我相信, 天堂随时欢迎冉阿让, 而冉阿让也会很宁静的离开。
脑子里又出现出最开始的一节, 冉阿让穿着破烂, 却抱着一个神情天真的女孩, 女孩的心里好象有样东西, 好象是飞向天空的希望和欢乐, 他抱着这个女孩, 也感觉安稳, 感觉幸福。
冉阿让身上流淌浓厚的父爱, 这种父爱是可以堪比世上最伟大的情感。
这一刻, 我的泪流下了, 这位父亲, 有着常人所不及的痛苦, 却有着常人所不能言喻的情感。
死亡, 在他面前不再可怕, 这一幕, 我的心沉了, 心湖里也泛起了一丝丝涟漪。
父爱, 如此伟大, 它一直在以一种特别有十分建议的方式诠释着!
《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篇3
穷人冉阿让因为偷了个面包, 被投入监狱;纺织女工芳汀为养活私生女, 被黑店主敲诈到卖掉头发直至病死;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在黑店累死累活, 还要付“生活费”, 这就是法国文豪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
在这个悲惨世界里, 一个人无论想做好人还是坏人, 都不可得。
冉阿让反复被抓入狱、立功释放、再次入狱就是明证。
第一次出狱后, 他偷了神父的银烛台, 又被抓住了。
神父大慈大悲, 反而把剩下的银餐具打包送给他。
此举既让他脱离牢狱之灾, 同时感化了他的灵魂。
冉阿让改名进入海滨小城, 进过奋斗, 不但发家致富, 还当选为市长, 把小城建设得繁华无比。
可警探沙威阴魂不散, 死死地盯着他。
一天, 马车倾倒, 车夫割风老头危在旦夕。
冉阿让无奈之下出手抬起了马车救人, 却让沙威怀疑他就是做过苦役的老囚犯。
接着外地有人冒名冉阿让偷窃被抓。
冉阿让毅然挺身而出, 解救了无辜, 再次入狱。
随后, 囚犯冉阿让在轮船桅杆上救了水手, 并借机落水逃脱。
因
为他要去解救芳汀的女儿珂赛特。
芳汀没能等到见女儿最后一面, 溘然长逝。
冉阿让和芳汀成为一对父女, 隐居巴黎。
巴黎街头革命爆发, 冉阿让为了救女儿女婿, 弹无虚发, 大显神威, 还两次释放了死对头沙威。
沙威陷于人情与职责无法自拔, 投水自杀。
冉阿让眼见女儿有了好的归宿, 终于病倒, 结束了他多灾多难而传奇的一生。
回望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 当他一味忍让时, 只能老实地待在监狱里, 或做苦役。
但当他忍无可忍, 大展伸手时, 就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甚至一度当过市长, 治理一方, 比很多当政者都强。
因为他是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芳汀珂赛特母女。
她们对恶势力一再忍让, 不知反击, 结果越活越惨。
正如歌曲所唱的:
“因为我们一再忍让, 人家骄气日盛!”
悲惨世界其实是坏制度和烂好人共同造成的。
一旦被欺凌的人和麻木观望的大多数人觉醒, 一起行动起来, 世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了人间。
《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篇4
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大地时, 我合上一本厚厚的大书, 深吸了一口气, 平复下悲伤而又激动的心情后, 便将它郑重的放在了书桌的一角, 用崇敬的目光看了五秒钟后, 便起身离开了书桌, 这本书说出了苦难人民的心声——《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顾名思义, 意思就是指悲惨的世界, 而这却又是指当时苦难民众那艰苦的生活, 受尽屈辱, 被迫抵抗政府, 闹起了革命。
这部旷世之作是由当时伟大的法国小说家雨果写成的, 他生于1802年, 死于1885年, 在这个世界上仅活了83年, 可这部旷世之作可谓用了他半生心血, 用了33年之久。
这是雨果创作历史中的第一次, 也是唯一一次。
《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 总会觉得自己的心头有种莫名的压迫感, 也不知是为什么。
全书有五个主要人物, 也有许多代表性人物, 例如:因十分饥饿去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 因十分贫穷而沦落为娼妓的芳订、因年老而无法维持生计的马伯夫。
可这些全都是那弱肉强食的社会所造成的, 只有成功者才可以在这个社会站稳脚跟, 享受荣华富贵, 而那些所谓的“失败者”, 却只能流落在巴黎的街头, 有的被逼无奈, 做起了一些不正当的事情, 可这又能怪谁, 要怪也只能那不近人情的社会。
、
书中冉阿让受到迪涅主教的教化后, 深有感触, 决心洗心革面, 想要让自己受到上帝的宽恕, 他通过自身的努力, 终于, 变成了鼎鼎有名的企业家。
读到这儿, 我又被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所打动, 虽然有许多困难和挫折发生在我们身上, 但是, 比起苦役犯变成企业家, 我们的困难完全是九牛一毛, 不值一提, 只要我们肯吃苦, 不断地向着目标进发, 就一定能成功!
读了这本书, 我的思绪千变万化, 这部书写实而烂漫, 总能恰到好处的去批评这个社会, 呼吁人们多去帮助贫困之人, 给他们送去关爱, 让他们知道, 这个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
《悲惨世界》作为文学巨著中的一个丰碑, 在世界文学宝库有着不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篇5
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遭遇, 实在悲惨!虽然是小说, 但我依然相信, 一定取自真实。
德纳第夫妇, 最让人痛恨!不敢相信, 世间竟有如此可怕之人, 应该是纯属虚构吧!
小说中间穿插了详细的背景描写, 详细到占了很大的篇幅, 显示了广博的知识。
过去的自己只注重故事情节, 这一类的描写一般会跳过不看。
一些武侠、言情、侦探、现代小说, 就是迎合了读者的这种喜好, 简练到只求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可是, 看过后, 又会留
下什么呢?什么也没有, 只是消遣。
仔细读了这些背景描写, 我发现, 有的详细交代有助于读者深化理解, 如介绍德纳第夫妇的历史, 可以让我们深化认识德纳第的本质;有的是借题发挥, 表达了自己深刻的见解, 如对修女院的描写, 表达了对修女院制度的批判;有的好像与主要内容没有多少联系, 如对滑铁卢一战的详尽的慷慨激昂的描述, 我想应该是想借此明确对政治革命的态度, 或者想为我们创设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 如同布满星星的天空, 星星当然可爱, 有浩瀚的天空和无数的星星, 才称其为壮观。
也许, 这些背景的描述, 正是该小说的价值所在。
终于全部看完。
短短两个月, 却如同经历了漫长的几年。
一则因为自己工作的缘故, 二则因为自己读的不只是一部书, 而是一个民族一段厚重的历史。
终于对经典有所领悟:厚重、深刻!能够写出这样作品的作家真是伟大!
我学到了什么?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自己要好好把握, 真怕自己会是沙威那样的人, 也不想成为冉阿让, 可是身不由己啊!
对于冉阿让而言, 世界真是悲惨的世界啊!面对如此的磨难, 又是什么挽救了他的灵魂——永远向善?是他, 那个主教!一个伟大的灵魂, 塑造了一个更伟大的灵魂!想说明什么?德纳第又说明什么?
《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篇6
夜, 没有星光, 一片漆黑, 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双翅, 在等待着这个灵魂。
——选自《悲惨世界》
这个高尚的灵魂是冉阿让的, 上帝会接受这个灵魂即使它曾经污秽不堪。
冉阿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同时这些坎坷也为他的人生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从一个十恶不赦的苦役犯转变为一个为人友善、受人尊敬的市长, 再变为一个有极高责任感的父亲。
这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始于一对银烛台和一位慈善的主教, 从此, 他决定要回报这个社会, 要活得对得起那位主教, 对得起那对烛台, 于是, 他动用每一个脑细胞使海滨蒙特勒伊市富裕起来。
后来, 在了解到一位名叫芳汀的女人的悲惨身世后, 答应为她照顾她的孩子珂赛特, 在找到那可怜孩子后, 他尽力使孩子活得快乐。
在义军阵地中, 他救出了珂赛特的恋人可吕斯, 两人结婚后, 因为觉得愧对两个孩子, 冉阿让离开了他们俩。
在这对爱人恍悟到冉阿让的伟大时, 他却在两个年青人的苦恼和悲痛中幸福地魂归天堂。
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这一本《悲惨世界》描写了一幅法国当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画卷。
主人公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芬汀的悲惨遭遇体现了穷人的悲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中心人物冉阿让那顽强的, 超于寻常的毅志力和他那颗无与伦比的高尚之心令我深深为之折服。
他敢于向命运挑战且三番五次地帮助别人让我体会到了韧性和爱的内涵。
冉阿让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但同时, 他也曾对帮助过他的仁慈主教起过歹心;他是一个希望回报社会的人, 但他也为一位无辜的老人出庭自首……因此, 他经常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
由此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的重重矛盾, 教会了我如何去取舍, 如何去面对。
这就是《悲惨世界》带给我的, 心灵的震憾, 情感的冲击, 思想的沉淀……
《悲惨世界》优秀读后感篇7
《悲惨世界》一书读完后, 整个人陷入了一阵难以言明的感动, 我被主人公冉阿让的伟大精神所深深折服。
冉阿让:做为本书的主角, 他的经历非常曲折。
有炼狱般的监狱
生活, 有浑浑噩噩的流浪, 有功成名就的当市长的时期, 有被追杀的逃亡时期, 有隐居的时期。
他本是一个一般的市民, 因为家境所迫, 偷了一个面包, 而被关监狱9年。
他本是个无罪的人, 却被黑暗的现实所毁灭。
多年的痛苦的监狱生活让他几乎成为野兽而失去人性。
后来他越狱了。
他穿的破破烂烂地走在城镇的街道上, 所有看到他的人都躲避着他, 视他为细菌瘟疫一般, 没有一点吃的和留宿。
直到到了涅迪主教的家。
涅迪主教仁慈地对待了他。
当他晚上在涅迪主教家里夜晚留宿时, 他居然想要杀了熟睡的涅迪主教, 为的是偷走他家的银烛台和盘子。
但是最后主教宽恕了他。
放走了他。
后来他当了某市的市长, 得到了人民的尊敬。
他也为市民做了许多贡献, 受到人们尊敬。
但是警察沙威却不能放过他。
成为市长的冉阿让被称做马德兰先生。
他非常正直仁爱。
他就了落魄的女人芳汀, 最后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 最后都做着正义的事情。
对于这点, 我非常尊重。
一个人能不为自己的利益而把一切奉献给他人, 这是很伟大的。
冉阿让的身上透出一种魅力, 一种让人佩服的道德。
从一个犯人到一个让人尊敬的善良的为别人服务的高尚的人, 冉阿让做出了这种转变。
这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 是对人性道德的歌颂。
然而这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 它却能把荒芜惨淡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 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更让我为雨果这位
文学巨匠写上佩服二字, 不得不感叹当时阶级的社会对待穷人的残暴;也感叹当时法国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感叹人们你与我诈的阴险;更感叹那些平凡而又一般的人民, 为了抵抗社会的不公而做出的伟大牺牲, 那些心中充满爱和希望的人。
雨果把法国底层人民的苦难, 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
整部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这种社会压迫如何把人间变成地狱, 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开的灾祸。
在《悲惨世界》这本书里, 深刻体现了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同时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的不甘和抗议。
但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的使者, 传递无私、善良的精神, 让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
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造出和谐平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