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故A排除。

材料也未涉及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的产物,故A错误。

两者都为巩固统治而实行,故B正确。

西周没有皇帝,故无所谓皇权的产物,故C排除。

西周分封制对象不限于分封同姓诸侯王,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加强,故D正确。

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没有突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本质,故A
排除。

三省制不涉及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故B排除。

隋唐时期政府决策仍然是君主专制,不可能呈现民主化趋势,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故B正确。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未涉及,故A排除。

巩固皇权,属于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故C排除。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属于宋代特点,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5.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

这场侵华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圆明园劫后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故B正确。

鸦片战争时期没有焚毁圆明园,故A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也没有焚毁圆明园,故C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没有焚毁圆明园,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6.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12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在191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

清朝统治被推翻,也属于辛亥革命的后果,故B排除。

中华民国的成立在1912年,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
共和国,故C正确。

《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为了巩固辛亥革命成果,巩固中华民国,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
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产生时间远早于孔子,这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正确。

五经是孔子编订,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错误。

汉代儒学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

儒学传统没有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而是继续发展,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
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史官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说明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A正确。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过于绝对,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官制度
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避免了地方三司的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故A排除。

材料也未涉及削弱六部的权限,只是反映了地方行政效率问题,故C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无所谓缓解对立,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巡抚制度
1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答案】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一党专政
1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国家贸易增加,故B正确。

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主要在70年代,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故C排除。

60年代中国没有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苏关系
12.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临海,岛屿众多,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故A正确,排除。

古希腊临海,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故B正确,排除。

这也有利于文化交流,故C正确,排除。

古希腊不是以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为主,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13.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加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加饱满地重新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A正确。

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与罗马法无关,故B排除。

罗马法所维护的民主制度是奴隶制民主,不等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故C排除。

罗马法没有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影响
14.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安妮女王继位……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国王仍然有实权,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议会无权制裁国王,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内阁制已基本确立,故C排除。

《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长期的建立完善过程,材料不能说明它遭到破坏,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
15.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
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各州法律不得违背联邦宪法,故D正确。

材料未涉及联邦法律的多样性问题,故A排除。

国家的统一,没有突出联邦法律的至上性,故B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法律的公正性,故C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
16.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47年,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欧洲平等伙伴关系,故B排除。

欧洲出现对峙,是冷战的产物,材料主旨不在于冷战,故C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德国分裂的根源,故D排除。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17.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耒耜”是指用石头、骨头、木头制作的农业生产工具,故A正确。

耒耜不是作战武器,故B
错误。

耒耜也不是生活用品,故C排除。

耒耜也不是祭坛礼器,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耒耜
18.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耕涉及农业动力由人力到畜力,故①正确;花耧机未涉及动力问题,故②排除;翻车仍然用人力,故③排除;水排,以水力为动力,故④正确。

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②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

①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工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工具
19.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有酗酒之风,装环便于拖拽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此可推断出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故B正确。

装环便于驱使牛进行耕作,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牛耕
20.2011年5月25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 )
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精美华丽的丝绸
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艺
精湛的青铜鼎主要在商代,不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故A排除。

精美华丽的丝绸不可能长期保存,故B排除。

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且能够长期保存,故C正确。

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在清朝,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青花瓷器
21.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

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

这种情况说明了( )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从材料“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

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形成,属于资本主义萌芽,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苏州失业人数较多,故A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故B排除。

材料也不能说明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2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B正确。

土地和五谷不能说明非常重视祭祀,故A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排除。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
23.右图是乾隆二十五年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

它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便于对外商统一管理
C.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乾隆二十五年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渡航证明书主要目的是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故C 正确。

闭关锁国政策不是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故A排除。

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不涉及对外商统一管理,故B排除。

材料与打击倭寇,保护海疆无关,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24.哥伦布曾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

有了黄金,要灵魂进入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欧洲人对黄金这种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掠夺黄金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D.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故B正确。

掠夺黄金不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A排除。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属于殖民扩张时期,不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故C排除。

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求,不属于本质,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原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5、26、27小题为必答题,各13分。

第28、29小题为选考题,各13分,任选其中一题作答。

共 52分。

25.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实行了什么共同的政治体制?(3分)
(2)简述为维护这一制度他们各自采取的措施。

(6分)
(3)通过这一制度的不断演变,从中可看出其呈现什么趋势?(4分)
【答案】(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或中央集权体制)。

(3分)
(2)汉武帝建立中朝、设置刺史等;宋太祖设三司、派文臣、转运使等;明太祖废丞相、设置锦衣卫,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6分)
(3)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设问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实行了什么共同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实行的共同的政治体制从本质上说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学生据此回答即可。

(2)他要求学生简述为维护这一制度他们各自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汉武帝建
立中朝、设置刺史等;宋太祖设三司、派文臣、转运使等;明太祖废丞相、设置锦衣卫,直
接管理国家大事。

(3)本题设问通过这一制度的不断演变,从中可看出其呈现什么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特点趋势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
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
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行政属于美利
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并设立
的各种低级法院。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法律文件的出台,使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体?这一政体的核心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政体主要体现了哪三项原则?请对材料三中A、B两
处的内容作注解。

(5分)
(3)结合所学史实指出英、美两国政体的实行对中国近代前期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1)君主立宪制。

责任内阁制。

(4分)
(2)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A.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
律。

B.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5分)
(3)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戊戌变法运动;(2分)以孙中山为
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以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一法律文件的出台,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一政体的核心是责任内阁制。

(2)据材料二提到,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行政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美国的政体主要体现了哪三项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材料三中A、B两处的内容作注解:A.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B.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3)本题需结合所学史实,即可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政体的实行对中国近代前期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以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影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影响
27.读图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各反映了列强哪次侵华战争的结果?(3分)
(2)依据上述图片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6分)
(3)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举一例说明。

(4分)
【答案】(1)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甲午中日战争;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分)
(2)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华民族陷入沉重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在北京设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6分)
(3)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侵略斗争。

如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4分)(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